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也可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孩子”

2017年04月27日 11:34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好孩子及成因

  生活中总有一些特别棒的孩子,他们懂礼貌,善解人意,不用父母操心,还经常帮忙做家务,不用父母说就知道学习,学习成绩还很好,对父母的话是言听计从;在二胎盛行的现在,非常有当哥哥姐姐的样子,总是照顾弟弟妹妹。

  简单的说,在妈妈眼里毫无问题而且很乖巧的孩子,我们一般都会说这样的孩子是好孩子。

  好孩子是如何养成的呢?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最重要的他人,也是最喜欢的人。因此孩子总会敏感的考虑到自己在父母眼中的形象和地位。所以很多孩子都会向父母要评价,要爱,当父母夸奖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开心,可是一旦父母说他们一丁点的不是,孩子就会不高兴,甚至发脾气了。

  这是因为孩子不确定父母是爱否自己,当父母批评和说自己不好的时候,他们会担心来自父母的抛弃,会认为自己将会失去爱。

  在孩子看来,自己并不是无条件的被父母喜爱,而是因为自己是个挺好的孩子,乖巧的孩子,才会被父母接受。

  大家可以回想自己的语言,看自己是不是很顺口的就冒出了:你要做个好孩子,要不我就不喜欢你了。你要听话,要不我生气了,我不要你了-----这些本想纠正孩子问题的语言,犹如恐吓的魔咒,让孩子深深感到不安,害怕自己一旦违背父母的意愿就会遭到抛弃。

  我在家长学校讲座的时候,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更听老师的话,老师说什么孩子就听什么。很多老师则抱怨,孩子在学校捣乱,打架,不听话,可是这些孩子的家长却说,孩子在家不这样啊。彼此很是迷茫。

  殊不知,听老师的更多的是从众获得集体的归属感,听父母的则是生存下去的基本需求。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父母的评价更重要了。这也导致了很多家里很好,学校很差的双面孩子。

  压抑自己真实情绪的孩子

  孩子最爱的人是父母,总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表扬,甚至有时会为此勉强自己。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言行也是非常敏感,总是暗暗的强求孩子当个”好孩子“,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自己的孩子不会耍性子,不听话,但从小一直的忍耐,负面情绪的不断积累,最终可能导致孩子的爆发,或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发泄自己的情绪。

  有个小学生,在妈妈面前特别老实,还经常帮助妈妈做家务,照顾弟弟。是家庭和邻居公认的好孩子。可是,他在学校的表现却非常粗鲁,经常欺负,打伤同学,惹人讨厌,口碑极差,最后发展到了不去上学的地步。父母痛心疾首的跟我说:”我家孩子在家可好了,肯定是学校不好,我孩子才成这样的!“

  在我看来,这个孩子只不过是把自己性格中坏孩子的一面隐藏了起来。他其实很嫉妒弟弟,也想像弟弟一样撒娇任性。他知道自己被迫忍耐,所以对弟弟怀有一种“憎恶”的情绪,想跟弟弟打架。可是他被妈妈贴上了好孩子的标签,只能把自己束缚起来,强迫自己在父母面前必须当个好孩子。

  在办公室我让孩子通过绘画表现自己,他画的大部分都是喷着火的怪兽或者是端着枪想消灭别人的人。足见他一直都在压抑内心的那股强烈的攻击情绪。

  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存在好孩子和坏孩子两面,我们不能只强求孩子必须当个好孩子,而是需要真正的深入孩子内心,理解孩子。当孩子做出棘手的行为,并不是这个孩子是个坏孩子,只是他用了不合适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欲求,这个时候做父母的需要引导孩子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只接受好的一面!

  听话的妈宝男

  小菲谈了个男朋友,小菲跟对方说任何事情,对方都会告诉自己的妈妈,又一次小菲问自己男朋友:“你喜欢我吗?”那个男孩说:“我要回去问问我妈!”

