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孩子嚼不动?一直吃软的食物的危害你想象不到!

2017年07月17日 11:08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小D从添加辅食开始,我就是一步一步根据她的喂养师的建议,有意识地让她锻炼咀嚼和吞咽。从她2岁半开始,几乎我们成人吃的食物她大部分都可以嚼得动,咽得下。即使这样,她的喂养师前不久还在提醒我,要时不时引进一些“硬”的食物,进一步锻炼咀嚼能力。

  咀嚼能力很重要,咀嚼能力是需要锻炼的,这是我们喂养师这两年多来一直在强调的。前几天和我表姐联系,她儿子4岁了,现在吃的东西还都是很软的,最爱吃的永远是各种各样的粥。我才发现这是大家容易忽视的一件事,觉得孩子只要能吃得下就可以了,但未曾注意过吃的过于细软,还有很多其他的危害。

  限制了营养的摄入

  营养肯定是第一条,如果孩子的咀嚼能力没能随着年龄增长跟上,那自然她可以吃的食物选择就有限,这就大大制约了孩子饮食的营养均衡。1岁前孩子的大部分营养来自于奶,辅食添加的阶段学会“怎么吃”要远远比“吃多少”重要的多。

  这样等过了1岁,孩子慢慢可以有能力尝试更多除了奶制品以外的食物。一般来说,最晚到3岁,没有过敏或其他疾病问题的孩子,应该完全可以咀嚼和吞咽大人吃的大部分食物了,而不需要额外煮烂。

  影响发音吐字清晰

  发音吐字使用的肌肉群和吃饭使用的一模一样,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舌尖是用来发“t、d、”的音,而舌头卷起来是发“l、r、sh”的音;闭合嘴唇可以发出“b、p、m”;而把嘴唇变成圆形就能发出“w”的音。

  有的人吐字不清晰,或者某些卷舌音发不标准,很大程度是因为嘴巴肌肉群不够灵活有力。而进食无疑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锻炼这些肌肉,帮助发音标准的。而这里有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的下颌,因为很多发音其实是需要下颌打开,留出足够的空间让舌头和嘴唇放到正确的位置的。下颌的移动就靠咀嚼食物来锻炼的。

  下图就是语言康复师在帮助孩子矫正发音,让他体会正确发音时肌肉用力的位置

  影响牙齿排列不齐

  进食咀嚼的动作不仅可以锻炼咀嚼肌的力量,还有助于颌骨的生长发育。但如果长期食用细软食物,颌骨的生长也会受到限制,这点对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牙齿是长在颌骨上的,如果颌骨发育不完全,而牙齿大小数量是由遗传决定的,并不会根据空间缩小而减少数量。那就意味着能容纳牙齿的空间不足够,那就注定有的牙需要和别的牙挤在一起,也就是我们说的“牙齿排列不齐”。

  出现干呕正常吗?

  我知道很多父母长辈不敢给孩子吃硬的食物最大的一个顾虑就是,孩子一吃粗一点的食物就会出现干呕。所以在和大家分享如何锻炼咀嚼能力之前,先把大家这个顾虑打消。

  其实宝宝的干呕是她的自我保护机制,这是吞咽反射(gag reflex)。当他们感觉无法吞咽下某个食物,身体的吞咽反射就会被激发,然后就会出现干呕情况,来保护自己。

  当孩子出现干呕,反而是告诉我们,孩子是安全的,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她的咀嚼能力的确需要锻炼,这是学习吃饭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就像学走路一定会摔跤,学咀嚼就一定会出现干呕。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们一定不要大惊小怪,让孩子自己吐出来。同时,也不要因此而放弃给孩子提供粗硬食物,过度保护是不利于学习进食的。

  如何锻炼咀嚼能力

  从添加辅食开始,就要有意识将食材的性状从细软、到粗颗粒、到煮的比较烂的块状这个过程过渡。我们只有创造机会(也就是提供合适的食物),孩子才能锻炼咀嚼。

  引入合适的食物时,需要评估一下孩子现有的咀嚼能力,不能操之过急。比如孩子现在只能喝粥的,那就提供煮的烂一点的块状食物;已经可以吃比较烂的块状食物的,那就提供正常软硬程度的块状食物;可以吃正常块状食物的了,那就隔三岔五引入一些粗粮或者高纤维的蔬菜水果让孩子啃啃。一般最晚3岁前,我们需要将孩子的饮食过渡到成人饮食。

  这里再分享一个小贴士,有的宝宝无法理解“咀嚼”这个概念的,父母可以进行示范。小D一开始吃饭时,我会和她面对面坐着,然后让她看到我怎么咀嚼。这里特别要指出,一定要用夸张的口型,张嘴咀嚼,而且两边都要咀嚼。喂养师说,闭嘴咀嚼是我们大人后天学会的礼仪,小宝宝一开始学习咀嚼都是张嘴的,所以我们示范时要特别注意。

  另外,也可以准备一些生的胡萝卜或者芹菜,切成条状,放在宝宝后牙床,等待宝宝咬下来,其实宝宝是咬不断的,但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宝宝锻炼肌肉,体会咀嚼的感受。 这是一个训练的过程,不是为了让宝宝吃,所以食材一定要选择硬的,而且是大人一定要照看着进行,防止误吞。

  现在谈到育儿时,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个句式,有一种冷叫“妈妈怕你冷”;有一种不肯放手叫“妈妈怕你摔”;那现在还有一种担心叫“妈妈怕你嚼不动”。

  这样精细育儿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控制、担心和焦虑,唯独偏偏忘记了一个大前提,要把孩子当人养。把吃饭的权利还给孩子,也把咀嚼吞咽的机会还给孩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J小D”]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