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女孩凌晨跳楼身亡!看到女儿手机上的秘密,父亲瞬间崩溃

21岁女孩凌晨跳楼身亡!看到女儿手机上的秘密,父亲瞬间崩溃
2019年04月19日 11:05 新浪育儿

  ✎优妈说

  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父母那里被接纳、被认可,从而获得真正的自信、自尊和自我认同感。

  2019年2月26日,冯先生21岁的女儿,突然就跳楼自杀了。

  她为何要轻生?

  做父亲的直到近日整理女儿的遗物,发现了女儿手写的账单,上面清楚注明了每个月几号需要还多少钱,循着这个账单,父亲再从女儿手机上一查看,瞬间崩溃了。

  原来又是校园贷。

  冯先生梳理后发现,女儿从三年多前,在大学校园里借了一笔几千块钱的网贷。从那以后,就一直拆东墙、补西墙,整整还了3年多的钱,共计还了八万,至今还欠着网贷平台十七万元!

  这样的悲剧早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银行一年期贷款基本年利率是 5%,但校园贷的年利率往往比银行年利率高几十倍,甚至近百倍!

  因为网贷平台不仅仅是利息高,而且还会利滚利,甚至会引诱借款人在还不上钱的情况下,再从其他网贷平台借来钱,补上之前借贷的窟窿。

  就这样,拆东墙补西墙,原本只是几千元的借款,最后在短短的几个月或者几年内,变成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巨款!

  为了催债,借贷平台会通过利用借贷人之前填写的个人隐私信息,采取短信羞辱、电话威胁,以及在各种网络平台散播不实的、带有诽谤和色情性质的消息等方式(比如说借款人某某某是坐台小姐,技术很好云云,甚至还会在网上直接挂出该人的PS裸照),去一步步摧毁借款人的心理防线。

  压力、焦虑和恐惧日复一日地纠缠着这些年轻人。

  敢于向父母求助的尚且还算幸运的。最可怜的是那些不敢求助,或者无法获得家人支持的学生。

  他们孤独地应付着一切,一旦抵达某个心理边缘,可能就真的撑不住了。

  心痛之余,我们忍不住要问,这么简单的一笔帐,这些大学生们真的算不清吗?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接一个的年轻孩子,陷入了这样可怕的困境?

  既然是贷款,就一定跟金钱观有关。

  说到这里,我想先讲个小故事。

  一个孩子想把超市里自己喜欢的玩具都给买了。

  妈妈说:我们现在可没有这么多钱啊。

  孩子就说:那我们去挣钱。

  妈妈问:你要怎么挣呢?

  孩子说:我知道的,我们就去那个地方。

  他说的是自动取款机。

  他说:我们就咚咚咚这样摁,摁完了就有钱了。

  这个小朋友,他显然对于钱是没有概念的。他不知道钱具体是如何挣来的,更不知道钱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我们必须要量入为出地消费才行。

  有的人会说,你故事里头说的是小孩,卷入校园贷的那些学生,他们可都长大了,他们应该懂了啊!

  扯淡。

  这世上的所有常识,包括对于金钱的常识,它都是需要有父母、有老师一点点潜移默化地去教孩子,孩子才能够真正了解的。

  从来没有“长大了自然就懂了”这回事。

  一个小时候没有金钱观的孩子,没有任何人教过他的话,那他长大后,同样会缺乏该有的基本的理财意识。

  特别是对于很多中国家庭而言,孩子们不需要了解那些跟学习无关的东西,他们甚至根本不曾有机会接触外头那个真正的世界。

  他们只需要确保成绩优秀,就足够了。

  这很可怕。

  我就认识很多的年轻人,他们基本都是月光族。

  他们不仅把每月的工资全部花掉,还会把诸如花呗、白条上的额度都用光。

  这些年轻人,完全没有基本的量入为出的概念。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小时候,对钱太没有感觉了。

  这是父母的问题。

  我们从未把生活真实的样子,呈现给孩子,孩子就容易对现实怀抱盲目的自信,缺乏基本的规划和起码的金融风险意识。

  要如何避免孩子吃这种缺乏常识的亏?

  父母要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开始启动金钱教育。

  学龄前,教会孩子,金钱是有限的。

  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帮我们教孩子意识到这一点,那就是每次逛商场或者超市前,提前跟孩子约定好:我们的预算是有限的,你每次只能够买一个玩具/一包零食……

  这个数量,为什么我们建议是一个呢?因为学龄前的孩子缺乏数字概念,但是对于“一个”,他们还是很容易理解的。

  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不管家里的经济情况有多好,钱总是有局限的,一定有我们买不到的东西。

  当然,那些超级富豪可以忽略这句话。

  学龄期孩子,要给他们花钱的机会。

  这时,孩子们应该有固定的零花钱了。他们可能会为了买一个较贵的目标物品,不得不把每月的零花钱攒起来。这个体验很重要。孩子将学会克制欲望,以及在合理范围内去满足欲望。

  到孩子读中学以后,父母完全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学习一些金融知识,比如关于贷款,关于利率,关于储蓄。

  贷款机构为什么要把钱贷款给我们?因为他可以收利息。假如孩子稍微有一些常识,他们就不会去轻易贷款。毕竟,那些借一千还两千,还不上还利滚利变成几万、十几万的高利贷,真的太不合理了!

