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重视早期教育,所以我每天开车1小时把孩子送到这里“

”我重视早期教育,所以我每天开车1小时把孩子送到这里“
2018年11月20日 10:56 新浪育儿

  上周我去华盛顿参加北美早教年会,周六正好有机会去实地考察了两所幼儿园。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其中一家,“自然中的幼儿园”。负责老师说,来这里上学的不少住的都挺远,都是家长每天开车1小时送孩子过来的,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体验值得且有意义。

  我们这一车人是第一批到的,一下车除了凛冽的空气外,竟然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小伙伴来欢迎我们。Bryan是这边的志愿者,他滔滔不绝地和我们讲起了这个猫头鹰的经历和特征。

  就在我们和这只猫头鹰互动的当下,不一会园长到了,我们参观之旅就正式开始了。

  现在人生活条件好了,什么都不缺,唯独缺了一样东西,就是和大自然的联结。美国人理查洛夫曾在《失去山林的孩子》里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名词来描述这样的情况,“大自然缺失症”。

  “大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种医学诊断,而是对于人们因为疏离大自然后出现的一系列病态行为的描述。这套书上市后就得到了美国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教育界的关注。

  在数字时代下成长的孩子,这样的“大自然缺失症”尤为严重。而这家幼儿园就是完全以自然为主题建造的,针对2~5岁的孩子。

  是课堂教室还是自然博物馆?

  我们首先走进的是室内教室,教室里几乎所有的教具、玩具、家具都是用自然材料做的。如果不是事先知道,真的会一晃神觉得这是一个迷你自然博物馆或者某个自然中心。

  一走进教室最夺人眼球的就是这几个动物标本,这些不仅是教室里的摆件,也是孩子们画画观察的物品,更是孩子们近距离接触的“小伙伴”们。

  我当时问了园长一个问题,“你们如何和孩子们谈论死亡?”。园长说,他们并不会主动谈起。标本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认知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以为它就是活的,只是不动;有的孩子以为是毛绒动物;有的孩子一开始就知道它是死的。

  老师们不会主动去把标本制作等等一系列过程都一股脑儿地告诉孩子,而是随时随地做好回答孩子问题,和孩子一起讨论的准备。虽然这只是参观的一个小插曲,但我想写出来分享给大家,对于一些“困难”问题,先去确定孩子的理解是什么再回答很关键。

  室外捡到的各种“宝藏”,成了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的“小小世界”

  各种放大镜来近距离观察岩石、植物的纹路

  “玩中学”,那么学点啥呢?

  在参观之前,我心里是有一点点疑问的,现在打着某个美好概念的帽子然后收费很贵的幼儿园其实挺多的。所以,看完这样“神奇”的教室布局后,我开始想了解,他们的教学大纲是什么(任何一家玩中学的幼儿园都是有教学大纲的),他们是如何将“玩中学”与自然有机结合的?

  很遗憾,我们去的时候是周六,没有孩子。但是从很多教室里的玩具摆放、很多老师记录里我找到了答案。

  树墩和松果粒:认识数字,学会数数和一一配对

  涂了颜色的松果壳:颜色配对和归类

  测量树干有多粗:先用自己的手臂来测量,然后学会用皮尺,自然就学会了使用测量工具和读懂刻度

  大自然的寻宝游戏:不仅仅是观察能力的培养,还把数字融合其中,并且让孩子们读图片/文字,也是早期认字启蒙的开始。

  利用大自然里的材料做美工更是多种多样,比如一个掉在地上的树枝被一个孩子捡了回来,他怀念树枝还在树上繁密树叶的样子,于是就和老师同学一起想办法,让这棵光秃秃的树枝又重新有了“树叶”。

  大自然是更大的课堂

  当我们还在惊讶于室内课堂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时,园长和我们说,其实我们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不在课堂里,因为我们室外也有一个课堂。

  是的,这就是传说中“森林里”的教室。

  桌椅,当然大部分情况下,孩子和老师都是席地而坐。最左面的是个小舞台,很多时候孩子们会自发地利用大自然里发现的东西,自编自演一出小小舞台剧。

  这和美国传统幼儿园的show & tell差不多,用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公众演讲能力。

  阅读该是随时随地,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即使是在大自然中也不例外,你看这是自然大课堂里的小小图书馆。

  大自然中关于科学、工程、技术、数学(STEM)的启蒙也是随处都是,比如这个水车,孩子们讨论如何让水车转动起来,进行实验,还曾经在旁边搭建一个“水库”。

  当我们沉浸在这个室外课堂大宝藏时,园长又和我们说,其实很大部分时间孩子们也不在这个课堂里,而是真正在自然中。这个室外课堂连着一个徒步小道,园长说,那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学习”:四季的变化,途中遇到的生物、道路障碍、艺术灵感、很多很多的对话,等等等等。

  于是,我们一群人就跟着园长踏上了徒步小道,一路上都是这样的落叶,踩上去发出“悉悉嗦嗦”的声响。

  最终来到了中心点,视野真的太美了。园长说,这边就是天然的游乐场。同行里有一位是在国内做国际学校的董事长,问园长,“为什么你们不在这样的空旷地放上一些游乐场设施呢?”

