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让孩子走什么样的路?中美新三地儿童教育观比较

你会让孩子走什么样的路?中美新三地儿童教育观比较
2018年03月07日 14:37 新浪育儿

  (接上篇)

  斯坦福妈妈在中国从小学一直读到了大学,经历了标准的应试教育。后来又去美国读了硕士和博士,对美国的教育体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近期又因为工作原因带娃在新加坡上学,因此对新加坡这个近年来热门的移民陪读目的地的教育体系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这两天把很多经验和体会整理了一下,总结了一个中美新三地教育观的比较。希望对目前正在纠结,或未来有可能纠结于让娃选择哪一条教育之路的爸妈们有一点启发!

  K-12师资和课程设计

  1)中国:应试教育为主

  大部分的学校还是以高考应试为最终目的的,因此刷题还是绝对手段。优劣势大家也都明白,就不赘述了。也有不少私立双语学校尝试中西合璧的教学,效果不错。

  2)美国:老师自主权大,课堂氛围活泼,强调动手和项目能力

  美国好的公立学校师资力量很强,老师多毕业于名校。我在斯坦福读书时一个室友,就毕业于斯坦福教育学硕士,去一个高中当老师。 不少中学老师甚至还有博士学位呢。当然在好学校的资深老师收入也还不错,根据Greatschools.org查到的硅谷顶级公立中学Palo Alto High老师的平均工资是9万3,相比全美平均5万美金收入来说是很不错了,即使和硅谷的码农相比也一点儿都不差呢。

  Palo Alto High的老师数据👇

  (硅谷码农的入门收入也就8万多美金👇)

  美国学校的师生比例也比较高,以Palo Alto High为例是1:17,全加州平均也就1:22。比起国内公立学校动辄40-50人一个班,老师轻松多了,也可以更多照顾每个学生的情况和个人兴趣。而且学校的老师一般教龄都比较长,Palo Alto High的老师中只有12%是3年以内的教龄,全加州平均甚至只有9%的老师是3年内教龄的。所以老师这个职业在美国还是比较稳定,受人尊敬的。

  美国学校老师对于课程的设计自由度很大,只要满足大纲的要求,可以自行设计课堂的互动。所以每个老师会自己设计一些游戏或者project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老师自己设计的课件👇 )

  美国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于学生的自主调研/动手能力要求很高。无论文学/历史,还是数理化,很多都是project base的任务或作业。会留一个空间很大或者需要很多动手的题目:文科类例如“怎么才是一个完美的社会”,“珍珠港事件的影响”,“独立战争的革命彻底吗?”等等;理工科类例如“如何自制纸张”,“如何自制温度计”,”制作一个太阳系“等等。

  (各类美国学生课后作业👇 )

  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自行去翻读文献,或者找各类材料来动手完成。而且团队协作teamwork也很强调,讲求同学间的互动和配合。这样的教育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激发了创造力。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美国高中生有很多前沿创新和发明。

  (美国高中生的发明成果👇 )

  3)新加坡:特色双语教学;数学是优势

  新加坡的教育则汲取了东西方的特色。一方面还是应试教育为主,新加坡主要就国立和南洋理工两个大学,所以要想进入大学,竞争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孩子从小的升学压力并不小。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西方教育中鼓励创新的灵活教学。

  新加坡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中英文双语,中文稍微弱一些,但也会比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孩子强很多。我认识的一些新加坡本地人,长大后还是习惯说英文多些,中文也基本能听说,但可能读写就会稍微费劲点。

  而数学也一直是新加坡教育重点强调的方向。去年12月,新一轮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一出,全球哗然。新加坡学生力压群雄,在数学能力、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三个项目上包揽第一,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全能王”。

  (PISA评估中新加坡遥遥领先👇 )

  新加坡的数学教育,在低龄阶段可以让孩子爱上数学的同时,也能够极大地启发数学思维。新加坡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生活化、形象化,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需强调过程二字,这样也更易掌握解题方法,理清表达思路。

  在新加坡中小学的整个数学教学和学习系统中,最受瞩目的方法当属Model-Drawing。新加坡的孩子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便会接触到这种思维方法,它最大的好处,是用图形代替抽象的数字和问题,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算式等,而不是被动地接收冷冰冰的公式,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非常有益。

  这样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国际上十分有名,被称作“Singapore Math”,基本理念就是用图形的方式来解题,看起来特别像我当年在麦肯锡做咨询时画的各种图表类PPT(😜)。但确实非常直观,可以让孩子从具体的图形中快速学习数学。

