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对食物的不良反应

  婴幼儿对食物的不良反应

  婴幼儿对食物不良反应有很多的表现,就其发病机制来看,主要分为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两大类。

  食物过敏是因为婴幼儿免疫系统对一些食物视为“入侵性”的食物,因此释放一些清除这些“入侵食物”的抗体,同时还会释放一种组织胺的物质和一些其它化学物质从而引起过敏反应。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消化道症状、皮肤粘膜症状和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而危及生命。我们这里讲的食物不耐受不涉及免疫机制,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是由食物引起来的,通常是因为婴幼儿缺乏某种消化酶所致,比真正食物过敏有更高的发病率。食物不耐受其表现临床症状主要是胃痛、腹胀和腹泻,临床上最常见的是乳糖不耐受。

  一、婴幼儿食物过敏:

  0~6月龄小婴儿的食物过敏患病率最高,临床上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包括持续性肠绞痛、呕吐、腹泻和便血。这些症状可突然发生,也有可能很轻微、过敏性休克是最严重的食物过敏反应,可危及生命。6月龄以上婴儿和幼儿除了胃肠道症状外,主要还表现为皮肤损害,如湿疹、多型性疹等等。

  1999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第23次会议公布了常见致敏食品的清单,临床上90%以上的过敏反应由8类高致敏性食物引起,这些食物包括:蛋、鱼、贝类、奶、花生、大豆、坚果和小麦。诱发的过敏反应较少的食物:如猪肉、牛肉、鸡、玉米、番茄、胡萝卜、芹菜、蘑菇、大蒜、甜辣椒、桔子、菠萝、猕猴桃、芥末、酵母。

  引起婴幼儿食物过敏的主要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过敏性疾病中起主要作用。父母中一方有过敏性疾病,其子女食物过敏患病率为30%一50%;若父母双方均患有过敏性疾病,其子女患病率则高达60%~80%。

  2、喂养及辅食添加因素:

  母乳喂养时间过短和辅食添加不当与食物过敏关系密切。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纯母乳喂养4个月以上和部分母乳喂养6个月以上的婴儿患哮喘、过敏性皮炎和过敏性鼻炎的危险性显著降低。母乳喂养保护婴儿免受多种过敏性疾病的困扰,这种保护作用可持续到2岁以上。4个月内添加辅食的婴幼儿发生食物过敏的危险性是晚加辅食者的1.35倍。

  3、孕期和哺乳期因素:

  食物过敏患者如在怀孕期间摄食含有可致敏食物的膳食,其新生儿发生食物过敏的危险性增加;孕期吸烟者所产婴儿发生食物过敏的危险性增加。

  哺乳期妈妈进食一些容易导致孩子过敏的食物。

  4、早产儿、足月小样儿由于免疫屏障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食物过敏。

  对于食物过敏没有任何根治的方法,也没有任何药物可以进行根治,唯一的方法就是避免进食那些引起过敏的食物。因此预防是避免婴幼儿发生食物过敏的关键:

  1、坚持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最好坚持6个月,6个月以后还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到2岁。

  2、建议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首先添加的是含铁米粉而不是蛋黄,尤其对于有过敏性疾病家族的孩子尤为重要。添加辅食必须一种一种地添加,每添加一种新的食物需要观察3~4天,没有不良反应时再添加另一种新的食物。

  3、有过敏家族史的孕母或乳母在孕期和哺乳期避免进食导致过敏的食物,建议推迟断母乳的时间,推迟添加奶制品、蛋、鱼、坚果和豆类的时间,可以降低婴幼儿发生食物过敏和减轻过敏症状。对因各种原因不得不采用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具有过敏家族史的新生儿或小婴儿建议开始添加配方奶时,首选部分或者完全水解配方奶,可有效降低食物过敏发生率或减轻症状。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孩子如果对牛奶蛋白过敏,虽然可以选择以大豆为基质的配方奶粉,但是有的孩子同时也会对大豆蛋白过敏,因此最好选择深度水解的配方奶粉或氨基酸奶粉。

  4、婴幼儿一旦发生食物过敏,建议去医院免疫科做进一步诊断,以确诊过敏原,避免进食这种食物。家长在给孩子购买食物时,一定要检查配料表中是否有引起孩子过敏的食物,外出吃饭同样也需要注意食品、菜品中是否含有引起孩子过敏的食物。

  5、家长要学会食物替代法。为了避免过敏孩子发生营养不良,家长既不能盲目给孩子禁忌一些食物,同时也要学会采用其它的具有同样营养价值的食品来代替致敏的食物。

  6、需要提醒家长的是:二手烟和三手烟的环境也是促发孩子过敏性疾患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为了减少婴幼儿过敏性疾患的发生,杜绝家庭二手烟和三手烟的环境,也减少带孩子去这样的公共场合。

  二、婴幼儿食物不耐受

  对于婴幼儿来说食物不耐受,在这里主要讲的是对碳水化合物不耐受。

  人类的小肠绒毛有很多水解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酶,这些消化酶需要到孩子2岁才发育完善。对碳水化合物不耐受包括三类:

  1,  先天性异常:

  例如对乳糖酶不耐受。有的孩子从出生就具有乳糖酶缺陷和异常,例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这属于先天性异常;

  2, 获得性异常:

  例如,乳糖酶活性随年龄逐渐降低而引起,乳糖酶的活力在新生儿期约2~4倍与周岁的婴儿,3岁以后明显下降,至青春发育期则常仅有出生时水平的5%~10%,所以成人易发生的乳糖不耐受,即为获得性异常,又称为迟发型乳糖不耐受,所以一些成人吃了含有乳糖的牛奶就会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 继发性异常。

  临床上我们常常遇到的是婴幼儿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一些孩子由于肠道疾患,例如长期腹泻,造成小肠绒毛损害,乳糖酶主要位于小肠绒毛的顶端,凡是能够引起小肠绒毛受损的疾病,都可以继发乳糖酶缺乏,而且病变严重、广泛,严重地影响了乳糖的吸收。小肠不能降解乳品中的乳糖,累积到小肠末端,并由肠道菌群发酵生成大量的气体和有机酸,肠道中高浓度的糖及其代谢产物形成渗压增高,在肠腔内吸附了大量的水分,不仅使大便含有糖分和呈酸性,导致腹胀、腹泻以及放屁等症状而发生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所以这样的患儿如果继续吃含有乳糖的奶粉就会腹泻不止,久治不愈。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患儿经过治疗到完全恢复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患儿出生后就要选择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直至正常饮食后停掉乳类食品。在治疗上也可以服用乳糖酶制剂。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患儿也需要停掉含有乳糖的奶类(母乳或含有乳糖的配方奶),改吃不含乳糖的腹泻奶粉,待大便正常后需要继续进食腹泻奶粉2~3周,也可以延至1个月后再逐渐改回原来的母乳或配方奶。因为乳糖酶恢复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对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患儿可以通过临床化验确诊:乳糖不耐受的患儿大便的ph<5.6,还原糖定性阳性。文/张思莱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