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魔化"还是"万能化" 怎样的奥数才是它本来面目

2016年12月03日 08:21 解放日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孩子成绩不错,可以让他在外面学点奥数,对以后升学有帮助”“你们准备在哪里报名?帮我们占个位置吧”……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家长间,这样的声音并不陌生。一些名声在外的培训机构,报名需要彻夜排队秒杀的新闻也不绝于耳。“妖魔化”还是“万能化”?社会对奥数训练的认知也在两级间摇摆。它究竟是何本来面目?

  连国考都有小学奥数题?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中,出现这样一道题:“甲乙两组制作花朵,甲组单独制作需要10小时,乙组单独制作需要15小时,现在两组合作,其间乙组休息了1小时40分,完成时甲组比乙组多做300朵。这批花一共有多少朵?”很多人说,这不正是小学奥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题吗?

  奥数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孩子正在学“奥数”的家长似乎也并不清楚。在闵行一家知名培训机构上课的小沈妈妈说,“只知道要学,每次三小时的课,内容跟课堂无关,只为参加比赛拿奖。”更多家长将其看做一些思路比较新、怪的所谓“难题”“偏题”解题训练。

  一位曾在国家奥数集训队带教的老师介绍,奥数属于数学学科,奥数中也有与我们平时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相联系的部分,是课堂内容的深化和提高。但其中更多的是看起来不搭界的内容——是平常数学课上不讲、也没有时间去讲的一些数学分支基础内容,比如图论、组合数学、数论,以及重要的数学思想,比如化归思想、构造思想、特殊化思想等。这些内容的选择是很科学的,因为这些领域的基本方法和简单应用,是不需要专门数学工具的,而且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和知识面是很有帮助的。

  举一个入门级别的例题来说:数字1到100,数位上一共会有几个1?几个9?几个0?这题看似简单,甚至掰着手指头都能做出来,但如果通过分类归纳、特殊化等一系列数学思想的理解及实践来完成,其实已经进入一个数学的新世界。真正理解了解题方法思路,哪怕出题数字从1到1亿都不怕。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奥数,特别是中低年级奥数训练中,有很多内容是来自于中国古代数学专著的方法和思想,比如“盈亏问题”“鸡兔同笼”,还比如高年级或中学奥数要介绍的“中国剩余定理”等。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其中的确凝聚了中国古代数学智慧,并且与西方的数学方程思想很不一样,学习自有裨益。

  什么让奥数“人人喊打”?

  几周前,奥数培训界经历了一年两度的大事——杯赛报名。“小机灵杯”“中环杯”是国内小学奥数领域两大知名赛事,换种说法,就是这两个奖对未来升学含金量很大。由于两者同一天比赛,家长圈子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前者题目灵活性大,适合低年级学生,后者难度较大,对数学思想的深度、广度要求更高些。

  在家长考生火热报名的同时,越来越多参与奥数培训的人群,传递出一种又爱又恨又无奈的情绪。什么让奥数“人人喊打”?业内观点认为,随着“升学,特别是升民办好学校需看奥数”的传言蔓延,低龄学生全民奥数几乎不可遏制,如同球场边的“看台效应”,只要有人站起来,就没人会再坚持坐着。“被推搡着”投入奥数培训,是许多家长的普遍体验。

  普陀区一家知名培训机构的邵老师说,事实上奥数的学习,也有适应人群,那就是适合在学校课堂上数学学得相对扎实、学有余力且又对于数学有一定兴趣的学生。与许多学科一样,热爱数学的学生,会说数学是美丽的,奥妙引人入胜。反之,不爱数学或不擅数学的学生,可能将其作为枯燥的苦差,即使通过短期训练获得了佳绩,最终仍会离开。“我带出来的学生中,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然后再也没碰过奥数的并不少。”

  已故数学家谷超豪曾专门回答了有关奥数以及奥数训练的问题。“现在对奥数的争论很多,有专家称其为‘误人子弟’,您对此有何看法?”“并不能说误人子弟,照此逻辑,现在孩子们学钢琴也是误人子弟了?让对数学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辅导是可取的,但将此作为升学条件便不可取了。我觉得奥数辅导可以搞一点,但不要太早,不要过分。”

  “奥数”教育应回归理性

  “奥数”教育应回归理性。采访中,不少中小学数学教师赞同这一观点。事实上,奥数源于国外,欧美一些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不少人有奥数学习经历。所不同的是,国外从小进行奥数学习的,往往是真正有兴趣学的学生,他们与中国的孩子一样,进行着高强度训练。

  有观点认为,没有必要把“奥数”一竿子打死,在浩瀚的数学海洋里,有数学特长的孩子学“奥数”,有助于开发智力,锻炼数学思维,增强逻辑能力。很多自然科学研究最终都归为一个数学模型,擅长数学明显占优。如设计一个程序筛选基因,有些计算模型可能只需费时十几分钟,数学不好的人设计模型,可能要费时好几天。在这里,数学能力可转化为创造力。

  因此,“一刀切”对培养数学人才,反而有害无益,关键在于走出奥数学习的几个误区。首先,奥数并不是“提前学”,更不是“数学中的杂技”,它就是课堂外的数学,和课堂内的数学是主干与支干的关系,既是课堂的提高和深化,又是拓展视野的数学园地。所谓“提前学”带给学生们的种种负担与不良影响,如同拔苗助长,危害自明。在正确认识奥数培训以外,家长也需对孩子有正确认知,是否属于“适合人群”。

  专家建议,真正让学生从奥数学习中获得“道”,而非“术”,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能否建立面试机制,由数学专业人士判断一个孩子是否适合学“奥数”,并给予集中辅导,让真正的数学爱好者可以不受升学束缚,集中精力学习,让抱着盲从心态的家长放弃“奥数”这条路,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才能。二是,若要杜绝“奥数”泛滥之患,源头上也应进一步完善管理,从任何途径都彻底破除“奥数”与“升学”的关联,方能真正让奥数在青少年人群中回归本源。

  ■本报记者 彭德倩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