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欣赏的女同学生了4个孩子,更牛的是,她不焦虑

我最欣赏的女同学生了4个孩子,更牛的是,她不焦虑
2019年03月20日 11:43 新浪育儿

  过去一周一直在外。自己租了个车从上海开到江苏,又开到浙江,然后昨晚回到上海。这是我自十几年前拿了中国驾照后,第一次在国内开车,也是第一次在国内租车。虽然坐车要安全、轻松得多,但我也很享受走出舒适区、一个人驾车出行。这样一轮下来,我感觉自己在国内开车的技术性问题,算是基本解决了。

  然后今早,看到文章《41岁,她去伦敦留学;1年后,她这么说……》,有读者Joyce Huang留下的这么一条:

  “不管是31还是41,咬咬牙对自己下狠功夫,也许并非为了the most or the best, 但必定是为了better——让自己变得更好。欣赏你和文里人的勇气。”

  我特别理解和认同Joyce说的,“让自己变得更好”,就像我一直在说的,“生命精进”。但此时此刻的我,再看到“咬咬牙对自己下狠功夫”这样的话,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我回复她:

  “其实只要认真投入地做事,未必需要咬牙切齿般的狠劲儿,开开心心地、尽兴地把事儿做了就好:)”

  就人生态度而言,如今的我会认为:

  那种发狠般的努力,其实往往意味着目的性太强,而目的性太强,则很容易导致焦虑。因为结果不可控,而人的本能,却总是想要“控制”,甚至是控制一切。当人产生“失控感”时,便必然会产生焦虑,最后更告诉自己:要咬咬牙,要下狠功夫来达到目标。

  最后,我们往往只惦记着结果的实现与否。我们的快乐只维系于目标的是否达成,却损失了本可以在过程中收获的大量快乐。

  但真正的快乐人生,真正有能力快乐、不那么焦虑的人,其实,恰恰是那种能从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投入过程本身乃至忘了结果的人。

  但这可能已经是现代人最欠缺的一种能力,也是现代人普感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今天,我想给大家写一个好朋友的故事。正如标题所言,她生了四个孩子,可她最牛的地方是,她不焦虑。

  ▲摄于浙大玉泉校区旁的灵峰踏梅

  上周五,我驱车四个多小时从南京开到临安,去浙江农林大学看望我大学时代最欣赏的一位女同学琴华。我们19年未见,再见时她已是四个孩子的妈妈。

  严格说,琴华不是我真正的同班同学,但我们同届,我读新闻,她读历史。大一大二的时候,我们的宿舍就隔着两间。大学四年,在同学中,她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每每想起她,我都会心头一暖。

  为什么那么欣赏她,喜欢她?

  一方面,是因为她非常聪慧、有才华——她最大的聪慧不是学术上的,虽然她成绩也非常之好,她的大聪慧之处,在于她很早便有了一种极为豁达、从容不焦虑的人生态度。

  ▲摄于浙江农林大学东湖

  所以她在学习的时候,你会觉得那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学习,是单纯地因为求知欲而推动的学习。我至今记得她手舞足蹈、兴奋地跟我推荐自己喜欢的历史老师,然后我们便经常一起去听这位老师的课,醉心于求知本身带来的满足与快乐。她似乎从来也没在意过考试成绩,但最后她总是考得很好。而她,也并不以此沾沾自喜。她描述花香时的喜悦与生命力,远远超过了她谈及自己的成绩。

  她是一个能够快乐、热情地去做任何事情的人,而且很有感染力。我们除了一起谈学问,谈人生,互相推荐好书,也会一起去爬山,一起打乒乓,一起去吃好吃的。

  今天的我,自认终于成为了一个非常自给自足的人,无论是能量上,还是快乐上。但大学时代的我,却时常需要在她的身边取暖。

  那时候的我,远不如她早慧、成熟、豁达,会因为很多小事情生出小烦恼。每每我有烦恼时,最爱的便是找她谈心,因为,每次和她聊完,我就被很好地治愈了,且能量满满。在我大学四年里,她一直都是那个温暖的知心姐姐(其实她比我小一个月),就像我的“加油站”,而且永远“满油”,永远没有不耐烦。因为,她有一颗非常非常温暖、慈善的心。