  (新加坡数学 Singapore Math 的学习方法👇 )

  而新加坡国际学校基本课程和欧美本土的相似,不少会采用IB这样的国际课程。但也有一个和中国国际学校一样的问题,就是老师流动性太强,一般都是欧美本土的老师来新加坡外派两年就回去,所以与美国本土学校相比,还存在如何稳定教学质量的挑战。

  课外兴趣 

  1)中国:正在由考级唯一向多元化兴趣班模式转型

  中国的情况在过去一直是与升学等现实因素挂钩的课外班比较火爆,例如奥数/钢琴/舞蹈等等,甚至目前有些地区还出现了“青少年机器人等级考试”!但我也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素质和兴趣教育,愿意培养孩子真正的兴趣,所以国内各类兴趣班,从音乐艺术到数理科学到体育运动都大肆兴起。

  (机器人考级👇 )

  2)美国:体育优先,兴趣至上

  美国的家长特别热衷于让孩子参加体育类课外活动,尤其是男孩,对于篮球,橄榄球,棒球,冰球等对抗性强的运动尤其热衷。女孩也会参与一些滑冰/网球/游泳之类的运动,或者啦啦队/乐队这样的集体活动。这与美国社会对于体育运动以及团队协作/领袖精神的崇尚是息息相关的。美国的体育培训并没有中国这样的举国体制,一般体育特长生也会和正常的学生一起参加文化课程,只是在课后进行集训而已。

  (美国高中橄榄球队👇)

  但体育特长生进入大学学习确实有一定优势,容易入学,也可以申请奖学金等等。而且在大学也要和普通学生一样上课,基本属于体育/文化课都不耽误。例如泰格-伍兹来自斯坦福大学,乔丹来自北卡大学,魔术师约翰逊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等。我也认识一个在耶鲁上学的高尔夫特长生,她也照常上课和进行暑期实习,只是平时课后要拿出不少时间训练和比赛。当问及她以后的人生规划时,她也在正常毕业工作 vs。 高尔夫职业生涯中再三权衡。

  而至于其他的兴趣班,相比中国,美国孩子只多不少。一方面原因是,从小学到高中一般学校下午放学都比较早,而且小升初和初升高都没有升学考试压力。另一方面原因是,家长也遵从孩子的兴趣,愿意让他们培养比较全面的素质;而大学招生也会看各方面的才艺进行综合考虑。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有不少的课外兴趣培养都是在自己的学校完成的,一般更多的像是学校的社团活动,会由学校的体育老师或音乐老师课后带领。(爸妈营微信号:bamaying)

  而到了中学高年级,孩子更多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的项目,例如高中就去做社工,或者去大学实验室或某个政府部门实习等等。一方面是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大学升学做准备。

  (美国高中实习生👇 )

  3)新加坡:升学为主,兴趣为辅

  在新加坡各种学生假期、课后培训班和国内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培训班种类也五花八门。几乎每个学校附近或是居民点附近的写字楼、商厦都挤满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我住所附近有一个大型购物商场,顶层有个空中儿童乐园,周围一圈都是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有培训数学的、华文的,英语的,毛笔字的、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还有绘画的,围棋、象棋的。也有义务教育的,也有针对大学生 “专业课程辅导,顺利获取文凭”的。新加坡整体的升学压力较大,例如小学在三年级就有类似分层次考试,所以小三的会考就让家长和孩子都紧张地要命。此外各个学段的升学会考也让很多即将毕业的孩子无法轻松过暑假,得要拼命上补习班。

  (新加坡课外补习班盛行👇)

  另外,假期各种体育类的培训班也照样火热。新加坡学校的体育课程多半和本国的体育竞技项目挂钩,比如小学体育课涉及有体操、篮球、游泳、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如果孩子有某个体育特长,升学考试都能加分,有的特别优秀的甚至可以走特招。新加坡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多元文化,不少课外活动会围绕学习不同民族文化展开。不过总的来说,新加坡大部分孩子的课外班还是以升学目的为主,兴趣为辅的。

  (新加坡五花八门的课外兴趣活动👇)

  大学升学

  1)中国:高考是唯一的

  中国国内大学的升学情况就不多说了,基本是以高考为主的。现在不少私立双语学校也开始像国际学校一样在针对国外大学的申请上发力,有兴趣的爸妈们也可以关注。

  (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

  2)美国:考试+课外+人脉缺一不可

  与中国的高考制度不同,美国的大学升学是看学生的综合实力:SAT等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课外活动/推荐信/自述信缺一不可。

