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懂事、还自私?妈妈试试这样做

孩子不懂事、还自私?妈妈试试这样做
2019年03月21日 10:59 新浪育儿

  孩子需要学习怎样接受和付出爱。

  在优妈接触过的青少年个案咨询中,与父母关系疏离,亲子关系淡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不少爸妈问优妈:孩子这是怎么了?长大了没有变懂事,反而变得自私了……

  相信每个父母都很难接受,幼年时期那些对父母无比依恋的孩子,一下子变得跟父母形同陌路,甚至自私冷漠。到底是什么让青春期的孩子变了呢?

  过度被爱让孩子失去爱的能力

  优妈想起上了数次热搜的热播剧《都挺好》。

  二儿子苏明成得到全家最多的关心和财富,他对自己花了多少基本没有概念,从小到大所有事情都是苏母一手操办。

  被从小宠到大的明成觉得父母的贴补天经地义,你要说他啃老他还生气。

  猛地一下心理断奶,不仅意识不到自己或母亲对明玉有什么亏欠,反而看不惯她的冷血。

  苏母在世时,一切都挺好。苏母去世,要承担起赡养苏大强义务的时候,一切都乱了套。

  爱本是流动的能量,有付出亦有接纳,如果只是单向的流动,没有任何的回馈,爱就会淤积,而接受的一方也会变得麻木,感受不到爱。

  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无视孩子独立性发展的要求,对孩子千娇百宠、溺爱过度、事事包办代替。

  到初中高中了,依然由父母帮着洗衣盛饭,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是由着孩子吃,很少提醒孩子和家人共享……

  家长的百依百顺会助长孩子的欲望,孩子习惯于接受,不懂得付出,就会以个人需要的满足与否作为快乐的标准。

  只看重孩子的成绩带来的负面效应

  在《都挺好》里,苏母砸锅卖铁供苏明哲读清华本科,苏明哲在家呆了2年,申请去美国斯坦福读硕士,所有的步骤,都是为了光宗耀祖。

  当苏明哲成功完成苏母愿望后,苏母特意把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都请来庆祝。

  席间,苏母春风得意,接受着众人的羡慕和夸赞。

  那一刻,苏明哲“只要成绩好,其他都不用管”的体现到达了巅峰。

  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分数的机器”,甚至是他们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而忽视了对孩子情感上的教育。

  这种体验使他们变得冷漠、孤独、自私、无法拥有驾驭爱的能力,甚至种下反社会的萌芽。

  之前的一个新闻,湖南沅江市三中,高三学生罗某用刀具刺伤其班主任鲍某致其死亡的案例正是这样一个极端的案例,令人痛心。

  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

  据一份调查统计,6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存在矛盾;82%的中学生认为家中有一个人最啰嗦;认为在家得不到尊重、父母经常不与自己交流的中学生有15.2%。

  对于中国的父母而言,我们很多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来源于原生家庭,我们的父母。自己也没有真正的感受到“爱”,所以也不曾真正了解过孩子的内心需要什么。

  《都挺好》里,苏母骨子里就仇女,包括看不起自己。

  回首苏母的一生,她资助弟弟,替窝囊丈夫养家,砸锅卖铁让两个儿子成才,她把人生建立在男人的身上。

  她自身也是一个自我价值感很低的人。

  所以,对作为同性家属的苏明玉,苏母自然会沿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

  苏母为了让二儿子明成体面的结婚,把明玉的那间房卖了,明玉没地方住。

  苏母说,以后没指望明玉养。

  “你是个女孩儿,怎么能和你哥哥比?”

  “我们只负责到18岁,你是个女孩要嫁人的,父母不图你养老。”

  苏母把所有的希望和财富都给了两个儿子。

  但事实呢?

  两个儿子都工作了,苏母存的养老钱,总补贴老二苏明成。

  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礼让,因为孩子原本真心的付出没有得到父母的情感反馈和接受,最后形成的就只是礼节礼貌,其中蕴含的感情成分慢慢的就消失殆尽了。

  表面上的付出也是为了自私的得到,因此孩子根本无法养成感恩、真心付出的品质。

  剧中的明玉从小在一个缺爱、受气的家里长大,最后活成了七大姑八大姨眼中的骄傲,成了雷厉风行做事果断的“明总”。

  而现实生活中,多少孩子没有逃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变得自私、冷漠。

  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会关爱呢?

  首先,要善于向孩子索取爱。

  正如优妈在上文中提到的,爱是双向的互动,有付出亦应有回报。

  上周末优妈在家自己组装一个书柜,不小心弄伤了手指,去医院打破伤风针,医生帮我包扎了伤口。

  晚上睡觉前,8岁的乐乐主动忙前忙后,给我准备刷牙的水杯和牙膏,又铺好了床,小小人儿一声不吭地细心照料。

  我问:“为什么要帮妈妈铺床,以前这都是妈妈做的事情啊。”

  乐乐说:“妈妈,这是因为我爱你呀,你感受到我的爱了吗?”

  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父母察觉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能感受到深深的爱意,并学习怎样去付出爱。

  其次,尽可能多和孩子沟通交流。

  家有时是讲感情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优优今年11岁了,进入到青春前期的阶段,开始对父母有所保留,有些事情不太像小时候一样跟父母倾诉,喜欢自己做些事情。

  优妈还是坚持每天都要给她一个大大拥抱,孩子有时候会有点不好意思,但看得出来,她也很享受这样的过程,不用说什么,她也知道妈妈是爱她的。

  尤其是对着青春期的男孩子,在他们情绪失控激动的时候,等他平静下来的时候,再讲道理也不迟。

  然后,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对一些刚到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会让他们迷茫和不知所措。

  父母要多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而不是麻木不仁和火上浇油。

  举个简单的例子:

  孩子一身汗跑回家,兴奋得告诉妈妈:“我们球队今天赢球了”。

  如果妈妈回应“你的球衣好脏”,孩子会觉得妈妈没有体会到他的开心。

  如果妈妈回应“赢球又不能算成绩”,孩子瞬间会感觉万分失望。

  如果父母的情感没有被孩子的喜悦所感染,那么可以试着看到孩子的感受,然后去确认他的感受,“妈妈看到你好开心啊,这真是让人开心的事情!”

  相信孩子会成长得越来越好!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优秀父母必读

都挺好父母自私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