  她对人的好,常常让我想起“无私”这个词。我这一生,大约不会用“无私”来形容任何人,包括我自己,但是琴华,却是我会想用这个词来形容的人。

  哦,她是个基督徒,一个真正的、虔诚的基督徒。

  一个善良慈爱到一定程度的人,大约是不会再焦虑了吧。因为心里总是想着自己的人,一般都会过于看重得失,得失心重了,便生焦虑。

  一个真正“能爱人”的人,在播撒爱的时候,其实并不曾求回报,而不求回报,便不会生烦扰。可往往,你用心“爱人”,也会收获他人用心的爱。这就是好的能量交换。

  我至今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她说给我听的一句话:“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 那来自于一本我如今已不记清名字的书。但这句话,连同她说这话时的神情与态度,至今影响着我。

  就这样一个美好的人,我们中间却失散了十几年。

  ▲摄于浙江农林大学东湖

  感谢微信,让我们又联系上。

  19年前,大学一毕业,她就和当时在北大读研的男朋友结婚,一起赴美留学了。那个时代,我们都还没开始用电子邮箱,也还没开始用qq,msn。我们失散了很久。

  她后来在美国读了三年书,拿了两个研究生文凭,可是毕业后工作没多久就怀孕了,之后的十几年,她陆续生了四个孩子,彻底就做起了全职主妇。她先生在美国的大学里谋了教职,承担一家人的生活开支。这个3月起,因为她先生来浙江农林大学做半年的访问学者,他们一家六口人回到了中国。

  这才有了我们阔别19年后的见面。

  琴华依然像过去一样“暖融融”的,依然像个会发光的小太阳,活得生气勃勃又快乐。即便是做了全职家庭主妇,一人带着四个孩子,也全然不见焦虑。

  这既让我意外,又不意外。

  原本,在我的想象里,一个带着四个男孩的妈妈,从4岁到14岁,每天必然活得兵荒马乱,各种被熊孩子烦扰。如我亲眼所见,4岁的男孩果然也是需求多、话多,甚至还会哭鼻子。但同样是这些事情,不同的心态去面对,呈现出的姿态是全然不同的。

  一个人一旦有了从容不焦虑的能力,她其实就能笑呵呵地面对一切。

  琴华和我说,如果她嫌烦,觉得无法承受,怎么会生4个。我忍不住问她怎么做到的?她答:

  从怀孕到哺乳到带孩子、教育孩子,她都是带着顺其自然的愉快心态,从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快乐。

  所以,当别的母亲为带孩子而各种烦恼时,她却有能力快乐地、“一视同仁”所有的经历。

  孩子跟你哭闹,如果你觉得他是在哭闹,是困扰,你便会觉得困扰。可如果你觉得孩子的哭闹只不过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你试图去聆听和沟通,这就是一种大人与小孩间的对话。

  ▲摄于浙江农林大学东湖

  对于人生经历,没有分别心,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之所以会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开头那篇文章的文末,我还看到这一条留言:

  “我在43那年去英国留学了2个星期,实在没有太多的时间,而且就是去读语言而已,但人生在那段时间真的是不同的,你不是别人的妈妈、妻子、下属,你不要去考虑赚钱、工作、教育子女,你只是你自己,这种感觉只有体会过才知道珍贵。人生就是场旅游,希望自己能看到不同的风景。”

  我想说:

  能珍惜、享受每一种人生角色,珍视每一段人生经历,没有分别心、比较心,那么每一种体验都是可以让我们快乐的。

  对他人要没有分别心,对自己也需要。

  我们不生出“这种人生体验比那个人生体验更高级”的想法,我们会珍惜每一个正在度过的此刻与当下。

  唯有当下,才是有意义的。

  ▲摄于浙江农林大学东湖

  琴华之所以带四个孩子还不焦虑,还在于她对孩子有信任和信心。

  曾经有一年的时间,琴华志愿翻译一本基督教史方面的书,纯属义务劳动,但工作量巨大,那一年她家老大才四岁,她没能在孩子身上放多少精力,有点顺其生长的意思。

  一方面是不得不,另一方面也是觉得,放得开一点又能怎样呢?事实是,等老大五岁去上kinder garden, 老师告诉她,孩子的语文水平很棒,已经是二年级的水平。(爸妈营微信号:bamaying)