  我虽然没有申请过美国本科,但是当年申请过一堆学校的研究生,其过程和本科申请是类似的。单就申请过程而言,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流程管控能力就要求较高。每个学校的风格,申请deadline(EA/ED/RD等各类deadline含义也不同),申请表格和需要材料都有所不同,需要极高的项目管理能力。

  (2017美国综合排名前20大学的申请截止日期👇)

  顶级学校除了一般SAT至少2000分以上之外,还会看平时的高中成绩和排名,有无预修大学AP课程,是否参加课外活动(从数理竞赛,到社区公益,到体育活动都可以,更重要的是看你的团队精神和领导力)。推荐信也非常重要,像一些顶级私立高中毕业的校友会愿意给学弟学妹写推荐信,而如果父母背景显赫,人脉广泛,也很容易找到牛人给孩子写推荐信。

  (美剧《纸牌屋》里Frank一封推荐信就让白宫幕僚长琳达的儿子进入斯坦福大学呢👇 )

  最后,学生的自述信 - essay也占较大的比重,这反映出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般自述信需要阐述学生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过去的经历和大学的打算将如何帮助他进行自我塑造,基本就是回答“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选择你们学校“,”在你们学校的学习经历将如何帮助我实现我的梦想“等等的问题。记得我当年申请研究生的时候也需要写类似文章,当时已经快大学毕业的我也苦苦挠头思考了很多天,可见这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很高的思想成熟度和自我驱动力。

  可见美国的大学申请,虽然不用像中国高考这样苦苦刷题,但却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学术/团队意识/情商/自我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

  3)新加坡:高考据说很可怕

  我对于新加坡高考没有太直接的感受,但听身边人说似乎还蛮难的。新加坡的大学,除去一些理工学院和国际合办大学,一般能入家长法眼的也就是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了(NTU)。所以本地的高中生,如果不是父母打算送出国去,也颇有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意味了。

  (新加坡高中生在努力冲刺👇)

  新加坡虽然也讲应试教育,但是它更讲究精英式教育。考试的题型只有差不多百分之四十是所谓的送分题(就是可以背答案的),剩下的就看你的平时积累和临场发挥了。比如有时考经济,随手拿出几份近几年的经济报告让你分析,这个真的就没办法背了。例如有时高三的模拟考试,新加坡最好的学校Raffles Institution也只有5%的学生能够在经济或化学考试中及格。政府希望通过考试来施加压力,督促学生学习。而人人都努力备试,上补习班的这种peer pressure也让考生鸭梨山大。

  大学教育和科研水平

  1)中国:严进宽出

  中国大学的情况大家也都比较了解。千军万马独木桥般的高考过了之后,学生都会大大的松口气,仿佛日后就一定是一马平川了。父母也常会在高考前灌输“考完了你就解放了”之类的思想。所以学生一般对于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日后的工作都缺乏一定客观的认识,极端的会有“打打游戏,考试混个及格,玩到毕业”之类的想法。

  (中国大学宿舍生活👇)

  而中国大学招生在录取时定专业的政策,有时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专业认识不足。在高中忙碌的应考生活中,就匆忙定下一生的专业,无论是父母还是考生本人有时会对专业以及自己的兴趣了解不够,所以有人难免会在大学学习以及日后的工作中缺乏原动力。不过值得鼓励的是目前中国大学的氛围也越来越开放,与国际交流以及与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生们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呢!

  科研学术水平:中国大学近年来吸引的尖端人才越来越多,在科研水平上也更为提升。我也有不少国外博士毕业的同学纷纷选择回国来任教。但总的来说中国在科研经费上的投入与美国比还是有差距的,在研究水平上也不够前沿。而且对于教授人才的晋升也混杂了各种非学术的因素,导致一些优秀人才的流失。近期清华大学颜宁教授的“出走”也多少是一个折射。

  2)美国:宽进严出,专业选择自由

  美国的大学基本是宽进严出的,大学的学习课程还是非常紧张的。我在斯坦福读书的时候,看到图书馆里半夜三更都是人,好多本科生在学习或备考。美国本科生一向奉行study hard, play hard。所以平时玩的也疯,考前学习的也猛。我就听说有时压力大到考试前有学生会吃兴奋剂来通宵熬夜的地步。

  (大学图书馆里刻苦的学生👇)

  美国大学还有一个特点是专业选择自由,不用在高中懵懂的阶段就做下影响一生的决策。一般可以在大二开始决定专业方向,这时学生成熟不少,也更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人生目标,而且可以在大学氛围里通过试听相关课程,或咨询学长们等方式来了解专业的具体内容和未来前途,作出informed decision 知情的决策。

