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教育部:中小学竞赛获奖结果不得作为招生入学依据
教育部:中小学竞赛获奖结果不得作为招生入学依据

  资料图 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俊)今天(3月21日)教育部发布《公告》指出,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结果只能视为荣誉,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承认违规开展的此类活动的成绩或结果。另外,未经教育部批准,各类竞赛、挂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动不得冠以“全国”字样。 这份全称为《关于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公告》(简称《公告》)提出,批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各类竞赛、挂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动,应有法律法规或省部级以上文件为依据,坚持从严控制、严格审批,原则上不得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活动。未经教育部批准,各类竞赛、挂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动不得冠以“全国”字样。 《公告》要求,组织实施的竞赛、挂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动,必须坚持公益、自愿原则,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条件强行要求学校或学生参加此类活动,不得收取活动费、报名费和其它各种名目的费用,不得组织培训,不得推销或变相推销相关资料、书籍或商品。 对未经批准、违规举办的此类活动将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坚决查处一些“山寨社团”“离岸社团”举办以营利为目的的所谓“国际”“全球”“大中华”赛事。 此外,《公告》强调,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结果只能视为荣誉,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华杯赛”、“学而思杯”、“希望杯”等“杯赛”热度不减,不少中学依托社会培训机构通过各种竞赛选拔学生。今年年初,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整治校外培训。《通知》颁布后,不少“杯赛”叫停。比如,原定于3月10日举行的第23届“华杯赛”决赛,已确定暂缓举行。另一备受关注的“学而思杯”也不再举办。 原标题:教育部:中小学竞赛的获奖结果不得作为招生入学依据[详情]

新京报 | 2018年03月21日 16:09
二胎时代:缺位的幼托 靠政府也要靠民间
二胎时代:缺位的幼托 靠政府也要靠民间

  二胎时代,托幼的尴尬 卫计委、财政部、教育部、民政部等相关部门正在加紧进行调查研究,将制定我们国家婴幼儿(主要指0岁至3岁)发展的规划,制定行业标准,制定推动和支持婴幼儿事业发展的政治措施,预计今年年内能够出台。资料图 一方面,0岁至3岁托幼服务有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托管服务资质和准入标准不明 陈晨又怀孕了,但与两年前不同,这次她更多感到的是焦虑和烦恼。 由于公公婆婆身体不好,他们还需要保姆照料。她的儿子现在由其父母照看,但两位老人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年纪的孩子身边根本离不开大人,再来个小的我们真的看不了了。” 考虑到日后抚养两个孩子的经济压力,陈晨实在没有勇气辞职做一个全职妈妈…… “如果能有招收婴幼儿的幼托班就好了。”但陈晨在附近的幼儿园打听了一圈,能接收的孩子最小年龄也得两岁半。 事实上,和陈晨有相同烦恼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有80%左右的父母在是否要生育二孩上首先考虑的是托幼因素,约有62.3%的受访家长有0岁至3岁托幼的需求。 二胎时代下,托幼问题日益凸显。 “缺位”的幼托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托幼问题同样引起了一些代表委员的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原副主席崔郁近两年经常听到家长反映找不到照顾3岁以下幼儿的“托儿所”,这让那些既想要“二胎”又不想耽误工作的家长伤透了脑筋。 崔郁介绍,2016年,国家卫计委调查显示,在不愿生育二孩的家庭中,有60.7%是出于孩子无人照料而放弃生育。在有3岁以下孩子的18岁至45岁城镇女性中,有近1/3的人因为孩子无人照料而被迫中断就业。 “由此可见,3岁以下托幼服务严重不足已直接影响到家庭的选择和幸福感,以及‘全面两孩’政策的有效落地。”崔郁直言。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黄细花同样常年关注幼儿托育问题。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她曾递交关于将婴幼儿托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的建议,鼓励为职工提供福利托育服务。 今年,黄细花重点关注了3岁以下儿童托育服务机构“缺位”的问题,“当前公办托育服务机构数量很少,尤其是公办幼儿园向下延伸招收3岁以下儿童的托育班严重萎缩。” 法治周末记者随机走访了北京市丰台区几家公办幼儿园,得到的答复均是只接收3岁及以上的儿童入园。 一位公立幼儿园的负责人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为了解决入园难等问题,近些年,公立幼儿园基本都取消了托育班,即便有的幼儿园会在孩子入园前提前半年开设亲子班,但也要求至少有一个家长陪同上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托儿所。 北京公益西桥附近一家私立幼儿园的工作人员也向法治周末记者坦言,私立幼儿园会对入园年龄相对放宽,但一般也不会低于两岁半,“孩子太小几乎没有任何自理能力,除了需要更多专业幼师看护外,也很容易引发纠纷,对幼儿园来说不但投入要增加,责任也太大。” “这一块的资质没人能管” 侯晓丽和丈夫正在为是否生二胎而犯愁。犹豫犯愁的原因是她了解到,曾经帮她照看过女儿的单位内部托儿所早就关闭了。 “以前单位内部有个小托儿所,职工的孩子1岁半就可以送进去,下班再接走。”侯晓丽打听了一下,关闭据说是因为资质出了问题。 事实上,不少企业内部开设的托儿所都面临同样的难题。 2017年被曝光的携程托儿所虐童事件中也披露,该所曾因“没有得到行政许可”而被地方教育部门查封,最终随着上海妇联的介入才得以重新开园。 更直观的例子是去年北京市朝阳区亿佳佳教育国美中心被叫停事件。 2017年11月,北京市朝阳区亿佳佳教育国美中心收到了教委下发的停止办学通知书。 这所主要为0岁至3岁婴幼儿提供早期教育、临时托管等方面需求的机构几个月前就曾因未经相关主管部门审批许可,接到过朝阳区教委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 负责人朱纯燕坦言,接到改正通知书后,她曾与朝阳区教委相关部门沟通,不过对方表示“0岁至3岁这一块的教育资质没人能管”。 对此,朝阳区教委社办科对媒体表示,目前,确实只有针对服务3至6岁孩子办园的审批。要求涉事单位停办,系其没有取得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资质,若想提供针对0岁至3岁婴幼儿托管服务,可先取得幼儿园办学许可证,配备相应师资,再咨询其他部门。 在一些“刚需”的家长眼中,既然等不到资质,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单亲妈妈周鸥两岁的女儿一直由其母亲照顾,但今年年初她的母亲突然生病,女儿没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又不想找保姆,周鸥决定将她暂时送到附近一家托管机构中。 “每天早8点到晚8点帮忙照看孩子,一周5天,一个月算上饭费4000元。”周鸥去考察过两次,目前这家托管机构有4名老师,都持有高级育婴师或母婴护理师等证件。 周鸥询问过资质问题,该托管机构也很“实在”:“我们不属于幼儿园,目前没有办法在教育部门拿到资质,但在工商部门有注册,有工商营业执照。” 在该机构,老师与孩子的配比是1:3,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实时看视频监控,报名后的周鸥其实仍对资质问题心存芥蒂:“家长肯定更希望能把孩子送到正规、公办的托幼机构。” 靠政府,也要靠民间 托幼问题也引起了政府的注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对儿童托幼全过程监管。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在今年全国两会答记者问时强调,教育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安排和要求,对学前教育给予高度关注。 不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在陈宝生的发言中特别提到了一个概念,“学前教育指的是3岁至6岁儿童的教育,即幼儿园阶段的教育”。 “这其实恰恰反映了我国当前0岁至3岁托育发展的现状。”熊丙奇对法治周末记者直言,近年来国家对3岁至6岁的学前教育不断加大投入,但对0岁至3岁的托幼教育的定位和政府责任还存在一定争议。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法治周末记者解释称,从教育角度而言其实并不鼓励父母将不满3岁的孩子送进托管机构,因为从出生到3岁这段时期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黄金期,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更需要家庭的教育和关怀。当前一些托育机构缺乏专业性,比如,照搬幼儿园的教育方式,直接教孩子背古诗、算算术,这是不科学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当前很多家庭都是双职工,隔代照料又易出现养育观念冲突,加之二胎的放开,3岁以下托幼服务也有市场需求。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教育部门审批发放的办学许可证,只针对教授知识或技能的培训机构,0岁至3岁的托管机构并不在此范畴。 “我国托幼服务没有明确的审核管理机构,缺少引导和监管,游离在灰色地带。”熊丙奇曾对市面上一些托幼机构做过调查,除了个别由政府采购、在社区服务中心为0岁至3岁幼儿提供临时托管服务外,基本以私立机构为主。由于审批程序模糊,很多机构都只能以家政服务、培训等名义进行工商注册,但工商部门却很难对这类机构的保育服务、师资环境等进行专业监管。 要解决这一问题,崔郁和黄细花都认为应强化政府责任,从国家层面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黄细花认为应由教育部门牵头并建立卫生、消防等跨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消除监管空白。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在推行0岁至6岁托幼教育一体化,根据不同年龄给孩子提供不同的服务和教育。”熊丙奇认为政府也可以根据年龄来制定不同方案,比如,2岁至3岁的托幼可以纳入幼儿园整体建设,这部分教育统一由教育部门管理;而0岁至2岁孩子的托幼服务,考虑到其有更强的保育属性,可由民政部门统一管理。 鼓励现有幼儿园增设托管班,将幼儿入园年龄向下延伸也是崔郁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建议。采访中不少家长也表示更愿意送孩子去幼儿园开办的托管班。 但在储朝晖看来,结合现有幼儿园资源,0岁至3岁托幼服务完全依靠政府是不现实的,应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托幼机构。这其中关键就是要制定相应的准入标准和资质清单,不但有利于政府摸底现有机构,也能给予明确的办园引导。 有些地方其实已在先行先试。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市教委会同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已牵头成立上海市托幼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正在研究制定3岁以下托育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办法,着力通过引导和规范,推进托育管理。 法治周末记者 赵晨熙[详情]

法治周末 | 2018年03月21日 08:57
吴月代表:提高幼儿教师准入门槛 对虐童的涉事教师零容忍
吴月代表:提高幼儿教师准入门槛 对虐童的涉事教师零容忍

  网络配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吴月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强幼教管理,保护儿童健康成长的建议。 建议认为,以幼儿园虐童事件为代表的一些侵害儿童人身权益案件,主要有以下内外因: (一)幼儿园教师招聘条件有缺陷,致使部分心理有缺陷的人员进入幼儿教师队伍。 施暴教师童年时期或被忽视、被虐待致使心理产生缺陷。如果一个人在生命早期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曾经被严重忽视、被虐待、被暴力对待或者抛弃,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是“虐待VS被虐待”的话,成年后,其生命将会继续在“虐待VS被虐待”关系模式中展开。 (二)学前教育师资的来源、准入机制和福利待遇与未成年人保护的需求不匹配。 学前教育师资普遍是中专、大专院校毕业生,而在目前“心理健康远远没有放在与智力培养同等重要位置”的教育现状下,中专、大专学生绝大多数并非基于兴趣选择。学前教育师资在我国整体的教育序列中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于是出现连锁反应:无优秀的生源,无优秀的学前教育老师,无严格的行业规范,无福利待遇保障,无尊重有爱的教育。 吴月代表就预防虐童事件发生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幼儿教师准入门槛,加快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幼教师队伍把关机制和淘汰机制,是从头杜绝虐童现象的重要手段:一是适应社会需求,在师范类院校增设扩大学前教育专业,提高录取条件,科学设置学习课程,注重对心理、道德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二是加强法律意识、心理素养、道德伦理在教师资格考试考核中的比重,强化对性格特征、情绪调控和应变能力的考察。三是引导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增强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二是健全监督机制和设施。幼儿园应当根据幼儿成长发育的特点,在不同班级配备不同的师资力量,小班儿童应当加大教师配备比例,以5名老师带班20-25名儿童为宜。国家对幼儿教育建立指南,对幼儿园教学内容、食宿、教师行为等制定细则。设立专门举报电话,鼓励家长对教师教育内容、乱开培训班、体罚学生甚至侵害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幼儿园必须无死角安装摄像头,摄像内容保存一个月备查;成立家长委员会,同意家委会不定时抽查幼儿在园录像、饭菜品质、卫生消毒等情况。 三是依法追究幼儿园虐童教师和其他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对有虐童行为的涉事教师零容忍,应予以开除并取消其教师资格。对情节恶劣的,还要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第19条“对未成年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看护的人,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规定,依法追究虐童教师以及其他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四是认真做好虐童教师和其他相关责任人的认知和行为矫治。侦查机关除了调查当事人有罪的证据,还应调查其成长经历,深入分析“亲子园”施暴人员的犯罪动机和原因,针对其创伤给予疗愈和专业支持,帮助其脱离熟悉的“虐待VS被虐待”关系模式。 五是认真做好被虐待儿童的创伤修复,尽最大努力阻断暴力的代际传递。为避免被虐儿童产生自卑甚至将虐待和暴力合理化,应集中优势专业力量,对这些孩子和家庭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最大限度阻断暴力的代际传递。[详情]

澎湃新闻 | 2018年03月20日 09:21
人大代表:加大打击收买被拐儿童行为 买卖应同罪
人大代表:加大打击收买被拐儿童行为 买卖应同罪

  网络配图 一部《亲爱的》电影,让无数观影者流泪。 这部电影,让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被拐卖儿童、丢失孩子的家庭及那一群连续多年寻找被拐孩子的父母之悲情故事。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卓尔控股董事长阎志指出,惩罚和预防此类犯罪行为,需要国家整体性推进对拐卖儿童违法犯罪活动的综合治理。 买卖儿童应当同罪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幸福源泉。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前我国拐卖儿童的违法犯罪活动依然存在。 2009年,公安部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打拐DNA信息库,帮助四千五百余名被拐多年的儿童与家人团聚,其中2016年有392名失踪或被拐多年的儿童通过比对和核实找到了亲人。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显示,2015年全国共破获拐卖儿童案件数756起。 2015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对收买被拐妇女儿童的行为一律追究刑事责任,不能免除处罚,对买方行为形成一定震慑作用。 2016年5月上线的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又称“团圆”打拐系统)数据表明:截至2017年年底,该打拐系统已帮助找回2297名儿童,解救被拐儿童超过40名,但仍有61名儿童未能找回。 阎志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多年来,经过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反拐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案发数量呈下降趋势,但当前拐卖儿童的违法犯罪活动仍时有发生,呈现集团化、网络化和交易快捷等趋势。 在阎志看来,买方市场的存在,是拐卖儿童违法犯罪存在的重要原因。 “虽然刑法修正案(九)提高了对收买者的刑罚,但修改后的刑法对收买者的刑罚仍然过轻。”阎志认为,毕竟买卖双方处于供需两端,对犯罪行为的发生都具有重要地位,过于宽宥需求端,不利于惩罚和预防此类犯罪行为的发生。 阎志建议,完善刑法相关规定,进一步提高对收买被拐卖儿童行为的打击力度。 “删除刑法第241条第6款的规定,制定新的司法解释对拐卖儿童罪的既遂标准予以明确细化,对于未遂的犯罪行为也应从重处罚,对需求端形成巨大震慑,惩罚和预防此类犯罪行为的发生。”阎志呼吁,还要完善拐卖儿童犯罪的立案、审理和执行程序,细化相关标准和条件,提高立案和审理效率,加大执行和威慑力度。 建立救助管理体系 “目前,中国家庭接送孩子上学现象十分普遍,反映出中国人对儿童人身安全非常缺乏安全感。”阎志说,儿童被拐失踪新闻时有曝出,防范儿童被拐仍然是全国舆论热点及家长们焦虑的焦点之一。 公安部的“团圆”系统累积超过5.3亿人参与到打拐行动中,该系统每条推发微博信息均在10万阅读量上下,最高单条阅读量甚至达到1028万。 “群众对打拐行动的高参与度,侧面说明打拐防拐是舆论热点,同时也折射了人们对儿童人身安全的巨大焦虑。”阎志认为,整体推进对拐卖儿童违法犯罪活动综合治理,是兜牢法制底线,关爱儿童、依法保护儿童基本人身权利的紧迫要求。 阎志呼吁,通过国家行政手段,建立全国统一的行政性失踪儿童救助管理系统,设立常设专门协调机构,制定联动机制,高效打击拐卖儿童犯罪,解救寻找失踪儿童。 “建立全民共防共建的信息预防机制,在全国全面推广DNA数据库、虹膜数据库、人脸识别数据库等技术应用,提高儿童生物识别率,推动被拐儿童第一时间回归原家庭。”阎志建议。 此外,阎志还建议进一步理顺被拐儿童安置救助途径,明确社会福利机构或者社会救助机构对无法找到家庭的被拐儿童的安置责任,对沿街乞讨、流浪儿童进行完全救助,实现儿童零乞讨、零流浪,从严从重打击儿童乞讨“产业链”和幕后操纵者。 很多现实表明,被拐卖儿童即便被解救,对受害家庭造成的伤害也难以弥补。而没有子女的家庭对孩子有着巨大的渴求,这些既需要情感抚慰,也需要系统社会救助。阎志建议,动员教育、社区、医疗、行政等资源设立专门机构,对被拐卖儿童及受害家庭提供心理及生理方面的救治;设立儿童安全奖励基金,引导全民关注及参与救济。 与此同时,阎志呼吁,加强儿童安全教育,在幼小教育中增加、强化安全教育内容,提高儿童安全防范意识。 原标题:对收买被拐儿童行为加大打击力度 □本报记者刘志月 来源:法制日报[详情]

