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系妈妈变成佛系妈妈 我是怎样做到的?

2018年01月31日 12:03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作者:凌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出版人,9岁孩子的妈妈。专注儿童心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致力于自身成长。公众号:凌想亲子心理

  曾经,我更像一个法系妈妈

  这个冬天,橙子总喊嗓子不舒服,我让他每天睡前喝一点水,早上起来会舒服很多,可橙子总是忘记这事。

  那天,橙子已经钻进被窝了,我问:“喝水了吗?”

  橙子吐吐舌头:“忘啦。”

  看得出来,他懒得再从被窝里爬起来到厨房喝水。

  好吧,我去倒了一杯水,端给橙子。

  橙子有一点点意外,笑嘻嘻地说:“谢谢妈妈。”

  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很佛系?

  要知道,几年前,我更像一个“法系”妈妈。

  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会直接发布命令:“起来,去喝水。”

  我知道橙子会听话地起床喝水,虽然有点不情愿——养成好习惯,不用点强制手段怎么行?

  后来,我学会了让自己转身走开。

  我的内心OS:喝水是他自己的事,喝水少嗓子会疼,那就让他疼一回,得到点教训,下次就记得喝水了。

  然而,毕竟是自己的孩子,还是担心他嗓子会疼,又想矫正他的行为,其实并不能真正放下。

  心里挺拧巴,脸色自然不好看——也不知道是和孩子较劲,还是和自己较劲。

  再后来,我发现自己有了新的变化:

  不再那么坚持“原则”,不再把这些“应该”做的事看得那么重要——能做到最好,做不到也没什么。

  是什么让我从法系转变成佛系?

  因为,通过学习,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一件比坚持“原则”、让孩子学会“规矩”重要10000倍的事——

  我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

  以及,我处理事情的方式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法系到佛系,我的心路历程

  要知道,在一件事情上,我们教给孩子的,其实是两套东西。

  一种是表面的:比如各种规矩、原则。

  一种是深层的:我们如何教给孩子规则,我们处理这件事的方式、态度,在无意中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把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了孩子——这些,对孩子的影响是更深远的。

  比如我让橙子喝水这件事。

  我命令橙子去喝水,一次两次三次,橙子也许也能养成喝水的习惯。

  但是,除此之外,他还学会了用强制、命令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他在亲子关系中学到的是命令——顺从模式,长大以后,他就会把这个模式应用到他的人际关系中。

  他在和人相处时,不是强势的一方,就是顺从的一方。

  除此之外,他不会、也不知道其他的模式。

  更重要的是,因为从小就习惯了妈妈这样对待他,这种模式已经扎根到他的潜意识中,他压根就不会意识到他是在用这种模式思考问题。

  这就成了他的性格,成了他的本能、他的命运。

  同样是喝水这件事,我没有让橙子“必须”去喝水,而是给他端来水。

  从我的做法中,他就体会到了,没有那么多的“必须”“应该”,很多事情可以更灵活、更有弹性地处理——这样不行,还可以想变通的方法。

  要知道,很多很多人的烦恼都来自头脑中自以为的“必须”“应该”。

  当一个人固守住他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时,只要外界的人和事不符合他的“必须”,他就会感到痛苦、烦恼、愤怒。

  更重要的是,橙子在这件事中体会到了关系的温暖,体会到妈妈是爱他的,他是好的,是值得被温暖对待的。

  我们之间的情感连接是被加强的。

  在温暖和爱中长大的孩子,他的生命底色是暖色的,他在人际关系中也是放松的,不用时时担心被指责、被惩罚。

  这样的人,会有更多的幸福感,他对自己有信心,对这个世界有信心,有善意。

  如果我强迫橙子去做事,甚至动用了打和骂,虽然我的本意是好的,是为了孩子着想,

  但是,他在感受上接收到的,却是攻击和伤害——尽管在理智层面,他也知道妈妈这样做是为了他好。

  感受会进入人的潜意识,它比理智更深远地影响一个人的未来。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长大后都会说:我知道爸妈也是为我好,他们是爱我的。

  但是,他们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并把问题带到下一代。

  他们只是“知道”,却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因为和父母之间的感情连接断了——在一次次的强迫、训斥、打骂中断裂了。

  这就是法系和佛系的不同:

  一个霹雳手段,一个慈悲为怀;

  一个赢了一场战斗,却输了整个战争;

  一个看似输了一场战斗,却赢了整个战争。

  如何做一个佛系妈妈?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

  “难道为了维护亲子关系,就不讲规矩了吗?”

