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费墨:接受不优秀的孩子,接受不优秀的自己

2017年09月25日 10:43 新浪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升学并不是一个人幸福的必须条件。而接受自己的真相,与自己的内心达成和解,清楚地不带评判地看见自己,看见别人,懂得捍卫自己的边界,不去牺牲自己,迎合别人,也懂得尊重他人的边界,不去强迫别人,干涉他人的自由,这些宝贵的心理素质,才是幸福的必须条件。

  最近一些年,中国社会普遍蔓延的焦虑感,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这种焦虑感体现在很多的地方,例如从2岁一直到18岁的校外培训市场:各种兴趣班、奥数班、补习班,几乎占据了大部分大城市孩子的童年时间。

  有的小学和中学,一个班一个班地,每个同学都去上奥数,去补课。有的家长以为:别人的孩子去了,你的孩子不去,你就会在班上垫底。所以他们总是逼着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并且美其名曰:这是对你的前途负责。

  实际上,孩子的前途往往并不是和学习成绩挂钩的。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社会价值观已经非常多元化,成功的路径也远远不止升学一条。为什么非要把孩子的成功之路卡死在升学这条狭窄的,过度竞争的羊肠小道上呢?

  很明显,这是一个社会心理的问题。我们必须从人的内心来找原因。我在生活中观察到:很多人无法接受平庸的自己,也无法接受平庸的孩子。

  在这些人中间有一种流行的教育理念,就是“白纸理论”。什么是“白纸理论”?这是一种观念,认为每个人生下来之后,在各个方面都拥有一样的潜力。只要培养得当,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杰出的、优秀的、富有的人。在他们的眼中,自己人生的不如意,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造成的。

  很多人都经常听到父母对自己说:“我们小时候,因为什么什么原因,错过了最好的学习机会。那阵子要是有人这么培养我,我早学得比你好了!”

  说这些话的父母,往往是那些一事无成的人。一事无成的人有很多共同点。其中之一,就是:给自己的平庸,寻找一个客观的原因,好为自己的懒惰开脱。

  我小的时候,听到的那些父母给自己的懒惰找的最常见的借口,就是“因为小时候家里穷,上的学校不好,所以我没有好好学习。”听上去还蛮有道理的不是吗?

  可是30几年过去了,这些父母从20、30几岁的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头和老太太,也没看他们再次认真学习过。这时候我才明白:原来并不是你小时候的家庭或者学校耽误了你们,而是你们自己不知道努力。

  再举一个例子。很多父母,对于孩子学习不好这件事情,异口同声地解释道:“这孩子,脑子是很聪明的,就是不认真,考试的时候太粗心,所以学习成绩不好。”

  这是什么意思呢?“脑子是很聪明的”,就是“我的遗传基因没问题”的意思。“不认真,太粗心”,意思就是“你学习不好是因为你不够重视”。

  这些父母之所以把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统统归罪为孩子的意愿不足,就是在为自己的平庸开脱。他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孩子的智商,很可能就是平庸的。自己的智商,也可能是平庸的。

  说他们是平庸的,就像是要了他们的命一样。可是事实上,平庸一词的含义,就是“大部分平凡的、没有过人之处的人”的意思。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本身就是平凡的。

  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这是统计学的规律。否则平庸一词就无法定义了。他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但是他们自己却不愿意做努力去改变,而是把打翻身仗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就造成了我文章开头所说的一系列问题。

  我并不是说,平庸的状态不可改变。恰恰相反,我不仅会鼓励我的读者去改变他们的人生,而且会给他们的人生提供各种改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事实上,无数人的人生,因为看了我的文章,接受了我的咨询,而有了很大的改变。

  我想让大家做到的,是接受事实,接受真相。因为如果他们,或者他们的孩子真的是平庸的,那么就应该接受这个真相,然后才能真正寻找到解决方案。如果他们接受不了真相,像上面所举的例子一样,尽是找一些毫无价值的借口,去掩盖真相,那么他们无论如何是找不到解决的方案的。

  接受真相是成功的第一步,哪怕这个真相是赤裸裸的。接受不“优秀”的孩子,接受不“优秀”的自己,是让自己和孩子变得优秀的第一步。前面的这两个“优秀”为什么打引号?为什么后一个优秀又不打引号?

