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视野看待“商品寻娃”价值

以更大视野看待“商品寻娃”价值
2019年11月08日 12:20 北京青年报
漫画/陈彬漫画/陈彬

  2015年,因为一部寻找失踪儿童的电影,蔡磊成为一名寻找失踪儿童的志愿者。当年秋天,经营拖鞋生意的他,突然想到,借用自己生产销售拖鞋的标签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失踪儿童的信息,增加寻找到失踪儿童的可能性。截至目前,四年间已售出800万双印有失踪儿童信息的拖鞋。(11月7日《北京青年报》)

  为寻找失踪儿童,除了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发挥重要作用外,一些民间组织、单位和个人也在积极助力。比如有景区在门票上印失踪儿童信息,有酒厂在酒瓶上印这类信息等。

  值得注意的是,商家在自家产品上印失踪儿童信息也曾引发一些质疑,比如借此炒作以推销产品。商家有没有这种心思,我们不得而知。即便想借“公益牌”谋商业利益,我们也不妨包容看待,因为这种行为对寻找失踪儿童有积极意义。而且,商家也为设计印刷“寻娃”标签付出了成本。

  以卖拖鞋的蔡磊为例,因为要经常更新拖鞋标签上的失踪儿童信息,每年仅印刷标签就要额外增加不少成本。再从其“寻找失踪儿童志愿者”的身份来看,他这么做的初心不是为了打着公益旗号卖拖鞋,而是利用卖拖鞋帮助失踪儿童回家。从这个角度讲,质疑这类商家的人缺乏理智。

  而笔者更想讨论的问题是,在商品上印制失踪儿童信息的价值到底有多大?之所以提出这个议题,是因为这类商家不清楚实际效果,蔡磊就坦承:“现在到底有没有孩子通过卡片回家他不是很清楚”,即对实际作用心里没底。另外,也会有人怀疑这种做法的实际效果。

  如果商家对效果心里没底,时间一长,不排除有的人信心受到影响,而其他商家也可能因为怀疑实际效果而不轻易介入“商品寻娃”。笔者以为,这种公益行为的实际价值,不能简单地以“帮助多少孩子回家”来评判,还应该用更宏大的视野和多维的角度来观察,才会更加客观。

  “帮助多少孩子回家”显然是评估这种做法效果的直接指标,但由于商品包装和标签上所留下的联系人、联系方式并不是商家自己,商家自然而然无法去评估效果,其他有关方面恐怕也难以监测。不过,不能因为我们无法看到实际效果,就怀疑这种做法的价值,对这种做法信心不足。

  其实,“商品寻娃”还有更大意义。比如,对丢失孩子的家庭是一种信心上的支撑,能让这类家庭看到有更多社会力量在帮助自己,能让他们坚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够找到。这类家庭寻找孩子信心越足、动力越足,希望就越大。假如某些家庭寻找一段时间后信心减弱,孩子回家的希望就会渺茫。

  再比如,对拐卖孩子的犯罪分子是一种震慑。当我们的社会在寻找失踪儿童方面构筑了“天罗地网”——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加入打拐队伍,会对拐卖孩子、收养孩子的人群产生巨大震慑力,因为其违法犯罪行为被发现的几率大增。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从如何寻找失踪儿童的角度探讨问题,更应该从如何预防儿童失踪的角度入手,这需要家庭、社会、有关部门尽到更多责任——如何更好尽责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大命题。

  老鹰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自媒体排行榜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