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通讯方式面临“失传” 小学生写信买不到邮票

2015年01月22日07:51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微博 收藏本文     

  上个月,内江市东兴区外国语小学四年级(三)班的刘静怡收到了有生以来第一封书信,寄信人与她相隔很近,是她的同班同学,之所以要通过贴邮票、寄件再辗转半城的方式传递信息,不仅是为了完成老师

    布置的一项作业,还为体验这样“古老”的通讯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书信逐渐被QQ、微信、邮件等现代化通讯方式替代。60、70后纷纷感慨,这样的衍化是历史的必然,却有些惋惜,

     再也找不到收信的快感了。
    00后学写信 觉得手机更方便
     写信给刘静怡的同学名叫邱天,初衷是为了完成一个单元练习题,她将自己在运动会上摔伤,得到同学们帮助的经历写进了书信,一周后,刘静怡就收到了。

    其实,在这之前两个孩子都有过写信的经历,刘静怡说,她在学前班时就写信寄给在外地打工的妈妈,可是格式全错。而邱天有时会悄悄写几封藏到同学的抽屉里。对于写信,两个都有手机的孩子表示并不太喜欢。刘静怡说:“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手机发短信,更方便。”

    同样为00后的小莫也是这学期才学会的写信,为了完成作业,全班同学都写给了上期转到成都的一位同学。小莫的父亲刘刚说:“孩子对于寄信的兴趣远大于写信,她很好奇是怎么寄出去的。”

    买不到邮票 老师担心传统失传

虽然是课程安排,但是四年级(三)班语文老师艾晓英认为,教学生写信很有必要。随着电话、QQ、微信等现代交流方式的出现,大部分人都已经忘了怎么写信了。不了解书信格式,甚至连留言条都不会写,书信面临“失传”。

    这项作业,艾晓英并没有限制字数、内容,但是要求学生必须写对格式,体会寄信的过程。可是让她有些失望的是,班上同学并没有几个真正寄出去的。她说:“有几个学生在东兴区比较偏远的乡镇,他们反映,走了一条街,都没买到邮票。”  

   那些年写过的书信
   70
   一晚上写7封 最长写4页信笺后


     今年38岁的刘刚是一位医生,写信成为了他大学回忆的一部分。那时,刘刚的姐姐在天津工作,没有电话,两人便通过写信交流。

   “每个月至少一两封,内容主要是生活学习经历,最长的时候信笺纸能写上4页。”他说,每次收到来信是最幸福的,舍不得打开又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回信内容。
关于写信,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晚上失眠,他起床写了7封信给亲朋好友。

   80
   《大风车》回信 比考100分还高兴后


    80后小罗学写信时,全国正流行一个名为“手拉手小朋友”的活动,就是城里学生和农村学生做笔友。当时在市中区史家镇读书的他,第一封信是写给内江五小的小朋友。

    而最有意义的一封信是写给《大风车》栏目组,小罗回忆,当时放完动画片都会有一个问题,鼓励小朋友写信回答,他答对了收到了栏目组寄来的一张卡片。“卡片是寄到学校的,班主任当着全班的面交给我,那天的心情比考100分还高兴。”

    90
    隔得近也写信 信件越远越骄傲后

    作为90后,小黄已经有八九年没写过书信了。在她记忆里,写信的“繁盛”时期是在2006年读高一的时候。那时,初中要好的同学考上了不同的高中,大家就写信交流。

  “内容不外乎吐槽家长、老师、同班同学,抱怨学习辛苦,考试没考好之类的。”小黄说,那时感觉收信是件很骄傲的事,信件越远越好。“有个初中同学在拉萨读书,每次收到他寄来的信,班上同学都很羡慕。”

文章关键词: 通讯方式 邮票 学生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