  “不管孩子,由着他的性子来,那不是溺爱吗?”

  “又要维护亲子关系,又要教给孩子规矩,我到底该怎么做?”

  1)首先,规则是要有的。

  但要分清,哪些是真正的规则,哪些是头脑中的自以为是。

  很多人所谓的规则,其实只是他头脑中的“自以为是”“想当然”,是偏见的、局限的,是站不住脚的。

  这样的规矩,只是琐碎的管制,大大小小,层层叠叠,只能把孩子束缚得透不过气来。

  2)其次,不管并不是真的不管,不管≠溺爱。

  孩子要管,但是,要不动声色、潜移默化地管。

  在不和孩子形成对抗和冲突的基础上,去引导他,激发他内在的能量去成长。

  几年前,我在尹建莉老师的书中看到一个小故事:

  孩子玩游戏正着迷,午饭已经摆上桌,妈妈喊了好几次吃饭,孩子总说等一会儿。

  如果你是妈妈,你该怎么办?

  把饭倒掉,饿他一顿,下次就知道按时吃饭了。

  把饭菜端给孩子,想吃随时吃。

  尹老师选择的是第二种。

  那时,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不是惯孩子吗?

  现在,我多少明白了。

  当我们身心柔软下来,放松下来,就会发现这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应该”“必须”——在这些条条框框背后,其实还是对失控的恐惧。

  当我们少了恐惧,内心强大起来,对自己有信心,也会对孩子有信心,不会担心孩子会就此堕落。

  爱、自由、尊重,不会使人堕落,只会使人更珍重自己,变得越来越美好。

  3)最后,让孩子懂得规则,就必须要让他感到难过、羞愧吗?

  有多少父母头脑中有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惩罚、训斥—→让孩子感觉难受、羞愧—→他才能长记性。

  是的,这样做也许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会牢牢地记住。

  但是,对亲子关系的破坏、孩子内心郁积的愤怒、委屈、恐惧,是会影响孩子一生幸福的。

  孰轻孰重,不用多说。

  赢了一城一池,却输掉了整个王国。

  这是很多父母都会犯的错误。

  那么,怎么做才好呢?

  与其事后惩罚,不如事先预防。

  惩罚和训斥,意味着你和问题一起,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

  预防,是你和孩子一起携手解决问题。

  还是来说橙子喝水这件事。

  为了防止橙子再忘,一天晚上,我和橙子一起罗列了睡前要做的事:洗漱、喝水,涂唇膏、整理书包。

  我说:“每天临睡前,你要把这几件事全部做完,我才会去陪你睡觉。如果有遗漏,我就没法‘启动’了。”

  橙子很爽快地答应了。

  这之后,我只需简单地提醒一句:“全套都做完了吗?”后来干脆简化成两个字:“全套?”

  现在,橙子基本上不会再忘了,几件事全部做完以后,他会跑到我面前,挺着小腰板立正敬个礼:“妈妈,都做完了,过来陪我睡觉吧!”

  皆大欢喜。

  一个法系爸爸的故事

  最后,讲一个法系爸爸的故事。

  一个读者向我抱怨她的老公,人是好人,本性不坏,就是脾气暴躁,发起脾气来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浑身竖满了刺。

  孩子作业粗心,他一把就把作业本撕了。

  妻子说了一句:今天的菜有点咸,他能立刻把菜全部倒掉。

  妻子很清楚老公的问题。

  老公小时候,父亲脾气也是很暴躁,对他特别严厉。

  与总是和爸爸对着干的哥哥相比,老公小时候非常乖巧顺服,但长大以后,脾气却越来越像父亲。

  有一次过年回家,父亲又训了老公几句。老公一下子爆发了:“你不许再说我!”随手狠狠地把一只板凳摔得支离破碎。

  老公是很爱他的父亲的,但是,因为父亲多年来的严厉,他们没办法走近彼此。

  四十多岁的人了,不允许别人说他有一点问题,不愿意受到一点点控制,夫妻关系一直很紧张。

  他在争吵中大喊:“你们谁都别想控制我,谁想控制我,谁就走!”

  这个男人的父亲,用法家的手段树立了规矩,让孩子变得顺服听话。

  然而,他赢得了一场战斗,却输掉了整个战争——他的孩子一生的幸福和快乐。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