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黏妈妈的孩子,心里都藏着一个秘密

每个黏妈妈的孩子,心里都藏着一个秘密
2018年10月10日 23:46 新浪育儿

  Part.1

  
因为岗位调换,朋友梅休了一周的假。之前,因为工作忙,陪孩子的时间比较少。所以,这一次梅计划全身心陪娃,好好当妈。

  可自从休假那天开始,梅发现,平时那个乖巧、懂事的小娃不见了,儿子在自己面前各种“作”,几天下来,生了一肚子的气。

  比如,

  早上起床非要妈妈穿衣服;

  吃早饭非要妈妈喂;

  走路非要妈妈抱;

  玩玩具非要妈妈陪;

  拉完粑粑非要妈妈擦屁股;

  ……

  而这些事情,别人谁都不能做,只能妈妈来做!

  几天下来,姥姥发话了:“平时你不在家,孩子可听话了。你一在家,什么都不行了!”

  看着儿子各种“作”,梅也是心力交瘁。儿子平时虽然由老妈带,但是,独立性一直很好,自己穿衣、穿鞋、吃饭,人见人夸。这几天怎么就退化了呢?

  Part.2

  《美国育儿百科》这样解释孩子“黏人”的行为:

  如果妈妈不在家,当家人或看护人告诉你孩子表现得像个天使时,其实是因为:孩子对其他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但在妈妈面前,孩子会很想尝试各种事情,哪怕是耍无赖耍混,甚至是危险或者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他知道,当他哭时,你会怜惜;引导麻烦时,你会帮他解决。

  妈妈在家时孩子“黏人”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小算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对妈妈足够的信任

  当妈妈不在家,孩子是乖乖宝,内心纵然有千万种不乐意,可是,也要各种“装”。因为小小的脑袋,大大的思想,明白眼前这个人不是妈妈,不可能什么都由着我。

  即使是不谙世事的孩子,他们也是懂得和平相处的原则,他会把自己的小脾气收敛得很好。

  你说不吃糖,可以,不吃糖。

  你说好好吃饭,也行,听你的。

  因为不了解,不信任,所以不去试探和挑战对方的底线。

  但在妈面前就不一样了。妈妈是带我看这个世界的人,我的喜怒哀乐,她全知道,我信任她,她也理解我。

  所以,面对孩子的撒泼和各种要求,老母亲也只能默念三遍:“亲生的。”

  把妈妈当成“树洞”

  当孩子和妈妈分离了一天,那种隐忍的心情也到了极限,看到最亲爱的老母亲回来,自然是要撒娇、卖萌、无赖一下。

  知乎上有人说:妈妈是孩子最亲密的怀抱,最幸福的依偎,是最可靠的依赖。

  在家里有什么小委屈,这种情绪可能不会对别人表露出来,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但是,在妈妈面前就不一样了,会全盘托出,只为了那一句:“妈妈知道了。”

  儿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去接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都想你了,我爱你。”

  儿子会告诉我在幼儿园发生的一些小事情。谁拿了他的彩笔;谁碰了他没有说对不起;谁不听老师话被评批。。。。。。

  这些这话他不会告诉老师,但是,只要看到我都会说。

  对于孩子来说,有些话只会和妈妈说,因为妈妈是他们的专属“树洞”。

  想得到妈妈的关注

  玛利亚·蒙特梭利说:儿童应该得到成人专注的爱,而不是成人忙于生活残余的爱。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妈妈的陪伴,可能因为在“乖”的状态下会被忽略,所以才会用这么一个“作”的方式,去吸引妈妈的注意。

  都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当哭闹能引起妈妈的关注,他们便会开始频繁用这方式。

  刚上幼儿园的那一段时间,儿子玩玩具,我在收拾家里,他会时不时地假哭一下。

  我会关心地问:“怎么了?”

  他看着我不好意思地说:“我只是想让你看看我。”

  儿童心理学家说,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喜欢父母用肢体表达爱。

  你发现了吗?

  Part.3

  养了一个“黏人”的孩子,其实这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心理学家把母婴依恋关系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拒绝型、混乱型。

  I 安全性依恋:孩子在妈妈离开后可能会哭闹,或者是奋力挽留妈妈,但在妈妈再次回来之后,会“不计前嫌”地表达对妈妈的爱,要求抱抱,对妈妈提各种的要求,抱括撒娇、哭闹、无理取闹。

  I 回避型依恋:像是被“伤透心”的感觉,对于妈妈的走和回反应不大,不关心妈妈的离开,在妈妈回家之后,也不会主动靠近。

  I 拒绝型依恋:对于妈妈的离开,孩子非常在意,会哭闹,但是,在妈妈回来之后,又要“傲娇”一番,让妈妈看到自己很生气,不会轻易被安抚。

  I 混乱型依恋:这一类的孩子很矛盾,想要妈妈,但面对妈妈回来,被妈妈拥抱也会不开心,被关注也是冷冰冰的态度。

  由此可见,对于妈妈在家会哭会闹的孩子,才是安全型母婴依恋关系。

  孩子撒娇、卖萌、提出各种要求,是因为他对于自己和妈妈关系的判定,是一个积极的和正向的。

  如果孩子在妈妈面前有“行为倒退”的时候,完全是因为一种“示爱”的方式,希望得到妈妈更多的关注和疼爱。

  这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蹲下身,给他们一个拥抱,或者亲一亲他的额头,告诉他们——妈妈很爱你。

  如果孩子“作”得有点过分,也可以明确告诉孩子:“妈妈很爱你,可是,你刚才做的事妈妈不喜欢,希望你以后不要这样了。”

  建议平时妈妈可以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回到家之后,有特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属于你们的游戏。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孩子“黏人”没有别的要求,只是希望妈妈可以多爱自己一些,妈妈的爱多多益善。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育儿进化论(ID:yuerjinhualun)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