中国新闻网 | 2018年03月20日 09:15
“三点半”难题两会热议 25省探索课后服务出高招
“三点半”难题两会热议 25省探索课后服务出高招

  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孩子放学无人接管的“三点半”难题也是教育界关注的一大热点。 在3月3日下午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是首个接受记者提问的部长。对于“课后三点半”问题,陈宝生表示,目前,25个省已经下发了通知,制定了符合各省实际的政策措施,接下来将通过多种模式解决小学生“三点半”放学给家长接孩子造成的难题,给年轻父母更厚实的“红包”。 2018年春季新学期开始,北京大兴区在大兴新城直属地区的60所小学和幼儿园全面试行低龄学生、幼儿免费“课后延时服务”,帮助解决孩子放学无人接管的“三点半”难题。16日,正在开展免费“课后延时服务”的北京大兴区第八小学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参加的学生已经不少,家长们也反映相比校外的托管机构,更放心让孩子课后留在学校里。 此外,已经发布相关政策措施的25个省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也各自摸索了不少可行的解决方法。 2018年3月14日,江苏扬州,放学后的小学生正在树人苑社区科学实验室里学习相关高科技知识。视觉中国 资料 北京大兴给予教师经济补贴 幼儿园、中小学学生每天下午三点半左右放学,家长却要五点左右才能下班,这段无法同步的时间里,孩子怎么办?3日下午,陈宝生表示,“三点半”现象之所以成为年轻父母们和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难题,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一个产物,更多表现在大中城市。关心这个问题的年轻父母们,正处在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宝贝抚育的关键阶段。由于分工、作息时间的不匹配,他们没有办法接孩子,带来了“成长中的烦恼”。 针对这个难题,近日,北京大兴新城直属地区的60所小学和幼儿园全面试行低龄学生、幼儿帮助解决孩子放学无人接管的“三点半”难题。 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2018年春季开学后,大兴区教委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大兴区小学、幼儿园开展低龄学生、幼儿“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相关要求。 《意见》中明确,服务的学生群体为确因工作原因、实际困难,不能按时接走的小学一至四年级学生和在园幼儿。此外,始终坚持家长自愿、学生自愿、服务教师自愿的原则,不教授新知识、新技能。 此前,“课后延时服务”前期已经在大兴八小、大兴六小、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3所小学以及大兴一幼、大兴五幼、大兴十一幼3所幼儿园进行了试点。有服务需求的家长提前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根据申请安排教师。不同班级的学生将组成规模不超过20人的“临时班”,由两名教师管理。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教师会将学生聚拢到固定场所,带领学生看书、完成作业。家长采取随来随接的方式,在六点半前将孩子接走。对于参与“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教师,大兴区政府将通过区财政对其给予一定数量的经济补贴。 大兴八小是第一批试点的小学之一。16日,该校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课后延时服务”正在全校内进行推广,尽管服务仍在试点阶段,但参加的学生已经不少,已有六七十人选择“课后延时”。同时,家长们也反映相比校外的托管机构,更放心让孩子课后留在学校里。这位负责人表示,对于延时时段内值班教师的安排,学校目前基本采取教师自愿或轮流当班的安排措施。“尽管学校现在还没有对负责值班的教师有所补贴,但老师们都很负责,在课后仍能做到按时到岗、认真管理。” 同样已经开始试点的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也正在摸索完善这项新服务。该校迟校长表示,根据教委的指示,学校目前开展的“课后延时”服务仍处于筹备和尝试的阶段,下一步还将等待区教委的后续安排,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服务体系。 各地摸索课后服务新渠道 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渠道作用,普遍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 之后,安徽、重庆、宁夏等地陆续根据本省实际提出了工作要求。其中,除了提供的作业和阅读辅导不少试点学校还增设了课余“新玩法”。 今年全国“两会”上,陈宝生也表示,该《意见》印发一年来,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大概可以分成这四种模式,各有所长。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高招。” 其中包括,上海规定中小学课后服务要做到百分之百全覆盖,服务的时间是3点半到5点,参与这项服务的老师在效益工资方面给予倾斜。北京规定3点到5点期间是课后服务时间,主要内容是开展课外活动,每个学生每年补助700-900元。南京探索了一种弹性离校时间,到了放学时间孩子可以弹性离校,学校做出安排进行托管。广西探索利用社区资源来解决托管问题的路子。 2017年2月下旬,南京市所有公办、民办小学开始实行“弹性离校”制度,为小学生免费提供延时照顾服务,缓解“放学早、下班晚”导致的部分家长接孩子难问题。托管期间,学校将安排专人照管学生自行学习和课外阅读等,并确保学生安全,由市级专项奖补经费为该制度“买单”。 2017年春季学期后,上海市嘉定区启动“四点半行动”。每周,上海市嘉定区紫荆小学都会挑选一批图书,放在专用书架上,学生不必登记,随手就能翻看。天津市河西区梧桐小学学生放学后多出了足球训练的乐趣。在江苏大学附属学校小学部,江苏大学和本部的20名退休教师撑起了学生弹性在校时段的看护工作。两校关工委成立了“4点钟工作组”,每天由2名退休教师值班陪伴孩子写作业、做手工。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则尝试了向社区购买服务。每天下午4点半放学后,社区教育学院会牵头组织,带领学生开展各种素质教育活动。福建省福州市也已经通过规范校外托管机构,从硬件建设、人员管理、活动开展等方面制定了标准,依托社会资源,建立了约69个少儿活动服务站,提供课后服务的新渠道。 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接下来,一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二要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三点半”难题涉及的相关政策问题。比如3点半到5点托管孩子了,老师的劳动时间加长了,负担就加重了,相应成本怎么分担,相应的劳动法规怎么调解。 对于现在课后托管存在的乱象需要进行治理,比如对于学校周围的托管班加强立法监管。陈宝生说:“相信通过不懈努力,这个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原标题:“三点半”难题在两会引热议,25省探索课后服务各出高招[详情]

澎湃新闻 | 2018年03月19日 15:21
鲁勇:还有约24万残疾儿童未完全解决好义务教育问题
鲁勇:还有约24万残疾儿童未完全解决好义务教育问题

  网络配图 3月19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七次全体会议。会议结束后,北大厅“部长通道”开启,记者在这里采访列席会议的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残联副主席鲁勇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一些地方残疾儿童存在入园难、入学难问题,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 鲁勇:由于出生缺陷、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等,世界上每天都在诞生残疾儿童。关于残疾孩子受教育问题,是党和政府格外关心和重视的人群,我国0-6岁残疾儿童168万,为了保证这些孩子能够和健全孩子一样,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党和国家制定一系列措施。 鲁勇:十八大以来,国家修订特殊教育条例,出台两个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在推动、解决上学问题上,国家建立大数据库,一人一策在推动。对于22万孩子,已经采取措施动态推动改革。 鲁勇: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过去几年中,每年都按照一人一案在推动解决。但是现在,按照实名制登记情况看,还有24万左右残疾儿童没有完全解决好义务教育问题。原因是重度占80%,家住在农村的占80%。 鲁勇:呼吁更多人能参与到残疾儿童的志愿教育中,有更多志愿者为残疾孩子做好送教上门的工作。 公号问题:全面奔小康,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但目前残疾人是最困难的群体,采取什么措施让残疾人不掉队? 鲁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我们正在采取多方面措施,来推动落实。下一步我们重点在六个方面要落实好更有力的措施。一是完善和落实顶层设计。十八大以来,残疾人事业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包括在全面建成小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都对群体的帮扶提出要求。 鲁勇:这几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重大文件,过去五年关于加快残疾人小康的顶层设计文件,密度、力度之大,历史少有,体现了党中央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和关注。这次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有7处直接部署,历史上第一次。按照这样的部署,落实好已有的顶层设计。 鲁勇:强化依法保障。依法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精准帮扶。我国率先建立所有持有残疾人证的残疾人的大数据库。 鲁勇:强化脱贫攻坚。过去5年,我们解决贫困残疾人脱贫问题500多万。激发内生动力。在广大残疾人中间蕴含巨大能量。我们相信有媒体的关心,共同努力,来使全社会都能关心关爱残疾人,让他们勇敢面对生活挑战,融入社会更有尊严,精神生活更充实。 鲁勇:最后还是要营造良好氛围,为残疾人融入社会,让整个社会树立残疾人观。在这里,我代表我国8500万残疾人,60多万残疾人工作者,给大家鞠躬。 鲁勇:“对于残疾人工作,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不是不重视,而是被忽视。”我期待能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展示我国文明进步的新成果,带动更多人关心关爱残疾人事业。共同努力,共奔小康。(根据网络文字直播整理)[详情]

中国新闻网 | 2018年03月19日 14:57
在线教育等兴盛 教师行业是否迎来离职潮?
在线教育等兴盛 教师行业是否迎来离职潮?

  手捧“铁饭碗”,教师为何离职? 创意制图/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两会期间,提高教师待遇、改善职称评比体系,提高公办教师“获得感”等声音让教师这一群体再次受到关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外培训行业、在线教育等的兴盛,给老师带来了更多选择。 被称为“铁饭碗”的教师是否真的迎来了“离职潮”?是哪些因素在影响老师的去留?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以及教育生态又面临着哪些挑战? 大规模教师离职潮尚未显现 两会期间,教师去留问题引发代表委员的热议。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表示,尽管目前离职的公办教育教师数量并未对公办教师队伍建设构成威胁,但也要引起警觉。 随着家长、学生课外学习需求的提升以及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类教育机构不断涌现,在线教师、课程研发教师、独立教师等职业走入大众视野,教育工作者的选择愈发多元,舞台也愈发宽广。 曾在公立学校任职的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学区管理中心副主任刘乐天表示,近年来教师的观念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人希望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面对一线城市高房价等生活负担,教师开始选择光明正大地离开而不是偷偷做兼职。 根据新京报教育周刊上周进行的网络调查,有半数参与调查的学校在职教师正考虑离开,原因主要为待遇不高、工作考核多、工作时间长、晋升通道狭窄等。 此背景下,所谓的教师“离职潮”是否已经出现?曾任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强中学英语老师、现在某知名互联网教育机构从事英语核心课程研发的Lilian(化名)曾进行了一次小调查。她发现,很多教师因为工作太累等问题产生了离职念头,且以年轻教师居多,他们的个人职业规划相对不清晰,希望寻求更多的可能性,但最终决定离职的不到这一群体的10%。“公立校老师辞职潮现象并不明显。即便离职,也多为学校间的‘平跳’,”Lilian说。 在一线任教26年的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三年级语文老师白健鹰表示,从我校及周边校情况来看,教师的稳定性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富有责任感、使命感,加上教师在工作中获得的幸福感、成就感较高,历年来教师待遇也在逐渐提升,让老教师们更有信心干下去。 校内校外平台各具吸引力 在白健鹰看来,留在学校也是出于教育情怀。“比起单一的知识传授,学校承担的更多是育人工作。”刘乐天也认为,公立学校并不功利,相比于拿奖、提分等诉求,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核心素养教育等方面具有优势。 在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基础教育研修中心副主任杨红兵看来,学校拥有最优质的资源,重视不同阶段教师的培训,这是校外机构无法比拟的。杨红兵介绍,从入职培训、日常教研活动到青年教师培训、骨干教师专项培训,学校为不同需求的老师提供了提升的平台。 对比在学校和机构的工作经历,Lilian认为,学校里老师的发展路径更稳定、更清晰,从普通老师、班主任到学科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再到管理者,几乎可以预见自己未来的样子,而在体制外则恰恰相反。“对我来说,校外平台更具吸引力,因为发展空间更大,可能性更多,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自我学习,薪资待遇上也是多劳多得。虽然压力比在体制内大,但同事间的竞争关系也让人特别有动力去提升自己。”Lilian说。 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校外培训行业、在线教育等的发展,“编制”的诱惑力正在减弱。刘乐天认为,学校平台所体现的吸引力更多来源自优质校,普通校留人压力相对大。随着时代变化,体制内待遇、晋升等问题会逐渐凸显,需要各方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学校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 - 故事 离开“象牙塔” 看到更多可能性 ●张苍术(化名),曾任朝阳区某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 “离职前我从没想过会像现在这样生活。”2012年,张苍术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进入朝阳区一所小学做高年级语文老师。“作为班主任,我每天早上6点40分进班出早自习题目,晚上加班改作业,并与家长沟通学生情况,时常忙到夜里11点多。”这是张苍术工作日常。 由于婚后搬家到离校很远的地方,张苍术每天需要赶地铁首班车上班,这让她倍感疲惫,身体健康状况也亮起了红灯。2015年,她从学校离职。“当时很痛苦很纠结,舍不得学生和家长们,也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实在挺不下去了。” 而出乎张苍术意料的是,她把简历挂到某招聘网站后三小时内,就接到了两家培训机构的橄榄枝。“我悬着的心一下子放下了。”最后,她选择了一家离家较近的小型培训机构教授大语文课程。 面对挑战,张苍术着手重新学习,一轮下来受益良多,也看到了更多可能性。一年多后,张苍术又跳槽到一家线上教育公司做教研。“接下来,我还想尝试做学科编辑,打破学段限制,接触整个K12阶段的教学。” 在张苍术看来,离开了学校这一“象牙塔”,自己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自信。但她也强调,在校工作经验对自己后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我在学校里积累的经验是根本性的,机构也愿意招聘在学校里工作过的老师。” 并非每位转型的教师都获得了成功。张苍术表示,也有同事从学校离职后无法适应培训机构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要求,还有同事转行做销售但难以适应从“被人求”到“求人”的心理落差。“每个人情况不同,是否离开学校是个人选择问题。” 坚守源于热爱 做老师幸福感强 ●魏萍,北京市第九中学语文教师 “在做事上,您给了我很多启迪,比如原则,比如自主,比如放手……”读着学生毕业后寄给自己的明信片,北京市第九中学语文教师魏萍露出了幸福而骄傲的神情:“这个孩子现在是一名师范生啦,将来可能成为教师。”从教15年,魏萍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情从未消退:“看起来很平凡,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每当看到孩子们的改变,我心里都充满成就感。” 接手现在的班级后,魏萍发现班里的学生大多过于含蓄,不善表达。“我担心学生的这种性格会对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想引导他们做些改变。”于是,感恩节来临时,魏萍给每名学生发了一张心形便笺,让他们写上自己最想感谢的人和事儿;又抓住新年的时机,向学生表达感谢与祝愿,借此机会提醒学生主动表达自我。经过努力,魏萍发现,班里一名内向而自卑的学生变化明显。“有一次课间,我与学生聊起女儿生了病迟迟未愈,他听说后便专门发短信来关心;不久后,我在课堂上讲到‘做人要通透’,下课后他追上来跟我讨论,告诉我感受。”魏萍说:“我的引导对孩子产生了点滴影响,让我感受到作为教师的价值。” 单纯的工作环境也是让魏萍坚守的原因。“同事间的关系特别好,有什么事都是大家一起帮忙。”魏萍回忆,有一次轮到自己做课,教研组内老师会提建议帮我完善,到了上课当天,更是提前帮忙发学案做准备,让她能从容地讲课。 常年教高三年级,魏萍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每天工作13个小时以上,但她仍然决定坚守一线教学。“对我而言,这个职业的快乐大于无奈。尽管生活不富裕,但我在做着我喜欢的事,内心踏实而幸福。” - 支招 多去反思总结教学规律 ●杨红兵,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基础教育研修中心副主任 首先,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是基础。教师需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份职业,且学科素质、教育理论基础扎实。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做孩子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提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即使较少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也要带着问题做教学,不断创新。教育具有“时效性”,教师需关注教育改革方向,调整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照顾到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 再次,善于学习,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论,智慧地利用技术提升教学效率,并学习借鉴他人教育经验。建议青年教师坚持写教育反思笔记,总结教育教学规律。 最后,坚持走心的教育。有些教师会产生职业倦怠,觉得工作枯燥乏味。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关注每个学生每天的点滴进步,关注生命成长的过程,这会让你的教学更有意义。 声 音 一方面,如何打造更专业的教师队伍,完善教师准入、评价标准,让更多优秀、热爱教育的老师进来,值得学校等相关部门思考;另一方面,家庭、社会也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给老师充分的信任和空间。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基础教育研修中心副主任杨红兵 教师期待的是社会的认同和关怀。除了提升学科教学能力,还需要内容形式多元的培养来帮助教师成为全面、有底蕴、有情趣的人,丰富教师的生活,也让学生受益。有了幸福的老师,才有充满正能量的教育。希望教师能够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职业,成为一个社会热门职业。 ——北京市第九中学语文教师魏萍 D01-D02采写/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冯倓秋[详情]

新京报 | 2018年03月19日 09:16
代表:幼儿园安全不能依赖摄像头 应严控幼师入口
代表:幼儿园安全不能依赖摄像头 应严控幼师入口

  3月16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记者会上指出,2017年,我国适龄儿童毛入园率达到了79.6%,距离2020年幼儿园毛入园率85%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幼儿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面临巨大的挑战。幼儿园的管理和安全存在着诸多漏洞与薄弱环节,亟待破解。 破解幼儿园安全的关键不是摄像头 重点是严把教师入口关 据悉,近日,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人民检察院批捕一个虐童的幼儿园老师。2018年1月10日至12日中午,因孩子吵闹不听话等原因,长沙市芙蓉区某民营幼儿园保育员邓某用脚踹肚子、打耳光、打头部、拍背部等方式虐待了8名儿童。其中张某不仅被打了头部,还被打耳光,以致于其右鼓膜充血。 3月14日,根据长沙市芙蓉区人民检察院的批捕决定,公安机关逮捕了邓某。 在今年两会上,未来网记者注意到,携程亲子园、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被当作典型案例写进了201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 2017年接连曝光的多起“虐童事件”将民办幼儿园存在的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事件发生后,各地纷纷响应号召在幼儿园安装摄像头,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配置教育督导员。 摄像头能解决幼师的虐童问题吗? 对此,曾经个人出资3000万元为全村人无偿盖洋楼,并在村里开办幼儿园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告诉未来网记者:“这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重点要从培养幼小教师的师德入手,把好幼小教师的入口关。”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和裴寨村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一起。 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当前家长不敢把送孩子进幼儿园的担忧,裴春亮表示,虐童事件毕竟是个案,不能一概而论,总体来看,我们国家的幼小教育环境还是值得信赖的。不过,也需要家长与园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相对而言,我们现在的孩子都比较娇生惯养,普遍比较任性,需要教师多一些耐心和方法,也需要家长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将无证园也纳入规范监管范围 保障幼儿园安全 民办幼儿园的野蛮生长暴露了很多问题,保障幼儿的安全健康,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刻不容缓。 2017年5月,教育部印发《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要求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并首次明确把无证幼儿园纳入督导评估范围,实现幼儿园、附设幼儿班和幼教点的全覆盖。北京、上海等地实施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也明确为无证园配备责任督学。 怎样通过加强监管保证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对于被诟病的一些幼儿园教师虐童、安全无保障、办学水平差等现象,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完全靠政府监管很难,需要形成教育督导和行业管理并重的机制。 记者在《教育部教育督导局2018年工作要点》了解到,今年的工作重点是落实《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建立办园行为常态监测机制,把所有的民办园特别是无证园都纳入监管范围,确保依法依规办园。 教育督导不分公私 公办民办园一视同仁 陈宝生部长在教育专场记者会上透露,目前,我国有4600万在园幼儿,幼儿教师缺口71万,保育员缺口76万。按照国家卫计委的人口预测,2020年有431万幼儿到达入园年龄,届时,幼师缺口100万,保育员缺口90万。为了满足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民间资本大量进驻学前教育领域,民办幼儿园的数量大大增加,远远超出了公办幼儿园的数量,无证幼儿园亦是遍地开花。 没有登记注册的无证幼儿园如何保障幼儿的安全呢? 裴春亮说:“公办也好,民办也好,(幼儿园)办学目的是一致的,教育督导需要一视同仁,绝对不能厚此薄彼,民办幼儿园更应该引起重视。” 在裴春亮看来,没有登记注册的幼儿园的广泛存在,反映了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私人幼儿园要坚决关停。”裴春亮建议,“对符合办学条件的民办幼儿园要大力支持,尽快完善相关手续,少设置一些障碍。毕竟民办幼儿园保障了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前教育需要,可以说功不可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史亚娟认为,要给予民办幼儿园更多尊重,落实同等地位,做到公平对待。 “同时,也希望国家相关部门给予民办幼儿园更多的优惠政策,从教学条件、师资选拔、安全评估等方面进行跟踪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办学质量。”裴春亮补充道。 来源:未来网 原标题:代表委员:幼儿园安全不能依赖摄像头 严把幼师入口关[详情]

