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误了多少孩子的一生!

2017年12月01日 11:46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优妈说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特别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该如何给予孩子真正的自信,避免孩子的自卑?

  避免孩子自卑的关键

  在于不和别人比

  在我们的习惯中,凡事都要和人比,“比”的情结已经深入人心。对待孩子的学习,决定一个学生的成功与否,已经不是考试分数的高低或努力程度,而是他在同学中的名次排列。

  我们再来看看父母通常是怎样询问孩子的考试成绩。往往第一句话会问:今天考试得了多少分呀?孩子回答后,接着问:班里有没有同学得100分呢?回答有的话,再继续问:有几个呢?假如回答没有得满分的,问题就变成:有没有比你分数高的同学呢?你是第几名呀?

  这种做法会使成绩较低的学生承受巨大的压力,但是父母的理由也很充分,不比,怎么知道你和同学的差距,不知道差距,怎么能进步?

  ■ 孩子们对“比”怎样看待

  一名同学在给父母的信中说:

  你们总是对我不满足,动不动就说,看你们班的某某,8点就睡了,成绩还总是年级第一,你呢?11点才睡,成绩才考120多名……爸爸妈妈,孩儿也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理,可人和人不一样,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您找个和我成绩差不多的同学比,这样我才会有上进心,和太好的比,纯属好高骛远。我这些话总想对你们说,可是说了,我都能想出你们会说什么,你们准会说我找理由为自己开脱,你们会说,人家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能!?

  他的话道出了无数孩子的心声。但他即使被“比”得苦不堪言,却也认为“比”能激发上进心,只是希望父母“找个和我成绩差不多的同学比”。可见,“比”在孩子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 和别人比,是教育的误区

  “比”,不是成功的激励

  有一位被家乡的人称之为“才子”的学生,当年是以县里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又被分配在部委机关工作。这应该是一个成功的典型,而他也被父母和乡亲们视为骄傲。但他感到成功了吗?有一天,他的妻子和同事聊天说,那位“才子”在家里总打自己的脑袋,一边打,一边说,你怎么这么失败!同事不解,惊讶地说:“他还失败?”他妻子说,和他同年分到机关的那个人提升了,他没有升。

  噢,原来他比的对象又变了,已经不是小时候的伙伴,大学的同学了。可是,照这样比下去,又有谁是成功者呢?

  当然,不可否认,既是比,就一定能比出在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的佼佼者。但是失败的也一定是大多数。如果以大部分的失败来烘托少数人一时的成功,这种“比”又怎么能说是一种成功的激励呢?

  “比”,容易让孩子失去自我

  用“比”来激励孩子,会使孩子心胸狭窄、目光短浅。被“比”激发的不是上进,而是和人较劲。

  上进是纵向的,是个人的、线上的比较。每往前走一点,每有一点长进,都可以让人对自己满意,它的动力不是想法设法超过别人,而是努力地实现自己,是一种自发的内动力。

  和人较劲是横向的比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种比较之下,永远都不会快乐。也许还有人说,不比就没有动力。我们来看看,“比”的动力是什么呢?“比”的动力是“超过他人”。不如别人时,我们要“赶”;并驾齐驱时,我们要“超”,超过了之后呢?是否意味着动力枯竭呢?况且,你又怎么能超过所有,独霸第一呢?

  每个孩子都有其各自的特征,在一条道上的比,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并非经过努力就能成功。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和别人“比”扼杀的是自我的特征,其直接后果是使人们不再关注生命本体,而关注生命之外的东西,生命的创造性就这样被消耗掉了。而且,在它的驱使下,孩子们的发展是朝着一个相同目标发展,体现的是求同,而非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失去的是生命的色彩。

  各人有各人不同的情况,让孩子和别人比,是教育的误区。那样,不但家长会很累,孩子也会很累,而且还孩子养成模仿他人的习惯。还不如就事论事,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找原因,在此基础上寻找改进措施。

  请给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和空间,不要干涉、侵入太多。最重要的是,也给自己一点学习的时间,充实完善自己,和善坚定的引导,既不惩罚也不娇惯的教育孩子。

  新浪2017育儿相关链接:

  火热报名:新浪2017早幼教高峰论坛

  火热报名:新浪2017婴幼行业盛典

  有奖调查:2017年度中国母婴消费大调查

  有奖调查:给父母最好的选择—新浪育儿早幼教研究院大调查

  有奖调查:中国母婴行业用户行为调查

  活动:中国母婴自媒体大赏正在进行中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