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知名文化学者于丹:有所不为的孩子才能真正有所为

当代知名文化学者于丹:有所不为的孩子才能真正有所为
2019年12月19日 09:03 新浪育儿
当代知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当代知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

  一年一度育儿盛宴,引领行业新趋势!12月18日,新浪2019育儿盛典在北京盛大开幕,本届盛典以“育儿之美”为主题,致敬所有向美好生活奔跑的中国家庭。妇儿专家、国际教育大咖、明星父母、母婴KOL以及母婴早幼教行业同仁齐聚一堂,围绕“健康美、教育美、生活美”三大篇章展开讨论,共同开启养育新篇章。

  是不是生了孩子就能自然升格当父母?父母需不需要“上岗证”?一个家庭的安全感到底来源什么?当代知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带来主题为“原生家庭与儿童生命底色”的精彩演讲。于丹老师认为,家庭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使他作为人而成为人,并不是成为某种人。

  下面是演讲全文:

  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里面的时间太多了,在补习班的时间也不少,什么时候回家呢?回家只是那个任性的地方吗?是放松的地方,睡懒觉的地方吗?不是,原生家庭永远是一个人生命的色彩。

  今天在有限的时间里,我跟大家探讨几个观点。我们都觉得当爹妈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不是生了娃,自然就是当爹妈了?当爹妈需不需要“上岗证”?这个问题是我有孩子之后逐渐在想的:我为什么不了解这个小儿人,小儿人越长大,我的陌生感越强,从她出生脐带剪断那一刻起,令我充满惶惑。长大之后,渐行渐远,青春期变成了另外一个物种。不知道父母心里是不是都有这样的困惑?

  家是什么地方?学校教了孩子一样一样的功课,孩子读大学以后,可以说我学医,以后当医生;学法,以后当律师;我选择经商,选择做学问。都可以,那叫成为“某种人”。家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的地方,它是一个孩子作为人,而成为“人”,并不仅仅是成为“某种人”。所以家庭决定了一个孩子生命的底色。因为人所以为人,总有一些基本的共识是必须要达到的。而这一切不是学校和教育机构负责,恰恰是应该让父母重新审视的。

  为什么说家庭里面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呢?因为人是观念性动物,有什么样的想法就会有什么样的做法。做到什么程度算心满意足,这就是我们的观念。

  我想跟大家探讨几个问题。

  第一,一个家庭真的可以给孩子对于人性的信任吗?现在多少父母都说,我们不会英语、奥数,我们能辅导什么,还不如让他住寄宿学校。我想说家里可以不那么富裕,可以没有高学历,但是你对人性信任吗?你对孩子的爱有附加条件吗?孩子考好了,回家就搂着又亲又哄,我儿子最优秀,我闺女多漂亮,我们家孩子从小跟别人不一样。没考好,爹妈就把脸一撂,说我没有这个孩子,丢不起这个人。

  孩子经历最大的情绪波动,往往来自于父母,甚至委屈觉得为什么父母对我的爱是条件的。有多少时候,小不点被带出去跟妈妈穿母女装,其实那衣服不适合小孩,小孩穿着很受罪;出去的时候给叔叔唱歌、快给大家背首诗,这跟小宠物有区别吗?孩子给你长脸,大人肯定高兴,你有没有给孩子纯粹的,不加条件的爱呢?这种爱确定了他对人性安全感的信任。

  我女儿上小学的时候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老师讲笨鸟先飞的成语,说鸟有两种,一种笨但是勤奋,这种鸟可以飞到很远的。另一种鸟又笨还懒,趴在窝不动,这种鸟就没救了。然后孩子说老师,还有第三种鸟,就是它又笨又懒,自己不飞,趴在窝拼命打那个蛋,让蛋以后替它飞,这种鸟才是最差劲的。咱们千万别当第三种鸟,动不动让孩子为孩子实现理想,这种带有条件的要求,会让孩子觉得他欠缺安全感,因为一切都是有附加条件的。

  一个人是不是有人性的尊严?尊严并不是什么事都对,孩子还小,就有试错的机会,错了要知道道歉。一个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是最有面子的事情。一个人三四岁要没学过道歉,三四十岁还会怨天尤人,自己找借口。道歉也是一种习惯,小孩知道做错了,知道自己袜子得洗,被子得叠,这就是尊严。尊严需要原生家庭建立。

  对体育和艺术两件事情的兴趣,无关考级,无关上专业班,无关拿什么样的资格证书,对于艺术的兴趣,就是一个人长大了以后,装修房子不至于太雷人,穿出来的衣服不至于太不协调,听见风过树梢的声音也觉得是一种旋律,无论是小鸟叫,还是泉水。这一切其实比练钢琴考级更重要。

  所谓体育,体育好的孩子走到哪里都有朋友,他可以去一个语言不通的地方,但什么叫越位,所有看足球的人都知道;什么叫三分球,所有看篮球的人都明白。爱体育的人,从身体上就有一种蓬勃的自信,这件事情跟上什么班无关,但是跟父母的体育艺术爱好有关。我宁可相信一个进门家里放一点轻音乐的家庭,他家的孩子也比专业考级的孩子艺术灵感来得好。这就是一个原生家庭能够无条件给予孩子基本的氛围和信任。