齐鲁网 | 2018年03月18日 16:32
为学生减负 就该着力提升“教育素养”
为学生减负 就该着力提升“教育素养”

  网络配图 提升了自身的教育素养,不会轻易着了“鸡汤加忽悠”的道儿,才能更好地为孩子减负。 3月16日上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答记者问。谈到“减负”问题时,他表示,“我们全社会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是不行的……” 相信很多家长听完陈宝生部长的这段话,都会深有体会,心有戚戚。可以说,社会和家庭教育素养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教育观的跑偏、错位和似是而非,也给了各种“鸡汤加忽悠”以渗透之机。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很多教育“毒鸡汤”也肆意传播、漫天飞舞,比如,“快乐教育——不快乐就不教育了?那游戏厅可能才是教室应有的模样”,“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不夸还是好孩子吗?如果是,为什么要夸;如果不是,只喜欢听夸的是好孩子吗?”,“充分释放天性——别把没教养当天性”……这些鸡汤确实容易把人灌醉,这些忽悠也确实容易被人当“翡翠”。 加上很多培训机构的营销诱惑、家长间的模仿与攀比、恨铁不成钢和病急乱投医等心态,超量教育、过度补习便成了一些家庭和孩子的常态。 而教育素养的核心其实是教育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独立判断能力。 萧伯纳的剧作《巴巴拉少校》中有个桥段,军火大王安德谢夫给儿子推荐职业,比如文学艺术、哲学、陆军、海军、宗教、律师、戏剧等,可儿子声称一概干不来。他只好问儿子:“你能说说你长于什么或是爱好什么吗?”儿子说,“我会明辨是非。”这让他大为欣慰:“你掌握了人世间最大的秘密……你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提高教育素养同样如此。素养的核心是观念,素养的关键是判断,教育素养指向的就是对教育方式、目的等形成正确认知。这包括很多内容,如好的教育不是把人培养成学霸才行,所谓的“成才”也不是把孩子打造成应试教育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而这些观念的形成、判断的基础,都需要见识、阅历及思考,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够练就。换言之,良好的教育素养并非唾手可得,而是有门槛的。这就需要社会和家长不断学习,在全社会形成提高教育素养的风气,尤其是父母,更需要加强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上岗培训”。 当然,提高教育素养不是要把家长们都变成教育专家。除非精通教育和社会规则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多数家长在为孩子做学业选择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手足无措,心态焦虑。如果把判断和选择全部交给家长,可能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拼爹”。 说到底,提高教育素养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个长期的基础性工程,既需要家长们自身的觉醒和学习实践,也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身体力行,还有待教育管理部门政策导向和社会氛围的改变。也只有整个社会的“教育素养”都提升了,才能更好地为孩子“减负”。[详情]

新京报 | 2018年03月18日 16:28
教育部长怒怼校外培训机构 随口就是一句打油诗
教育部长怒怼校外培训机构 随口就是一句打油诗

  3月16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谈及校外培训机构满天飞的现象,陈宝生来了段freestyle: “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个是不行的!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 教育部部长 陈宝生 陈宝生狠批:很多培训机构是“鸡汤+忽悠”。超前教、超纲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学生痛恨、家长无奈、机构赚钱,这种状况不允许! 以下为文字实录: 未来网记者: 请问陈部长,近期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了解,国家层面已经先后发布了多个减负令,但感觉孩子负担不减反增。请问陈部长,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怎样才能真正为我们的孩子减负?谢谢。 陈宝生: 减负问题在今年“两会”引起了各方面的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可以说“减负”是一个热词,不仅是热词,还是长期以来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焦点。对于减轻学生负担,这些年,我们已经迈出了重大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一个人心里面都有一本帐,都知道总体上负担为什么没减下来,都知道自己孩子的负担是谁加上去的,我想,每个家长心里清楚,每个老师心里清楚。这里我要讲清楚一些概念,一个是什么叫负担?我们讲的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负担。在这个以内的,我们把它叫做课业、学业,叫做必须付出的努力。这一点,我觉得在这儿我们应当把它区分一下。不然谁都讲负担,但是很多人讲的负担又不是同一个负担,我们要减的是这个负担。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这样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减负工作。我想减负这个事不光是教育战线的事,是整个社会的事。减负、负担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减负,从哪些方面减?要从以下几方面减: 一是从学校减,叫做从学校教学减负。这些年,我们对学校减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人讲叫作“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个话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但也有偏颇。偏颇在哪里?我们有一些减负措施是“一刀切”的,有一些减负办法是简单化的,它的效果值得评估。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这是一个渠道。 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补充,我们现在要整顿的是违规的这一块,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整顿治理的是这一块,这一块负担很大、很重,叫做学生痛恨、家长无奈、机构赚钱。这种状况是不允许的。 三是考试评价减负。考试评价减负就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这是考试评价减负。指挥棒要让它正确起来。 四是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 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我觉得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这样使得我们减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这些年大家知道,各种成功学、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所以,有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我们全社会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是不行的,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提高教育素养,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 从这五个方面减负,我想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其中有两个关键措施:一是要砍断教师和培训机构在教学方面的联系纽带,这个一定要割断。培训机构可以搞各种培训,但是不能搞超前教学、超纲教学,义务教育阶段涉及的各科都不能搞,要割断这个。还要割断各类考试、考评、竞赛成绩和招生的联系,不把它作为招生的凭据。公办学校不准抢生源,用这些办法逐步减轻负担。二是综合治理,我们会建立起一个健康的教育秩序,构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过重的学业负担会逐步降下来。在这个地方,我也呼吁一下,我们给学生要减轻负担,要给老师也减轻负担,现在老师负担是很重的,各种填表、各种考评、各种比赛、各种评估,压的有些老师喘不过气来。在这里我要呼吁,要把时间还给老师,学校要拒绝各种“表叔”“表哥”——拿着表来了,要填表,各种表,必要的表要填,现在是表太多了,基层把这个叫做“表叔”“表哥”。学校要拒绝它们,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素质、提高质量。谢谢。 (完) 让教育部长怒怼的校外培训机构,近年已成社会乱象。 资料图 资料图 资料图 资料图 资料图 十几年前,补课的大多是补差。 如今,十个学生九个都在补课,差生补,中等生补,学霸也在补。 校外培训机构发展迅猛,每到寒暑假,各类培训机构就会打出“弯道超车”、“赢在起跑线”等广告语,也就是陈宝生所指的“鸡汤”。 资料图 培训机构扎堆 越来越多的家长也热衷于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但课外辅导市场鱼龙混杂,有些培训机构在满足了部分中小学生对学习的补充性需求的同时,也违背了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其学生规模超1.37亿人次。当下的一些课外辅导已不仅是孩子们课外的学业负担,也成为了众多家庭的经济负担。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的“拦路虎”。 据央广网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在两会期间表示,民办培训领域是对中国公立教育领域的良好补充,但是他个人反对超常教育、超前教育,整顿很有必要。 俞敏洪表示,孩子的成长过程像一棵树,浇了大量化肥可能会迅速成长,但到后期会发展病态,这也是中国很多小天才长大后爆发力差的原因。他认为,我国的教育一是要降低教育难度,二是要关注学生的特长教育、全面发展。 至于如何治理培训机构乱象,陈宝生部长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提出,将对培训机构列出“黑名单”“白名单”,向全社会公布,赢得全社会的支持,同时争取全社会的监督,我们共同把这件事办好。 原标题:怒怼校外培训机构,教育部长随口就是一句打油诗 (综合人民日报微博、华商报、央广网)[详情]

观察者网 | 2018年03月17日 06:30
教育部:中小学竞赛获奖结果不得作为招生入学依据
教育部:中小学竞赛获奖结果不得作为招生入学依据

  资料图 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俊)今天(3月21日)教育部发布《公告》指出,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结果只能视为荣誉,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承认违规开展的此类活动的成绩或结果。另外,未经教育部批准,各类竞赛、挂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动不得冠以“全国”字样。 这份全称为《关于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公告》(简称《公告》)提出,批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各类竞赛、挂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动,应有法律法规或省部级以上文件为依据,坚持从严控制、严格审批,原则上不得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活动。未经教育部批准,各类竞赛、挂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动不得冠以“全国”字样。 《公告》要求,组织实施的竞赛、挂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动,必须坚持公益、自愿原则,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条件强行要求学校或学生参加此类活动,不得收取活动费、报名费和其它各种名目的费用,不得组织培训,不得推销或变相推销相关资料、书籍或商品。 对未经批准、违规举办的此类活动将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坚决查处一些“山寨社团”“离岸社团”举办以营利为目的的所谓“国际”“全球”“大中华”赛事。 此外,《公告》强调,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结果只能视为荣誉,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华杯赛”、“学而思杯”、“希望杯”等“杯赛”热度不减,不少中学依托社会培训机构通过各种竞赛选拔学生。今年年初,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整治校外培训。《通知》颁布后,不少“杯赛”叫停。比如,原定于3月10日举行的第23届“华杯赛”决赛,已确定暂缓举行。另一备受关注的“学而思杯”也不再举办。 原标题:教育部:中小学竞赛的获奖结果不得作为招生入学依据[详情]

二胎时代:缺位的幼托 靠政府也要靠民间
二胎时代:缺位的幼托 靠政府也要靠民间

  二胎时代,托幼的尴尬 卫计委、财政部、教育部、民政部等相关部门正在加紧进行调查研究,将制定我们国家婴幼儿(主要指0岁至3岁)发展的规划,制定行业标准,制定推动和支持婴幼儿事业发展的政治措施,预计今年年内能够出台。资料图 一方面,0岁至3岁托幼服务有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托管服务资质和准入标准不明 陈晨又怀孕了,但与两年前不同,这次她更多感到的是焦虑和烦恼。 由于公公婆婆身体不好,他们还需要保姆照料。她的儿子现在由其父母照看,但两位老人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年纪的孩子身边根本离不开大人,再来个小的我们真的看不了了。” 考虑到日后抚养两个孩子的经济压力,陈晨实在没有勇气辞职做一个全职妈妈…… “如果能有招收婴幼儿的幼托班就好了。”但陈晨在附近的幼儿园打听了一圈,能接收的孩子最小年龄也得两岁半。 事实上,和陈晨有相同烦恼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有80%左右的父母在是否要生育二孩上首先考虑的是托幼因素,约有62.3%的受访家长有0岁至3岁托幼的需求。 二胎时代下,托幼问题日益凸显。 “缺位”的幼托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托幼问题同样引起了一些代表委员的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原副主席崔郁近两年经常听到家长反映找不到照顾3岁以下幼儿的“托儿所”,这让那些既想要“二胎”又不想耽误工作的家长伤透了脑筋。 崔郁介绍,2016年,国家卫计委调查显示,在不愿生育二孩的家庭中,有60.7%是出于孩子无人照料而放弃生育。在有3岁以下孩子的18岁至45岁城镇女性中,有近1/3的人因为孩子无人照料而被迫中断就业。 “由此可见,3岁以下托幼服务严重不足已直接影响到家庭的选择和幸福感,以及‘全面两孩’政策的有效落地。”崔郁直言。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黄细花同样常年关注幼儿托育问题。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她曾递交关于将婴幼儿托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的建议,鼓励为职工提供福利托育服务。 今年,黄细花重点关注了3岁以下儿童托育服务机构“缺位”的问题,“当前公办托育服务机构数量很少,尤其是公办幼儿园向下延伸招收3岁以下儿童的托育班严重萎缩。” 法治周末记者随机走访了北京市丰台区几家公办幼儿园,得到的答复均是只接收3岁及以上的儿童入园。 一位公立幼儿园的负责人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为了解决入园难等问题,近些年,公立幼儿园基本都取消了托育班,即便有的幼儿园会在孩子入园前提前半年开设亲子班,但也要求至少有一个家长陪同上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托儿所。 北京公益西桥附近一家私立幼儿园的工作人员也向法治周末记者坦言,私立幼儿园会对入园年龄相对放宽,但一般也不会低于两岁半,“孩子太小几乎没有任何自理能力,除了需要更多专业幼师看护外,也很容易引发纠纷,对幼儿园来说不但投入要增加,责任也太大。” “这一块的资质没人能管” 侯晓丽和丈夫正在为是否生二胎而犯愁。犹豫犯愁的原因是她了解到,曾经帮她照看过女儿的单位内部托儿所早就关闭了。 “以前单位内部有个小托儿所,职工的孩子1岁半就可以送进去,下班再接走。”侯晓丽打听了一下,关闭据说是因为资质出了问题。 事实上,不少企业内部开设的托儿所都面临同样的难题。 2017年被曝光的携程托儿所虐童事件中也披露,该所曾因“没有得到行政许可”而被地方教育部门查封,最终随着上海妇联的介入才得以重新开园。 更直观的例子是去年北京市朝阳区亿佳佳教育国美中心被叫停事件。 2017年11月,北京市朝阳区亿佳佳教育国美中心收到了教委下发的停止办学通知书。 这所主要为0岁至3岁婴幼儿提供早期教育、临时托管等方面需求的机构几个月前就曾因未经相关主管部门审批许可,接到过朝阳区教委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 负责人朱纯燕坦言,接到改正通知书后,她曾与朝阳区教委相关部门沟通,不过对方表示“0岁至3岁这一块的教育资质没人能管”。 对此,朝阳区教委社办科对媒体表示,目前,确实只有针对服务3至6岁孩子办园的审批。要求涉事单位停办,系其没有取得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资质,若想提供针对0岁至3岁婴幼儿托管服务,可先取得幼儿园办学许可证,配备相应师资,再咨询其他部门。 在一些“刚需”的家长眼中,既然等不到资质,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单亲妈妈周鸥两岁的女儿一直由其母亲照顾,但今年年初她的母亲突然生病,女儿没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又不想找保姆,周鸥决定将她暂时送到附近一家托管机构中。 “每天早8点到晚8点帮忙照看孩子,一周5天,一个月算上饭费4000元。”周鸥去考察过两次,目前这家托管机构有4名老师,都持有高级育婴师或母婴护理师等证件。 周鸥询问过资质问题,该托管机构也很“实在”:“我们不属于幼儿园,目前没有办法在教育部门拿到资质,但在工商部门有注册,有工商营业执照。” 在该机构,老师与孩子的配比是1:3,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实时看视频监控,报名后的周鸥其实仍对资质问题心存芥蒂:“家长肯定更希望能把孩子送到正规、公办的托幼机构。” 靠政府,也要靠民间 托幼问题也引起了政府的注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对儿童托幼全过程监管。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在今年全国两会答记者问时强调,教育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安排和要求,对学前教育给予高度关注。 不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在陈宝生的发言中特别提到了一个概念,“学前教育指的是3岁至6岁儿童的教育,即幼儿园阶段的教育”。 “这其实恰恰反映了我国当前0岁至3岁托育发展的现状。”熊丙奇对法治周末记者直言,近年来国家对3岁至6岁的学前教育不断加大投入,但对0岁至3岁的托幼教育的定位和政府责任还存在一定争议。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法治周末记者解释称,从教育角度而言其实并不鼓励父母将不满3岁的孩子送进托管机构,因为从出生到3岁这段时期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黄金期,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更需要家庭的教育和关怀。当前一些托育机构缺乏专业性,比如,照搬幼儿园的教育方式,直接教孩子背古诗、算算术,这是不科学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当前很多家庭都是双职工,隔代照料又易出现养育观念冲突,加之二胎的放开,3岁以下托幼服务也有市场需求。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教育部门审批发放的办学许可证,只针对教授知识或技能的培训机构,0岁至3岁的托管机构并不在此范畴。 “我国托幼服务没有明确的审核管理机构,缺少引导和监管,游离在灰色地带。”熊丙奇曾对市面上一些托幼机构做过调查,除了个别由政府采购、在社区服务中心为0岁至3岁幼儿提供临时托管服务外,基本以私立机构为主。由于审批程序模糊,很多机构都只能以家政服务、培训等名义进行工商注册,但工商部门却很难对这类机构的保育服务、师资环境等进行专业监管。 要解决这一问题,崔郁和黄细花都认为应强化政府责任,从国家层面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黄细花认为应由教育部门牵头并建立卫生、消防等跨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消除监管空白。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在推行0岁至6岁托幼教育一体化,根据不同年龄给孩子提供不同的服务和教育。”熊丙奇认为政府也可以根据年龄来制定不同方案,比如,2岁至3岁的托幼可以纳入幼儿园整体建设,这部分教育统一由教育部门管理;而0岁至2岁孩子的托幼服务,考虑到其有更强的保育属性,可由民政部门统一管理。 鼓励现有幼儿园增设托管班,将幼儿入园年龄向下延伸也是崔郁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建议。采访中不少家长也表示更愿意送孩子去幼儿园开办的托管班。 但在储朝晖看来,结合现有幼儿园资源,0岁至3岁托幼服务完全依靠政府是不现实的,应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托幼机构。这其中关键就是要制定相应的准入标准和资质清单,不但有利于政府摸底现有机构,也能给予明确的办园引导。 有些地方其实已在先行先试。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市教委会同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已牵头成立上海市托幼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正在研究制定3岁以下托育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办法,着力通过引导和规范,推进托育管理。 法治周末记者 赵晨熙[详情]

