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女性的前提是“爱与看见”

2017年05月08日 18:40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为了拍这部电影,阿米尔·汗先从140斤增肥到194斤,又从194斤减到144斤。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先拍瘦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如果拍完电影时是个胖子,将没有动力去减肥。

  影片中马哈维亚的两个女儿,曾经和无数印度小姑娘一样——大眼睛粗辫子,眼神中流露着涉世未深的青涩。在父亲引导下学习摔跤之后,虽然不再有迷人的长发,眼神里却满是自信和坚定。在一个普遍接受女性童婚、妻子被视为男人附属品的国度,能摆脱传统的枷锁成就事业,比留一头长发重要得多。

  [今日看片]

  比起《我的个神啊》通篇的质疑精神,《摔跤吧!爸爸》仅在女儿的朋友结婚、大女儿决赛时直接联系女权主题,甚至不及电影中对印度官僚主义的批判,把它称作“爱与看见”的电影更为合适。在“爱与看见”的旗帜下,支持女性成其为自身。

  批判父亲不尊重女儿毫无依据

  前年阿米尔·汗到中国来,肥胖臃肿的体形吓人一跳。据闻王德民院士(学霸版吴彦祖)曾说“只有不正经的人才说相貌”,阿米尔·汗的人格魅力早已超越了以相貌论人的层次,所以惊讶之后转念一想,五十岁了,凭什么不能发福呢?“为拍戏增重”是托辞吧?现如今拍摄、剪辑技术昌明,头脸换得,有什么必要非要实打实把自己弄成胖子?你看我们的大美女唐嫣、古力娜扎,都是弱不禁风的身材,套上个类似倒模的“外壳”,照样可以演胖子呀!谁知,去年年底《摔跤吧!爸爸》在印度上映,通过宣传才知道阿米尔·汗当真为了演好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增重五十多斤,不由得肃然起敬。

  但这些不足以征服一颗想要鸡蛋里头挑骨头的心,抱着手坐进电影院,准备批判传说中“父亲逼女儿学摔跤”的情节。愿望落空了,阿米尔·汗挑战得了神,自然也驾驭得了人。情节设定为两个小姑娘揍坏了别人家的儿子,当爹的这时意识到自家女儿有搏击(摔跤)天赋,开始着手训练她们。这个过程与其描述为“没有儿子,于是强迫女儿学摔跤”,不如改成“发现、挖掘两个女儿的运动天赋”更为准确吧。

  主观上,马哈维亚作为父亲,没有把女儿当儿子养的愿望,更没有先入为主让女儿替儿子实现“奥运夺冠”的想法。小姑娘年纪尚幼,不像马哈维亚有强烈的使命感,训练之初缺少主动生发出的兴趣,或多或少违背了她们的意愿,远远不到损害她们自我的程度,批判也就无从说起。

  逼着两个姑娘剪头发时,好像终于逮到当爹的不是了——为什么要剪除属于她们女性特征的部分呢?马哈维亚的意思,剪头发是为了让女儿们意识到摔跤的重要性。这个说法直到大女儿到了国家队自主留起了长发,马哈维亚见了以后说“好”,才让人相信他当真是“培养女儿”摔跤,不是把女儿当成儿子替代品。说到生儿子,马哈维亚是要儿子的,可是连生四个女儿,和村里人的嘲笑不同,观众帮他感到遗憾。他没有王位要继承,却有比王位高贵的精神——使命感需要后继有人。

  要儿子的表象和繁殖癌一样,内容却相去甚远,马哈维亚所见总是内容的本质。当他看到女儿的天赋时,他忘了性别的表象。剪头发时,他眼中、心中唯有摔跤,没有性别表征。

  帮女儿成就事业更多是出于爱

  整部影片比较套路的部分要数和国家队教练对抗。国家队的教练被刻画成反面形象,当爹的因此被供上神坛,变成了神一样的存在。奇就奇在阿米尔·汗往里加插了一些东西,使套路闪出了光芒。这一次,马哈维亚仍然通过观看本质——教练不懂他家大姑娘的优势,叫她防守——但成绩很差,而马哈维亚大女儿是进攻型选手,叫她放手攻,最终父女俩都俘获了观众的心。

  为什么马哈维亚总是能看见本质?因为他爱。他爱摔跤,所以忽略女儿的性别,忽略了周围环境对女性的成见,一眼看到两个小姑娘的摔跤天赋;他爱女儿,所以看得见女儿作为摔跤手的特质,相信她们能夺得冠军,拿到金牌。电影前半部马哈维亚在一次次没有得到儿子后,对老婆说:“我爱她们(女儿)。”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他说服了观众,他的确爱她们。

  整部电影最为震撼的当属大女儿从国家队归来和父亲交手,打败了父亲。为人父母是件技术活,小时候要像孩子的玩具一样,承受住他们一次次的使用甚至滥用;长大后,要经历一个被孩子否定的过程,看着他们彻底成长为独立的个体——也许是通过某一天父亲发现儿子身高、气力都已超过自己,也许是一次对职业、情感的选择宣示子女找到了自己。大女儿的成长仪式直接通过摔跤场上打败父亲(实则由于父亲年纪大了),但父亲的技术、理念并没有输,父亲兼师傅的马哈维亚被打败后屹立不倒,为大女儿再次崛起提供了地母般坚实的能量基础。

  一双看得见本质的眼睛,经过父亲真爱凝视过后,女儿已经将他内化在心,化作内在力量的源泉。最后一幕父亲被教练支走,锁在杂物间里无法亲临现场指导女儿,使教练形象刻板化,剧情显得做作,但是通过这一幕,女儿达到了更高层次的成熟、长大,凭借自己的力量存在于世,马哈维亚至此完成了作为父亲、老师的使命。

  比起《我的个神啊》通篇毫不掩饰的质疑精神,《摔跤吧!爸爸》影片核心的“女权主义”却比较含蓄。实际上,仅在女儿的朋友结婚、大女儿决赛时让普通观众能直接联系女权主题,甚至不及电影中对印度官僚主义的批判,把它称作“爱与看见”的电影更为合适。

  女权主义既不是要与男人战斗,也不是让女人变成男人,换一种姿态向男权靠拢,它呼唤以女人的本质被看见,拥有自由成长成为自身的权利。从这个角度讲,《摔跤吧!爸爸》也可以说在宣扬女权主义,在“爱与看见”的旗帜下,支持女性成其为自身。

  □翠红(专栏作家)

  来源:新京报媒目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