  同时,原生家庭应该给孩子一种底线思维,有所不为的孩子以后才真能有所为。我们今天谈成功教育太多了,谈成长教育太少了;谈规模教育太多了,谈规则教育太少了。什么事情学高精尖,不缺少这样的专业课堂,但是人生的常识往往被我们忽略了。而一个家是守底线的,学校提升它的上线,在家里,孩子应该懂得什么呢?王阳明先生说良知是是非之心。孟子说人要懂是非,叫大智慧,是非之心才是智慧的开端。我们老觉得要学多少书本,考多少试是有智慧,那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得知道好歹,明辨是非。教孩子在家里分辨什么叫好,什么叫坏,做了坏事儿得有羞耻感,不要把孩子跟社会阻断的太多。

  《弟子规》有一句话,宽转弯,勿触棱。知道哪有桌子脚,椅子腿,跑的时候拐大弯,别磕上。现在很多家长给家具包上海绵,说宝宝不会磕着,但是你能包整个社会吗?刚才王大伟老师讲,为什么现在社会上要教小孩子有自我保护意识呢?就是因为你不能在家里都去包海绵,只能让他看着各种危险绕着走,这是一种底线思维,是一种是非之心,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现在都说家里强调温暖、民主、自由,甚至还有一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不受苦,长大受大苦。在家有家规的人才懂得守国法。一个在家懂规矩底线的人,在外有规则意识。为什么很多人一上班就觉得不爽,怎么老管着我,在家被管得太少了。从家规到国法,在家要有点规矩的意识。

  什么是底线呢?不能撒谎,必须尊敬老人,一个人做自己的事情,为自己买单是底线。说起家里的规矩,太多了,我们每个人可以盘点盘点。岁末不是盘点的时候吗?让孩子在家里吃苦,是为了以后少受修理。在家里让他觉得不能谁给他什么是本分,不给就是亏欠,其实给他什么才是情分,不给才是本分。人能这么想的时候,会懂得感恩,会守得住底线。

  这一切怎么形成?都说家里要陪伴,很多人问我“你陪孩子吗?你这么忙”。其实,空的无效陪伴,还不如跨时空的有效交流管用。很多家长说上班、出差,陪不了孩子怎么办?你可以跟他通话。中国家庭现在最大的“第三者”是手机,每一个人都不跟实体空间中的人或物交流。手机首先不应该上饭桌,不应该上床,总要给人留点时间,能不能全心全意跟孩子交流,不在统一时空也没事儿,打打电话,让他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不是你耳提面命,今天考得怎么样,还要再报一个补习班吗?焦虑就是这样成长的,能让孩子先说吗?陪伴从倾听开始。

  怎么样为儿童主体赋能,我想是家庭全部的责任。赋能不是知识,而是能力的开发、能力的增长,有时候错过了就永不再来。

  十来岁的孩子跑跑跳跳,都不见他缺钙,到四五十岁,大把吃钙片都不管用。精神的成长也是一样的。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真的接受自己的特点吗?

  现在有个说法,“有一种日子叫朋友圈的日子,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本来日子过得不错,一看这两条,肯定不爽了。所以我们能接受每一个独特的孩子吗?不跟别人比,而是在接受中去发现。这是家长能对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鼓励他用一生成为自己,而不是生下来一个原创孩子,长着长着长成盗版。家长能接受吗?接受之后才是提升。因为接受之后,你能发现独特性,发现之后,你能确认价值,然后完成赋能的提升。提升中就会有各种坎坷,家庭是接受挫折教育,接受修复的地方。人挫折多了,人生如竹,过一个关节就长一段。现在大人单位受气,拿孩子出气,能不能从接受自我,发现自我,共同提升在挫折中修复,完成儿童和父母的共同成长。这是一个家庭真正该做的事情,比成绩的提升更重要。

  此外,情绪管理也很重要。家不是任性的地方,不要拿任性当个性。每个人都是有情绪的,但是对情绪负责是一个人教养的开始。人是可以管理情绪的,那么这种管理能力其实跟情商有关,你走到社会上也会知道不能任意乱发脾气。

  大家总说孩子在外面压力那么大,大人在外面工作那么烦,回来都是自己人,还得端着?缺少了家庭场域内对于情绪的要求,出去才会情绪泛滥。我们看看新的一年快到了,但是我们还有多少开车的路遇阻,我们还有多少情绪事件,这件事情追本溯源可以从儿童开始。

  关于学习,都说不做功课,母慈子孝,一做功课,鸡飞狗跳。家长总说我辅导不了,他怎么总不学,其实我们要负责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习能力,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一个小孩不会的时候,有主动提问和学习的能力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是教孩子提升能力建设的地方。家长了解一个事情,要把这个探索过程还原,而不是只给孩子结论。现在有多少孩子来不及做完的时候,家长一条一条输送结论,我宁可希望家长还原过程。

  上面说的种种都是我所期待的原生家庭能够给予孩子一生的伴随。这一切会终其一生,相伴相随。有些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的阴影,也有些人一生遇到的挫折,都被童年的爱和勇气治愈。给孩子什么样的童年呢?为人父母者,从岁末年初盘点开始,让原生家庭的爱,勇敢、善良和求知的能力成为儿童一生的底色。

  感谢各位!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自媒体排行榜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