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的安全感,到底哪儿来的?

2017年04月09日 12:04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因为一部新电影的上映,徐静蕾又回到了大众视线。

  被媒体提的最多的就是与80后作家蒋方舟的圆桌会议。

  28岁、跟着流量红利被新生代追捧、长得不难看的蒋方舟说“我是婚恋市场的被挑选方,女人长相太重要。”

  40+、理论上已经不是当红炸子鸡的徐静蕾很不解“为什么,你不要这么想,有几个人配得上你啊?”

  徐静蕾说自己已经回答烦了,大众对她关心的只有两件事,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

  《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上映的时候,我代表《乐活LOHAS》采访过她,她当时很认真跟我解释:“我不是不婚主义,我是婚姻无所谓主义。一张纸,不能保证任何人活得很好,活在爱里。”

  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叛逆、激励,而是松弛、平和。

  徐静蕾清醒而不冷酷,知世故而不世故,洒脱却不叫嚣,这种看似平和实际强大无比的安全感,到底是怎么来的?

  (徐静蕾ins截图)

  在爱情里,她诚实地面对了“特别想结婚嫁人的25岁”那个坎,没有一开始就做出“看似安全”的选择。

  徐静蕾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今天的样子。

  她在25岁的时候,是非常想结婚生子的。

  但命运没给她马上结婚的机会,在那个当口,有人会选择找一个“合适”(有钱有才、年龄适中的范本,作为玉女她是有很多选择的)的对象,迅速走上大众意义上的人生巅峰。

  她hold住了这种冲动,认真面对自己,好好经历了一个世俗意义里“混乱瞎闹”的青春期。

  从1995年在电视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里的首次触电,到1997年、1998年前后,电影处女作《爱情麻辣烫》和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再到2001年《我爱你》,7年,徐静蕾的名字始终与一个叫王朔的男人联系在一起。

  王朔是谁?他的作品《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编辑部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人,在中国文化转型中完成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让陈丹青、姜文、冯小刚都尊重的文化人。

  不说远的,1989年年的《顽主》里3T公司,《甲方乙方》好梦一日游,帮人圆梦的公司;到2012年《非诚勿扰》超前追悼会、离婚仪式,都是今天看来还很超前的东西。

  王朔是徐静蕾绕不过去的名字,贯穿她20-30岁整个女人的最重要时期,《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宣传期,她承认每天跟王朔通话,黄立行也不吃醋,这种关系已经上升到亲人。

  爱过一个饱经世事、充满起伏阅历的作家,对女人影响是很大的。

  影响最明显是,她摆脱了“一定要结婚,事业只是一小部分的想法。”

  在70年代,整个女性圈子不结婚是怪物的那年代,徐静蕾发现生活可以变得很大,很有趣。那时候,她就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简单地说,当时徐静蕾和王朔的恋情没有通往婚姻,但是通往悟性升级,走上投资自我、主宰命运、获得终极安全感的正确之路。

  再后来,徐静蕾陆续跟音乐人三宝、80后作家韩寒、音乐人张亚东、艺术家黄觉(我觉得他不是演员是真的艺术家哈)在一起,徐静蕾的口味其实一直没有变,她喜欢创作者。

  最混乱的时候,一直在传她为三宝堕胎,以及跟张亚东和黄觉的四角恋。申明,这些都是坊间传闻。

  (徐静蕾&音乐人张亚东)

  但这说明什么?徐静蕾一直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受约束,追求人生里新鲜、有启发和被不断更新的认知感悟。

  她没有为了安全感,一开始做出看似安全的选择。她敢于在感情里冒险,不断试错,是在这个过程里,她了解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这些感情都真诚而颠簸,但最后都是营养,带来徐静蕾内心的一次次升华,去看人性是怎么回事,最终对感情的事会真的通透。

  黄立行,2007年 “全台湾女人最想上的男人”排行版TOP1,绯闻女友从个性咖杨乃文、到性感咖蔡诗芸……身材爆好、荷尔蒙爆棚的他,绝对是连90后辣妹都觉得很难HOLD住、有压力的那一款。

  徐静蕾没有一点被带着走的节奏,在经历了足够多尝试后,她放弃了感情里最大的天敌——控制。

  到了今天,她的态度就是——

  “我爱你,你不爱我,那我就祝你幸福,你需要我帮忙我会尽我的全力去帮你,不管是我现在还爱你,还是我曾经爱过你,我都会认为你就是我的一个亲人,因为毕竟我曾经对你有过这种情感。”

  这是什么?大气、善良、超脱。

  越接近中年,我越觉得青春混乱一点挺好的,一开始就压抑自我的政治正确,往往在人到中年时候会彻底翻盘,因为隐蔽的困惑和欲望都没有宣泄够。

  在爱情里,徐静蕾用自己的轨迹,诚实地面对了“特别想结婚嫁人的25岁”那个坎,突破了这个局限,走到了自我实现(不止于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杨康大道。

  (娱乐圈中“麻将哼哈二将”)

  原生家庭,给她的全部是正向的——“追求人的价值,而不是女人的”。

  有的的人也许会说,很多女孩子都在尝试,不断失败,为什么越爱越怕,并没有这种越来越清楚自己是谁的感觉?