  科研学术水平:美国政府对于前沿科研的支持,无论在经费还是人才引进政策上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而美国的K12教育对于创新的鼓励,也让美国不少人才虽然在刷题上不一定比的过中国人,却在对科研本质的理解和创新上超过中国人。

  再加上一些实用性学科,如计算机/电子/生物 / 金融等,不少顶级学校的教授也都于工业界联系紧密,甚至开设很成功的公司,所以在科研上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这一方面让学校,教授,甚至相应的研究生都获得很大的经济利益;从另一方面看,也让研究内容和教学课程具有实用性,不会太过理论脱离现实。

  美国不少大学也对科技的孵化很重视,斯坦福大学就或多或少的培育孵化或者让教授参与/投资了不少著名的公司,例如谷歌,sun microsystem (其实sun就是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缩写),Yahoo等等。而其他大学如MIT的Media Lab也孵化了不少前沿科技项目。

  而且不少有实战经验的知名人士在半退休之后选择回归学校,将毕生工作经验传授造福给学生,也让美国的大学充满了活力。例如赖斯,在成为国务卿之前,就曾在斯坦福大学任教,并出任斯坦福历史上最年轻的教务长,地位仅次于校长,而她在结束白宫的使命之后也选择返回校园。而著名的华人学者朱棣文,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也曾出任美国第12任能源部部长,并在任期结束后返回斯坦福大学继续教书育人。

  也有不少经济学或商学院教授会兼职在华尔街或者美联储提供金融货币政策等相关建议。例如联储鹰派理事,也是哈佛大学教授的Jeremy Stein就曾加入了规模20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Blue Mountain,为该基金提供有关金融法规、风险和联储货币政策方面的建议。

  (前美国国务卿赖斯在斯坦福商学院讲课👇)

  这些都让美国大学与产业界/政界联系紧密,知识互通,因而造福于大学的科研以及学生的教育。

  3)新加坡:国大南洋各有特色

  新加坡的两大高校:国大和南洋,就好比北大和清华一样,一个更偏综合和文科经管,另一个更偏理工。作为国土面积如此之小的新加坡,居然有两所大学进入世界高校排名前20,确实不能不佩服其教育水平。

  (世界前20大学排名中南洋和国大分别排名第11和第15👇 )

  国大和南洋的校园都很美,设施很先进。

  (带娃去参加过南洋理工的毕业典礼,并逛过南洋的美丽校园👇)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是个华人占比70%,其他马来/印度等人种占比30%的国家。华人的聪明和努力是支撑这个国家科研的主力军。但近年来由于华人生育率相较其他人种较低,所以人口比例渐渐被稀释。聪明的新加坡政府就想出一招,从中国引进成绩优秀的中学生,给予优厚的奖学金资助其来新读大学。

  身边认识不少亲戚朋友是走的这条路去的新加坡。一般政府会来中国江浙等省市最好的中学挑选优秀学生,会经过笔试和面试来筛选,然后会和学生签署一个合约,即大学毕业后需要留在新加坡工作多少年,如果不满就需要给政府一定的赔偿。

  而新加坡对于此类学生的移民政策也非常好,一般大学毕业1-2年就可以申请成为PR永久居民,再往后如果成家立业了基本就留新了,所以对于本地华人被其他民族稀释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办法。我一个通过此法留新的朋友就笑称,当年是作为“童男童女”被挑选来新加坡的。

  聪明的新加坡政府对于本地人的安排一般是培养成为政府公务员或者跨国公司的中间管理层,本地人一般会在大学学习更为软性的管理,经济,人文等专业,但依靠其出色的英文基础一般比较容易成为中层管理者。

  而中国引进的优秀学生则一般会去攻读高精尖的理工学科,部分会留校成为教授科研人才,从而来补充新加坡的科研能力。所以近期可以看到主攻理工的南洋理工大学慢慢有超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势头。

  结语: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家庭也都是不同的,在给孩子选择求学的道路时,不必跟风,不必赶时髦,但求耳听八方,眼观六路,根据掌握的信息,总结出一条最适合的路。只要最适合自家娃的就是最好的!

  (完结)

  公众号:Stanford妈妈(stanfordmom),斯坦福学霸妈妈的育儿分享。曾16岁进北大,24岁博士毕业于Stanford的S妈,先后在麦肯锡,Facebook等公司任高管。现有4岁娃一枚,在带娃的路上摸索和总结的一些心得。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自媒体排行榜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