不支持Flash

实录:育儿,让我们回归理性与自然(4)

2013年10月22日14:07  新浪育儿

  观众:在您接触的领域里,出问题的小朋友,很多父母在外边打工,孩子扔给老人的那些孩子,有可能会有成为问题儿童。在一个严母慈父的家庭里,出现问题的比例高不高?

  李子勋:心理学一直反对严母,但是中国很怪,中国本来是慈母严父,但是中国父亲帮着打天下,忙着建立信仰,其实中国真正还是妈妈教育孩子,在古代的书里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又是孟母三迁,小时候是这样的,妈妈带孩子到14岁、15岁,以后他上学堂。古人的孩子是到14岁、15岁上学堂。以前家里面没有太多的教育。现在6岁上学堂,家庭的意思,这种学堂让孩子从小没有差异化。私塾比较好,老师选择的文章是充满个性,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材去教这个孩子,在14岁以前,古代的孩子都是在带有特色的教育中长大的,包括有妈妈的陪伴。以后到了学堂学习为了应试,为了考试,为了中举进学堂,学习的技术,在他14岁以前已经建立了他对知识的选择是通过私塾老师慢慢感染他,家庭对文化的喜欢,也慢慢感染他,他已经有影子。

  郑先子:你问到严母,以前是慈母严父,那个父亲真的很严的,但是现在的严母,不能严到什么程度?说到社会的问题,都还比较极端,母亲做到那步,但是严母,现在我们之间的严母能做到哪种?

  观众:我只能说到自己的例子,比如天已经凉了,不要给穿袜子,死不穿。

  郑先子:主要是方式方法的问题。

  观众:我征求他意见,他就否认,不能放任他在那踩。

  郑先子:之前李老师在我们这里做微访谈,有一个问题看到非常好,有一个妈妈说父亲经常出差,小孩对父亲有意见,我不喜欢爸爸。这个妈妈说,李老师你说我该怎么跟孩子解释,让他扭转他不喜欢爸爸这件事情,他觉得错在孩子。李老师的回复说,这是父亲的问题。成人有成人的责任,他是一个未成年人,甚至是非常弱小的婴幼儿期,他很多事情是被动的,你要跟他解释很多事情,讲很多道理,那些东西对他没用的,成人做到自己成人该做的事情。

  观众:他不听我讲,我只能暴力给他穿袜子。

  李子勋:首先他不是你,你是他妈,在法律上来讲,你要帮国家,帮中国养育他,但是你不能够惩罚他,你没有这个权利。前世也许他是你的爹,后世也许跟你没有关系的。只是在这个世你们相遇了,没有什么权利他非听你不可,只是在孩子面对危险的时候,妈妈要坚决制止,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允许孩子去做他喜欢的事情,你的孩子是2010年以后的孩子,这些孩子从小就是自恋型的孩子,就是自行其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孩子,他绝不接受要别人为中心,不管你怎么教育他,你教育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你长大以后,有饥渴,有社会的不安。你有姐姐跟你分享爱,你的儿子生下来就享受到美好时代,物质饱满、安全,被爱有很多,家庭很多人爱一个人,在发展中,自然有自尊,他要求尊重。你儿子睁开眼睛就是妈妈尊重他,养育他。一个孩子小时候足够尊重他,他就有成为自己。所以养育我们的孩子,一定要问,宝贝你想干什么,你希望妈妈怎么给你穿袜子,穿哪双袜子,你要让他有选择的机会,你要他可以对你说不,平时可以对你说yes,他至少有说yes和不的选择,如果表态都没有,那他没有得到尊重。这类的孩子,2010年的孩子,如果你不尊重他们,他根本不听,他不缺吃,我们一天浪费的粮食,够非洲一个国家生活一年。但是如果中国产生饥荒,全球剩余的粮食不够中国吃一个月。