  也许你的孩子还很小。但是,我们可以把现在能做的做好,让孩子对这个真实的世界有感知,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路上的重重挑战和陷阱。

  除了缺少金钱有关的常识以外,那些学生之所以卷入校园贷,当然还有心理上的原因。

  有数据显示,卷入校园贷的学生,大部分是女孩。她们之所以要借贷,是为了买名牌包包、鞋子、化妆品,等等。

  而男生之所以卷入校园贷,往往是为了养女朋友。他们会觉得,假如不给女朋友花钱,就显得自己不大方,不男人,不够好,不配被爱。

  不少人说,这都是虚荣心导致。然而,我不想用这么简单粗暴的一个词,去评判这些花朵般的年轻孩子。

  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隐形诱导和暗示。而孩子,极容易被暗示。

  当电视上或广告里,一个胖子因为变瘦而一脸幸福,那么我们尚且年幼的女儿就会接受到信息:只有变瘦才会被接受、被爱。

  当广告商们将一只口红、一瓶乳液,一个包包跟身份地位、甚至梦想挂钩,那么我们年轻的女孩子就会知道:只有我拥有了这些物质,只有我漂亮、妆容精致、时尚……我才算得上一个更好的我。

  男孩也并没有好一些。当广告里不断鼓吹给女人买这个买那个的男士才是成功男士的时候,你的小男孩就已经学会了:我只有多给别人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才是值得被爱的。

  恐怖吗?洗脑就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我见过10岁的女孩每天为了穿什么衣服而焦虑;12岁的女孩开始节食、减肥;14岁的少女宁愿不吃饭,也要省钱买化妆品。

  而我邻居家刚读初中的小男孩,已经学会通过编谎话、预支零花钱的方式,去买小礼物送小女生了。

  某心理学家曾经在一个学校做过小调查。他请中学生在下面三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自己情况的那个:

  1、我真希望换个身体,我对自己很不满。

  2、我基本能接受自己的身体,虽然有几个地方,我想改一改。

  3、我觉得自己身体很好,我无条件爱它。我对它温柔以待。我爱真实的我自己。

  那天,参与调查的学生,有98%的孩子选了前两项,只有2%的孩子选了第三项。

  对于自身不接纳、不认可的孩子如此之多,那么他们宁愿借贷也要超前消费的做法,似乎也能够理解了。

  这些年轻人太焦虑,太不安,太缺乏对自身的接纳和认可。他们总期待能够借助金钱和物质的方式,去让自己变得似乎更好一点。

  网贷平台,就瞅准了这一点。

  假如你的儿女还小,那么恭喜你,你还有大把的机会去帮到你的孩子,去预防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比如:

  从现在起,请不要让你的孩子目之所及,都是时尚杂志,或广告里头那些骨瘦如柴的女性形象。

  不要只会通过逛街和买买买的方式去陪伴你的孩子。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的体重和外貌说三道四。

  多拥抱和亲吻孩子,并且记得经常告诉孩子:

  你的身体真棒啊,真的太健康、太美好了!

  我爱你,不因为你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只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你的存在本身,就足够可爱!

  我们对于孩子身体的接纳,会帮助孩子形成一定的免疫力,而不至于在长大后,随便一些广告和外部声音的煽动就开始妄自菲薄。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爱和接纳,永远是孩子庇护所。

  哪怕他们的确需要用钱,希望超前消费,甚至不慎陷入校园贷的陷阱,也能够在第一时间求助,并及时止损。

  最后,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是中央电视台采访的一个采访对象,校园贷受害者同时也是违法者,小余(化名)。

  她先是借贷,后来转而给贷款平台打工还债,最终因为非法放贷锒铛入狱。

  她最初借贷的原因很简单,却很让人心疼。她说:不想开口向他人借钱。而(网贷平台)不要开口去问别人借。

  我们看到,对别人开口要钱,在她这里是不可以的。而校园贷操作真的太简单了,满足了她的这一点微妙心理。

  于是借了第一次,就一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更多次。

  她说,经过她手的那些借贷学生,也都是这样失控的。

  这些孩子,为什么在需要钱的时候,却无法开口借钱,哪怕是向自己最亲的人借?

  他们潜意识的那句潜台词其实是:我不值得,我不够好,我不配得到他人的帮助。

  而这个“我不好、我不配”的信念,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埋下伏笔了。

  我知道,要从根上杜绝悲剧的发生,当然需要整个社会从法治层面、管理层面做努力。

  但是,孩子毕竟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总要负起相应的责任来。

  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父母那里被接纳、被认可,从而获得真正的自信、自尊和自我认同感。

  愿悲剧不再发生。

校园女儿女孩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