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女儿竟收到这样图片…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绝了!

2017年11月14日 20:33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 | 苏小旗

  封面:摄图网

  来源 | 苏小旗(ID:huanyan-su)

  01

  “有人给我十岁的女儿发了一张色情动图”

  某日,老公在微信上跟我说,女儿上次用他iPad登陆QQ后没有退出,他看了一下她QQ上的信息,发现有人给她发了一张色情动图。

  他拍了照片给我发过来。

  是的,那就是一张纯粹的色情动图。

  我立刻用电脑登陆了女儿的QQ(自从我把这个QQ号送给了她,她从来记不住密码,我也基本没登陆过)。

  这张动图,是她同班的一个男同学发给她的。

  我当时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想法,是把这件事告诉男同学的妈妈,请她清理净化孩子的上网环境;第二个想法是,我必须要与女儿谈一谈,这是我第一次产生了对女儿很紧张的感觉。

  当时混在心里的,有焦虑,有担心,也有气愤。

  我的理智告诉我自己:这个时候,不宜下任何决定。

  于是我如往常一样写文,排版,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理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首先,跟女儿谈,是必须的,但方式,是最重要的。

  这不是女儿的错,甚至也不是那个小男孩的错。处于这个年龄的他们,对性,更多的是好奇,好奇的原因:

  一是家长的性耻感,让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刻意回避了性教育这个环节;

  二是现在网络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让孩子们有大量接触类似信息与图片的渠道;

  三是孩子们马上就要进入发育期了。

  有了不明白的问题,最应该提供答案的家长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加之马上进入发育期的孩子有了这方面的意识,这个事件的出现,很正常。

  其次,眼下我没有必要与男孩的妈妈交流这件事,因为“遇到问题,先找自己身上的原因”是我一直秉持的原则。

  再次,这是一个我对女儿进行性教育的最好的机会。

  于是我对老公说:“这件事你先不要跟女儿说,她是女孩,所以先由妈妈处理比较好。”

  02

  当天晚上接了女儿回家,我对她说:“女儿,妈妈有事情跟你谈一下。”

  敏感的她觉出可能不是什么“好事”,故作轻松地说:“嗯,好的,妈妈,是什么事?”

  我原原本本地说了白天的事,说她的QQ里,有同学发给她一张色情动图。

  女儿的本能反应当然是否定,说她不是故意点的。

  在这种时候,孩子面对认为令他自己很尴尬的事,会生出自我防御机制,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孩子潜意识里是想以此作为自己的保护。

  我没有戳破她的否认,而是说:“妈妈并不认为这是你的错,你看到了这张动图,并且收藏在表情里,是因为你很好奇。”

  女儿有些紧张地看着我,不说话。

  我说:“其实妈妈想告诉你的,是‘性’这个东西,是非常正常的,是非常自然的。很多人会对此有羞耻感,而不能很好地认识它,很多成年人会利用它来做一些不好的事,甚至触犯法律的事,比如一些淫秽照片,影片,如果传播出去,也是一种犯罪。”

  我又说:“所以妈妈首先要跟你道歉,因为妈妈的疏忽,没有能够主动地带着你去了解一些你应该知道的性知识,因为只有妈妈很主动地承担下了这个责任,并且大方地为你讲授性知识,才是你了解‘性’的最正确的渠道。”

  女儿的表情立刻不紧张了,说:“嗯。”

  我说:“之前妈妈不是给你买过《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吗?我觉得现在正好是最好的学习机会,你去找过来,妈妈陪你一起看吧!”

  女儿说好,马上跑过去把书拿了过来。

  03

  我们从二年级下册开始讲起。

  这一册里,主要是关于生命的孕育,胎儿在妈妈子宫里,胎儿出生的不同方式;舒服的身体接触,不舒服的身体接触,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哪里是身体的隐私部位,谁可以触摸身体的隐私部位,保护好身体隐私部位。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在开头“生命的孕育”中,就会直接以图片的形式告诉孩子,爸爸和妈妈如何相亲相爱,详细讲解了其中的过程,以及精子与卵子会结合形成受精卵。

  我的女儿已经上四年级了,而这是小学二年级就应该知道的性知识了。

  说实话,讲解的过程中,我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但女儿听得很专注,我甚至有些笑话自己的“性耻感”,尽管我知道其实这也不是我的错。

  讲完胎儿在妈妈子宫里的成长后,女儿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那把孩子打掉是什么意思?”

  我一下子想起在她小时候,大概就是一二年级,一次坐公交车,公交车座椅套后背,是医院人流手术的广告。

  女儿当时问过我,什么是人流手术?

  我告诉她,就是把孩子打掉了,不要了。

  现在想起来,其实当时我的解释,她并没有完全明白。

  我更加坚定地意识到:现在社会的开放程度,可以让孩子从四面八方,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性”,他们并不知晓其真正的含义,只是觉得那是隐秘的,是羞耻的,但又是令他们感到非常好奇的。

  与其让孩子从这些渠道“了解”性,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从家长这里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呢?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