吴月代表:提高幼儿教师准入门槛 对虐童的涉事教师零容忍
吴月代表:提高幼儿教师准入门槛 对虐童的涉事教师零容忍

  网络配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吴月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强幼教管理,保护儿童健康成长的建议。 建议认为,以幼儿园虐童事件为代表的一些侵害儿童人身权益案件,主要有以下内外因: (一)幼儿园教师招聘条件有缺陷,致使部分心理有缺陷的人员进入幼儿教师队伍。 施暴教师童年时期或被忽视、被虐待致使心理产生缺陷。如果一个人在生命早期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曾经被严重忽视、被虐待、被暴力对待或者抛弃,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是“虐待VS被虐待”的话,成年后,其生命将会继续在“虐待VS被虐待”关系模式中展开。 (二)学前教育师资的来源、准入机制和福利待遇与未成年人保护的需求不匹配。 学前教育师资普遍是中专、大专院校毕业生,而在目前“心理健康远远没有放在与智力培养同等重要位置”的教育现状下,中专、大专学生绝大多数并非基于兴趣选择。学前教育师资在我国整体的教育序列中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于是出现连锁反应:无优秀的生源,无优秀的学前教育老师,无严格的行业规范,无福利待遇保障,无尊重有爱的教育。 吴月代表就预防虐童事件发生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幼儿教师准入门槛,加快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幼教师队伍把关机制和淘汰机制,是从头杜绝虐童现象的重要手段:一是适应社会需求,在师范类院校增设扩大学前教育专业,提高录取条件,科学设置学习课程,注重对心理、道德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二是加强法律意识、心理素养、道德伦理在教师资格考试考核中的比重,强化对性格特征、情绪调控和应变能力的考察。三是引导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增强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二是健全监督机制和设施。幼儿园应当根据幼儿成长发育的特点,在不同班级配备不同的师资力量,小班儿童应当加大教师配备比例,以5名老师带班20-25名儿童为宜。国家对幼儿教育建立指南,对幼儿园教学内容、食宿、教师行为等制定细则。设立专门举报电话,鼓励家长对教师教育内容、乱开培训班、体罚学生甚至侵害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幼儿园必须无死角安装摄像头,摄像内容保存一个月备查;成立家长委员会,同意家委会不定时抽查幼儿在园录像、饭菜品质、卫生消毒等情况。 三是依法追究幼儿园虐童教师和其他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对有虐童行为的涉事教师零容忍,应予以开除并取消其教师资格。对情节恶劣的,还要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第19条“对未成年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看护的人,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规定,依法追究虐童教师以及其他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四是认真做好虐童教师和其他相关责任人的认知和行为矫治。侦查机关除了调查当事人有罪的证据,还应调查其成长经历,深入分析“亲子园”施暴人员的犯罪动机和原因,针对其创伤给予疗愈和专业支持,帮助其脱离熟悉的“虐待VS被虐待”关系模式。 五是认真做好被虐待儿童的创伤修复,尽最大努力阻断暴力的代际传递。为避免被虐儿童产生自卑甚至将虐待和暴力合理化,应集中优势专业力量,对这些孩子和家庭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最大限度阻断暴力的代际传递。[详情]

人大代表:加大打击收买被拐儿童行为 买卖应同罪
人大代表:加大打击收买被拐儿童行为 买卖应同罪

  网络配图 一部《亲爱的》电影,让无数观影者流泪。 这部电影,让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被拐卖儿童、丢失孩子的家庭及那一群连续多年寻找被拐孩子的父母之悲情故事。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卓尔控股董事长阎志指出,惩罚和预防此类犯罪行为,需要国家整体性推进对拐卖儿童违法犯罪活动的综合治理。 买卖儿童应当同罪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幸福源泉。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前我国拐卖儿童的违法犯罪活动依然存在。 2009年,公安部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打拐DNA信息库,帮助四千五百余名被拐多年的儿童与家人团聚,其中2016年有392名失踪或被拐多年的儿童通过比对和核实找到了亲人。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显示,2015年全国共破获拐卖儿童案件数756起。 2015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对收买被拐妇女儿童的行为一律追究刑事责任,不能免除处罚,对买方行为形成一定震慑作用。 2016年5月上线的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又称“团圆”打拐系统)数据表明:截至2017年年底,该打拐系统已帮助找回2297名儿童,解救被拐儿童超过40名,但仍有61名儿童未能找回。 阎志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多年来,经过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反拐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案发数量呈下降趋势,但当前拐卖儿童的违法犯罪活动仍时有发生,呈现集团化、网络化和交易快捷等趋势。 在阎志看来,买方市场的存在,是拐卖儿童违法犯罪存在的重要原因。 “虽然刑法修正案(九)提高了对收买者的刑罚,但修改后的刑法对收买者的刑罚仍然过轻。”阎志认为,毕竟买卖双方处于供需两端,对犯罪行为的发生都具有重要地位,过于宽宥需求端,不利于惩罚和预防此类犯罪行为的发生。 阎志建议,完善刑法相关规定,进一步提高对收买被拐卖儿童行为的打击力度。 “删除刑法第241条第6款的规定,制定新的司法解释对拐卖儿童罪的既遂标准予以明确细化,对于未遂的犯罪行为也应从重处罚,对需求端形成巨大震慑,惩罚和预防此类犯罪行为的发生。”阎志呼吁,还要完善拐卖儿童犯罪的立案、审理和执行程序,细化相关标准和条件,提高立案和审理效率,加大执行和威慑力度。 建立救助管理体系 “目前,中国家庭接送孩子上学现象十分普遍,反映出中国人对儿童人身安全非常缺乏安全感。”阎志说,儿童被拐失踪新闻时有曝出,防范儿童被拐仍然是全国舆论热点及家长们焦虑的焦点之一。 公安部的“团圆”系统累积超过5.3亿人参与到打拐行动中,该系统每条推发微博信息均在10万阅读量上下,最高单条阅读量甚至达到1028万。 “群众对打拐行动的高参与度,侧面说明打拐防拐是舆论热点,同时也折射了人们对儿童人身安全的巨大焦虑。”阎志认为,整体推进对拐卖儿童违法犯罪活动综合治理,是兜牢法制底线,关爱儿童、依法保护儿童基本人身权利的紧迫要求。 阎志呼吁,通过国家行政手段,建立全国统一的行政性失踪儿童救助管理系统,设立常设专门协调机构,制定联动机制,高效打击拐卖儿童犯罪,解救寻找失踪儿童。 “建立全民共防共建的信息预防机制,在全国全面推广DNA数据库、虹膜数据库、人脸识别数据库等技术应用,提高儿童生物识别率,推动被拐儿童第一时间回归原家庭。”阎志建议。 此外,阎志还建议进一步理顺被拐儿童安置救助途径,明确社会福利机构或者社会救助机构对无法找到家庭的被拐儿童的安置责任,对沿街乞讨、流浪儿童进行完全救助,实现儿童零乞讨、零流浪,从严从重打击儿童乞讨“产业链”和幕后操纵者。 很多现实表明,被拐卖儿童即便被解救,对受害家庭造成的伤害也难以弥补。而没有子女的家庭对孩子有着巨大的渴求,这些既需要情感抚慰,也需要系统社会救助。阎志建议,动员教育、社区、医疗、行政等资源设立专门机构,对被拐卖儿童及受害家庭提供心理及生理方面的救治;设立儿童安全奖励基金,引导全民关注及参与救济。 与此同时,阎志呼吁,加强儿童安全教育,在幼小教育中增加、强化安全教育内容,提高儿童安全防范意识。 原标题:对收买被拐儿童行为加大打击力度 □本报记者刘志月 来源:法制日报[详情]

“三点半”难题两会热议 25省探索课后服务出高招
“三点半”难题两会热议 25省探索课后服务出高招

  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孩子放学无人接管的“三点半”难题也是教育界关注的一大热点。 在3月3日下午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是首个接受记者提问的部长。对于“课后三点半”问题,陈宝生表示,目前,25个省已经下发了通知,制定了符合各省实际的政策措施,接下来将通过多种模式解决小学生“三点半”放学给家长接孩子造成的难题,给年轻父母更厚实的“红包”。 2018年春季新学期开始,北京大兴区在大兴新城直属地区的60所小学和幼儿园全面试行低龄学生、幼儿免费“课后延时服务”,帮助解决孩子放学无人接管的“三点半”难题。16日,正在开展免费“课后延时服务”的北京大兴区第八小学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参加的学生已经不少,家长们也反映相比校外的托管机构,更放心让孩子课后留在学校里。 此外,已经发布相关政策措施的25个省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也各自摸索了不少可行的解决方法。 2018年3月14日,江苏扬州,放学后的小学生正在树人苑社区科学实验室里学习相关高科技知识。视觉中国 资料 北京大兴给予教师经济补贴 幼儿园、中小学学生每天下午三点半左右放学,家长却要五点左右才能下班,这段无法同步的时间里,孩子怎么办?3日下午,陈宝生表示,“三点半”现象之所以成为年轻父母们和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难题,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一个产物,更多表现在大中城市。关心这个问题的年轻父母们,正处在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宝贝抚育的关键阶段。由于分工、作息时间的不匹配,他们没有办法接孩子,带来了“成长中的烦恼”。 针对这个难题,近日,北京大兴新城直属地区的60所小学和幼儿园全面试行低龄学生、幼儿帮助解决孩子放学无人接管的“三点半”难题。 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2018年春季开学后,大兴区教委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大兴区小学、幼儿园开展低龄学生、幼儿“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相关要求。 《意见》中明确,服务的学生群体为确因工作原因、实际困难,不能按时接走的小学一至四年级学生和在园幼儿。此外,始终坚持家长自愿、学生自愿、服务教师自愿的原则,不教授新知识、新技能。 此前,“课后延时服务”前期已经在大兴八小、大兴六小、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3所小学以及大兴一幼、大兴五幼、大兴十一幼3所幼儿园进行了试点。有服务需求的家长提前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根据申请安排教师。不同班级的学生将组成规模不超过20人的“临时班”,由两名教师管理。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教师会将学生聚拢到固定场所,带领学生看书、完成作业。家长采取随来随接的方式,在六点半前将孩子接走。对于参与“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教师,大兴区政府将通过区财政对其给予一定数量的经济补贴。 大兴八小是第一批试点的小学之一。16日,该校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课后延时服务”正在全校内进行推广,尽管服务仍在试点阶段,但参加的学生已经不少,已有六七十人选择“课后延时”。同时,家长们也反映相比校外的托管机构,更放心让孩子课后留在学校里。这位负责人表示,对于延时时段内值班教师的安排,学校目前基本采取教师自愿或轮流当班的安排措施。“尽管学校现在还没有对负责值班的教师有所补贴,但老师们都很负责,在课后仍能做到按时到岗、认真管理。” 同样已经开始试点的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也正在摸索完善这项新服务。该校迟校长表示,根据教委的指示,学校目前开展的“课后延时”服务仍处于筹备和尝试的阶段,下一步还将等待区教委的后续安排,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服务体系。 各地摸索课后服务新渠道 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渠道作用,普遍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 之后,安徽、重庆、宁夏等地陆续根据本省实际提出了工作要求。其中,除了提供的作业和阅读辅导不少试点学校还增设了课余“新玩法”。 今年全国“两会”上,陈宝生也表示,该《意见》印发一年来,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大概可以分成这四种模式,各有所长。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高招。” 其中包括,上海规定中小学课后服务要做到百分之百全覆盖,服务的时间是3点半到5点,参与这项服务的老师在效益工资方面给予倾斜。北京规定3点到5点期间是课后服务时间,主要内容是开展课外活动,每个学生每年补助700-900元。南京探索了一种弹性离校时间,到了放学时间孩子可以弹性离校,学校做出安排进行托管。广西探索利用社区资源来解决托管问题的路子。 2017年2月下旬,南京市所有公办、民办小学开始实行“弹性离校”制度,为小学生免费提供延时照顾服务,缓解“放学早、下班晚”导致的部分家长接孩子难问题。托管期间,学校将安排专人照管学生自行学习和课外阅读等,并确保学生安全,由市级专项奖补经费为该制度“买单”。 2017年春季学期后,上海市嘉定区启动“四点半行动”。每周,上海市嘉定区紫荆小学都会挑选一批图书,放在专用书架上,学生不必登记,随手就能翻看。天津市河西区梧桐小学学生放学后多出了足球训练的乐趣。在江苏大学附属学校小学部,江苏大学和本部的20名退休教师撑起了学生弹性在校时段的看护工作。两校关工委成立了“4点钟工作组”,每天由2名退休教师值班陪伴孩子写作业、做手工。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则尝试了向社区购买服务。每天下午4点半放学后,社区教育学院会牵头组织,带领学生开展各种素质教育活动。福建省福州市也已经通过规范校外托管机构,从硬件建设、人员管理、活动开展等方面制定了标准,依托社会资源,建立了约69个少儿活动服务站,提供课后服务的新渠道。 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接下来,一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二要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三点半”难题涉及的相关政策问题。比如3点半到5点托管孩子了,老师的劳动时间加长了,负担就加重了,相应成本怎么分担,相应的劳动法规怎么调解。 对于现在课后托管存在的乱象需要进行治理,比如对于学校周围的托管班加强立法监管。陈宝生说:“相信通过不懈努力,这个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原标题:“三点半”难题在两会引热议,25省探索课后服务各出高招[详情]

鲁勇:还有约24万残疾儿童未完全解决好义务教育问题
鲁勇:还有约24万残疾儿童未完全解决好义务教育问题

  网络配图 3月19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七次全体会议。会议结束后,北大厅“部长通道”开启,记者在这里采访列席会议的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残联副主席鲁勇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一些地方残疾儿童存在入园难、入学难问题,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 鲁勇:由于出生缺陷、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等,世界上每天都在诞生残疾儿童。关于残疾孩子受教育问题,是党和政府格外关心和重视的人群,我国0-6岁残疾儿童168万,为了保证这些孩子能够和健全孩子一样,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党和国家制定一系列措施。 鲁勇:十八大以来,国家修订特殊教育条例,出台两个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在推动、解决上学问题上,国家建立大数据库,一人一策在推动。对于22万孩子,已经采取措施动态推动改革。 鲁勇: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过去几年中,每年都按照一人一案在推动解决。但是现在,按照实名制登记情况看,还有24万左右残疾儿童没有完全解决好义务教育问题。原因是重度占80%,家住在农村的占80%。 鲁勇:呼吁更多人能参与到残疾儿童的志愿教育中,有更多志愿者为残疾孩子做好送教上门的工作。 公号问题:全面奔小康,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但目前残疾人是最困难的群体,采取什么措施让残疾人不掉队? 鲁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我们正在采取多方面措施,来推动落实。下一步我们重点在六个方面要落实好更有力的措施。一是完善和落实顶层设计。十八大以来,残疾人事业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包括在全面建成小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都对群体的帮扶提出要求。 鲁勇:这几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重大文件,过去五年关于加快残疾人小康的顶层设计文件,密度、力度之大,历史少有,体现了党中央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和关注。这次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有7处直接部署,历史上第一次。按照这样的部署,落实好已有的顶层设计。 鲁勇:强化依法保障。依法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精准帮扶。我国率先建立所有持有残疾人证的残疾人的大数据库。 鲁勇:强化脱贫攻坚。过去5年,我们解决贫困残疾人脱贫问题500多万。激发内生动力。在广大残疾人中间蕴含巨大能量。我们相信有媒体的关心,共同努力,来使全社会都能关心关爱残疾人,让他们勇敢面对生活挑战,融入社会更有尊严,精神生活更充实。 鲁勇:最后还是要营造良好氛围,为残疾人融入社会,让整个社会树立残疾人观。在这里,我代表我国8500万残疾人,60多万残疾人工作者,给大家鞠躬。 鲁勇:“对于残疾人工作,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不是不重视,而是被忽视。”我期待能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展示我国文明进步的新成果,带动更多人关心关爱残疾人事业。共同努力,共奔小康。(根据网络文字直播整理)[详情]

在线教育等兴盛 教师行业是否迎来离职潮?
在线教育等兴盛 教师行业是否迎来离职潮?

