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读|儿童教育要从体育开始

2017年07月12日 11:53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运动的要义不在趣味而在继续持久,养成习惯。运动的要义不在趣味而在继续持久,养成习惯。

  有研究发现,孩子小的时候如果养不成运动的习惯,长大了就很难热爱运动,对生命的质量显然会有不利的影响。他长大了再运动,就是理智性地要运动,没有一种热爱的情感。

  所以说,儿童体育运动的锻炼价值在于养成运动的习惯,儿童教育要从体育开始。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告诉我:“人类的认知有三大类,一是概念认知。比如,水在化学老师那里叫H2O。H2O在哪里?谁也无法用肉眼看出来。很多学科就是用概念的方式来解释和认识世界的。

  第二种叫感官认知。假如你让盲人提出一个概念:什么叫红色?那简直是不可能的。红色有概念吗?人们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有感官才能了解。

  这类的学科包括音乐、美术,是靠敏锐的感官去体会的。在体育中,我们有和以上两类完全不同的认知,这就是第三类认知,即运动认知。

  比如,教练说“出手要快”“用力点”,到底要快到什么程度呢?很难确切地解释,只有经常训练的运动员才有体会。还比如,运动员离得很远就能将球投进篮筐,而且,他一出手就能知道球是否能够进去。这就是运动员的身体认知。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明智的父母无不把体育放在首位。鲁迅先生就是这样做的。鲁迅唯一的儿子海婴“健康、活泼、顽皮,丝毫没有被压迫得瘟头瘟脑”。“九一八”事变后,海婴因为身体强壮被误认为日本孩子挨了揍。

  可以说,鲁迅教育其独生子亦遵循“先兽其身,后养人心”的原则。所以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爱运动的习惯,这就是他成功人生、幸福人生的开端。

  我的教育建议是:要敢于放手锻炼孩子,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各种各样的运动,在快乐的体验中养成喜欢运动的习惯。

  不要总想着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唯恐孩子摔了、碰了、哭了,动不动就命令孩子:别动!别跑!小心点!其实孩子天性是好动的,父母不要总是担心孩子出事而不让孩子多运动,相反地,父母应该要“袖手旁观”,“狠”点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压力的增加,许多孩子容易变得焦虑不安,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烦躁的问题。而让孩子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可以有效避免孩子焦虑的问题。

  运动一直被心理学界认为是最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而根据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锻炼能够促使大脑的海马体中生成新的神经细胞,也能促进新的兴奋性细胞生成,运动是调剂情绪的好方法。

  在通过运动来缓解压力和调节情绪方面,爱因斯坦无疑是很好的榜样。爱因斯坦是一位成就辉煌的科学家。他从小喜欢运动,一生坚持不懈,他在学习或工作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抽空参加多种文体活动,尤其喜欢爬山、骑车、赛艇、散步等体育活动。

  爱因斯坦充沛的精力,正是来自他的合理休息和经常锻炼的结果。爱因斯坦考取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后,尽管每天学习任务紧张,仍抽出一定时间散步,节假日还要外出旅游或划船。

  有一次,他去比利时访问,国王和王后特地成立了一个接待委员会。那一天,火车站上张灯结彩,鼓乐齐鸣,许多官员身穿笔挺的礼服,准备隆重地欢迎这位杰出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却避开了那些欢迎的人,由小车站步行走向王宫。负责招待的人没有迎来贵宾,正在焦急地向王后报告,爱因斯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

  王后问他:“为什么不乘我派去的车子,偏偏徒步而行呢?”他笑着回答说:“王后,请不要见怪,我平生喜欢步行,运动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分享: 

分享: 

 

 

 

  ▼

  请

-作者--作者-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曾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

  -朗读者-

  冯超,著名播音艺术家,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山西新闻》、《全省新闻联播》主播。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音频制作:实习生 罗敏音频制作:实习生 罗敏

  文字编辑:王晓霞

  排版:刘昌

  设计:实习生 周继凤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本文摘自孙云晓教授的《五元家教法》,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转载须经中国网教育频道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来源:孙云晓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