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怂成“小鸡”时,父母最该做的就是成为“第二只镇定小鸡”

孩子怂成“小鸡”时,父母最该做的就是成为“第二只镇定小鸡”
2019年01月17日 11:54 新浪育儿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童年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永远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每个孩子每天都会遇到很多事情,游乐场被人推了,明天有个演出,刚学会平衡车摔了,今天去打了预防针,等等。

  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很多很有可能我们当下也都干预保护,看似都该已经“过去”了的事情。

  殊不知很多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是那些事情发生当下孩子的情绪也许并没有完全“过去”,于是这些没被疏导的负面情绪就会慢慢被积累,然后变成了今后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拦路虎”。

  孩子开始把“害怕”挂在了嘴上了,而我们明明觉得其实没什么可害怕的啊;孩子出现了吃手尿床等行为倒退,我们明白那是潜在的焦虑,但并不觉得最近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等等。

  有时候面对孩子这些情绪,我们父母也是无助的,也鼓励了,也共情了,也保护了,也引导了,为什么还是没用呢?当孩子怂成“小鸡”时,我们最该做的是成为“第二只镇定的小鸡”。

  这是科恩博士在《游戏力2》这本书里分享的一个实验,以下内容摘抄于书里:

  小鸡们出生几天后,我把它们一只一只地轻轻捧起,死死地盯着它的小眼睛,就像老鹰盯上猎物的样子。等我把它放下时,小鸡吓得僵在地上不动了,开始装死。大约1分钟后,它蹦起来,重新四下走动。这就是从害怕到复苏的一次循环。

  在第二步实验中,我同时吓唬两只小鸡,结果它们一起装死,大约持续了5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它俩一起装死的时间,比第一步实验中单独装死的时间要长很多。

  接下来第三步,我在吓唬一只小鸡的同时,让另外一只在旁边闲逛,结果被吓的这只小鸡仅仅在地上躺了几秒钟就蹦了起来。

  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受惊的小鸡会通过身旁第二只小鸡来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否安全。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孩子还没打预防针就哭了,因为她听到(看到)其他孩子哭了;为什么孩子跌倒本来自己都爬起来了,看到父母着急关切的样子又哭了。

  这就是“第二只小鸡”在起作用,只不过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关切、鼓励、引导都不自觉地让自己也成为了“惊吓的第二只小鸡”。

  最近在游戏力课程营里,我看到了一位叫千卉的朋友分享的自己是如何实践“第二只镇定小鸡”,当时很多游戏力老师们也都感叹,堪称是实践的范本了。于是在征得她同意后,想分享给大家。

  以下分享来自于千卉的游戏力课程打卡作业:

  孩子在火车上小手指被夹到了,简单包扎后一到目的地就直奔医院,医生判断指甲需要拔掉,甲床需要缝合。天啊,1岁8个月的孩子需要经历这些,我的心好痛,讲实话我内心也是害怕的,但这时我更加需要给孩子陪伴和心理建设。

  1、第一次火车上包扎时,爸爸抱着孩子但仍被周围包围着的医护人员和乘务员的阵势吓哭了,明显害怕的。于是我就说,“咱们给小手指穿个衣服”。

  之后火车上的每一次换药和包扎,我都说“给手指洗个澡、换个衣服“,慢慢孩子就比较配合了,自己也会看着手指说”换衣服“。

  大J乱入:这就是典型的“第二只小鸡”的作用,围观成人的阵势让孩子加剧了恐惧,这也是我们日常经常会做错的地方。孩子发生了一些事,我们非常关心,但没想到这份关心变成了让孩子更加害怕的引子。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经常提醒自己的一个词叫做 “中和”,过度关心反而强化了孩子“虚弱、受害”的自我印象,而用好玩的方式描述孩子的情况就是“中和”,我们轻松的态度就是在扮演“第二只镇定的小鸡”,嘿,这其实没什么。

  2、当晚进手术室之前得知家长不能陪伴,反复求医生都无果后,我和爸爸马上转变方法,告诉孩子可能会面对的情况:一会有个穿绿衣服的叔叔抱你进去剪指甲,穿绿衣服的叔叔阿姨剪指甲的技术比妈妈好,剪的漂亮。

  再用花针缝好就更加平整了,然后手指穿上新衣服。在剪指甲之前可能会先这样在手指上“叮”一下(打麻药),这一下可能会有些疼,宝宝可能会害怕,你放心,爸爸妈妈就在这里等你,你一出来就能看到爸爸妈妈了。

  反反复复给孩子说了好多遍,至少后来医生抱走时她没有哭,走的比较顺利。不过后来还是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应该是打麻药了。当时我的心真实地揪了一下,永远无法想象孩子一个人在里面是多么的无助和恐惧。

  大J乱入:这个我曾经也写过一篇文章《孩子,我是那么爱你,所以才选择残忍》,“不仅仅是对于孩子,对于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不知道才是最可怕的”。