  手捧“铁饭碗”,教师为何离职? 创意制图/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两会期间,提高教师待遇、改善职称评比体系,提高公办教师“获得感”等声音让教师这一群体再次受到关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外培训行业、在线教育等的兴盛,给老师带来了更多选择。 被称为“铁饭碗”的教师是否真的迎来了“离职潮”?是哪些因素在影响老师的去留?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以及教育生态又面临着哪些挑战? 大规模教师离职潮尚未显现 两会期间,教师去留问题引发代表委员的热议。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表示,尽管目前离职的公办教育教师数量并未对公办教师队伍建设构成威胁,但也要引起警觉。 随着家长、学生课外学习需求的提升以及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类教育机构不断涌现,在线教师、课程研发教师、独立教师等职业走入大众视野,教育工作者的选择愈发多元,舞台也愈发宽广。 曾在公立学校任职的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学区管理中心副主任刘乐天表示,近年来教师的观念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人希望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面对一线城市高房价等生活负担,教师开始选择光明正大地离开而不是偷偷做兼职。 根据新京报教育周刊上周进行的网络调查,有半数参与调查的学校在职教师正考虑离开,原因主要为待遇不高、工作考核多、工作时间长、晋升通道狭窄等。 此背景下,所谓的教师“离职潮”是否已经出现?曾任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强中学英语老师、现在某知名互联网教育机构从事英语核心课程研发的Lilian(化名)曾进行了一次小调查。她发现,很多教师因为工作太累等问题产生了离职念头,且以年轻教师居多,他们的个人职业规划相对不清晰,希望寻求更多的可能性,但最终决定离职的不到这一群体的10%。“公立校老师辞职潮现象并不明显。即便离职,也多为学校间的‘平跳’,”Lilian说。 在一线任教26年的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三年级语文老师白健鹰表示,从我校及周边校情况来看,教师的稳定性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富有责任感、使命感,加上教师在工作中获得的幸福感、成就感较高,历年来教师待遇也在逐渐提升,让老教师们更有信心干下去。 校内校外平台各具吸引力 在白健鹰看来,留在学校也是出于教育情怀。“比起单一的知识传授,学校承担的更多是育人工作。”刘乐天也认为,公立学校并不功利,相比于拿奖、提分等诉求,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核心素养教育等方面具有优势。 在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基础教育研修中心副主任杨红兵看来,学校拥有最优质的资源,重视不同阶段教师的培训,这是校外机构无法比拟的。杨红兵介绍,从入职培训、日常教研活动到青年教师培训、骨干教师专项培训,学校为不同需求的老师提供了提升的平台。 对比在学校和机构的工作经历,Lilian认为,学校里老师的发展路径更稳定、更清晰,从普通老师、班主任到学科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再到管理者,几乎可以预见自己未来的样子,而在体制外则恰恰相反。“对我来说,校外平台更具吸引力,因为发展空间更大,可能性更多,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自我学习,薪资待遇上也是多劳多得。虽然压力比在体制内大,但同事间的竞争关系也让人特别有动力去提升自己。”Lilian说。 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校外培训行业、在线教育等的发展,“编制”的诱惑力正在减弱。刘乐天认为,学校平台所体现的吸引力更多来源自优质校,普通校留人压力相对大。随着时代变化,体制内待遇、晋升等问题会逐渐凸显,需要各方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学校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 - 故事 离开“象牙塔” 看到更多可能性 ●张苍术(化名),曾任朝阳区某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 “离职前我从没想过会像现在这样生活。”2012年,张苍术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进入朝阳区一所小学做高年级语文老师。“作为班主任,我每天早上6点40分进班出早自习题目,晚上加班改作业,并与家长沟通学生情况,时常忙到夜里11点多。”这是张苍术工作日常。 由于婚后搬家到离校很远的地方,张苍术每天需要赶地铁首班车上班,这让她倍感疲惫,身体健康状况也亮起了红灯。2015年,她从学校离职。“当时很痛苦很纠结,舍不得学生和家长们,也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实在挺不下去了。” 而出乎张苍术意料的是,她把简历挂到某招聘网站后三小时内,就接到了两家培训机构的橄榄枝。“我悬着的心一下子放下了。”最后,她选择了一家离家较近的小型培训机构教授大语文课程。 面对挑战,张苍术着手重新学习,一轮下来受益良多,也看到了更多可能性。一年多后,张苍术又跳槽到一家线上教育公司做教研。“接下来,我还想尝试做学科编辑,打破学段限制,接触整个K12阶段的教学。” 在张苍术看来,离开了学校这一“象牙塔”,自己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自信。但她也强调,在校工作经验对自己后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我在学校里积累的经验是根本性的,机构也愿意招聘在学校里工作过的老师。” 并非每位转型的教师都获得了成功。张苍术表示,也有同事从学校离职后无法适应培训机构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要求,还有同事转行做销售但难以适应从“被人求”到“求人”的心理落差。“每个人情况不同,是否离开学校是个人选择问题。” 坚守源于热爱 做老师幸福感强 ●魏萍,北京市第九中学语文教师 “在做事上,您给了我很多启迪,比如原则,比如自主,比如放手……”读着学生毕业后寄给自己的明信片,北京市第九中学语文教师魏萍露出了幸福而骄傲的神情:“这个孩子现在是一名师范生啦,将来可能成为教师。”从教15年,魏萍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情从未消退:“看起来很平凡,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每当看到孩子们的改变,我心里都充满成就感。” 接手现在的班级后,魏萍发现班里的学生大多过于含蓄,不善表达。“我担心学生的这种性格会对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想引导他们做些改变。”于是,感恩节来临时,魏萍给每名学生发了一张心形便笺,让他们写上自己最想感谢的人和事儿;又抓住新年的时机,向学生表达感谢与祝愿,借此机会提醒学生主动表达自我。经过努力,魏萍发现,班里一名内向而自卑的学生变化明显。“有一次课间,我与学生聊起女儿生了病迟迟未愈,他听说后便专门发短信来关心;不久后,我在课堂上讲到‘做人要通透’,下课后他追上来跟我讨论,告诉我感受。”魏萍说:“我的引导对孩子产生了点滴影响,让我感受到作为教师的价值。” 单纯的工作环境也是让魏萍坚守的原因。“同事间的关系特别好,有什么事都是大家一起帮忙。”魏萍回忆,有一次轮到自己做课,教研组内老师会提建议帮我完善,到了上课当天,更是提前帮忙发学案做准备,让她能从容地讲课。 常年教高三年级,魏萍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每天工作13个小时以上,但她仍然决定坚守一线教学。“对我而言,这个职业的快乐大于无奈。尽管生活不富裕,但我在做着我喜欢的事,内心踏实而幸福。” - 支招 多去反思总结教学规律 ●杨红兵,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基础教育研修中心副主任 首先,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是基础。教师需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份职业,且学科素质、教育理论基础扎实。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做孩子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提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即使较少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也要带着问题做教学,不断创新。教育具有“时效性”,教师需关注教育改革方向,调整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照顾到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 再次,善于学习,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论,智慧地利用技术提升教学效率,并学习借鉴他人教育经验。建议青年教师坚持写教育反思笔记,总结教育教学规律。 最后,坚持走心的教育。有些教师会产生职业倦怠,觉得工作枯燥乏味。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关注每个学生每天的点滴进步,关注生命成长的过程,这会让你的教学更有意义。 声 音 一方面,如何打造更专业的教师队伍,完善教师准入、评价标准,让更多优秀、热爱教育的老师进来,值得学校等相关部门思考;另一方面,家庭、社会也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给老师充分的信任和空间。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基础教育研修中心副主任杨红兵 教师期待的是社会的认同和关怀。除了提升学科教学能力,还需要内容形式多元的培养来帮助教师成为全面、有底蕴、有情趣的人,丰富教师的生活,也让学生受益。有了幸福的老师,才有充满正能量的教育。希望教师能够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职业,成为一个社会热门职业。 ——北京市第九中学语文教师魏萍 D01-D02采写/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冯倓秋[详情]

代表:幼儿园安全不能依赖摄像头 应严控幼师入口
代表:幼儿园安全不能依赖摄像头 应严控幼师入口

  3月16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记者会上指出,2017年,我国适龄儿童毛入园率达到了79.6%,距离2020年幼儿园毛入园率85%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幼儿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面临巨大的挑战。幼儿园的管理和安全存在着诸多漏洞与薄弱环节,亟待破解。 破解幼儿园安全的关键不是摄像头 重点是严把教师入口关 据悉,近日,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人民检察院批捕一个虐童的幼儿园老师。2018年1月10日至12日中午,因孩子吵闹不听话等原因,长沙市芙蓉区某民营幼儿园保育员邓某用脚踹肚子、打耳光、打头部、拍背部等方式虐待了8名儿童。其中张某不仅被打了头部,还被打耳光,以致于其右鼓膜充血。 3月14日,根据长沙市芙蓉区人民检察院的批捕决定,公安机关逮捕了邓某。 在今年两会上,未来网记者注意到,携程亲子园、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被当作典型案例写进了201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 2017年接连曝光的多起“虐童事件”将民办幼儿园存在的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事件发生后,各地纷纷响应号召在幼儿园安装摄像头,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配置教育督导员。 摄像头能解决幼师的虐童问题吗? 对此,曾经个人出资3000万元为全村人无偿盖洋楼,并在村里开办幼儿园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告诉未来网记者:“这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重点要从培养幼小教师的师德入手,把好幼小教师的入口关。”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和裴寨村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一起。 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当前家长不敢把送孩子进幼儿园的担忧,裴春亮表示,虐童事件毕竟是个案,不能一概而论,总体来看,我们国家的幼小教育环境还是值得信赖的。不过,也需要家长与园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相对而言,我们现在的孩子都比较娇生惯养,普遍比较任性,需要教师多一些耐心和方法,也需要家长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将无证园也纳入规范监管范围 保障幼儿园安全 民办幼儿园的野蛮生长暴露了很多问题,保障幼儿的安全健康,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刻不容缓。 2017年5月,教育部印发《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要求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并首次明确把无证幼儿园纳入督导评估范围,实现幼儿园、附设幼儿班和幼教点的全覆盖。北京、上海等地实施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也明确为无证园配备责任督学。 怎样通过加强监管保证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对于被诟病的一些幼儿园教师虐童、安全无保障、办学水平差等现象,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完全靠政府监管很难,需要形成教育督导和行业管理并重的机制。 记者在《教育部教育督导局2018年工作要点》了解到,今年的工作重点是落实《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建立办园行为常态监测机制,把所有的民办园特别是无证园都纳入监管范围,确保依法依规办园。 教育督导不分公私 公办民办园一视同仁 陈宝生部长在教育专场记者会上透露,目前,我国有4600万在园幼儿,幼儿教师缺口71万,保育员缺口76万。按照国家卫计委的人口预测,2020年有431万幼儿到达入园年龄,届时,幼师缺口100万,保育员缺口90万。为了满足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民间资本大量进驻学前教育领域,民办幼儿园的数量大大增加,远远超出了公办幼儿园的数量,无证幼儿园亦是遍地开花。 没有登记注册的无证幼儿园如何保障幼儿的安全呢? 裴春亮说:“公办也好,民办也好,(幼儿园)办学目的是一致的,教育督导需要一视同仁,绝对不能厚此薄彼,民办幼儿园更应该引起重视。” 在裴春亮看来,没有登记注册的幼儿园的广泛存在,反映了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私人幼儿园要坚决关停。”裴春亮建议,“对符合办学条件的民办幼儿园要大力支持,尽快完善相关手续,少设置一些障碍。毕竟民办幼儿园保障了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前教育需要,可以说功不可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史亚娟认为,要给予民办幼儿园更多尊重,落实同等地位,做到公平对待。 “同时,也希望国家相关部门给予民办幼儿园更多的优惠政策,从教学条件、师资选拔、安全评估等方面进行跟踪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办学质量。”裴春亮补充道。 来源:未来网 原标题:代表委员:幼儿园安全不能依赖摄像头 严把幼师入口关[详情]

为学生减负 就该着力提升“教育素养”
为学生减负 就该着力提升“教育素养”

  网络配图 提升了自身的教育素养,不会轻易着了“鸡汤加忽悠”的道儿,才能更好地为孩子减负。 3月16日上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答记者问。谈到“减负”问题时,他表示,“我们全社会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是不行的……” 相信很多家长听完陈宝生部长的这段话,都会深有体会,心有戚戚。可以说,社会和家庭教育素养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教育观的跑偏、错位和似是而非,也给了各种“鸡汤加忽悠”以渗透之机。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很多教育“毒鸡汤”也肆意传播、漫天飞舞,比如,“快乐教育——不快乐就不教育了?那游戏厅可能才是教室应有的模样”,“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不夸还是好孩子吗?如果是,为什么要夸;如果不是,只喜欢听夸的是好孩子吗?”,“充分释放天性——别把没教养当天性”……这些鸡汤确实容易把人灌醉,这些忽悠也确实容易被人当“翡翠”。 加上很多培训机构的营销诱惑、家长间的模仿与攀比、恨铁不成钢和病急乱投医等心态,超量教育、过度补习便成了一些家庭和孩子的常态。 而教育素养的核心其实是教育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独立判断能力。 萧伯纳的剧作《巴巴拉少校》中有个桥段,军火大王安德谢夫给儿子推荐职业,比如文学艺术、哲学、陆军、海军、宗教、律师、戏剧等,可儿子声称一概干不来。他只好问儿子:“你能说说你长于什么或是爱好什么吗?”儿子说,“我会明辨是非。”这让他大为欣慰:“你掌握了人世间最大的秘密……你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提高教育素养同样如此。素养的核心是观念,素养的关键是判断,教育素养指向的就是对教育方式、目的等形成正确认知。这包括很多内容,如好的教育不是把人培养成学霸才行,所谓的“成才”也不是把孩子打造成应试教育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而这些观念的形成、判断的基础,都需要见识、阅历及思考,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够练就。换言之,良好的教育素养并非唾手可得,而是有门槛的。这就需要社会和家长不断学习,在全社会形成提高教育素养的风气,尤其是父母,更需要加强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上岗培训”。 当然,提高教育素养不是要把家长们都变成教育专家。除非精通教育和社会规则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多数家长在为孩子做学业选择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手足无措,心态焦虑。如果把判断和选择全部交给家长,可能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拼爹”。 说到底,提高教育素养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个长期的基础性工程,既需要家长们自身的觉醒和学习实践,也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身体力行,还有待教育管理部门政策导向和社会氛围的改变。也只有整个社会的“教育素养”都提升了,才能更好地为孩子“减负”。[详情]

教育部长怒怼校外培训机构 随口就是一句打油诗
教育部长怒怼校外培训机构 随口就是一句打油诗

  3月16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谈及校外培训机构满天飞的现象,陈宝生来了段freestyle: “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个是不行的!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 教育部部长 陈宝生 陈宝生狠批:很多培训机构是“鸡汤+忽悠”。超前教、超纲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学生痛恨、家长无奈、机构赚钱,这种状况不允许! 以下为文字实录: 未来网记者: 请问陈部长,近期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了解,国家层面已经先后发布了多个减负令,但感觉孩子负担不减反增。请问陈部长,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怎样才能真正为我们的孩子减负?谢谢。 陈宝生: 减负问题在今年“两会”引起了各方面的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可以说“减负”是一个热词,不仅是热词,还是长期以来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焦点。对于减轻学生负担,这些年,我们已经迈出了重大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一个人心里面都有一本帐,都知道总体上负担为什么没减下来,都知道自己孩子的负担是谁加上去的,我想,每个家长心里清楚,每个老师心里清楚。这里我要讲清楚一些概念,一个是什么叫负担?我们讲的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负担。在这个以内的,我们把它叫做课业、学业,叫做必须付出的努力。这一点,我觉得在这儿我们应当把它区分一下。不然谁都讲负担,但是很多人讲的负担又不是同一个负担,我们要减的是这个负担。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这样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减负工作。我想减负这个事不光是教育战线的事,是整个社会的事。减负、负担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减负,从哪些方面减?要从以下几方面减: 一是从学校减,叫做从学校教学减负。这些年,我们对学校减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人讲叫作“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个话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但也有偏颇。偏颇在哪里?我们有一些减负措施是“一刀切”的,有一些减负办法是简单化的,它的效果值得评估。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这是一个渠道。 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补充,我们现在要整顿的是违规的这一块,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整顿治理的是这一块,这一块负担很大、很重,叫做学生痛恨、家长无奈、机构赚钱。这种状况是不允许的。 三是考试评价减负。考试评价减负就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这是考试评价减负。指挥棒要让它正确起来。 四是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 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我觉得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这样使得我们减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这些年大家知道,各种成功学、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所以,有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我们全社会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是不行的,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提高教育素养,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 从这五个方面减负,我想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其中有两个关键措施:一是要砍断教师和培训机构在教学方面的联系纽带,这个一定要割断。培训机构可以搞各种培训,但是不能搞超前教学、超纲教学,义务教育阶段涉及的各科都不能搞,要割断这个。还要割断各类考试、考评、竞赛成绩和招生的联系,不把它作为招生的凭据。公办学校不准抢生源,用这些办法逐步减轻负担。二是综合治理,我们会建立起一个健康的教育秩序,构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过重的学业负担会逐步降下来。在这个地方,我也呼吁一下,我们给学生要减轻负担,要给老师也减轻负担,现在老师负担是很重的,各种填表、各种考评、各种比赛、各种评估,压的有些老师喘不过气来。在这里我要呼吁,要把时间还给老师,学校要拒绝各种“表叔”“表哥”——拿着表来了,要填表,各种表,必要的表要填,现在是表太多了,基层把这个叫做“表叔”“表哥”。学校要拒绝它们,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素质、提高质量。谢谢。 (完) 让教育部长怒怼的校外培训机构,近年已成社会乱象。 资料图 资料图 资料图 资料图 资料图 十几年前,补课的大多是补差。 如今,十个学生九个都在补课,差生补,中等生补,学霸也在补。 校外培训机构发展迅猛,每到寒暑假,各类培训机构就会打出“弯道超车”、“赢在起跑线”等广告语,也就是陈宝生所指的“鸡汤”。 资料图 培训机构扎堆 越来越多的家长也热衷于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但课外辅导市场鱼龙混杂,有些培训机构在满足了部分中小学生对学习的补充性需求的同时,也违背了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其学生规模超1.37亿人次。当下的一些课外辅导已不仅是孩子们课外的学业负担,也成为了众多家庭的经济负担。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的“拦路虎”。 据央广网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在两会期间表示,民办培训领域是对中国公立教育领域的良好补充,但是他个人反对超常教育、超前教育,整顿很有必要。 俞敏洪表示,孩子的成长过程像一棵树,浇了大量化肥可能会迅速成长,但到后期会发展病态,这也是中国很多小天才长大后爆发力差的原因。他认为,我国的教育一是要降低教育难度,二是要关注学生的特长教育、全面发展。 至于如何治理培训机构乱象,陈宝生部长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提出,将对培训机构列出“黑名单”“白名单”,向全社会公布,赢得全社会的支持,同时争取全社会的监督,我们共同把这件事办好。 原标题:怒怼校外培训机构,教育部长随口就是一句打油诗 (综合人民日报微博、华商报、央广网)[详情]

陈宝生: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
陈宝生: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3月16日上午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图为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新华网/中国政府网 陈杰 摄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16日10时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未来网记者:请问陈部长,近期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了解,国家层面已经先后发布了多个减负令,但感觉孩子负担不减反增。请问陈部长,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怎样才能真正为我们的孩子减负?谢谢。 陈宝生:减负问题在今年“两会”引起了各方面的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可以说“减负”是一个热词,不仅是热词,还是长期以来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焦点。对于减轻学生负担,这些年,我们已经迈出了重大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一个人心里面都有一本账,都知道总体上负担为什么没减下来,都知道自己孩子的负担是谁加上去的,我想,每个家长心里清楚,每个老师心里清楚。这里我要讲清楚一些概念,一个是什么叫负担?我们讲的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负担。在这个以内的,我们把它叫做课业、学业,叫做必须付出的努力。这一点,我觉得在这儿我们应当把它区分一下。不然谁都讲负担,但是很多人讲的负担又不是同一个负担,我们要减的是这个负担。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这样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减负工作。我想减负这个事不光是教育战线的事,是整个社会的事。减负、负担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减负,从哪些方面减?要从以下几方面减: 一是从学校减,叫做从学校教学减负。这些年,我们对学校减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人讲叫作“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个话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但也有偏颇。偏颇在哪里?我们有一些减负措施是“一刀切”的,有一些减负办法是简单化的,它的效果值得评估。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这是一个渠道。 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补充,我们现在要整顿的是违规的这一块,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整顿治理的是这一块,这一块负担很大、很重,叫做学生痛恨、家长无奈、机构赚钱。这种状况是不允许的。 三是考试评价减负。考试评价减负就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这是考试评价减负。指挥棒要让它正确起来。 四是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 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我觉得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这样使得我们减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这些年大家知道,各种成功学、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所以,有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我们全社会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是不行的,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提高教育素养,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详情]