  (徐静蕾全家福)

  因为初心不一样,很多女孩子不断找爱情,是匮乏;徐静蕾不断找爱情,是因为想了解自己。

  这是原生家庭的价值观塑造了她。

  徐静蕾的父亲重男轻女,得知徐静蕾是女儿,还在沙发上抽了一整天闷烟。

  但北京人的好强,使得爸爸决定把她培养得很好,比男孩很好,至此,一个完美父亲诞生了。

  一有空就去北京最老图书馆建,手抄当时不能外借的育儿绘本。

  (徐静蕾与父亲)

  阅读书籍严格把关,每天要背诗词、古文、写毛笔字,交流对事物的看法。

  徐静蕾说“我爸爸甚至不要让我背宋词,他觉得那太多愁善感,会带坏一个女孩”。

  徐静蕾爸爸从没有教给她“你是女性,你需要被呵护”,这个教育背后的逻辑是“你是独立的,别追求女人的价值,去追求人的价值。”

  所以,她会对蒋方舟说的“为什么要让男人征服?我很少从男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物质上的绝对自主,以及在事业上叛逆过,决定去负的责任。

  徐静蕾的父亲之前从政,这条路没走通,就开了霓虹灯厂。徐静蕾自幼衣食无忧,没有过章子怡那种穿着洞洞毛衣报考中戏的经验。

  徐静蕾的成名作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那时候她21,但事实上,在那之前,她靠接广告一类,早就是整个北影93级表演系的富婆,是班上最早有车的女孩。

  从童年到青春期,她都没有对金钱的紧张感,因此她也没有对物质的匮乏,她是个没有物质欲望的人,私底下但她一般都是牛仔裤T恤,很少看到她奢侈品加身。

  (《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剧照)

  物质感的保证,使得她更加追求自己的生活价值。

  演员是一个非常被动的行业,片场无休止的等待、在市场被动选择、对导演的绝对服从,这些都让已经成名的徐静蕾渐渐感到不适。

  第一次跟赵宝刚合作,别人都求之不得。赵宝刚例行训新人,你要努力啊小徐~徐静蕾反问,导演,你说演好了会怎样,演不好,最坏又会怎样?

  赵宝刚后来回想这个细节,说,一句话就交底了,一个有文化底蕴厚的人,看问题也透的人。

  到了今天,遇到不高兴的问题,说话也挺冲。

  (《将爱》剧照)

  2011年《将爱》电影宣传,记者拐着弯打听她的恋情,问:你是不是很羡慕李亚鹏,现在结婚了,和王菲那么幸福?

  她说,我羡慕李亚鹏干嘛?我又不想娶王菲。

  她是片场里总在问“为什么还不吃饭”的那个人。她痛恨候场,片场候场大家互相聊八卦,让她觉得自己是个胡同口的大妈。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她写博客,出电子杂志,当导演,现在还会做手工品。

  放弃一个安全的形象,去挑战自己的人设,对女演员来说,本身就是最大的冒险。

  但徐静蕾有资本不在乎。

  她是第一个迈入亿元票房俱乐部。其实直到今天,她的导演才华并不是非常被认可,大家更多的评价是——“想法有,内涵对,但导出的东西不是那么回事。”

  其实无所谓,第一徐静蕾挣到钱了,这是一种商业路径的成功;第二,她做着自己“三分钟热度”的快乐的事儿。

  她整个的人生,不止于感情,全部的事情,都不会为了安全感,去选更加“稳定”和“保险”,她要尝试,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能够为之付出代价。

  终极的安全感是怎么来的?

  不要追求表面安全的假象,敢于面对自己,让自己物质变得强大只是一部分,最终是精神变得独立,最重要。

  徐静蕾是独特的,事实所有人生赢家,都是小众的。

  也许你要问我,我没有一个非常好的爸爸,没有特别强大的物质支持,没有贵人点化我,我还可能有徐静蕾式的安全感吗?

  我觉得每个人要跟自己比,去变得更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过世界,再做选择。别去假装平静,真实面对自己。

  朋友十二写了一篇文章,讲述普通家庭的女孩攒钱去念书、旅行、做自己想做的事儿,结果文末一堆留言说,谁不想这么过,但是这么过到30岁,不就耽误结婚了吗。

  十二在朋友圈说到这件事,她很感慨:那些真正看过世界的女孩,没有一个最终嫁不出去、被耽误的;我倒是看到啥也没干成就结了个婚又离婚的。

  不要害怕折腾,害怕世俗的定义,不要怕按照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去活。

  我很喜欢张艾嘉《念念》里说,这是电影的结束,但不是人生的结束,故事还长,这一刻刚刚开始。

  安全感不是永远做对的事儿,安全感是,别怕选错,因为就算错了,也不会毁掉一生。

  只要没死,故事就没完;人生很长,未来峰回路转。

  一起努力,变得更加勇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爸妈营”]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