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游戏 | 邮箱 | 搜索 | 短信 | 聊天 | 天气 | 答疑 | 交友 | 导航
聚会集锦育儿专家在线 答疑集 100%的妈妈原创文章
首页 健康呵护 专家答疑 教育 宝贝主页 视频 原创杂志 专题

上半月刊[综合刊]
2004年第8期
每本定价7.9元

 
珍藏版-合订本
 是你的育儿宝典
 值得您永久珍藏。
        
详情>>
下半月刊[专题刊]
2004年第7期
每本定价5元

 

《父母必读》系列丛书
关于我们
版权说明
我想投稿
服务热线:
010-82082215
广告热线:
010-62012090
耳垢由谁来清理?

  耳垢是什么?

  耳垢,又称耵聍,它是由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蜡状物与耳道皮肤脱落的角细胞、汗液和皮脂腺分泌的油质混合而成。从外观性状上,耳垢可分为干性和油性两种。亚洲人多为干性,西方人多为油性。耳垢可防止耳道遭受水和病菌的侵袭,但耳垢过多又可给我们造成危害。看一看下面这个例子。

  “妈妈,帮我掏掏耳朵”

  最近,6岁的东东总是说耳朵难受,老是喜欢让妈妈给他掏耳朵。可妈妈一掏他就喊痛。于是,爸爸妈妈决定带东东到医院进行检查。

  检查与治疗

  经过检查发现,东东的两侧耳道已被坚硬的耳垢阻塞,根本看不到耳道终端的鼓膜。向爸爸询问得知,近来不论是看电视,还是玩游戏,东东总是把声音放得很大。

  向双侧耳道滴入耵聍软化药水,又用正压温水装置清洗后,在耳灯的帮助下,分别取出了两个“硕大”坚硬的耳垢。深棕色的耳垢散发着一种臭味。取出耳垢后,就能清楚地看到了双侧鼓膜终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人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中耳是管道性传导系统,耳垢多存在于中耳道内。通过耳镜可以看到,干性耳垢为淡黄色片絮状,油性耳垢为深褐色油膏状。通常,如果耳内存在少量耳垢,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不会产生异样的感觉。但是,如果耳垢过多,就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过多的耳垢不仅会阻塞耳道,还会引起听力下降和耳道饱胀感。

  特别是孩子,由于他们的耳道短、平,细菌容易通过外耳进入中耳,所以中耳炎的发生率较高,而过多的耳垢会阻留细菌,增加耳道感染的机会。另外,与成人相比,孩子的咽鼓管短而平,加上孩子易患咽喉部感染,同样会增加中耳炎的发生。发炎自然会有一定的脓、血渗入至耳道。脓血与耳道内已形成的耳垢混合,不仅阻碍了脓血的排出,还可减弱药物的抗菌作用。这种与脓血混合的耳垢,其中的水分逐渐蒸发,就形成了的耳垢石。上面例子中东东就是这种情况。耳垢石的长期存留会使孩子感到耳部不适,而且还会阻碍声音传导,出现异样声音感或听力减退。

  如果孩子有耳垢,你该怎么做?

  由于少量耳垢可预防水和病菌对耳部的侵袭,所以只有少量耳垢时,一般不需清理。

  如果耳垢多,孩子感觉到不舒服,最好请医生来处理。这是因为一般的家庭中没有耳灯,家长在为自己和孩子清理耳垢时,往往采用的是盲法操作。盲法操作既不容易将耳垢清理干净,又容易造成局部损伤,反而会增加感染的可能。

  医生会怎么做?

  如果到医院进行处理,医生可以通过耳灯或反光耳镜直接观察耳道内部情况,如果没有耳垢阻挡,医生可轻易观看到耳膜。耳垢较多时,可直接用棉签或医用镊子取出。

  许多年幼的孩子害怕医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处理。这时,医生就会选用含有油、碳酸氢钠、过氧化氢、醋酸等成分的滴耳液软化耳垢。软化的耳垢容易从外耳道排出,很容易清理。

  如果发现耳垢,医生会先用滴耳液软化耳垢并用正压温水装置冲洗。等耳垢结实软化后(若耳垢结实软化不够,在取出时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疼痛),再小心用镊子取出。耳垢结实取出后,医生会再次观察耳道皮肤表面是否受到结实的损伤。

  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总体来说,耳垢对人体是有益的,不需要特别处理。但下面几点需要家长注意:

  1. 6个月~1年带孩子到耳科就诊,请医生检查并决定是否需要清理耳垢。

  2.耳垢过多时,最好不要擅自在家中为孩子清理。

  3.当小婴儿经常抓、揪耳朵时,及时请耳科医生检查。

  4.当大些孩子出现耳部痒、痛或其他异样感觉时,及时请耳科医师检查。

  5.当孩子出现呼吸道感染时,应询问孩子是否存在耳部不适,有可能应向耳科医生请教。一般医院的儿科医生没有耳镜,很难早期发现孩子患有中耳炎。

  崔玉涛

  责任编辑/恽梅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