陈宝生:2020年入园幼儿要增加431万 还缺师资190万人
陈宝生:2020年入园幼儿要增加431万 还缺师资190万人

  教育部部长 陈宝生 海外网3月16日电 16日上午10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中国新闻社的记者:最近几年大家对于托幼服务和学前教育非常的关注,社会的专家智库也提出了很多的意见,咱们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于托幼服务的监管,并且要加大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请问一下咱们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的举措,以及学前教育的立法工作现在进展如何了? 陈宝生:学前教育是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最快的一个部分,也是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一块短板之一,各方面对学前教育高度关注。这里我澄清一个概念,学前教育指的是3-6岁儿童的教学,就是我们常说的幼儿园阶段。 陈宝生:各方面对此高度关注,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亲们,这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烦心事之一。教育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安排和要求,对学前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前一段时间,我们组织进行的一场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陈宝生:一个是联系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到十几个省份区去进行调研,摸清情况;一个是组织一批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研究和论证;还有一个是我们请驻外使领馆对所在国幼教事业的发展情况做法经验问题进行调研。 陈宝生:现在我们正在处理这三个方面得来的大量的信息,撰写调研报告,和有关部门协调、会同来制定相关政策,制定发展规划。 陈宝生: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的信心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我给大家简单地报一报情况,经过这一次调查,我们的感受是,经过十八大以来的发展,中国的学前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面临着历史性挑战。 陈宝生:第一,十八大以来,学前教育有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们现在办着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学前教育。这具体表现在,2017年学前在园的在园的幼儿4600万人,这是一个中等人口国家的概念。 陈宝生:第二就是普及水平和发展速度,发生了很大提高。2017年我们适龄儿童的毛入园率达到了79.6%。国务院曾经批准过一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十年规划纲要,这个纲要提出2020年达到80%,2017年我们达到79.6%,从毛入园率来看,达到了中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陈宝生:第三个方面的变化就是用于幼教的投入大幅度增长,2016年我们用于幼教事业发展的投入是2800亿元,总量年均增长16.9%,财政性教育投入1300亿元,五年增长了77%,这个量是很大的。 陈宝生:2010以后,我们实施了两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去年开始实施第三个行动计划。这两个行动计划下来就是5、6年时间。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发展到25万多个,其中民办的是16万多个。 陈宝生:那么我为什么说重构了学前教育体系?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过去公办、企业办的幼儿园在改革过程中,都消失了。我们由14万多幼儿园减少到4万多,两个行动计划起步的时候,我们的幼儿园数量少得可怜。 陈宝生:幼儿园数量由5、6万起步,到现在25万多,就这么几年时间,一个完整的体系建起来,所以这就是要历史性的跨越。但是,我们在幼儿教育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也是巨大的、挑战性的。 陈宝生:因为我们人口巨大,更重要的是幼儿教育发展平衡不充分,充分反映出我们在幼儿教育市场方面供求关系的巨大变化,人们行为和观念的巨大变化。 陈宝生:刚才我给大家报了个数,毛入园率79.6%,幼儿园好不好的问题突出起来了。我们现在发展学前教育,既要继续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因为我们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就近入园,入一个好优质幼儿园,入一个便宜的幼儿园。 陈宝生:就近、优质、便宜,而我们现有的状况是,在众多的幼儿园里面,普惠性幼儿园不足。这个问题需要破解。但是幼儿园财政的保障和成本分担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保教人员数量不足,水平不高,这个问题需要解决。 陈宝生:还有保教过程中管理和安全问题,存在着中诸多漏洞薄弱环节。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幼儿园的观念已经不在幼儿教育方面,这个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 陈宝生: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所以今年开始,我们将经继续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好学前教育问题。首先还是要实施好“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0%以上,毛入园率达到85%,这两个目标,我们要把它确保实现。 陈宝生:第二个,在前一段调研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一个新时代,即符合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又能较好适应幼儿教育需求的发展规划。 陈宝生:第三个是继续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挂牌监管。督导各级各类幼儿园,提高办园质量。满足入托入园的需求。 陈宝生:第四,幼儿园面临的安全问题有特殊性,和小学不同、和中学更不同。涉及到幼儿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这些环节都要加强管理,确保孩子的安全。人防、物防、技防,让孩子能够安全、快乐地在幼儿园里生活成长。 陈宝生:第五个就是要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这个问题也是很大的一个事。我们现在有一些幼儿园老师是从小学老师转过去,没有学过幼儿托育,把小学的一些教学方法带过去了,以及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就能学一些小学的课程。好多幼儿园有小学化倾向,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 陈宝生:第六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现在有4600万人在幼儿园工作,教育部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借鉴国际经验,对这个教师,保育员和学生的比例,有一个基本的要求。保育员和教师比例比大体上老师是1:15,保育员是1:30,叫做每个班两教一保两个教师,一个保育员。 陈宝生:那么我们现在缺教师71万,缺保育员是76万。另外按照卫计委对今后的人口预测,2020年到达入园年龄的幼儿要增加431万,那么我们还缺29万老师,4万保育员。两部分加起来,我们缺100万教师、缺90万保育员,一共缺190万人,这就是一个大仗。 陈宝生:最后一条是一个措施,就是立法。幼儿立法,这是我们正在调研,会同有关部门抓紧起草幼儿教育法。幼儿教育法起草立法之后,我国教育课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学段就都有了自己的法律。这个是我们要加快进度。(文字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直播实录)[详情]

陈宝生:要综合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陈宝生:要综合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3月16日上午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图为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网/中国政府网 陈杰 摄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16日10时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最近几年大家对于托幼服务和学前教育非常的关注,有社会的、专家智库也提出了很多意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于托幼服务的全程监管,并且要加大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请问教育部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什么具体举措,以及学前教育的立法工作现在进展如何?谢谢。 陈宝生:学前教育是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最快的一个部分,也是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一块短板之一。现在各方面对学前教育高度关注,这里我澄清一个概念,学前教育指的是3—6岁儿童的教学,就是我们常说的幼儿园阶段的教学,指的这一部分。现在各方面对此高度关注,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亲们,这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烦心事”之一。教育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安排和要求,对学前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前一段时间,我们组织进行了一场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一个是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到十几个省区去进行调研,摸清情况。一个是组织一批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研究和论证。还有一个是请驻外使领馆对所在国幼教事业的发展情况、做法、经验、问题进行调研。现在我们正在处理这三个方面得来的大量的信息,撰写调研报告,和有关部门协调,会同来制定相关政策,制定发展规划。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的信心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我给大家简单的报一报情况。经过这一次调查,我们的感受是,经过十八大以来的发展,中国的学前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面临着历史性挑战,具体表现为:一是学前教育的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们现在举办着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学前教育,2017年学前三年在园的幼儿4600万人,这是什么概念?这是一个中等人口国家的概念,是很大的数。二是普及水平和发展速度有了很大提高。2017年适龄儿童的毛入园率达到了79.6%,国务院曾经批准过一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十年规划纲要,这个纲要提出的是80%,到2020年达到80%,2017年达到79.6%。这是什么水平呢?单纯从毛入园率来看,它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发展速度和五年前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三是用于幼教的投入大幅度增长。2016年我们用于幼教事业发展的投入是2800多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1300多亿元,总量这几年年均增长16.9%,我指的是这2800亿,财政性资金五年增长了77%,这个量是很大的。四是我们重构了中国的学前教育体系。从2016年开始,我们实施了两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去年开始实施第三个行动计划。这两个行动计划下来,五六年时间,是个什么概念?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发展到25.5万个,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情况,规模庞大。 我为什么说重构了学前教育体系,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过去公办的就是机关等办的一些幼儿园在改革过程中消失了,我们两个行动计划起步的时候,我们的幼儿园数量少的可怜,五六万起步,现在25.5万,就这么几年时间,一个完整的体系建起来了。所以,这就是历史性的跨越。但是,我们在幼儿教育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也有巨大的挑战。因为我们人口巨大,更重要的是幼儿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充分反映出我们在幼儿教育市场方面供求关系的巨大变化,人们育儿行为和观念的巨大变化,这种挑战是革命性的。有没有的问题,刚才给大家报了一个数,毛入园率79.6%,还没有完全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突出起来了。 我们现在发展学前教育既要继续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因为家长们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就近入园,入一个优质幼儿园,入一个便宜的幼儿园。就近、优质、便宜,而我们现有的状况是在众多的幼儿园里面,普惠性幼儿园不足,这个问题需要破解。财政保障和成本分担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保教人员数量不足,水平不高,这个问题也需要解决。还有保教过程中,管理和安全问题也存在着诸多漏洞、薄弱环节,这也是需要破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幼儿教育方面的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像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所以今年开始我们将继续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好学前教育问题。 首先,要实施好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把这个计划落实好。计划确定的目标,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0%以上,毛入园率达到85%,这两个目标我们要确保实现。二是在前一段调研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一个新时代既符合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又能较好适应幼儿教育需求的发展规划,我们正在做这个事。三是继续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挂牌监管,督导各级各类幼儿园提高办园质量,满足入托、入园的需求。四是加强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幼儿园面临的安全问题有它的特殊性,它和小学不同,和中学更不同,涉及到幼儿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这些环节都要加强管理,确保孩子的安全。人防、物防、技防并举,让孩子能够安全地、快乐地在幼儿园里面生活成长。五是要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这个问题也是很大的事,我们现在有一些幼儿园老师是从小学老师转过去,没有学过幼儿托育,把小学的教学方法带过去了,一些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就能学一些小学的课程,所以好多幼儿园有小学化倾向。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要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六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现在4600万在园幼儿,教育部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借鉴国际经验,对教师、保育员和学生的比例有一个基本的要求,保教比大体上老师是1:15,保育员是1:30,叫做每个班“两教一保”,两个教师,一个保育员,按照我们现在的教育,220多万幼儿教师,4600万在园幼儿,这个数字来推算,我们现在要缺教师71万,缺保育员是76万。 卫计委对今后的人口预测有一个数,到2020年有431万幼儿到达入园年龄,要增加431万入园的幼儿,把这个数再换算,我们要缺29万老师,缺14万保育员。两部分加起来,大家可以算一算,我们缺100万教师,缺90万保育员,一共190万。这就是一个大账,所以师资队伍的培训非常重要,幼师队伍的培训非常重要,保育员的培训也非常重要。这里我要说一点,努力提高幼师、保教人员的待遇,尊重他们的劳动。现在我们好多幼儿园主要指民办幼儿园,低工资、低待遇,一个幼儿老师2000块、3000块钱工资,不能安心从教、从保,幼师毕业的学生不愿到幼儿园去工作,这个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 最后一个措施就是立法。我们正在调研,会同有关部门抓紧起草学前教育法,这个事我们要加快进度,当然它要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因为法律的产生它有生命周期,它有自己的程序设计,只有在时间中它才能成熟,在过程中它才能通过。这就是我们学前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我们要采取的措施。大体上跟大家通报一下。谢谢。[详情]

陈宝生:割断各类考试考评竞赛成绩和招生的联系
陈宝生:割断各类考试考评竞赛成绩和招生的联系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16日(星期五)10时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以下是文字实录: 未来网记者: 请问陈部长,近期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了解,国家层面已经先后发布了多个减负令,但感觉孩子负担不减反增。请问陈部长,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怎样才能真正为我们的孩子减负?谢谢。 陈宝生: 减负问题在今年“两会”引起了各方面的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可以说“减负”是一个热词,不仅是热词,还是长期以来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焦点。对于减轻学生负担,这些年,我们已经迈出了重大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一个人心里面都有一本帐,都知道总体上负担为什么没减下来,都知道自己孩子的负担是谁加上去的,我想,每个家长心里清楚,每个老师心里清楚。这里我要讲清楚一些概念,一个是什么叫负担?我们讲的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负担。在这个以内的,我们把它叫做课业、学业,叫做必须付出的努力。这一点,我觉得在这儿我们应当把它区分一下。不然谁都讲负担,但是很多人讲的负担又不是同一个负担,我们要减的是这个负担。 陈宝生: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这样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减负工作。我想减负这个事不光是教育战线的事,是整个社会的事。减负、负担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减负,从哪些方面减?要从以下几方面减: 一是从学校减,叫做从学校教学减负。这些年,我们对学校减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人讲叫作“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个话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但也有偏颇。偏颇在哪里?我们有一些减负措施是“一刀切”的,有一些减负办法是简单化的,它的效果值得评估。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这是一个渠道。 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补充,我们现在要整顿的是违规的这一块,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整顿治理的是这一块,这一块负担很大、很重,叫做学生痛恨、家长无奈、机构赚钱。这种状况是不允许的。 陈宝生: 三是考试评价减负。考试评价减负就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这是考试评价减负。指挥棒要让它正确起来。 四是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 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我觉得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这样使得我们减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这些年大家知道,各种成功学、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所以,有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我们全社会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是不行的,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提高教育素养,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 陈宝生: 从这五个方面减负,我想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其中有两个关键措施:一是要砍断教师和培训机构在教学方面的联系纽带,这个一定要割断。培训机构可以搞各种培训,但是不能搞超前教学、超纲教学,义务教育阶段涉及的各科都不能搞,要割断这个。还要割断各类考试、考评、竞赛成绩和招生的联系,不把它作为招生的凭据。公办学校不准抢生源,用这些办法逐步减轻负担。二是综合治理,我们会建立起一个健康的教育秩序,构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过重的学业负担会逐步降下来。在这个地方,我也呼吁一下,我们给学生要减轻负担,要给老师也减轻负担,现在老师负担是很重的,各种填表、各种考评、各种比赛、各种评估,压的有些老师喘不过气来。在这里我要呼吁,要把时间还给老师,学校要拒绝各种“表叔”“表哥”——拿着表来了,要填表,各种表,必要的表要填,现在是表太多了,基层把这个叫做“表叔”“表哥”。学校要拒绝它们,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素质、提高质量。谢谢![详情]

两会代表委员建议:全国推广独生子女照料陪护假
两会代表委员建议:全国推广独生子女照料陪护假

  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在两会期间引起社会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山西省委副主委、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李志强建议,要高度关注和解决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在提案中指出,30多年前响应国家号召的独生子女父母,正陆续进入老年阶段,当年为国家需要作出家庭牺牲的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更应受到国家关注。 记者注意到,在众多关于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政策的议案、提案中,设立“独生子女照料陪护假”成为关注点之一。此前,全国已有8个省份通过地方立法建立了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护理假制度。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在取得成功经验后,有必要在全国范围推广,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这一制度红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独子女家庭养老形势严峻 我国50后一代即将整体进入60~70岁的老年阶段。40年前,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响应基本国策,目前他们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存在着空巢老人居多、生病住院时缺少护理照顾等问题。 国务院公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测,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养老形势严峻。 青年人对此也十分关注。3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2名18~35周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7.9%的受访青年关注养老问题。其中,照顾老人时间和人手不够(65.3%)、收入和储蓄恐难支撑开销(59.0%)、“空巢老人”紧急求助(53.6%)是受访青年最担忧的三个问题。 从2015年起,全国人大代表、许昌开普检测研究院院长李亚萍便将目光放在独生子女养老难的问题上。她表示,由于家庭规模小型化、独生子女外出工作求学增多等原因,身边无子女的老年人必将日益增加。 另外,“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注定了这一代独生子女今后面对的是结婚后两个人要赡养4个老人甚至更多,这对独生子女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加之老年人晚年的需求多种多样,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保障多个方面,因此,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相对于现行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应该在经济上、政策上给予最大的关注。 建议设立独生子女护理假 李志强建议,我国应建立健全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补贴制度。建立完善独生子女父母高龄生活补贴制度,独生子女父母失能生活补贴和困难丧偶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对失能、半失能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给予一定护理补贴制度。建立失能老人长期照顾保障制度,设立“独生子女照料陪护假”。出台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优惠政策。 俞金尧在提案中也提出,把各地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独生子女养老办法上升为国家政策,例如“独生子女护理假”,或适当延长独生子女探亲假的时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已有多地出台相关政策,缓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压力。据新华社报道,到2017年底,已有8个省份通过地方立法建立了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护理假制度,包括黑龙江、福建、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等。 其中广西规定,独生子女父母年满60周岁的,患病住院期间,用人单位应当给予其子女每年累计不超过15日的护理假。护理期间的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其用人单位不得扣减。黑龙江规定,老年人患病住院期间,子女所在单位应当给予其陪护假,独生子女的陪护假每年累计20日,非独生子女的陪护假每年累计10日,陪护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另外,李志强建议,要高度重视“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建立“失独”家庭总量年度排查统计制度,逐步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关怀和扶助力度,逐年提高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补贴标准。建立特困“失独”家庭养老、独生子女伤残家庭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由政府免费供养或减免部分费用。对“失独”家庭构建人性化的关怀体系,鼓励和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通过社会化、专业化运作,开展失独老人心理辅导、家庭创伤治疗、日常照顾、上门义诊、助老陪聊、临终关怀等系列服务。 两会代表委员建议:全国推广“独生子女照料陪护假” 每经记者 张钟尹 每经编辑 陈旭[详情]

朱世宏:2018年四川将推中小学“课后托管”改革
朱世宏:2018年四川将推中小学“课后托管”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 新华网 图 “四川将坚持财、人、物大力向贫困地区倾斜,重点向深度贫困县倾斜,保障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基本需要。”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说,听了政府工作报告,他最关心的内容是“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四川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努力早已有之。据介绍,过去5年,四川“全面改薄”(即“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累计投入资金237亿元, 126个县(市、区)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通过实施15年免费教育、“一村一幼”等重大改革工程,藏区彝区2012年至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了4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了26%。 在朱世宏看来,教育扶贫是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治本之策。“今年四川教育扶贫专项计划安排资金91.83亿元,将帮助全省161个扶贫任务县的100.62万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解决就学困难,不因贫失学。”他表示,四川将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基本需要;推进实施“全面改薄”项目、《民族地区十年行动计划》、大小凉山教育扶贫提升工程等,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培养,提升教育质量;实施人才计划,为深度贫困县招录培养一批留得住的本土人才。 “上学难”的问题有了应对之策,“放学难”的问题又成了关注焦点。 很多地方的中小学下午放学时间在三点半左右。这个时间点,多数家长还在上班,无暇接孩子回家,“三点半难题”成了困扰一些家庭的痛点。 针对这一问题,朱世宏表示,2018年四川将推动中小学“课后托管”改革试点,在坚持学生家长自愿的原则下,鼓励广大中小学校结合实际积极作为,科学合理确定课后服务内容形式,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 “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朱世宏认为,“课后托管”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  (原题为《全局中的四川㉖声音|四川教育扶贫精准发力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详情]

