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孩子们越来越不快乐?

为什么现在孩子们越来越不快乐?
2019年04月17日 14:29 新浪育儿

  孩子:妈妈,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这么好,但为什么我的同学都感觉不快乐呢?妈妈:“是呀,这是个好问题。为什么呢?”

  我这个70后,在家排行老三。童年生活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度过的。

  我30后的父母,每天为了解决一家五口的温饱而忙碌着,根本没有太多精力关注我们。

  我们从某种程度上就像一群野孩子,接近于纯天然、原生态的放养地带。

  我们上学那会儿,没有兴趣班,也没有课外班,全靠自己干学。

  每天放了学,写完了作业,就和邻居街坊的小伙伴们疯玩。

  跳皮筋,弹玻璃球,雨后在马路牙子边用泥巴筑大坝……各种活动乐此不疲,玩不胜玩。

  有一个当年“富得流油”的邻居,家里有台黑白电视机。

  我们每天搬着小板凳,就像中了彩票一样乐得屁颠屁颠的,和小伙伴一起挤在电视前看《加里森敢死队》,《大西洋底来的人》,那真是无与伦比的幸福呀。

  上学的时候,和顺路的同学搭伴,要么一起骑自行车,要么走路或者坐公交车,既加深了友谊,又获得了很多乐趣。

  ……

  在很多可以和家长交流的场合,我们都会一起探讨一个问题: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相比我们成长的七、八十年代,我们孩子的成长环境变得更好了?还是更恶劣了?”

  在我看来,无疑是后者。

  为什么呢?

  01

  “成功学”的推崇备至

  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的蓬勃发展,也把整个社会对“成功”的渴望不断推向更高的巅峰。正可谓,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财富的积累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这其中就包括立足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优质的教育资源。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孩子如果上了名校,就意味着“成功”;踏入社会,孩子如果有了份好工作,就意味着“成功”;未来如果赚大钱,住大房子,开好车,就意味着“成功”。

  正如马未都曾经在一次访谈中所说,当下的中国社会,太强调成功学,而忽视了作为个体必须应该具备的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而后者才是形成完整人格必备的重要部分。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财富越多,对成功的渴望越强烈。一直到形成某种幻想——两者之间真的具备了某种与生俱来的正相关。

  02

  焦虑指数屡创新高

  以前食不果腹的年代,家里孩子多。父母忙于生计,没有太多时间关注孩子,更不可能事无巨细。

  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家里就一个娃。生活好了,再加上中国两千年沿袭下来的科举制度,对成功的强烈渴望,一个娃的成功就保证了子孙后代成功。

  父母都觉得输不起这场教育的战役,所以对孩子的关注度急剧上升,远远超过了孩子所能承受的正常值。

  如果只是盯着自家娃的赛道也还罢了,问题是还得时刻瞄着别人家的娃。别的娃速度和长势比较好,我们就开始焦虑。

  问题是,孩子和孩子没有一样的,本来就不具备可比性。这种没有意义的比较,更严重的后果,是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为代价。

  越比较,孩子越不好;越比较,家长越焦虑。

  焦虑就像一副精神枷锁,会因为一篇网文的风吹草动就让家长们越陷越深。孩子们呢?无法与家长抗衡,只能在焦虑的漩涡中苦苦挣扎。

  03

  教育链的产业精细化

  个人财富的积累,社会对成功学的鼓吹,父母对成功的焦虑和渴望,让教育迅速产业化,并精细化。

  只要孩子想学习任何一种技能,都可以在市场中找到多家竞争者。

  兴趣班倒还情有可原,只要是孩子发自内心喜欢的,当然可以选择。

  我小时候喜欢画画,可是那时找不到兴趣班,只能随手涂鸦,经常画得人非人,花非花的。自己还觉得不错,别人却吐口水。

  可兴趣班引起的问题在于严重低龄化,2岁的小朋友就要开始学画画。(好吧,请容我咽一下口水。)

  补习班就更不用说了。海淀黄庄现象不是个例,只是太过扎眼而已。

  还有各种针对升学的面试培训,美其名曰,根据个性打造与众不同的面试能力。听下来,却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不仅加工的痕迹明显,孩子们看上去完全没有了个性。

  一到周末或者放学后,本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小区里,却很难见到几个大孩子。因为他们真的太忙了。

  财富和关注、焦虑充分保证了这种教育产业的繁荣发展,家长们大有不惜代价投入的势头。

  04

  互联网的诱惑与混乱

  “如果没有wifi,我们能坚持多久?”

  答案恐怕是不会超过10分钟。

  比之七、八十年代的封闭和简单环境,现在的环境可谓开放和缤纷多彩。

  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到的高科技和互联网产品,都在千方百计地吸引着他们还是天真烂漫、童真无邪的双眼。

  可是,伴随着各种信息而来的还有那些靠孩子自身能力,无法抵抗的充满暴力、色情和赌博内容的电子游戏、各种视频等不良信息载体。

  这些内容会逐渐腐蚀孩子们纯真的心灵,也会让他们的眼神变得空洞,性情变得烦躁,甚至价值观变得扭曲。

  社会的环境比以前不仅不复杂了,还变脏了。

  中国的社会正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生着巨变。可我们教育观念的意识土壤却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中跟上时代的节奏,就像一个巨大的尾巴仍然沉重地拖在农耕时代。

  因此,财富、欲望、焦虑、产业化和教育观念之间的巨大鸿沟,正在大部分的家庭中让孩子们的成长变得越来越有压迫感和撕裂感。

  当他们被过早教育、过度教育压得毫无喘息之力时,就会在身体和心灵上造成严重的创伤。

  而这些创伤的破坏力会在小学、中学、大学甚至成年后显现出来。到那时,谁来抚慰他们需要救治的心灵,谁来对他们未来的人生负责呢?

  亚当·斯密在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曾说:“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

  而我们的孩子从降生到这个尘世开始,就应该从父母那里得到这些他们终其一生所追寻的价值。

  而这一切,不用去考虑我们是身处农耕社会还是互联网、AI智能时代。因为,这些和财富无关,只和人与人有关。

  关注明了父母课堂,让我们学会如何关注、赞赏孩子,在不太理想的大环境中,帮孩子找到真正的快乐!

  (本文章为作者原创,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END-

  文章转自微博:明了父母课堂-明锬

焦虑父母孩子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