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的是哪门子的脚?--谈学生的孝道教育

2017年10月09日 16:51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近些年来,在一些学校里出现了一件新鲜事。老师给全班学生布置一道新奇的“家庭作业题”: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面对这样“别出心裁”的作业,许多学生的第一反应觉得是“无聊”;家长的反应则是“让孩子干点儿什么不好,真是没事找事!”

  据了解,能原原本本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学生,一般不超过四分之一。

  媒体曝光之后,虽然质疑声不绝于耳,但有的学校仍乐此不疲,而是有愈演愈烈之势,洗脚场所也由家里搬到公共场合。

  不久前,武汉一小学在开学典礼上,又组织学生和家长在操场大张旗鼓地上演“洗脚秀”。舞台上,几十名小学生端来热水,在众目睽睽、光天化日之下给家长洗脚。

  洗脚是个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一项个人“自身”的清洁活动,就如同洗脸、洗手一样。但“洗脚”是比较私密的行为,一般是在比较私密的场合、由自己亲手做的事,恐怕很少有人乐意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别人洗脚。除非经常出入洗脚屋一些权贵和有钱人。

  在庄严的开学典礼上,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孩子给大人洗脚,就像是展示另类的“行为艺术”,让人感到有点儿不伦不类,有很大“作秀”的成分,是故意表演给人看的。

  要是父母年迈多病或年轻父母重病缠身,手脚行动不便,做儿女的给洗洗脚,那是很平常不过的事,情所必至,理所当然。比如当年,我耄耋之年的老母亲在病重期间,我就不止一次地给母亲洗过脚,这事不用谁来倡导,也不用特意有人安排。

  小学生的父母,一般也就是三十多岁。就是中学生、大学生的父母,顶多也就四五十岁。三四十岁,年富力强,风华正茂,活力四射正当年,身体都棒棒的,手脚利利索索的,无须别人替他们洗脚。我不明白,干嘛自己不动手洗自己的脚,却要孩子洗,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小学负责人说,之所以选择在开学典礼上安排学生给家长洗脚,是校方特别的考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高尚人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说白了,不就是为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吗。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需要孩子帮助做的、孩子能够做到的,能够体现孝敬的家务事,可以说随时随地都有,俯拾即是,比比皆是,就看你有没有“眼力见儿”。

  诸如,孩子给刚下班进价门的父母递上一双拖鞋,搬把椅子让父母歇歇脚,给父母递上一杯水解解渴;父母干活儿或做饭累了,给父母递上一条毛巾,或替父母擦擦汗;或是帮助父母摘摘菜,洗洗碗,扫扫地,擦擦桌子,搞搞家庭卫生;给劳累一天的父母捶捶背,揉揉肩等等,多种多样,许许多多,不可胜数,可以引导孩子从实际出发、根据父母的需要自行选择。不论孩子做了哪件事,做多做少,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父母也会觉得孩子很懂事,心里有父母,会感到很欣慰。可我就是不大明白,为什么不提倡做别的,却单单要孩子给父母“洗脚”?

  这只有一种解释:让孩子根据实际需要,随机帮父母做其他的事,平淡无奇,没有“新闻价值”,引不起记者的关注,炒作不起来,登不了报纸,上不了电视,出不了名;只有让孩子和家长双方都尴尬的事,孩子不好意思伸出手,爸爸妈妈也不好意思伸出脚,这才“新奇有趣”,有炒作价值,才能引人注目,触及新闻记者的敏感,引起记者的追捧,登报纸上电视。别无他哉。

  据说,组织这样的活动,也为的是让孩子通过洗脚加强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了解父母的辛劳。按照老师的要求,有的孩子给父母洗完脚,便写了一篇作文,声泪俱下地在班会上宣读,说过去不知道父母有多么辛劳,一洗脚,亲手摸到父母脚上的“厚厚的老茧”,才知道父母为了自己、为了家庭的幸福,付出了多少辛劳,表示今后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不让父母生气。

  我仍旧不明白,难道孩子不给父母洗脚,不亲手摸到父母脚底“厚厚的老茧”,就一点儿也不知道父母是不是辛劳?孩子从小就与父母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同吃同住,形影不离,每时每刻生活在父母身边,难道孩子看不到、感受不到父母是不是辛劳?就好像孩子们都是“天外来客”,压根儿就不知道父母每天在干什么?城市里年轻轻的父母脚底下哪里来的“厚厚的老茧”?即或是有,也不是干活儿磨出来的,恐怕是鞋穿的不合脚或穿高跟鞋磨出来的。这哪里是进行孝道教育,明明是在做假,是在教孩子说假话。

  教学生孝敬父母,其动机是好的。但恐怕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孝敬的行为能够成为一种习惯,随时随地地体现出来。而让学生给父母洗脚,就是孩子原原本本地按照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去做了,也仅仅是“这一次”而已。我绝不相信能有几个孩子天天给父母洗脚,也不相信哪个做父母的乐于伸出脚,天天让孩子给他们洗。

  一般情况,孩子给父母洗脚都是“一次性”的,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这种“做样子”的孝道教育,是典型的“热热闹闹”地走过场,让人感到很无聊。我看,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可以休矣。还不如引导孩子帮父母做其他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对于中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我以为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主要是要孩子“心里有父母,眼里有活儿”。不能心里只有自己而没有父母,在家里要有眼力见儿,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和内容。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引导孩子对孝敬的含义和要求加深理解。

  至于进行孝道教育的途径,应当注意的是道德品质教育与技能技巧的培养是不同的。技能技巧的培养需要手把手地“教”,道德品质的培养不需要手把手地“教”。就比如“孝敬父母”,就不是个单纯的“技术活儿”,它是一种“情感”,应该主要是靠耳濡目染的感染,潜移默化影响。根据学生好模仿的认知特点,首先是家长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要对老人要爱戴敬重,无微不至地关怀,给孩子做出榜样,这是最根本的教育途径。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固说:“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家长孝敬老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必然也会学着孝敬父母。如果父母不孝敬老人,无论使用什么“妙方”教育孩子孝敬父母,都是无济于事的。

  学校也有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责任。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明白了道理,自然会体现在行动上。

  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教育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人而宜。比如教师经常提醒孩子,要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心里有父母,爱戴父母,学会与父母分享;要尊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有事与父母商量;要关心、体贴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分担父母的家务劳动负担,感谢、报答父母对自己关心和操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少给或不给父母添麻烦;严于律己,不惹是生非,少让父母操心劳神;让学生交流孝敬父母的做法和心得体会,树立孝敬父母的榜样,等等。每个家庭都是特殊的,情况各不相同,要根据各自不同的家庭情况,选择适当的孝敬行为方式。

  “孝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被迫的;“孝行”是自觉自愿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用统一布置的、整齐划一的“集体洗脚”的方式进行孝道教育,表明对“孝心”理解的肤浅,道德教育没有抓到点子上,是典型的“作秀”,甚至有点庸俗的味道。这反映教育者心浮气躁不踏实,思维肤浅,喜欢张扬,好做表面文章,追求“轰动效应”,哗众取宠,教育方式方法匮乏。

来源:赵忠心家庭教育 的博客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