委员呼吁:提升家长和学生的“减负”获得感
委员呼吁:提升家长和学生的“减负”获得感

  网络配图 “我昨天晚上10点多的时候,一边陪孩子写语文作业,一边刷手机看网上两会提减负、减轻书包之类的报道。”新学期刚刚开学,广州海珠区一小学家长梁敏仪告诉澎湃新闻。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寒假作业成为了微信“妈妈群”抱怨的新话题,“本来想带孩子出去旅游,但寒假作业老师是按照每天几个小时来布置的,两天不写就堆成山。”梁敏仪说。 如今正值两会期间,“作业”和“减负”再次成为了教育话题里的热门词。 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曾就“减负”表示:“孩子们有时做作业到晚上九点、十点甚至十一点,做完作业他们上哪儿欢乐,到哪儿荡起双桨呢?” 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提出“小学试行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制度来推动素质教育”、“正视‘减负’误区”等建议。如何真正将“减负”落到实处,成为了家长们关心的焦点问题。 寒假作业多且内容重复 “看到杭州市教育局发布举措说‘晚上超过九、十点的作业可以选择不做’,我们都觉得很好。”梁敏仪的女儿正在上小学五年级,在她看来,女儿语文、英语好,而数学较差,作业应该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而不是所有科目必须完成。 她告诉澎湃新闻,女儿从5岁开始学钢琴,这次寒假也不例外,同时,她还针对孩子“弱项”报了一个数学培训班。“我们报的不算多,而且都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但寒假作业又多又缺乏针对性,感觉既浪费孩子精力,也浪费家人一起出游、玩耍的时间。” 自从女儿上幼儿园开始,梁敏仪就关注教育相关的政策和方向。在她看来,减负最主要问题就是课外作业,“有些代表说减少作业量,但孩子在这个年龄确实是需要学习的,有些代表说减少上课时间,但这对家长来说又变成了负担。”她说,可以让孩子或家长根据学习情况自由选择作业,是最为人性化的。 今年寒假期间,山西大学生李亚(化名)在网上贴出了上小学三年级妹妹小昕的寒假作业,在一张小小的便签纸条上,小昕用歪歪扭扭的字记录下了语文作业的清单:五篇日记、一本书、一套卷子、一本小练习册、两本书的读书笔记。 李亚告诉澎湃新闻,妹妹每天要花近5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寒假作业,自从上小学后就没有再出门旅游过。最让李亚不能理解的是:“两本作业书里的题型都差不多,内容都是一样,但必须都做完。” 谈到“减负”,她苦笑了一下,表示自己所在的小县城不顾及这些,她对于“减负”也没有太大的要求,只是希望“老师能布置一些有质量的作业,让学生花了时间能取得成效,而要防止追求数量”。 不仅是小学生,高中生也难逃寒假作业的困扰。今年正在读高一的胡青(化名)寒假过得很紧张,不仅要在寒假25天内完成7门科目的作业,还有6篇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的命题作文,题目也让人哭笑不得:“我是一名高中生”、“我是一名xx高中生(学校名)”、“我的高中老师”、“我如何度过高中”、“人”、“中华文明”。 这六篇主题大多一样的命题作文,让胡青感到很无奈,“题目太相似了,写了意义不大。像‘人’、‘中华文明’这种都比较偏议论,我们还没开始学写议论文。” 胡青表示,自己和几个同学一直把作业拖到了开学前的最后一周,抄了部分《高中生守则》内容,凑了四篇几乎一样命题的作文。 代表委员谈“减负” 自195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60多年里,国家已经颁布了九道“减负令”,并明确提出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在今年两会上,“减负”再次成为了教育的热点话题,并将“着力解决中小学课外负担重”的问题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谈及“减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在今年两会上曾表示,“一刀切”的量化规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地区、校际间的现实差。而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各类“辅导班”、“培优班”也让家长“爱恨交加”,教师、家长特别是学生的“减负”获得感还不强。 对此,她建议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减负四则运算”:“加法”就是把孩子的睡眠和运动时间加上去,把亲近自然和兴趣爱好加上去;“减法”就是严控课内外作业的数量、种类、形式、难度,把不必要的负担减下来;“乘法”就是把多元评价的激励机制成倍拓展;“除法”就是将违规的校外补课、办班,以及各种违反学生成长规律的比赛坚决去除。 此外,还有代表提出应该在小学试行“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制度”。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认为,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许多往音乐、美术等方向发展的学生,不是天赋和兴趣使然,而是文化课不行而另觅他路。他建议在小学试行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制度,给学生们更多的选择。 个性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认为学校应该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差异化教育,减少学生同质化统一强制性的负担,增加学生自主性的多样性学习。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也有同样看法,他表明要正视“减负”的误区,减负不是没作业,而是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他建议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在他看来,孩子的课业负担来自学校简单而低水平的重复强化,过分强调重复书写、记忆的知识,缺乏有针对性的强化与自由想象。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徐冬青提出一个新的思路,从责任主体抓“减负”过程。他提议建立政府、市场、家庭、学校、教师的问责机制,同时政府不但要履行自己的责任,还需要履行对各类办学机构和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规则设计,规范治理,规律引导”的公共责任。 针对上述两会代表们的“减负”建议,作为学生家长的梁敏仪谈了自己的看法:“有些代表的建议真的是说到了我们心里,但有的观点还比较虚,只是提供一个想法,没有结合实际。” 专家:落实“减负”必须要做细 “教育要不要有负担?需要什么样的负担?什么负担是过重的?我觉得这些应该作为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提出来。”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看来,落实“减负”必须要做细。他认为, 谈“减负”首先就要弄清楚“减什么负”。 对于“一刀切”减负建议,程方平也持保留意见。“减负不代表降低教学质量,更不要把减负绝对化。”他表示,一味的片面倡导“减负”,反而会导致家长恐慌、学生恐慌、老师恐慌,甚至因“减负”引起许多现实问题,例如学生提前放学带来的安全问题、学生课后学习、课外补习等等。 程方平认为,减负工作需要细化,更需要因人而异,不应该全国所有学生都实施同一个标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途径是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给适当的负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状态发展。 “例如大学数学分等级,中小学分层教学。”程方平说:“有的教学是服务于10% 、20%的尖子,剩下80%都是陪跑的,因为那80%同学的负担承受力和基础没有被关注。”他指出,在大众化时代,更要落实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基础。 对于以上观点,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表示,“教育上的很多问题,看起来是教育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的缩影,所以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从教育的角度考虑,还要联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素来综合考虑。” 他认为,减负应该标本兼治,“简单地说,早上晚起一会儿,多睡一会儿,这些都不是治本之策,而是治标。”从教育内部来看,还是要提高单位时间效率,“要让我们的老师、学生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有效的、有限的时间单位里达到最好的效果,不要低效劳动,甚至无效劳动,让学生带着作业回家做。” (原标题:“减负”话题引热议,委员吁提升家长和学生的“减负”获得感) [详情]

三部门部署生育保险工作:适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
三部门部署生育保险工作:适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

  据人社部网站消息,人社部近日会同财政部、国家卫计委印发《关于做好当前生育保险工作的意见》,从适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的角度,对做好当前生育保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以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实现生育保险制度稳健运行。 资料图:北京街头两名孩子在母亲的带领下玩耍。中新社发 张浩 摄 《意见》明确提出,当前生育保险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确保生育保险待遇落实。各地要充分认识落实生育保险政策是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重要保障措施,要确保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及职工全部纳入参保范围;确保参保职工的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确保生育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并实现制度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预警,完善费率调整机制。各地要结合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完善监测指标,加强运行分析,参照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要求,全面建立基金风险预警机制,按照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规定,通过消化累计结余、采取临时补贴、动态调整费率等分类措施,将基金累计结存控制在6-9个月支付额度的合理水平。 三是引导预期,规范生育津贴支付政策。各地要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合理引导预期,规范生育津贴支付政策,确保《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法定产假期限内的生育津贴支付。 四是加强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各地要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提升统筹层次,增强基金共济能力;加强生育医疗服务管理,将生育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范围,实现生育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充分利用医保智能监控系统,强化监控和审核,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 《意见》强调,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统筹协调;加强政策宣传与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加强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 中新网3月12日电 [详情]

国务院拟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未见计划生育命名
国务院拟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未见计划生育命名

  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 两会|未见“计划生育”命名 国务院拟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继2013年卫生和人口计生职能整合后,主管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又迎来重大改革。 根据3月13日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拟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牵头《烟草控制框架合约》履约工作职责、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组建新部门的同时,保留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承担,民政部代管的中国老龄协会改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代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 不再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设立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据了解,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3年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设立,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彼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整合了卫生部的职责、人口计生委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职责整合。2013年3月17日,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北京西直门原卫生部办公楼正式挂牌。 2013年的改革方案说明还指出,改革后,我国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继续实施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相较此前,“计划生育”并未出现在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名字中。随着近几年“单独两孩”、“全面两孩”生育政策的陆续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和部门的职能调整一直备受关注,此次部委职能整合中,并未出现此部分内容。 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详情]

史玉东代表:要让“背奶粉”的新闻永远成为过去
史玉东代表:要让“背奶粉”的新闻永远成为过去

  “奶粉问题一直是一个社会话题,也是每个中国乳业人的心结。”作为十多年来在食品科研一线工作,先后参与国家“863”等重大科技项目的80后代表,蒙牛集团研发创新部营养健康经理史玉东表示,我们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凭借自己的能力,让更多中国宝宝喝上适合他们体质的国产奶粉,让‘背奶粉’的新闻永远成为过去。 1。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蒙牛乳业研发创新部营养健康经理、史玉东 2。史玉东代表(左)与王欣会代表就宪法修正案草案进行讨论 3。史玉东代表(右)与其他代表就宪法修正案草案进行讨论 4。史玉东代表在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时发言 5。内蒙古代表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 6。史玉东正在观测菌落形态 7。史玉东在实验室内配置微生物培养基 8。史玉东在实验室内专注于观察菌落形态 9。史玉东正在进行微生物实验 [详情]

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王胜明: 拟修法对校园欺凌说不
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王胜明: 拟修法对校园欺凌说不

  3月12日上午,北京梅地亚中心,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王鑫昕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人大立法工作的记者会上,针对近年来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提问。十二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胜明在回答时表示,将在相关法律的修法过程中认真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婷舒/摄 针对近年来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十二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胜明今天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将在相关法律的修法过程中认真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 近年,各地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且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针对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作出明确规定。王胜明表示,校园暴力、校园欺凌,行为非常恶劣,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关于这方面的立法工作,王胜明透露,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建议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修法过程中,一定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今天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全国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王胜明、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乌日图、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吴恒、环资委委员吕彩霞,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超英、副主任许安标就“人大立法工作”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对于市场高度关注的股票发行注册制,乌日图表示,下一步将密切关注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法律授权实施的情况,及时总结经验,适时推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证券法修订草案。 [详情]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建议修法 防止“校园欺凌”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建议修法 防止“校园欺凌”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 全国人大拟修法防止“校园欺凌” 内务司法委员会建议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校园欺凌事件越来越多进入人们视野。包括北京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引发了社会讨论。 昨日上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十二届全国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王胜明表示,校园暴力或者校园欺凌各地都有发生,有的行为非常恶劣,对这个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社会也广泛关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建议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修法过程中,一定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建议 民革中央提案建议制定《反校园欺凌法》 今年两会,民革中央继续聚焦校园欺凌,提交了《惩防并举,呼吁防治“校园欺凌”专项立法》的书面发言和《关于防治“校园欺凌”专项立法》的提案,呼吁尽快制定《反校园欺凌法》。 民革中央分析认为,目前“反欺凌”专项立法的时机已经成熟,从立法目的出发,还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目前关于学校防治校园欺凌的相关规定效力层级较低,像《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没有细化“校园欺凌”相关的校园安全管理的义务责任,而《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内容不够完备,法律效力位阶较低;第二是对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实现方式过于概括,2017年10月实施的《民法总则》对监护人制度作了重大修改,但依然缺乏“内容的细化”和“方式的特定”,对“校园欺凌”中施害方家长监护责任的问责,仍有待细化;第三是司法保护制度不完备,目前社区矫正和工读学校等措施与其他国家的“少年司法制度”仍存在很大差距。 为此,民革中央建议,要整合目前已有的学校防治校园欺凌的规定,将其提升至专项立法。在反校园欺凌法的制定中,应包含立法目的、范围、基本原则,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家庭保护责任与义务,政府与社会的保护责任与义务,司法保护的责任与义务等。 此外,相关立法还应强调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和完善司法保护制度。比如针对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可以引入“强制亲职教育”并作细化设计;而在完善司法保护制度方面,可以增设“社会服务令”,对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推荐至公益性机构从事无薪工作并给予感化教育。 昨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小组会议间隙,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解决校园欺凌,法律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马景林认为,对于校园欺凌还是要分类别讨论。像淘气、恶作剧式的问题,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来解决;而性质恶劣的,则要通过法律手段去解决。 举措 辽宁校园欺凌将被记入综合素质评价 近日,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公安厅、辽宁省高院等在内的11个部门,联合印发一份名为《辽宁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具体实施方案和责任分工》的文件,对校园欺凌现象“亮剑”。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文件中将“校园欺凌”这一概念定义为,“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同时提出,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工作,需要坚持教育为先、预防为主、保护为要、法治为基,通过在学校中加强教育,在家长中开展培训,以及定期排查等手段,处理校园欺凌。 辽宁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文件下发后,辽宁省全省范围内的中小学都将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由学校的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成员包括教师、教职工、社区代表和家长代表以及校外专家,高中阶段还将吸纳学生代表。 此外,上述工作人员介绍,为保证实施效果,教育主管部门将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中小学进行不定期检查。在处置流程上,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由所在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启动调查,在10日内进行认定,并进行相应处理。相关人员对处理结果有异议,可以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复查,而复查工作则需在15日内完成。 “在处理过程中,学校的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是直接责任人,如果发生校园欺凌事件,且没有得到妥善处置,将对校长和班主任进行问责。”上述工作人员说。 文件中,明确提出应对校园欺凌事件,要“强化教育惩戒作用”。上述文件中称,实施校园欺凌的学生,其行为表现将被记入综合素质评价。辽宁省教育厅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在记入综合素质评价后,校园欺凌行为将会对实施者未来的升学产生影响。 对话 全国人大代表、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副校长 覃鸿 “当前校园欺凌呈低龄化趋势” 新京报:近些年,各地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你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接触、了解到的类似事情,有哪些特点或倾向? 覃鸿:校园欺凌事件中,一些未成年学生被打或者被当众羞辱,这些行为在年龄上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在流动人口、留守儿童密集的地方,出现类似的事情也比较多。 另外,一些女生也成为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角,包括参与实施校园欺凌。可能在初中这样的阶段,女生会稍微早熟。也会有一些男生会为了关于女生的事情,挑起校园内外的欺凌和暴力。 虽然校园欺凌相对社会暴力出现较少,但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是需要重视的。这些欺凌、暴力行为,不仅损害同龄同学的身心健康,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可能对这些孩子更长一段时间的心理产生影响。如果不制止,容易造成很恶劣的社会风气。 新京报:类似校园欺凌、暴力事件的背后,哪些原因需要重视? 覃鸿: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乏,家长管教不充分或者不恰当。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未对暴力网游、色情的东西进行有效监管。比如打开网页,孩子们很容易有机会去看到这些东西,在心理上产生变化。虽然也有规定,未成年人不能进网吧,但往往管控力度不是很大。 另外,国家针对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更多是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手段,因为他们都需要保护,比较少采用法律手段进行惩罚。这种情况下,很难对未成年人的欺凌暴力行为形成有效警示和震慑作用。 新京报:对这些现象,你有什么建议? 覃鸿:建议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一些惩治未成年人欺凌暴力等违法现象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以加强法律干预。希望能再制定出从接收关于欺凌暴力行为的报告,到问题的界定,还有调查、制定方案、进行干预,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等一系列完善的工作程序。  [详情]

新京报刊文:禁止收养“二孩”的成规不妨改改
新京报刊文:禁止收养“二孩”的成规不妨改改

  ▲贵阳市儿童福利院 。图片来源:新华社 “‘二孩’政策已全面放开,《收养法》仍规定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这已不适应当前人口形势,应放开这一限制。”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方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在符合当地计生政策的前提下,收养人可以收养多名子女。 方燕代表建言放开“只能收养一名子女”的限制,无疑切中了某些现实问题。事实上,《收养法》不仅将收养子女人数限定为一人,同时还规定,收养人必须无子女。这些规定难言合理,对于收养人和被收养者都未必有利。 收养人有子女,其实反而更适合收养,因为毕竟有过子女养育的经验,且审查机关可以通过其之前养育子女的表现,更好地进行收养审核把关。 在现实中,若一个家庭有能力收养多名子女,且能为被收养者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氛围,那这不啻为被收养者之福。 但法律限定这种家庭只能收养一名子女,既浪费了民间的爱心资源,对很多渴望被收养的孩子也不公平。 《收养法》当初制定这些规定,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二孩尚未放开的生育政策背景影响。而如今,“二孩”已经全面放开,将收养政策跟计生“一孩”的政策对表的思维已不合时宜。 ▲澳大利亚医生Julie与收养的孤儿小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收养法》的立法思路,其实与“计划生育”不必有太大关系,而更应回归到收养行为本身去考虑:是否对被收养的未成年人有利,是否筛选出合格的收养人,是不是能保护好收养双方的权益。 对于收养人资格的认定,关键只要做好三点:第一,有相应的供养能力;第二,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第三,家庭环境是否适合被收养者。除三者之外,没必要有过多设限。 所以,除了禁止收养“二孩”,《收养法》中其他诸如“收养人必须年满30周岁”等限制,是否应继续存在,也值得讨论。 在消除不合理门槛的同时,对于收养审查的漏洞也需要补上,例如对收养人进行心理健康评估的机制,对收养人家庭生活情况的评估机制,以及收养跟踪评估机制——由专门人员会定期到收养家庭了解收养孩童情况,通过社区、学校等途径,掌握孩子的真实境遇。 我国有大量无家可归的孤儿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也有大量有爱心的家庭渴望获得养育孩子的幸福。这个诉求理应得到满足。 《收养法》应当是一部有温度、通人情的法律,它应当呵护家庭人伦之爱,尽可能帮助更多孤儿找到自己合适的家。故而,对于允许收养不止一孩的建议,有关各方不妨听取。 于平(媒体人) 原标题:禁止收养“二孩”的成规不妨改改 [详情]