  这听起来像个笑话,可是生活中真的有很多这样的妈宝男,离开了妈妈,他们就不知道怎么做,他们宁可呆在原地不动,也不敢轻易迈出一步。

  这种孩子小时候一般都是那种特别听话,让人省心的孩子。妈妈事事都指示比如“快去洗澡”、“快去睡觉”,“快去写作业”等等。妈妈不停的给孩子下达各种指示和命令,孩子听话一一招办,妈妈养育非常轻松。

  可是这种孩子如果是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我们这些命令有效,一旦到了小学高年级,孩子还对妈妈的话还是一一招办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一个听话的孩子会失去自我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他们不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那些事情应该做,那些事情不该做,他们只能看着父母的脸色决定自己的行为。所以就有了上面男孩的例子。

  我们养育孩子,绝对不是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等待指示的人。我们希望孩子拥有自主性和自律性,这些并不是妈妈老下达命令就能成功的。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决定怎么做,最终自己解决问题,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父母在孩子做事的时候要克制自己指点江山的本能,默默守护,当看到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采用引导和询问的方式,激发孩子自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了解自己好恶的孩子

  一次我和先生带宝丫丫去买衣服,先生看中了一套粉色的套装,宝丫丫看中的却是一套白色的,当我拿着两套衣服问宝丫丫到底喜欢那套时,宝丫丫指了指自己选择的。就在这个时候宝爸说:“你喜欢粉色的,女孩穿粉色的漂亮。”宝丫丫纠结了好一会儿,最终把手指向了爸爸选择的那套衣服。

  是孩子不了解自己的好恶吗?此时还不是,只是她特别敏锐的观察到了父母的脸色,选择了父母希望她选择的东西而已。因为这样会得到“好孩子”的标签。

  长此以往她可能就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好恶是什么了。她会坐在那里等待父母给她提供她需要的东西。

  现在很多孩子经常会说“无所谓”“什么都行”真的什么都行吗?并不是如此,而是他们知道表达了,也未必被满足。不表达,父母也会准备好,那么干脆坐着等待吧!

  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被父母忽视,以为没有什么问题,而且他们不主张自己的喜欢,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会让父母感觉特别省心。然而总有一天,“自我”会在孩子心里萌芽,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的存在,那个时候,孩子就会变得非常叛逆,令父母束手无策。

  这也是很多家长觉得我的孩子挺好的,怎么突然变成这样了!其实并非突然,而是前期压抑的久了,终于发现了自我,和拥有了反抗的力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需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尊重孩子的好恶,从最简单的小事让孩子选择和做主开始。尊重孩子的好恶,就是尊重孩子的自我。

  逃避责任的孩子

  小满满一周9个月了,一旦她做了错事她都说是宝丫丫干的。谁把玩具摔坏了?宝丫丫!谁把妈妈的书弄乱了?宝丫丫!谁动妈妈的电脑了?宝丫丫!

  很多孩子在面对错误的时候不会坦率的承担自己的错误而是归咎于他人:是老师让我这么做的;是小明干扰我,我才失败的-----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可能是想成为父母眼里的好孩子,也可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总说”别失败!“好好加油”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于是,孩子就一味强求自己绝对不能失败,结果就表现出防卫反应,不肯老实的承担自己的错误。

  长此以往,再想让孩子承担错误,跨越失败,就会变得非常困难,最终他们会成为抱怨社会,抱怨父母,抱怨命运的消极者,而不是把控命运的舵手。

  我曾经遇到一个朋友,父母还算有能力,很多年前的高干。当初上山下乡的时候,他嫌弃父母没本事不能把自己弄到好点的农场,后来父母托关系找人,帮他弄好了,他又嫌弃农村太苦要回城里。父母照办了,可是当了普通工人的他,又觉得工厂太苦太累,想要出国深造。父母也同意。出国十年,跟他一批回城的人因为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富了起来,他又指责父母当初没有拦着他而是支持他出国了。都60多岁的人了还在肯80多岁父母的老本!

  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未来也成为这样的人,我们此时就需要培养孩子自省的习惯,失败后能够总结自身的不足,而不是归咎于他人。为此,我们要多鼓励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光去表扬孩子的成绩。

  •  

     

     

    • 张丽医生

    • 河北 邢台 邢台

    • 爱家心理咨询中心 精神心理科

  来源:张丽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