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需要谈"召回"色变吗?

2016年12月23日 11:13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日前,贝亲公司向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请缺陷消费品召回计划,对部分婴儿柔湿巾实施召回。这是今年1月1日,质检总局《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以来,上海市启动缺陷消费品召回中,企业主动召回的第8起案例。

  从贝亲公司提交的召回申请看,公司是在对留样产品的内部检查时,发现有部分批次湿巾产品存在外观缺陷,之后立即停止了该产品的生产,并向社会发布召回公告进行自主召回。

  事实上,这种主动召回在国外不少国家是普遍现象,公众 “见怪不怪”。查询公开信息发现,从国外来看,日本朝日食品对婴儿辅食、美国雀巢对纯净水等都发起过主动召回。

  几年前,雅培也曾在北美发起奶粉主动召回。尽管产品并不会危害消费者健康,雅培还是实施了大规模主动召回。不仅仅在涉及的北美地区召回产品,而且,雅培中国也为通过网购、团购、海外代购等非正常渠道购买了同样产品的中国消费者提供换货服务。

  业内人士介绍,在国外,产品召回措施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愿召回(Voluntary recall),也可称为主动召回,指制造商经自行判断,认为其生产的产品存在危险而自愿采取的产品召回措施。另一种是强制召回(Mandatory recall),也可称为指令召回,是指主管部门发现并认定某种产品存在危险,经过一定程序,向制造商发布命令,要求制造商必须采取的召回措施。

  目前,召回制度在西方已发展成为一种已经成熟运作的、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应对技术风险和企业质量危机的解决方案。召回次数多的企业不意味着该企业产品质量差,信誉差。例如:在美国汽车行业,平均每周都会发生好几次召回。正因为有严格的汽车召回制度,美国汽车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得到了持续的改善。

  然而,召回在国内却常常被与“质量差”、“不可信”等负面字眼联想在一起。企业不仅要承受短期内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还要面对个别媒体、消费者的误解及抵制。当企业敢于负责任,主动召回问题产品时,不被鼓励,反而被穷追猛打。这必然使有些企业在发现产品有问题时顾虑重重,很难迈出“主动”召回这一步。

  所以,国内企业虽然也有主动召回案例,但从整体数量上看,企业对召回的“主动意识”仍不强。

  现在,上海质监建立了缺陷消费品全链条召回管理体系。从数据看,已启动缺陷消费品召回37起,完成召回28起,涉及玩具、皮鞋、自行车等儿童用品及台灯、吸顶灯等家用电器产品,数量逾42万件。其中,企业主动召回8起,受政府调查影响召回20起。

  要想让缺陷产品召回常态化,单靠企业的自律行为显然并不足够。需要政府的监管加强和制度的完善,同时也需要消费者减少对召回的偏见,对企业的召回行动能有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对待。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