  朱正欧:这个妈妈从严母慈父推到问题孩子,我估计没那么严重。归根到底如果你有问题,把孩子很多正常的表现看得过于重,看得他可能有问题的,其实多数孩子都会重要的。

  观众:刚才这位女士在说,我个人认为她自己认为孩子有一定的问题,父亲跟母亲在一块的时候,你在问孩子到底爸爸好还是妈妈好的时候,可能你的眼神在告诉他,他对母亲的反感。当无意识中有一个问题,他会观察到眼神,比如您逼着他要穿袜子,其实他可能不想穿,小孩比较耐寒,如果他真的想穿的时候,您可以换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没有必要孩子说谁好就吃醋。网上有一句话这么说的,是女的跟老公说的,孩子,我不知道是不是你的,但是我一定知道是我的。您知道孩子是您的就可以了。还有一种,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在给孩子做引导,我不是说我自己怎么着,我平时可能会出去,小名片捡起来,我的孩子他看见了,他有权衡的能力,不管他多小,细节上会注意。您穿了高跟鞋,您出去的时候,没有注意到高跟鞋的声音,出去以后,那个门,您可以很轻微把门关上,大家都在听老师讲课,你把门一关,很多都扭头。我觉得我们对孩子的引导很重要的。

  观众:非常高兴在这能看到李老师,我现在是一名咨询师,我在心理月刊办刊的时候,开始读您的专栏。我也非常高兴今天能有机会见到你。稍微说一句,对那妈妈说两句,我确实有点帮她。我能听出她有很大的压抑,这件事情让她很受伤,包括这位先生说的话都让她很受伤,这可能是一个信号,我希望你能更多来关注你自己。

  李子勋:其实你不要为她担心,因为你做心理学,大家都是同行,我们还是不要有问题取向,有时候我们要问谁知道这样妈妈带孩子是不是必须要这个方式呢?我们在旁观看,我们经验里,这个妈妈带孩子有些问题,但是我们做心理学不能这样想,因为心理学家会个别,这家的孩子可能就需要这样的严格的妈妈。我们看到症状存在不着急的,我们看到症状是心理学的培训看到的。作为心理医师,我们不提醒她有焦虑,在心理学里,当你提醒她有什么问题的时候,本来可能这个问题并不是确实的,当你提醒她的时候,就确实的,她的生命会展现这个问题,你说她有抑郁症,她就越来越有抑郁症,其实这是有害的方式,所以心理医生永远不把来访者的现象归结为症状或者问题,他自己认为是症状和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觉得她这样的认为对她改变好,我们不去干扰,如果她把自己的问题当成问题,反倒被这个问题限制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让她感觉到没有这个问题,所以这才是做心理学。

  观众:三位专家好,养育有道的每一期我会去听,今天要回到早教话题上来。我之前听过很多专家讲,三岁前小孩的神经原建立是非常关键的,在三岁之前给他灌输到很多东西,这牵涉到早教的问题。接触到大自然,我们经常带他去旅行,去公园,去很多娱乐场所,到底早教是什么,需要什么给他灌输?以前讲课,给他看一些电视的东西,这些都算早教,去上一些早教班或者看动漫,这些到底应不应该去。他神经原建立不就是在三岁前。

  李子勋:一看你没有读过这本书,这本书详细解释了神经原发展过程,还有什么样的信息对孩子有效,什么样的信息是无效的。我是要重新讲一下我书上写的东西。

  郑先子:我先说一下我的理解,李老师在书中有很大关于生命的话题,还有育儿的话题。生命的话题他写得很大,但是他跟育儿结合起来,比如说我们在说早教是什么,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早教,我们就会认为成功的早教案例是什么,失败的早教案例是什么,我们就会一直往下走,就进到早教的圈子里,我们就说我们这个小孩子应不应该上这个班,应不应该上那个班。我在读李老师书的时候有一个观点,你认为孩子是什么,他究竟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个白纸,他有一个叫白板说,还是他带着他自己很多密码和符号,他的很多你不知道的东西,就是生命怎么来的,就是有东西的,只不过这个东西需要被唤醒或者被激发,你担当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觉得你自己是发明家还是发现者,如果你觉得你是发明家,那你觉得他是白纸来到这个世界上,我是来丰富他的,我认为好的东西给他,提供任何一个机会都是来丰富他的,是好的。但是如果说你认为你是一个发现者,那很多时候你其实是观察他,你观察生命是什么样的个体,他表现出什么样的能力,可能那些东西在你不是特别理解的,比如说李老师在书中谈到了自然,养育要自然,自然是什么?可能你带他到公园游玩,到自然环境里,他聆听的东西,你都能明白吗?可能有的时候他就是树、鸟,就是挺美的景色,但是你到十个很美的景色对你来说都差不多,这个时候你跟他怎么互动,就是打开好奇心,打开你的好奇心,跟他共鸣是比较好的路子。这个时候父母是一个发现者,发现者的时候,你可能还可以回到你自己的生命当中去说,我原来是这样长大的,其实我有很多可能成为什么样什么样的,但是有些东西可能失去了,但有些东西你获得了。