  但告知也需要技巧,首先就是父母情绪要稳定,我亲眼见过一个妈妈提前告知孩子要出差,结果先把自己说的眼泪汪汪。

  其次要用孩子听得懂的话语,比如千卉就没说“手术”,而是说“剪指甲、穿衣服“,还特地强调了”技术比妈妈好“。

  再比如“周五回家”,孩子也许就不懂是哪天,这时就可以拿出一个周四一直会做的事情,”去完体操课回家睡一觉,第二天就能见到爸爸了“。

  3、万幸手术医生发现甲床不需要缝合,因此孩子不久就被抱出来了。很意外,孩子没有哭。我赶紧抱起来,仍然没哭。我安慰说,宝贝没事了,妈妈在,你安全了。

  爸爸也说,刚刚是不是有些疼,有些害怕呢?想哭就哭吧。说了好几遍以后,孩子这才大声地哭出来了。刚才应该是被吓到了,我很庆幸让孩子及时把情感宣泄出来了,当时我也流泪了。

  4、第二天包扎的纱布意外掉了,再次换药后,我和爸爸都拿了块胶布也把自己的小手指包上,和孩子说,“你看,爸爸妈妈的小手指也穿上衣服了,我们一家人的小手指都穿上衣服了”。

  大J乱入:不是不哭就没事,更加不是不哭就是勇敢。恰恰哭过,疼过,擦干眼泪,然后继续生活,这才说明了真正“没事”了,所以鼓励孩子“哭”这一点做的特别棒。

  而之后“全家小手指都穿上衣服”也做的非常巧妙,这又是一次“中和”,再次让孩子感受到力量,“没什么啊,每个人都会有手指穿衣服的经历”。

  5、手术当晚一直在担心孩子会不会有心理阴影,那晚孩子蔫了,谁知第二天一早起来就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后来的一两天我会有意提起叔叔阿姨剪指甲、换衣服、并且强调她现在很安全,一直也很安全。

  她也从一开始的沉默、皱眉、紧张、半举着受伤的手不敢用,到后来的较为轻松的神情。那天后,她就已经愿意随意使用受伤的手。第4、5天换药的时候,孩子非要拿纱布,好吧,让她玩吧,还跟她说,你给娃娃也扎上,娃娃手指也穿衣服好不好。

  大J乱入:心理学里有个词叫“创伤后遗症”,在养育小D过程中我挺注意这点的,虽然我们的孩子没到那么严重的程度,但是我非常清楚认识到,一定要处理情绪,不能认为逃避就是没事。

  千卉的有意提起,也是在帮助孩子消化之前所经历,只有真正消化了,孩子才能有勇气继续前进。这也是我经常提到的“复盘”的重要性。

  很多父母也留言给我说,本来都好了,我一复盘孩子就哭了,怎么办?这恰恰说明孩子并没“好”,就是需要继续复盘。

  过程中让孩子压抑的情绪宣泄,同时更加关键的就是记住“第二只镇定小鸡”的理论,不断反复地用我们的态度和语气告诉孩子,现在都过去了,你很安全,你一直很安全。

  另外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点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第4、5天的时候,孩子要玩纱布了,这是说明孩子真正“好了”,那个曾经让她害怕的东西她开始有力量去“控制”它了。

  这个现象在孩子“找回力量感”的过程中非常常见,比如在游乐场被人推倒了,幼儿园被“欺负”了,回家后发现孩子对父母也这么做了。

  其实这不一定是”学坏“了,而是说明孩子在意,他当时失去了”力量感“,于是就在最亲密人身上去找回。

  从孩子小时候的跌倒被欺负了,到大了以后的学校录取与否,成绩是否好,其实一以贯之的都是这个”第二只镇定小鸡“的核心。

  我见过太多父母“哎哟,孩子这个样子,我心里急死了”,于是孩子的内心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在全家整体崩溃状态下内耗完了。

  父母先把自己的位置坐稳,才能让孩子的生命有依循,内心有安全感。

  太多孩子的玻璃心,就是在于我们父母自己“输不起”,太多孩子的焦虑紧张,就源于我们父母自己先成了那个很怂的小鸡。

  小鸡总会怂,这时就需要我们用行动告诉他们,跌倒没事爬起来就好,失败没事人生永远都有plan b。

  大J叨叨叨

  昨天《自律的奥秘 | 我可以坚持一年写作88万字,为什么却戒不掉夜宵甜品?》开头和大家分享了我今年年初立的flag,有一个朋友的留言让我觉得“好有道理的”,这也解释了虽然我爱鞋和包,但更爱吃甜品,哈哈。

  和你们分享个最近小D的语录,想看之前的戳->4岁孩子教会我的道理,童言童语里的大智慧

  一旦进入短发模式真的就是条不归路,因为每个月都要修,那么去修了总想改变。短发能改变的就是越来越短,冲动是魔鬼,我要控制寄几😂😂😂。

  知道你们会说“无图无真相”的,给你们看我刚剪的照片,是有点“男生”了,哈哈。心里默念,“头发是可再生资源,会长出来的”~~

  文章来源于:大J小D

父母孩子情绪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自媒体排行榜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