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培养成人类,而非恐龙

2017年09月27日 14:57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6 岁之前是孩子学外语的第一敏感期,必须要早点开始啊。

  现在小学都有要求,入学时必须认识 100 个字,会做 10 以内的加减法。

  奥数要从娃娃抓起,将来小升初可以加分。

  听到这些话,焦虑感瞬间扑面而来。身处这样的大环境,养儿怎能不焦虑?!

  你为什么会焦虑?

  焦虑本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武器,让我们可以为应对威胁、远离危险做好准备,但是很多家长滥用了这个武器,把很多″野猫″级别的问题,当成″老虎″来对待,导致自己过度焦虑。

  ″孩子的潜力有 100 分,在我手上只实现了 99 分,我真失败。″--潜力是多维度的,完全实现和完全不实现的可能性几乎都是零,你怎么知道孩子实现了多少?

  ″我能为孩子 100% 付出,但只付出了 99%,我真自私。″--看似有理、实则无法操作的天下父母坑!不仅徒增孩子的压力,还会给他树立错误的榜样:人活着就是为了孩子。

  ″我要为孩子做到最好!不能给孩子带来祸害″--豆瓣火爆小组″父母皆祸害″给父母带来的压力。其实,没关系的。你是人,是人就会犯错,天下没有100分的父母,是父母多少都会给孩子带来些‘祸害’,关键是不要走极端。

  ……

  所以说,父母的过度焦虑,多半都是自找的。

  美国有一项针对初中生的调查,发现有 60% 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很好,对应的,认为自己做得很好的父母则只有 36%。也就是说,至少有 24%(实际应该更多)的父母觉得自己不够好,但孩子却很满意。

  所以,不要自寻烦恼。做你自己,有爱、有智慧、有原则就可以了。孩子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正常的父母。

  把孩子培养成人类,而非恐龙

  此话怎讲?

  霸王龙身高 5 米,重 8 吨,咬合力高达 20 万牛顿。在白垩纪,它基本是吃啥拿啥,跟我们吃自助餐一样。

  可是这些一出生就横行霸道的大家伙,最终却灭绝了。为什么?

  答案是: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行。

  小马生下来就会跑,小蜥蜴一出生就会保护自己,小老鼠出生一周就会自己找吃的,而人类的宝宝却只会哭着要喝奶、要换尿布,还得有人抱。

  2 年后,兔妈妈都抱重孙子了,我们的宝宝还在学着上厕所。

  6 年过去了,小狮子已经打败老狮子,成为新的狮子王,你儿子还弱不禁风,出门打个酱油都担心他被拐卖。

  可是,为什么人类发育得这么慢,却能成为世界的主宰?

  因为人类的生存策略不是强大的预设程序,而是灵活的应变能力。我们不会像恐龙那样,生出来一看:″咦,说好的大草原、大森林呢?″环境变了就傻眼了、灭绝了。

  当然,人类也有很多预设程序,但大脑的后天学习能力是其他动物望尘莫及的。虽然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没关系,我们的孩子有大脑,有创造性,他们能灵活应对未知的变化。当然,前提是你要把孩子培养成人类,而非恐龙。

  你要做的不是设计孩子的人生之路,而是培养他自己应对人生变化的能力。你费尽心思为孩子做的人生规划又有多少能用得上呢?

  2016 年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未来的的工作》预测:目前的小学生,长大后从事的工作,有 65% 现在还不存在。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今天的孩子在中学或大学学到的大多数知识,等到他们四五十岁的时候都会变得无足轻重。″

  如何不焦虑?

  解除育儿焦虑的根本办法,既不是给孩子宝辅导班,也不是租个房子住到孩子学校旁边陪读,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欲练此功,挥刀自宫″——宫掉你的命根子:控制欲。

  因为养育是非线性问题,需要的不是你的控制,而是你的敬畏——敬畏孩子的成长规律,敬畏孩子的天性和意愿,还有人生那不可捉摸但又因果分明的″命运″。

  这意味着你要收起″我要让孩子的潜力 100% 发挥″″我要为孩子 100% 付出″的妄念;宫掉时刻萦绕在脑中的焦虑:″孩子要是上不了重点大学,这辈子就完了!″

  养育的终极考量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你在育儿过程中收获的,是孩子会走时你的喜悦,生病时你的担忧,失败时你的心疼,毕业典礼上你的自豪,离家展翅高飞时你的悲喜交集,还有他婚礼上你的泪水……

  谦卑地做一个观察者,满怀喜悦地帮孩子自主成长,支持他的人生自主展开。这,就是自主教养。

  什么是自主教养?

  自主教养是把孩子培养成人类的最有效的方法,理论基础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

  问问身边考进名校的学生,他们努力学习的动机是什么,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回答居然是这样的:

  学习好,工作好,只是一种基本要求。如果不好,我会活不下去;但是好,也不会让我很开心,根本谈不上成就感。去年有一门课我考了 55 分,今年我重修以后拿了 95 分,这并不让我感到很开心,只能说不难受。

  这种孩子足够努力,但很多时候是出于受控动机。比如,″学习好,妈妈就给你买冰淇淋吃。″又或者,″成绩好,爸爸才有面子。″

  也就是说,他们做事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而仅仅是为了避免消极情绪的煎熬。

  多么可怕!

  一个受控的人生,生活中各种负面情绪必然此起彼伏,焦虑、担忧、内疚、抑郁,在心里不停冲突,人生就很难找到目标和意义。更重要的是,一个受控的人永远也无法形成真正的自我。

  作者:赵昱鲲 清华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自主教养》封面《自主教养》封面

  来源:本文摘自《自主教养》--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