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病态的亲子关系,把孩子推向“悬崖”

别让病态的亲子关系,把孩子推向“悬崖”
2019年02月28日 15:01 新浪育儿

  著名探险家贝尔曾说他会带着孩子们攀登悬崖,以锻炼他们掌控风险的能力。而安稳生活的我们,却又让多少孩子处于“悬崖”边上呢?

  “生命无常”,一定是最近很多朋友们的感慨。但与心理学家李子勋老师、知名主持人李咏——这些名人的猝然离世相比,更为触动我的是那些生命还没有绽放、就选择告别这个世界的孩子们。

  ◆8岁男孩过劳死,从幼儿园起,孩子周六日没休息过一天,被妈妈拖着去各种补习班。临终前“我太累了,就想睡觉…。。”,医生说孩子没有任何求生的意志。

  ◆衡阳市某中学,三名(一女两男)初三学生服食处方药自杀,原因是学习和生活压力太大。

  ◆90后的26岁浙大博士生侯某某自沉于钱塘江,原因是一路走来,成就的却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这三则新闻,从8岁的小学生、14岁的中学生,到26岁的博士生,从未成年到成年人,除了让我们心痛不已,还向所有父母提出了一个警示:“在亲子关系中,最可怕的是父母只看到自己,看不到真实存在的孩子。”

  所以,才有浙大博士对妈妈所说“只愿下辈子投胎不做您的孩子”的真实呐喊吧!

  一、什么样的亲子关系里,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答案是只有家长、没有孩子的亲子关系。

  因为真正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两个独立个体之上的。而在上面三个例子中,父母和子女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亲子关系,更进一步说,孩子只是家长获取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一个工具而已。

  我们都在呼吁,不要把考试成绩放在第一位!

  很多家长仍然无法做到的原因,固然有当下应试体制下,学校教育衡量标准的问题;但是回归到家庭教育来说,又有多少父母真正看到了孩子想要什么呢?

  再深入下去,如果扯下“亲子关系”的外衣,就会发现,根本原因是家长没有处理好自身的内在关系。对自己的不了解,不接纳,对未来的恐惧,毫无顾忌地投射到了亲子关系中孩子的身上。

  这样说来,孩子的人生完全被绑架或者扼杀在父母自我的关系中,哪里会有孩子自己的生存空间呢?

  延伸下去,以这样的亲子关系为基础的“教育”,充斥着一种控制和侵害。没有独立人格的孩子,抵抗人生风险的能力从何谈起?

  二、真正的教育里,如何降低孩子成长的内在风险?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意外、疾病、各种挫折,风险无处不在,并且防不胜防。

  作为全球知名的探险家,贝尔。格里尔斯曾说过:“我们的人生就像户外环境一样,也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我觉得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如何管控这些风险,如何成功战胜这些风险。”

  而我更想补充一句:“首先是如何有效地降低教育的风险?!”

  01。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这句在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就已经被西方社会所认同的教育理念,因为中国传统旧有的、狭隘教育观念的巨大惯性,至今仍被漠视。表现就是——“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看上去“听话”的孩子,让父母省心,但孩子的真实感受却被忽视和压制;结果就是他无法建立“自我”这个核心——即处理不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未来必然也处理不好与他人、外部世界的关系。不过又在做父母的翻版罢了。

  作为父母,认同孩子的独立性,才存在给孩子一个健康人生的可能。

  02。利用成为父母的机会,完成自我修复和建设。

  任何一段亲密关系中,最根本的是自我修复和建设。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父母皆祸害”。不可否认,我们的很多伤痛来自原生家庭;但与其纠结过去,满怀毫无意义的愤懑和无力感,不如进行积极的自我修复和建设。

  生命正是因为自我成长的可能性而充满巨大的积极能量。

  其实,只要想想曾经作为孩子的我们,想要去反抗的切肤之痛,在成长中那些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只要不让它们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就是一种最积极的自我成长。也是我们可以看得见孩子的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每个生命的意义在于成长——不论男人和女人,不论父母还是子女,不论老人还是孩子。

  而对于父母而言,站在个体的角度上说,只有先建设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才能建立好以此为核心的亲子关系。

  站在教育的角度上说,只有先建设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才会从根本上降低家庭教育的系统性风险,也才能谈到降低孩子的成长风险。

  唯有如此,等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再有“父母皆祸害”的痛苦和无奈。

  - END -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

  文章源于公众号:明了父母课堂-明锬

父母关系成长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自媒体排行榜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