  在养育过程中,有一件事情,让我们没有办法,你只能选择走一条路,早教这个事情也一样,你觉得我让他上奥数、音乐、才艺各方面的,好像你可以做出无数的选择,到最后他只能选择一条路去走,这条路就跟他自己个体生命有关系,他用自己内在的东西跟外在结合,走的那条路就是他的那条路,这个是你在跟他探索过程中得到的。不是既定的,不是今天你问李老师说这个该不该,李老师说可以的,这条路就决定了。

  我们最初说通过客户端回答问题,有些问题在这上面,我们通过这个来让李老师解答一下。

  网友:做为一个新手父母,觉得压力非常大,担心因为自己引导的错误,耽误孩子的成长,可是回头想想自己的父母,好像也没有特别教我们什么,更没有一堆堆的大道理,所以我又困惑,做为父母,该怎么来教育孩子?

  李子勋:如果自己对自己还满意,不如学父母教他的方法。一个方式在同一个家庭里可以克隆的,在别的家庭学习没门。我们那个时代,我上小学,只要从1数到10就可以,但是我数到5就不行了。问题在于,我们今天要能识一百个字才能进小学,这个妈妈没有办法,妈妈很无奈,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孩子差不多会加了,100个以内的加法都会做了,那个时候我们连1个都不会。现在的孩子上到小学,更不好说了。最好的教育,我个人认为三岁以前不要管他,带到去一些环境熏陶,就像大自然,千万不要带着他,让他躺在草地上,你坐得远一点,一米外,两米外去观察他。父母要充满着未知的好奇,要把孩子看成外星人,宝贝,别以为你生的,你了解他,其实你一点不了解他,因为你也不了解你自己。在心理学上,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坚信知道别人是谁,这是很荒诞的事情。所以要相信你不知道任何人,所以你才会有感恩、尊敬、敬畏,才有尊重的动机。

  第二个问题:您在讲座中提到“什么树结什么果实”,难道说孩子只能走家长的老路吗?如果有些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孩子会不会想成功会特别难?

  李子勋:不可能的,我的观点是补偿的,当所有人都不提这个想法的时候,我觉得有责任把这个想法提出来,但是这个想法不是取而代之。在过去的教育思想里,社会上教育方法,犹太人教育法,法式儿童。但是要想一想你家族中有没有可用的资源。我一直在画家谱,我研究家谱几千甚至上万例家谱,我可以说在家谱里蕴含的秘密是巨大的,但是没有哪个教育专家会思考,以为家庭会培养出别种孩子来。所以他这个提问显然把我的理论推到极致,仿佛说一个树只结一个果,不是这样的。每棵树子的味道不同,你会选择一个树的味道去吃,爱吃这棵树,不代表另外一个人也选择这棵树,这是社会需求的问题。

  他写这个问题我要解释,并不是说只能从家里找原因,但是作为大家,想想家庭的原因是很重要的。这点不用细说了,在我的书上写得很详细,我举例了姐妹爱上同一类男人,或者弟弟会喜欢嫂子。我在我那本书解释够详细了,家庭拯救孩子,我希望大家真的把这个问题搞懂。你去读那本书,你才会知道你们在大学里,同一个宿舍的人,为什么会五年以后变得相似,你们的情趣都变得一样,回族人也可能爱吃猪肉,为什么呢?因为他老跟吃猪肉的人在一块睡了五年,家庭就是一个场,带有系统的能量。人会有类同质的发展。