  所以,信任很重要。

  我这次回来见了几个老同学,也见了一些朋友。结果发现有孩子的,普遍很焦虑孩子教育的问题,基本每个晚上都要陪孩子做作业。然后我就反问了一个朋友:为什么你觉得陪孩子学习是必须的?你小的时候,也是父母陪着做作业的吗?

  结果是,我们都不是父母陪着做作业的小孩,可我们都成绩很不错。

  如果我们自己小时候也并不需要父母陪着做作业,我们为什么要认为今天的孩子就需要父母陪着做作业?

  这其实反映出了大人对孩子的不信任,从自律精神到学习能力。

  一方面,这个不信任,背后其实是一种控制欲。你希望通过自己的深度干预,让另一个生命主体,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可一个人连自己都未必能控制,又怎么可能完全控制另一个人。于是,面对不可控的结果,徒生焦虑。

  另一方面,这种来自大人的不信任,其实唤起的也是孩子对自己的“不信任”。孩子会认为,离开了大人的监督、帮助和辅导,我一个人是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的。于是,对于大人而言,不能陪伴孩子做作业会成为一种焦虑;对于孩子而言,没有被陪伴,也成为了一种焦虑。彼此的束缚与捆绑。

  界限不清、信任缺失,都会导致焦虑。

  而回归到教育本身,如果一个孩子一直要靠父母陪着才能按时、高效地完成作业,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是非常失败的。教育的本质,归根结底是培养出一个独立的人。

  做父母的,提供给孩子学习环境和机会,提供各种教育资源,配合学校教育给予良好的家庭教育,但却并不必须把自己紧紧地“捆绑”在孩子的具体知识学习上。如果孩子不能独立学习,要做的,大约不是陪孩子学习,而是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习。

  ▲摄于浙大玉泉校区旁的灵峰踏梅

  如果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亲给予具体而微的学习辅导,琴华大约是不敢生四个孩子的。

  琴华自己很独立,所以她相信她的孩子也能很独立。她对孩子的信心,正反映了她对自己的信心。对自己、对他人有信任和信心的人,自然是不容易焦虑的。感觉一切都可疑、会失控的人,会更容易生出焦虑来。

  养四个孩子,对于琴华而言,唯一困扰的大约就是睡眠不足。因为经常半夜起来要喂奶、换尿布之类。但她也因此养成了随时随地打个小盹的能力。你看,我们人类其实适应能力很强。我看琴华的皮肤、健康状态都非常好。

  如今,琴华正在快乐地学习希腊文、德文与西班牙语。并没有什么具体目的,只是因为享受语言学习本身的快乐。

  絮絮叨叨又写了蛮长,今天说琴华的故事,一方面既有我作为老友的回忆,更希望能为一些容易感到焦虑的朋友带去一些启发。

  最后,总结下,如何不焦虑或者缓解焦虑?

  最重要的,大约是没有分别心。对结果和过程没有分别心,对所有的经历没有分别心。然后,热情饱满地尽情投入。

  不执着于“结果”,而是带着快乐的、尽兴投入的心态去投身过程本身,仔细体会每一种、每一段过程中的细节与美好,而不是为了某个结果逼自己发狠般的努力,这可能是通向快乐人生的根本。

  比咬牙刻苦更高的境界,是快乐地投入。

  此外,还要学会举重若轻、学会信任吧。能够信任的人,容易快乐。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如果容易快乐,自然也就不容易焦虑和抑郁。

  最后,能爱人是一种美德,能爱人的人,不太过度关注一己的喜怒哀乐与得失,也不易生焦虑。那自然是更高的境界了。

  ▲摄于浙大玉泉校区旁的灵峰踏梅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爸妈营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自媒体排行榜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