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婴儿科学喂养最新“指南”

  各月龄段的孩子如何“配餐”最科学?宝贝闹“夜哭”还戒不掉“夜奶”怎么办?如何“降服”餐桌上的“小霸王”?妈妈们各种“棘手”的小问题,其实都有相对应的“秘方”。

  【本期专家:江苏省人民医院河西分院,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主任 秦锐】

  【讲座篇】:

  1岁以前婴儿期需分阶段“加餐”

  婴幼儿喂养需经历“三阶段”,即液体食物喂养阶段、泥糊状食物引入阶段和家常固体食物进食阶段。那么,1岁以前的宝贝如何分阶段“加餐”呢?

  0~3个月的婴儿应按需喂养,乳量约500—750ml/日。4~6月龄婴儿应定时哺乳,每3—4小时一次,约6次/日;每次乳量增加,约800—1000 ml/日,应尽量争取纯母乳喂。到6月,根据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逐渐开始停掉夜间哺乳,规律吃奶和夜间不喂奶有利于婴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睡眠习惯。对母乳不足的婴儿,除添加配方奶外,此月龄段可根据婴儿具体情况考虑添加强化铁的谷类食物,开始尝试瓜类、根茎类、豆荚类蔬菜泥及水果泥1—2勺,每日两次;但不管母乳情况如何,满6月的宝宝都应添加转奶期食品。

  6~7月龄宝宝应部分母乳或配方奶,4—5次/日,每次乳量增加到约900 ml/日。强化铁米粉、稠粥或面条1餐,蔬菜、水果类:每日水果1/2个、碎菜25~50g。可开始引入肉类、蛋黄。

  8~12月龄宝宝逐渐以配方奶替代母乳,乳类约4次,乳量约800ml/日,每日软食(软饭、面食)2餐,约100g,每日碎菜50—100g、水果50g,肉类每日25—50g,每周安排1—2次动物肝脏或动物血、1—2次鱼虾或鸡鸭肉,3—4次红肉,每日一个鸡蛋。

  1~3岁幼儿期饮食开始“变花样”

  孩子从1岁开始过渡至幼儿期,也就进入了家常固体食物的进食阶段。可以吃的食物越来越多,家长在“变花样”的同时也要注意营养的搭配。1—3岁幼儿每天至少应保证500ml乳类,最好为配方奶。每天的进食可安排3餐主食、2—3次乳类与营养点心,餐间控制零食。1岁以上的幼儿可以吃家常饭菜的品种,但要注意食物体积应适宜,食物要软一点并清淡少盐。

  培养独立进食“手抓饭”也无妨

  婴幼儿喂养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营养素的摄入,也应关注孩子的进食行为和饮食环境。12月龄的儿童应开始培养自己用餐的进食习惯,从用手抓到用勺进食可培养儿童自己独立能力和正确的反映能力。如果孩子不喜欢用小勺进食,可以让他把手洗干净,直接“手抓饭”都无妨。幼儿阶段孩子有时会对某种或某类食物失去兴趣,此时家长需改变烹调方式,食物宜切碎并单独加工,烹制以蒸、煮、炖、炒为主,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家长还可以让宝宝参与食物制作的过程,提高幼儿对食物的兴趣。

  妈妈生病了,喂奶需谨慎

  到了秋冬季节,不少妈妈开始被感冒、发烧等小状况困扰。但比疾病更让妈妈困扰的,是如何安全哺乳。在轻微感冒并未吃药的情况下,妈妈是可以照常给孩子喂奶的。如果是生病期间服药的妈妈,喂奶时就要留心了。“大多数药物进入母乳的浓度较低,少数药物可能影响婴儿,所以需‘区别对待’。”秦主任建议说,母亲应用抗癌药物或放射性治疗、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或是抗惊厥药物时应停止母乳喂养;短程扑热息痛、水杨酸盐、布洛芬等止痛、退热药常用剂量是安全的,可在服药期间继续母乳喂养,但喂养时仍需检查婴儿情况。

  【互动篇】家长给宝贝喂饭不能被“牵着走”

  Q:我家宝宝今年16个月大,吃饭时总是喜欢“换地儿”,在餐桌前吃上10分钟就坐不住了,不换地方就不吃饭,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还有,这么大的孩子需要和大人分开准备饭菜吗?

  A:有些孩子喜欢边玩边吃,家长被孩子“牵着走”一路追着喂,这样是不对的。这种情况不要轻易向孩子“妥协”,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习惯。吃饭就要在固定的地方,饭前可让孩子洗手、带好小“围嘴”,让他感觉到吃饭的“正式性”。孩子16个月还是需要和大人分开准备菜饭的,如果孩子要求和家长“统一食物”,家长可带他到小餐桌并告诉他,“这是‘专属’你的菜,这是爸爸妈妈的菜,等你长大以后就可以和我们吃一样的饭菜了。

  Q:宝宝白天吃得少,几餐之间隔的时间很长,有时候早上6点吃完一顿到下午2、3点才吃第二顿。但晚上两三个小时就又哭又闹要吃一次,怎么办?

  A:3个月以内的孩子是按需喂养,3—6个月的孩子是定时喂养,4—6个月要开始逐步断“夜奶”,到了7—8个月左右就不要再给孩子喂“夜奶”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宝宝夜里容易醒,但不一定醒了就是要吃奶,通常来说,宝宝2小时左右就有一次深浅睡眠的交替,不能每次醒了就喂奶。3个月以后的孩子夜里哭闹,就建议家长不要立刻哄抱,如果每次一哭就抱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以后很难纠正。宝宝夜间哭闹时妈妈可以用脸贴贴他,让孩子有安全感,感受到“妈妈就在身边,我是安全的”即可。

  Q:孩子做的骨密度检查结果是正常偏低,这种情况需不需要补维生素D和钙质?

  A:按亚洲骨密度标准衡量,我国缺钙的孩子可能占20%—30%,按中国目前的标准,骨密度偏低的儿童可能达30%—40%左右。这个孩子的测试结果正常偏低,主要应考虑给予维生素D的补充,如果是吃母乳的孩子更需加强维生素D的补充,在摄入钙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钙的补充,不能以单一骨密度的高低作为补钙的依据。(陈步伟 王宛璐)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宝宝  喂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