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园打人、被打,家长要如何介入?

孩子在幼儿园打人、被打,家长要如何介入?
2018年08月20日 15:00 新浪育儿

  昨天小区发生了一件事情,A家长(孩子父母、奶奶)带着孩子找上门兴师问罪,B家长认为自己孩子也挂彩,要求A家长也要道歉;双方态度恶劣,导致发生冲突。事情经过是这样:两个孩子同在昂贵的某私立幼儿园上学,因为玩具打架,A孩子后背几处指甲掐的很深的痕迹,鼻子红红的、额头、手臂有擦伤。A家长的观点是:前天晚上在群内质问,B家长没有回应。幼儿园老师也不能还原事情经过,只知道两个孩子打架。

  A家长气愤不过,上门讨说法,结果双方态度不好,都不肯退一步。成人之间因辱骂对方,最后上演为暴力方式处理问题。

  所以,针对这件事情,聊下孩子在幼儿园打架,身为家长用什么样的方式平复类似事件为妥。

  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带给我们很多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而每一次问题其实都是一次机会让我们去面对我们自己。

  在幼儿园,孩子之间发生咬伤和打伤并不稀奇。儿童是从肢体交流过渡到语言交流的,当语言表达能力满足不了宝贝当下的表达需求时,身体就会成为表达工具。这个道理家长们也都懂;但对于家长而言,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宝贝成为冲突事件的当事人,不论是“受害者”还是“施害者”。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当宝贝受伤时,心疼宝贝是家长的本能,焦虑和担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野生动物就是靠这种本能保护幼崽,繁衍生息的。在丛林法则里,当幼崽受到威胁时,它的妈妈或爸爸是要做出敌对姿态。在人类社会里,我们也会在潜意识里本能地延续这种敌对的姿态,只不过,我们使用的手段发生了变化。就这位A家长而言,在“敌对”的态度下,A要求对方B对此事做出反馈,得不到反馈就“敌对”升级。所以,虽然我们用了更文明的手段,但手段背后的心态依然是“敌对”的。

  从表面来看,敌对的心态也许是有可能解决问题的,但是却绝对解决不了我们自己。敌对,是一种反应模式,这种模式的目标是“成人的自我保护”,而不是教育。

  家长应该把关注点转回孩子的内心。平和地去支持和帮助宝贝,而并不是借用孩子的事件扰动我们自己的情绪,宣泄自己的情绪。其实,静下来想想,我们似乎还不知道事实是什么,可能离真相还远呢。

  在采取敌对态度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宝贝的有外伤,但是宝贝的情绪受到影响了吗?这个事件对他重要吗?他是如何描述这个事件的,在这个事件中,他的感受是怎样的?如果他自己都不在意,我们在意的是什么?如果宝贝从事件中确实感受到了恐惧和无助,我们如何帮助宝贝建立界限,捍卫自己的底线?如何帮助宝贝以有尊严的方式去与自己喜欢的小伙伴交往?宝贝为什么内心没有力量去拒绝?我们给宝贝传递了怎样的信息?当宝贝打架有外伤时,我们的表达有没有向宝贝传递负面的信号,让他觉得自己不够好,因此失去了力量?

  显然,当关注点真正回到宝贝身上时,我们才有机会真正帮助到宝贝本身,而不是用一些大人的“游戏手段”纠缠在成人的情绪里。当成人在宝贝面前展现出种种“敌对姿态”时,那么宝贝只能从中学会“敌对”的手腕。

  当然,平和的心态说着容易做到难,每个人的心态模型是与自己的童年有关的。当自己的宝贝发生状况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启动自己的“童年模式。有些童年遭受欺负的家长此时会觉得羞愤难当,有些童年欺负了别人的家长会不以为然,或有因果的恐惧,有些童年因为欺负事件遭受大人惩罚的家长此时会愤世嫉俗想讨个公道,等等。

  然而,只有放下了自己的过往,真正从宝贝角度出发的家长才真正关怀、感受孩子的想法。这一点,不论对于“受害宝贝”还是“施害宝贝”的家长,都是一样的。

  解决Tips

  当宝贝出现状况时,感受自己内心的情绪,然后对自己和宝贝划分一条界限,即“哪部分是宝贝的事情?”“哪部分是我自己的事情?”对宝贝的事情,可以通过平和的倾听,与幼儿园老师、家长的沟通来共同解决;也可以借助心理咨询机构并进行梳理,进行关于家长自我成长与儿童亲子关系的探讨咨询。

  文章转自新浪看点:鸽子医生

宝贝家长幼儿园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自媒体排行榜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