  因为我们往往以狭隘的价值观去衡量孩子,衡量自己。例如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以考试成绩去要求他。这就好比说以100米短跑成绩作为衡量男女老幼所有人的唯一标准一样,无疑是很荒唐的。人的才能有无数种。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短跑,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升学。不适合升学的孩子就不优秀吗?并不是这样的。

  我从小就读李白的诗,并且相信一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也许从一个标准看,例如仅仅从短跑成绩看,或者仅仅从学习成绩看,大多数的人都是平庸的。但是如果我们用不同的标准去要求不同的人,那么我们会发现,大多数的人身上,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过人之处。完全没有任何过人之处的人,也是很罕见的。

  我们想要获得成功的人生,那么就应该去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竞争。而不是说用自己的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竞争。

  例如很多人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那些学习最顶尖的学霸,学习并不是很费力。反而是那些中游的学生,学习往往很吃力。天资一般的学生,再怎么认真学习,努力做题,可能也比不上学霸用普通学生十分之一的时间的努力。

  如果你还不能理解,那么可以想一想这个段子:“你考了98分,学霸考了100分,不要觉得你离学霸就很近了。你考98,是因为你实力只有这么多。学霸考100,是因为试卷只有100分。”

  这就是我在做学生的时代,在学霸圈子里混迹多年,对学霸最深刻的认识。那就是:人必须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例如智商、性格、家庭背景)的先天不足,然后避开对方的锋芒,在自己最有可能成功的方向上去努力。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孩子需要父母逼着学习,才能勉强混进中游。不管着,不逼着,就要垫底的话,就说明这个孩子在现阶段没有学习的天赋。人应该去做有天赋的,自己喜欢的事,否则用自己的短处去与别人的长处竞争,用自己痛苦的事与别人开心的事竞争,你怎么可能成功呢?

  在这里我又想举一个例子了。这个例子就是“田忌赛马”的故事。田忌的马完全跑不过他对手的马。但是田忌也并没有让这些马去上什么补习班,赛马奥林匹克,去恶补赛马技巧,而是巧妙地安排了这些马的出场顺序,用自己的长处打败了别人的短处。

  试想,如果田忌不接受“自己的每一档的马都比对方差”的真相,一味地去硬碰硬,用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竞争,到头来就能够赢吗?我看很多家长也是一样。明明升学不是孩子的专长,还要硬去挤这个羊肠小道,就容易造成肠梗阻,孩子痛苦,家长痛苦,只有补习老师在开心地数钱。

  一个不接受自己的人,是无法开心快乐的。一个不接受自己的孩子的父母,也是同样会成为孩子永远的噩梦。从长远上来讲,升学并不是一个人幸福的必须条件。而接受自己的真相,与自己的内心达成和解,清楚地不带评判地看见自己,看见别人,懂得捍卫自己的边界,不去牺牲自己,迎合别人,也懂得尊重他人的边界,不去强迫别人,干涉他人的自由,这些宝贵的心理素质,才是幸福的必须条件。

  我当然不否认,有些孩子就爱学这些东西,例如我高中的时候就把探求课本上没有的数理化知识当成一种乐趣。但是很多的孩子仍然是被家长逼迫着去学这个学那个,他们本身很可能就因此有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就算孩子考上了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的博士,拥有辉煌的前程,但是他们内心全是家庭带来的伤病,这些孩子难道就会幸福吗?这样做真的是对他们的人生负责吗?

  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首先就要爱他们。而爱的前提,是接受他们。所谓“爱他(她)如是”。Love him as he is。 / Love her as she is。 父母爱的应该是那个真实的孩子,那个可能并不聪明的,爱玩,爱打游戏,爱吃零食的,调皮的,真实的孩子。而不是说“爱”一个聪明绝顶,热爱学习,勤奋克己的,想象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很多父母自己就是不“优秀”,不“完美”的人,他们的孩子也是不“优秀”,不“完美”的人。那么你到底是去爱这个真实的人,还是头脑中幻想的人呢?如果爱这个真实的人,那么你就要接受这种不“优秀”,不“完美”。如果你爱的是头脑中的幻想,那么你大可以不接受这个真实的孩子。

  孩子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的。他能够从父母的眼神、话语中感觉出对方是否爱他。父母是掩藏不了的。实际上父母对孩子的接受,对孩子的爱,要比升学重要得多。每个人都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一个被爱的孩子,不需要父母的强迫,他就会自发地去探索这个世界。而一个没有得到父母之爱的孩子,他即使考了好成绩,也是为了求得父母的爱。这两种孩子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生灵。

  被爱的孩子是自尊的,是高贵的。不被爱的孩子是自卑的,是低贱的。前者会活得非常舒展,会自动自发地去探索这个世界。而后者则会恐惧、拖延,活在自己的壳里不肯与世界做真实的触碰。父母不仅仅给孩子提供吃穿,还是孩子的心灵的塑造者。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接受那个不完美的孩子,用一个美丽的心灵,去塑造一个同样美丽的心灵,才是最成功的父母吧。

布尔费墨布尔费墨

  布老师是影响了一代年轻人思想的人生导师。他不仅是一个理性思考的奥地利学派自由主义者,而且他也是一个有爱的人。

本文转自作者的微博头条文章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