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有个内向的孩子,请花2分钟看看!

2017年04月28日 22:09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 | 优妈

  来源:教子有方(ID:jiaoziyoufang)

  01

  周末一起去旅游,午餐的时候让随行小朋友们表演节目,小优第一个站了起来。为大家唱了一曲儿歌,曲罢大家都为孩子的“精彩”表演欢呼。

  人群中,坐在妈妈旁边的晨晨却一直没有作声。

  优优表演完开心的扑到我的怀里,有人提议让晨晨也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大家的目光随即转向了晨晨。

  晨晨仿佛受到了惊吓似的,害羞的低下了头。

  大伙的呼声越来越响亮,在热烈的掌声中,晨晨一直没有抬头,甚至有站起身来离开位置的冲动。。

  看到在众人注视下一言不发的晨晨,坐在一旁的妈妈也有些尴尬,“叔叔、阿姨们都看着你呢,这孩子咋这么害羞”,说话间用手去提醒他。

  看着快要起身逃走的晨晨,大家都放弃了用呼声去“逼迫”孩子。“晨晨长大啦,学会害羞了”,有人出来解释。妈妈还在一旁小声嘀咕“你咋这么不懂事呢,都看着你呢,这样很没有礼貌知道吗?”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孩子,他们喜欢自己安静的做些自己的事情,而不喜欢别人的打扰或强行加入,在他们只有一到两个知心朋友,极少参加多人的聚会,不爱表现自己。

  在不少家长的眼中,内向的孩子,如同一种病态,又像一种异类的存在着。

  02

  小的时候,父母会将孩子的内向看做“听话”,但当孩子长大,上了学,父母会渐渐将孩子的这种内向视为没有出息的表现,开始无法接受。

  于是父母想到了一些办法,希望改变孩子的性格。他们会逼迫孩子叫叔叔、喊阿姨,接触酒桌上的陌生人,以此来锻炼孩子的勇气。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变得外向一点。

  我的的一位大学给我说过自己的“悲惨”经历:

  小时候,妈妈为了让他去跟其他小朋友玩,甚至把他的书拿走,强推出门,跟他说;“整天只知道在家里窝着,以后出去连个交往都不会,一群孩子在那边玩“捉迷藏”呢,你快去快去……”

  还有一段时间,不知道父亲从哪里听说了一个锻炼孩子外向的办法,带着他参加各种聚会、饭局,并且都会早去一会,站在房间门口挨个的叫叔叔、阿姨。每一次都让他不厌其烦,那年他12岁。

  如今,他依然内向(但是面对我们这些朋友却可以侃侃而谈);他还是喜欢独处,却也并没有出现父母所忧虑的“受到排挤”,“找不到结婚对象”,“无法在社会上生存”这些情况。

  其实对于父母的这些做法,优妈是可以理解的:大多数家长都喜欢活跃外向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在陌生场合中落落大方、侃侃而谈,Hold住场面。

  尤其在当今这个“社交至上”的大环境下,大家似乎都偏爱能言善辩的外向型人。

  03

  但孩子的内向真的是缺陷,真的需要改正吗?

  其实不然。据统计,世界上70%以上的成功者都是内向者,很多工程师、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和作家都有着内向的性格,比如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爱迪生……

  外向的性格固然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而内向的性格也有自己的优势:

  内向的孩子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更热爱学习,因为他们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

  内向的孩子天生会独处,无需你为他安排满满,他也有事可做,能做到有事心不慌,无事心不空;

  内向的孩子非常懂得遵守规则,因为他们不想去做那个破坏规则而被众人关注的人;

  内向的孩子人缘更好,因为他们更在乎他人的感受,更爱倾听,也更值得信赖……

  需要注意的是:内向不完全等于害羞,一个人内向还是外向的主要区别在于如何对刺激做出回应,内向的人往往对外界更敏感,所以在安静的环境里更舒服,而外向的人恰恰是对外界不太敏感,所以才需要更多刺激才满足。

  所以,内向就像左撇子,完全没必要刻意纠正,而应该顺应且充分发挥他与生俱来的性格优势。

  04

  早有研究发现,内向是一个人伴随终生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

  哈佛大学神经科学教授卡尔·施瓦兹教授认为,哪些在2岁是表现醋腼腆内向的孩子,即使在他们长到18岁,他们的性格还是内向的。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一切想让孩子变得不内向的努力,都只能是白费心思。

  既然孩子的内向无法改变,不如改变我们对于孩子内向的态度。要知道: 内向的孩子,他们自己的世界,就已经足够丰富和精彩。

  父母的干扰,甚至想要强行改变,不仅终究会以失败告终,甚至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困扰和伤害。

  无论孩子性格内向也好、外向也罢,孩子能悦纳自己,过好幸福快乐的一生,这难道不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吗?

  --------------- 教子有方 ---------------

  跟百万妈妈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教子有方”]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