  环境是物质环境,跟这孩子聪明没什么帮助,我们知道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很少有家族几代人都保持高潮的。所有的家族都会呈现富裕的转移,怎么办呢?让你的孩子生活在贫困中,确保家族的财富,美国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洛克菲勒为了破除这种魔咒,家族财富的流淌起伏,他都让孩子都到贫穷家庭里生活,不让他在他的家庭生活,送到农村,找一个什么人,生活在那个家庭里,16岁才能回来。为什么?就是破除家庭产生的能量场。我们现在看到富有的家庭,那些暴富起来的孩子,我告诉你要不了三年就吃贫。如果不改变让孩子过度富足的方式,他们衰减的太快,很快就没戏了。这个贫困家的孩子,他的贫困跟他的家庭发展有关系,不好说,说不定这代就崛起了。我研究家谱那么多,我当然了解每个家庭来了,我看到家系的发展到这一代,他们家庭怎么样。广泛是有的,例外之中是有规律的,你是不是例外,我不知道,我会探索我会培养,这个家庭的反差。我相信在三岁以前,我做的什么,就不一样,如果父母改变一种方式,破坏家庭新一代的信息场,或者我们引入新人,或者我们在太太家庭里引入新信息,或者把孩子寄养在姥姥的家里,都会对孩子的命运有干扰,因为孩子在不同的家庭命运不一样的。这些跟老百姓讲没有用,必须跟学术讲研究一个家系,一个生命系统发展的某种规律,这种规律又不是真理,这种规律在某种角度上看到的,他不是真理,他不是真的存在,他是在一种角度下的存在,这种存在是可以借鉴的,但绝不要追求,可以借鉴这种想法,但不要重复这种想法,不要这种想法,我的儿子就完了,这毫无用处。

  借鉴这个想法,是在某一种视觉下看到的规律,但是这个规律不是大众,是小众,是在局部真理下的东西。当你的孩子用这种方式看到你的孩子不如你的父母,你也不要着急,因为那个规律展现在你的家庭里。同样我们知道摩根学说,摩根是著名的遗传学家,他谈到了性状改变的问题,他很符合生物学研究的进化不完整的生物,反而越能适应困境。在摩根的学说里,会看到很多是符合人类生命系统发展的。在我三本书上,今天发展的汉人不是中国民族最优秀的那一支,我们孔子很多思想都是别的民族,不是汉民族发展的,只是现在归到汉民族,我们的历史发展汉族从来不是大民族,但是汉族人有民族的劣根性,今天发展如此庞大的地步,为什么?在生物竞争力,都是历史优势,不是优胜者优势,有些时候多看书就知道,很多事情说不清楚,你还是很优秀,但是活着一辈子很痛苦,又活不长,很早就走了。他智力优秀。

  有些时候在生物学看到的问题和社会学、教育学看到的问题,具有差异。但是并不是说生物学可以代替教育学,绝对不可能。因为教育专家和社会专家写出来的书是主流的,心理学家在生物角度写的书是补偿的,是甜点,是主餐以后的甜点。我从来不允许别人说我是早教专家,为什么?因为我没有那么多工夫放在那上面,我要看很多东西,我要接见很多来访者,我要写很多书,我要在网上做讲座,到企业去做讲座,去做论坛。但是我只是想在这件事情上,放一点调料,让这件事情看起来不太过于极端,不让家长太过于焦虑。让我写本书,我一直心里用挺纠结的。我特别渴望我们人类能够尊重和保留更多的自然,写这本书,特别希望大家保护每一颗花草,那是大自然自己生产的,不是养殖的,那是大自然养殖的。孩子接触就有益,如果大家都这样想,那中国就很快从污染的情景中逃脱出来。这也是我对环境的忧虑意识造成我一定来写这本书。

  第三个问题:李老师好,我看书上写了三岁之前孩子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孩子已经7岁了,您可以简单提一下,3岁以后孩子发展的关键阶段和关键发展吗?尤其是6到12岁,谢谢!