  园长说,“我们从不购买游乐场设施,我们都是带着孩子一起动手做,我们曾经一起做过跷跷板,就是一个树墩,一块树木,加上一些稻草,但是这就是一堂非常生动的项目化课程教育啊。孩子们发现需求,定义任务,寻找解决方案,然后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不知道看到这里,大家什么感觉?也许有人会觉得很羡慕,然后就会遗憾自己的孩子没有条件进入这样的幼儿园。我当时参观完,也是无比羡慕,然后我就去和园长讨论了一个问题,“如果因为现实条件所限制,我们更多的家长和普通幼儿园可以借鉴什么?”

  园长和我说,他们现在也在开发一些材料,让更多的孩子、老师和家庭可以有机会接触体验自然,让自然的这个大课堂变得触手可及(我已经在和园长联系了,回头拿到资料会再和大家分享)。

  今天就谈一下,那天我自己参观完后觉得立马可以运用的两点。

  1、给予孩子赋能

  这是当时我问园长的一个问题,“非常现实的,野外玩耍和探索其实挺危险的,你们是怎么平衡的?”园长的回答让我受益匪浅。

  她告诉我,从3岁的孩子开始,他们就会告诉他们,有危害、有危险和有风险的区别(hazard\danger\risk)。危害是那些我们一定不能去碰的东西;危险是我们需要掌握特定技能去尝试的东西;风险是我们需要额外小心去应对的东西。

  对于“危险/风险”范围的活动,整个幼儿园的老师几乎从来不会对孩子说,“不可以”,而是会告诉孩子应对的方法,“路上有结冰了,会比较滑,如果你想走这条小道的话,我们除了要穿防滑雪靴外,还需要走的慢一点,把手伸出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当时我听完这段话,就特别感触。所谓自信,一开始就是源于我对自己身体的确信,我对自己探索能力的确信,就是从这些小事开始,“我可以跳多远、爬多高,我敢不敢跳进这个沙坑、翻过这个树丛?”

  因此,这次的参观再次提醒了我,对于孩子合理范围内的探索,我们不该去不断提醒孩子,“这些危险,这个不要尝试”,而是去教会孩子合理的应对能力,在我们密切的监护下让孩子自己做到,这些体验会给予孩子今后的勇气去挑战学业事业和生活上的困难。

  一个学期下来,这群5岁不到的孩子,学会了生火,学会如何使用各种工具(剪刀、锯子等),学会了徒步时遇到蛇怎么办;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免受蜱虫的侵害,等等。

  而这一切的经历都在告诉他们,“你们很有能力,你们可以保护自己,你们可以创造生活”,我想这才是真正自信吧。

  2、多从孩子兴趣出发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如果我们让他们做什么事情,他们不愿意做。那是这个‘什么’出错了,这是我们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这句话在这家幼儿园参观中不断地出现在我脑海中。

  如何真正地从孩子兴趣出发,把“教和学”贯穿其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去思考,怎么让孩子学习某个知识点。小D最近每天放学回家路上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捡掉落在地上的树枝。估计不少孩子都有这样的“兴趣爱好”吧,但我们会怎么做呢?

  这家幼儿园的孩子们也爱捡树枝,我随手数数就发现了7个和树枝有关的“教学”活动,树枝可以成为写字认字工具;可以成为角色扮演的道具;可以成为锻炼手眼协调的工具;可以作为数数计算的辅助;可以搭建小木屋等等等等。我想这才是“玩中学“的精髓吧,一切从孩子兴趣出发。

  孩子们就是这样认识了字母

  几根树枝一些毛线,孩子们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和专注力

  我很喜欢这个幼儿园,但这样的幼儿园,我无法提供给小D,我相信今天打开这篇文章的大部分你们也做不到。

  “这样的生活我无法得到,这和我无关,我很沮丧”;和“这样的生活虽然我暂时没有,但有什么可以为我所用”,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但结果截然不同。希望我今天的这篇分享,也能让大家像我一样,有所思考,有所启发,有所触动。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引导孩子,教育就是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的无限可能。父母是什么?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容器,容器的大小决定了孩子的格局。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大J小D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