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人体内而占的比例的是很大的,孩子的年龄愈小、生长发育的速度愈快、新陈代谢愈旺盛,体内需水量也越多。举几个数字如下:
新生儿期 体内水分占人体总重量的78%~80%
婴儿期 体内水分占人体总重要的为70%左右
幼儿时期 体内水分占人体总重量的65%左右
成人期 体内水分占人体总重量的60%左右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水分对人体多么重要。生命的最基本现象就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所有过程都必须在水中进行,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Tips水的摄入和排出要保持平衡
孩子每天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必需保持动态平衡,摄入量多于排出量,会增加心血管的负担和肾脏的负担,甚至造成水肿;而体内水分排出量大于摄入量又会造成脱水。人体脱水达到体重的2%时,人就会感到口喝、尿量少;体内脱水达到体重的10%左右时,皮肤就会失去弹性,前囟门凹陷(囟门闭合前),眼睑收缩、烦燥、神情淡漠、对周围反应能力下降;脱水达体重的20%时,就会出现体内代谢无法进行,循环衰竭而死。
应该怎样喝水?
1.每日饮水量 理论上是根据每个孩子的新陈代谢量来给水的,但不同季节、温度、湿度、年龄、体重、每日食量、奶量、体温的宝宝需水量也不同,因此需调整每日饮水量。
新生儿期 如果是纯母乳喂养、母乳很充足、宝宝的生长发育也达标,只在两次母乳之间哺喂少许温白开水,一般10~15毫升就够了,其目的是从小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也可以起到清洁口腔、润滑口腔黏膜的作用。
1岁以前的宝宝 大多数都添加了配方奶粉和食物转换期食品,每日活动量及外出日光照的时间也比较多,每日喝白开水4~5次,每次100~150毫升,每日总饮水量在500~600毫升左右,要参考季节、气温,出汁多少而灵活掌握。
2. 饮用原则 一日总饮水量应分次喝、每次量不在多,可以饮多次,
切不可勉强、硬灌,造成逆反心理,同时要避免宝宝在极端口渴时的“牛饮”。
Tips 怎样判断孩子饮水量够不够
每日排尿大约6~8次,尿的颜色为淡黄色或清色,嘴唇不干、前囟平(前囟门未闭合者),这些都是饮水量充足的特征。
宝宝常喝的9种水
1.白开水 白开水是天然状态下的水,经过科学的净化,煮沸后、杀死
致病菌的水,保存了水中的矿物质,如钙、镁等。白开水的性质和人体内生物细胞内的分子有较大的亲和性,容易进入细胞内,进而参与体内的代谢过程,如净化血液、排出毒素、利尿、通便等。
Tips白开水应该怎样煮?
因为目前大多数家庭的自来水管多为合金制成,年久以后,都会有极少的有害金属溶于其中,所以煮水前要放流出一部分管内积存的金属污染水。
2.自家鲜榨果汁 用应时新鲜水果压榨而成,现榨现吃、营养得以保留。给宝宝饮用时要稀释3~5倍、避免过甜,而且建议不要天天喝。
3.煮水果水 如苹果、梨、枣、桔子等都可以洗净、切开后煮水喝,现煮现喝,清洁卫生、含有少量维生素和矿物质,不可久存。
4.蔬菜水 新鲜蔬菜洗净、切碎、放入适量水中煮开10~15分钟,凉温后饮用,其中含有一些矿物质(钙、锌、铁)和少量维生素,现煮现喝。一部分青菜中含有较多草酸,进入体内易与钙离子结合,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如菠菜、苋菜、菜等,这几种菜在煮水前应焯一下、去掉焯菜的水,再加水煮水喝。
5.葡萄糖水 经常饮用萄葡糖水作为饮料,会使宝宝体内糖分过高,血液内糖分过高会影响宝宝食欲,没有饥饿感,影响奶的摄入量,减少了对身体发育非常重要的蛋白质的吸收,会对宝宝的体格和智力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宝宝体内摄入过多糖分,有可能转换成脂肪而积存起来出现肥胖;萄葡糖会在口腔内发酵、影响牙釉质的发育。
6.蜂蜜水 蜂蜜可以润便、促进肠蠕动,其中含有萄葡糖、果糖、蔗糖,食用过多,也会引起食欲不振、影响正餐进食量,且蜂蜜中可能含有生物激素,在花粉采集过程中,可能会把含有农药、致敏因子带入蜂蜜中,故3岁内婴幼儿慎用。
7.矿泉水 含有一定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但宝宝对微量无素的需求量有限、且这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每个宝宝也没有针对性,宝宝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尚不完善,少喝为佳。
8.运动饮料 顾名思义,这些饮料是针对人体参加大量运动而设计的,如果没有丢失大量水分及电介质,盲目“进补”,会使体内这些物质超标,破坏身体内环境,增加心、肾负担。
9.常售果汁 多为果味型果汁,由水、糖,乳化果味香料、色素、防腐剂勾兑而成,营养成分无法保证。
4方法让宝宝爱上喝水
1.从小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小宝宝还在新生儿期,就应该少量给他喝白开水,可培养良好的习惯。
2.家庭环境中要营造定时喝水的气氛,使宝宝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喝水的好习惯。
3.父母观念一致,在家庭教育中起表率作用,自己不喝不健康的饮料,家里不买不健康的饮料,我们也尽量喝些白开水或茶饮料。
4.经常给孩子变换饮水的容器、调配口味,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增加孩子喝水的兴趣,培养定时饮水的好习惯。
总之,水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非常重要,如何让宝宝想喝水、会喝水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只要用心去培养,就一定能成功。文/李璞健康育儿资深顾问 (妈妈宝宝)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