  李子勋:虽然家长没做什么,孩子自己在发展,我一直相信生命自在的力量,我不相信决定论,小时候受过创伤,长大就不行,我们心理学建议在决定论基础上,早年决定了未来。我个人不接受这个观念,我讨论这种决定论。虽然我讲的家谱,但是我看到的是一个发展趋势,而不是看到了具体的东西,所以他不是止,他只是动力学。三岁虽然没有带到大自然,如果小时候在7岁以前,在10岁以前就是三年,在他最佳的时刻,在嗅觉,在他知觉发展最佳状态刺激他,是特别容易生存。过来以后,需要重复的强刺激,才能生存,但是仍然可以补偿的。就像我们品酒的专家,他平时不闻味道的,他要保持嗅觉的敏锐。但是对孩子来讲,哪怕家里放着干草,那是自己晒干的,不是熏干的,干草、花、植物,这些信息都在家庭里。比如你用木板,不要用涂料,尽可能让你的窗帘是棉质的,毕竟吸带了大自然的气息,尽量让孩子少接触化纤的东西。让孩子保持自然,让他的小脚丫,他的手,他的皮肤在三岁以前接触自然的东西。人造物和自然物,大家一定要想像棉麻都是来自于自然萃取的。人工制造的东西,肯定没有大自然的信息,我自己用化学搞的香料,没有一点自然的东西,怎么可能有自然的信息呢?补偿当然可以,当然也没关系,孩子一生有很多的能力,即便跟大自然不亲近,晚上有蛐蛐叫就睡不着觉,没关系,因为生命有很多的可能性,你牺牲了这个,总有哪个,上帝总是这边不开门,那边就开窗,不会让孩子在困境里。所以相信这一点,不读这本书可以,不读也不是什么巨大的损失。但是一定要相信生命,真的是向上的,人类的生命是无可阻挡的,所以相信你的儿子,相信你的女儿,你信赖他,就会尊重他,你尊重他,就会有更好的发展。你带到不同的环境中,不要追求效果。有的孩子发展看不到效果,你带到环境中,生命自己会找到他需要的东西。我刚才也谈到了你需要的你一定会记住,你不需要的一定记不住,这是自然选择。不要着急,即便你的孩子没这样干,也不见得有什么损失,甚至还更好。我一直用未知,不确定的方式,我经常问自己,谁知道呢,塞翁失马,谁知道是好是坏,我不读这本书,要你自己承担这个风险,我在陈述说,这个风险是什么,像轻风吹过,你需要的东西自然就留下了,不需要的东西就吹走了,不要死读他,不要抓住它。把孩子带到不同的环境,是看你的能力,有能力,你带到月球去,美国的孩子刚出生,就骑自行车,晒太阳,要吹风,中国的孩子要花一个月放在房间里,不能见胜任,中国有一个说法,孩子的魂魄,孩子魂魄不稳的时候,要撞邪。这一个月已经输在起跑线,那一个月高度的认知,突然在新鲜的环境,他的大脑在高速的活动,我们给他都是重复、单调的信息,看不到阳光,晒不到太阳,你不在起跑线,借鉴美国人养孩子,诺贝尔的家乡德国人,世界七大发明都是德国人干的,你问问德国人怎么养育孩子的。

  郑先子:其实还是放松心态。

  李子勋:话说回来,我这本书建议大家千万不要死读,一定要作为补偿系统,补充系统,不要当成主流观念。

  郑先子:任何一本育儿书都不能当作圣经来读,都是打开一个窗口思考的空间,最终养育小孩的是自己。

  李子勋: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三位嘉宾,谢谢精彩的解读。

  最后做一个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新浪育儿接下来的活动,关注官方新浪微博@新浪育儿[微博]以及@育婴课堂[微博],如果大家喜欢育儿专家问答的APP应用,可以下载安装,除了心理学的专家还有各种产科以及儿科医生在线答疑,大家可以在上面提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今天活动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