王培安委员:国家将制定零到三岁婴幼儿发展规划
王培安委员:国家将制定零到三岁婴幼儿发展规划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托幼问题是广大家庭普遍关注的问题,二孩政策实施以后,相当一部分家庭想生不敢生,就是担心孩子生出来以后没有人照顾。据相关研究测算,托幼问题如果得到妥善解决,二孩的出生率会提高8个百分点左右。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幼有所育,去年的中央经济会议上明确要求,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解决好婴幼儿的照顾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教育部、民政部等相关部门正在加紧进行调查研究,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制定我们国家婴幼儿(主要指0到3岁)发展的规划,制定行业标准,制定推动和支持婴幼儿事业发展的政治措施,预计今年年内能够出台。(央视记者  高磊) 原标题 全国政协委员王培安:国家将制定零到三岁婴幼儿发展规划 [详情]

二孩时代托管成生活痛点:2021年幼儿园缺口近11万所
二孩时代托管成生活痛点:2021年幼儿园缺口近11万所

  网络配图 “二孩”时代,幼师培养需要加速度 我国幼儿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待遇偏低 对很多80后、90后父母来说,孩子如何托管已成生活中的“痛点”,以至于有人调侃,“入园难,难过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学费”。 家在河北邯郸的韩婷婷(化名)对此深有体会。在市区上班的她把未满3岁的儿子放在县城由婆婆照看,但婆婆的母亲近来身体不好需要照顾。韩婷婷准备把儿子送进幼儿园,但县城里的公立幼儿园只有一所,名额有限,她愁坏了。 在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惠玲看来,“幼儿园热”与“二孩”政策的开放不无关系,加上年轻家长对孩子学前教育日渐重视,对幼儿园的需求也随之更为迫切。 今年元宵节一过,韩婷婷抱着儿子跑了四五个幼儿园,参观、考察,最终敲定一家民办幼儿园,虽然对这里中专水平的师资不太满意,但她看中了幼儿园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孩子玩得开心,但能学到什么,就不知道了。”韩婷婷理想中的幼儿园,是离家近,“老师最好是研究生毕业”,采用“蒙台梭利式”育儿教学方式……“但在我工作的城市还没找到这样的幼儿园。”她遗憾地说。 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说,现在的年轻家长对幼儿园的期望,不仅仅是“看护”或提供“托幼服务”,而是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 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我们学前教育岗位上的教师50%以上是中职培养的,但绝大部分的中职其实是没有师资培养条件的。而我们的重点师范大学和重点师范院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少之又少,全国6所重点师范院校,每年培养的学前教育教师只有600人左右。”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 此外,生存空间的挤压也恶化了学前教育的师资状况。致公党中央提交的一份提案中指出,“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收入全靠收取保教费用,在保教费用受到严格控制、园所各项支出得不到政府相应补贴的情形下,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投资者势必压低办园成本,增加投资收益,压缩普惠性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且往往无五险一金,教师流动离职率较高。不仅如此,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常常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压缩教师培训开支,使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较慢”。 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2016年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2019年学前教育阶段将因“全面二孩”政策新增适龄幼儿接近600万人,2020年将新增1100万人左右。新增学龄人口在2021年将达到峰值1500万人左右,预计2021年,幼儿园缺口近11万所,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缺口超过300万人。 在刘焱委员看来,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现状是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待遇偏低,这3个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它们多年来相互作用,已经成为环环相扣的因果循环链。只有打破这个循环链,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教师资源当属学前教育中最宝贵的资源。朱永新委员说:“教育的问题到最后就是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孩子的命运,谁就决定教育品质,所以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学前教师的素质。”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办好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支持师范院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幼儿为本、才艺兼备、擅长保教的高水平幼儿园教师。创新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前移培养起点,大力培养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 “但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就眼前来看,对幼师的培训则更为紧迫。”孙惠玲委员认为,“不仅是教师,保安、厨师、保育员等所有与孩子接触的人都应进行培训,包括学生的食品安全、应急救护等。”目前,天津市已开始进行幼师全员全覆盖的培训,2017年参与培训的达5000人次,“未来培训将会覆盖更多人”。 刘焱委员则建议切实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希望教育部等部门出台文件禁止采取安排公益岗、劳务派遣和临时聘用等方式来补充幼儿园教师。“当前公办幼儿园应尽快制订出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政府应当以‘同工同酬’为原则,按照在编教师的待遇,采取‘购买岗位’的办法来补充教师。同时,把民办幼儿园教师待遇纳入政府监管范围。” 但朱永新委员认为,“完全靠政府的教育督导是不够的,应当建立教育督导和行业管理并重这样一个机制,总不可能大家时时刻刻盯着监控摄像头。”他说,学前教育行业应进行自主管理,制定行业标准并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评估,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 记者 叶雨婷 陈婧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3月12日   03 版) [详情]

人大代表关注校园欺凌 普法教育要形成长效机制
人大代表关注校园欺凌 普法教育要形成长效机制

  网络配图 人大代表关注校园欺凌 普法教育要形成长效机制 “不少实施校园欺凌的孩子,竟然认为暴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而那些受到欺凌的孩子,不知道向谁诉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朱惠英在广西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一番话,引发了代表们的讨论。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幼儿园园长吴洁秋、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副校长覃鸿两位代表留意到,校园欺凌现象近来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一是低龄化,欺凌事件在小学生群体中也时有发生。 二是女生频频成为实施欺凌的主角。 三是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 面对这些问题,代表们纷纷建议,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去年底,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对中小学生欺凌进行了界定,并明确了相关预防措施和处置办法。 覃鸿表示,应加快立法,用法律的手段来约束、惩戒那些情节恶劣或屡教不改的严重欺凌实施者。 “一个‘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有家长、校方等多方面的原因。”朱惠英表示,除了针对学生主体,相关法律也应该明确学校、家庭、社区等各方的责任。 此外,代表们表示应加强教育,有效培养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学校虽开设了法制教育相关课程,但因为老师们非专业出身,讲不透,效果不显著。”覃鸿说,希望司法部门能够与学校合作,形成普法教育长效机制。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吴嘉林、卢羡婷) [详情]

校园暴力如何遏制?人大代表支招中小学生欺凌问题
校园暴力如何遏制?人大代表支招中小学生欺凌问题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国新在会上发言。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摄 (两会访谈)校园暴力如何遏制?人大代表“支招”中小学生欺凌问题 近年来,发生在中小学生间的欺凌事件屡见报端,引发社会关注。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国新提出三点建议,希望能进一步有效预防和依法处置这一问题。 2017年12月,中国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下称《方案》)。对于大家普遍关注的有关学生欺凌的预防和事后处置等问题,方案给出了明确规定。 “这对于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学生欺凌问题,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张国新看来,将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落到实处,仅凭此文件是不够的,还需政府、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长期、艰难、细致的工作和共同努力。 对校园“欺凌”展开详细定义 张国新认为,尽管《方案》对中小学生欺凌作出明确定义,但也应看到,精神伤害和打闹嬉戏等概念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在实际生活中利益不同的各方认识差异极大,容易产生矛盾和对立。 张国新建议对中小学生欺凌进行详细定义。要让广大师生和家长知晓,欺凌行为应包括身体伤害的暴力事件、精神上的贬低行为(如吐口水等)、言语暴力行为(如辱骂、口头威胁等)以及在网络上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等。 “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和家长区分学生欺凌与学生间打闹嬉戏的界定,也有利于对事件调查和处理。”张国新说。 设置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 对于防治欺凌现象的组织机构建设,张国新建议,“设置两级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一为校级,二为县区级或市级。” 张国新介绍说,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的性质,应当是独立的专门委员会。由校长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社区居民代表、社会专业人士(法律、教育、心理等)、政法机关代表等组成,并由有关部门确认,以增强其权威性。 张国新表示,该委员会要明确议事规则,负责学生欺凌事件的调查、申诉、惩戒。若相关人员不服处理结果,可向上级委员会申诉,上级委员会组织学校代表、家长代表和校外专家等组成调查小组启动复查。 通过立法把惩戒权还给学校和教师 “做了错事不受到惩罚,只会助长恶的形成,就是小孩子也不例外。”张国新说,其实除了正常的批评、警告、写检查外,老师还可采用其他不对学生肉体和心灵产生伤害的惩罚措施。 张国新指出,中国现有的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都旨在解决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施加暴力的问题,而对未成年人之间实施的暴力、侮辱行为,未成年人对教师的暴力、侮辱行为如何解决均未涉及。 张国新说,对于涉嫌犯罪的欺凌事件,要严格按照法律处理,就可能还涉及必要的立法跟进。“如若不然,只有纸面宣示,而无法律、机制的配套支撑,治理校园欺凌或许只会消于无形。” 张国新建议在未成年人保护法或教师法中完善对未成年人进行惩罚的措施和程序,以增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威慑力,这也是一种对未成年人的爱和保护。(完)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电 题:校园暴力如何遏制?人大代表“支招”中小学生欺凌问题 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 原标题:校园暴力如何遏制?人大代表“支招”中小学生欺凌问题 [详情]

人大代表建议:推进儿童“反拐” 实行买卖同罪
人大代表建议:推进儿童“反拐” 实行买卖同罪

  阎志 视觉中国 资料图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向大会提出了“关于完善刑法相关规定,对拐卖儿童违法犯罪开展综合治理”的建议。 阎志指出,多年来,经过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反拐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案发数量呈下降趋势,但当前拐卖儿童的违法犯罪活动仍时有发生,呈现集团化、网络化和交易快捷等趋势,部分地区此类犯罪活动仍然比较突出。 阎志认为,整体推进对拐卖儿童违法犯罪活动综合治理,是兜牢法制底线,关爱儿童、依法保护儿童基本人身权利的紧迫要求;是筑牢安全底线,提升社会安全感的重要举措;也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相关人群幸福感必要手段。 阎志认为,当前应依法加大力度,从完善法制、社会管理、源头治理、技术防控等多方面入手,整体性推进对拐卖儿童违法犯罪活动的综合治理,是保护儿童权利、提升社会安全感、疏解民生忧虑。 他建议,完善刑法相关规定,进一步提高对收买被拐卖儿童行为的打击力度,实行“买卖同罪”;通过国家行政手段,建立全国统一的行政性失踪儿童救助管理系统,设立常设专门协调机构,制定联动机制,高效打击拐卖儿童犯罪,解救寻找失踪儿童;建立儿童人身安全的全民救济机制,政府对沿街乞讨、流浪儿童进行完全救助,从严从重打击儿童乞讨“产业链”和幕后操纵者;调整完善现行收养制度,关爱、救济特殊需要家庭,对不孕不育、失独家庭实行建档管理,给予心理关怀和行政救济。 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阎志:整体推进儿童“反拐”,实行“买卖同罪” [详情]

“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何解 人大代表建言献策
“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何解 人大代表建言献策

  (两会综述)“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何解?人大代表建言献策 在今年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引发热议。连日来,多位来自教育界的全国人大代表为破解“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这一教育难题积极建言献策。 资料图:一家美术培训机构,学生正在埋头苦练。张斌 摄 改变家长教育观念 近年来,针对中小学生的各类校外培训班市场火爆,提高班、尖子班、精英班、培优班、强化班层出不穷。据中国教育学会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 对于如何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实验小学教师吴明兰直言,“首先学生家长应该减负”。她认为,家长把太多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外培训机构。 “这里面有家长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国新认为,家长要改变“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家长应该明白自己的孩子适合做什么,明白在中小学阶段健康发展最关键。” 规范课外培训机构 理想状态下的课外培训,应当是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多地着眼于真正的兴趣培养。但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看来,“当前,前所未有的课外培训给孩子们和家长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普遍焦虑,大有绑架学校基础教育的趋势。”。 培训机构进行基础教育没问题,但眼下的课外培训市场繁荣,已逾越了健康发展的范畴。刘希娅建言,“各相关部门应下决心规范补课培训机构,解决监管不足、教学内容督导不够、培训学校与中学升学挂钩等关键问题。” 对此,张国新也表示,要规范以“应试”为导向的课外培训机构,治理部分学科超纲教、超前学等培训行为,“这不仅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也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加强家庭学校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表示,课业负担重是中国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也让家长叫苦不迭。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让孩子的基本学业在学校、在家里完成,而不要把精力放在外面的培训机构。 叶仁荪说,学校和家庭要携手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而课外的培训机构只是对孩子素质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而不是应试的工具。 吴明兰亦建议,要特别注重家庭教育,父母应该从小给自己的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从好学、乐学的角度去培养孩子,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完) 中新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刘占昆 周燕玲 钟旖) [详情]

卫计委主任:乳腺癌宫颈癌和肺癌纳入大病救治范围
卫计委主任:乳腺癌宫颈癌和肺癌纳入大病救治范围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部长通道”上,卫计委主任李斌回答记者提问。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新京报快讯(记者 贾世煜 陈鹏 沙雪良)今天(3月9日)17时许,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部长通道”上,卫计委主任李斌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将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生待遇,使乡村医生能力得以提高。 因病致贫成为脱贫攻坚的最大障碍,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李斌介绍,在遏制因病致贫方面,我国根据734万贫困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了“三个一批”(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做法,截至2017年底,分类救治了420多万贫困患者,去年有185万户因病致贫户摆脱贫困。通过对贫困患者采取倾斜性支持保障政策、补充保险等办法,2017年贫困家庭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负担比例下降了20%左右。 下一步,李斌说,国家卫计委将进一步强化医疗保障网,构建防治因病致贫返贫的机制,对城乡医保标准增加40元,其中一半用在大病保险上,并对贫困地区倾斜。因病因人的保障措施方面,卫计委扩大大病救治病种,如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和肺癌纳入大病救治范围内,继续对儿童老年人妇女慢性病患者加强管理和规范治疗,使得重病家庭采取一户一策办法,精准脱贫。此外,还将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农村定向订单培养免费医学生政策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生待遇,运用县管乡用政策,使乡村医生能力得以提高。 原标题:2018全国两会丨卫计委主任李斌:攻坚因病致贫,将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生待遇 [详情]

食药总局修订儿科神药匹多莫德说明书 3岁以下儿童将禁用
食药总局修订儿科神药匹多莫德说明书 3岁以下儿童将禁用

  网络配图 新京报快讯(记者 许雯)此前曾被广泛质疑有效性安全性的“儿科神药”匹多莫德今后将禁用于3岁以下儿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今日(3月9日)发布公告,要求各制药企业修订匹多默德说明书。新版说明书对其用法用量进行了3岁以下儿童禁用、儿童和成人使用均不超过60天的限制。 今年1月,协和医学院药学硕士冀连梅发表文章对匹多莫德提出质疑。冀连梅称,多个数据库及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匹多莫德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不明确,且存在滥用现象。另有媒体指出,匹多莫德的原研药“普利莫”在原产国(意大利)仅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这种药物被用作免疫刺激剂在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免疫力降低的人群中。而其在中国注册的说明书不仅增加了多个适应症,适用人群更是扩大至所有阶段的儿童。 3月9日下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修订匹多莫德制剂说明书的公告(2018年第30号)》提到,为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决定对匹多莫德制剂(包括匹多莫德片、匹多莫德散、匹多莫德分散片、匹多莫德口服溶液、匹多莫德口服液、匹多莫德胶囊、匹多莫德颗粒)说明书进行修订。 记者注意到,新版说明书在“用法用量”处新增“适用于3岁及以上儿童及青少年”的要求,并作出儿童和成人使用均不超过60天的限制。在禁忌方面,修订说明书特别强调3岁以下儿童禁用、妊娠3个月内妇女禁用以及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等患者禁用。 此外,新说明书对药品适应症和主治功能也进行了较大改动。旧版说明书中适应症和主治功能一项内容原为“本品为免疫刺激剂,适用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下列患者: 1。呼吸道反复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 2。耳鼻喉科反复感染(鼻炎、鼻窦炎、耳炎、咽炎、扁桃体炎); 3。泌尿系统反复感染; 4。妇科反复感染; 可用于预防感染急性期病症、缩短病程、减轻疾病的严重度、减少反复发作的次数、也可作为急性感染时抗菌药物治疗的辅助用药”。而新版说明书将适应症简化为“用于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的辅助治疗”。 国家食药总局还在公告中要求,各匹多莫德制剂生产企业应当对新增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开展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使用和安全性问题的宣传培训,指导医师合理用药。临床医师应当仔细阅读匹多莫德制剂说明书的修订内容,在选择用药时,应当根据新修订说明书进行充分的效益/风险分析。 原标题:国家食药总局修订“儿科神药”匹多莫德说明书 3岁以下儿童将禁用 [详情]

红网:虐童事件频发 建议对监控数据丢失行为追责
红网:虐童事件频发 建议对监控数据丢失行为追责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教育问题时,报告强调“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家庭的希望。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3月6日《济南时报》)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凸显党和政府对儿童的关怀照顾,希望能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稳固的监管网络,将儿童置于安全的托育环境中,从而有效防范虐童事件的发生,让家长不再为孩子的成长担忧,让幼儿园成为最安全的场所。 近年来,各地发生不少幼儿园虐童事件,部分幼师、保育员缺乏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对儿童采取体罚、殴打、虐待、辱骂等肉体和精神伤害,令孩子身心均遭到不良影响,心理留下阴影,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幼儿园虐童事件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令无数人感到震惊,将孩子放在幼儿园是为了得到妥善照顾,却不料置于危险之地,令孩子受到无端伤害,对于年轻家长来讲,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由于儿童年龄太小,心智尚未成熟,无法完整表达,对老师和保育员也往往只会服从,不敢向家长讲述遭到虐待的情况,很多虐童事件都是家长无意中发现的。从幼儿园的管理来看,在目前幼儿园短缺、入园难、幼师紧缺的状态下,单纯依赖幼师和保育员的自觉性,显然是靠不住的,需要采取更为妥善的方法,保障儿童安全无虞。 而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网络化监管制度,则是较为成熟实用的方案,我国互联网技术应用非常普遍,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建。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也符合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战略。 目前部分幼儿园安装了监控系统,部分地方教育局亦采取联网措施,将幼儿园监控系统实施云端监管,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管理问题,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时常出现无人监管、监控损坏、录像丢失等情况,令重要证据无法锁定,不利于排查真相和追究责任人。 显然,仅有监控系统和联网措施还不够,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监督机制,对幼儿园的监控系统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可由政府出资或补贴,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建设,将幼儿园监控系统与教育部门联网对接,进行云平台监管、多系统数据备份,防范数据丢失。并可引入直播平台,让教育部门、家长可以随时观看幼儿园监控,从而实现多方监管。对于监控系统出现问题而未及时报修、数据丢失的,则要追究责任。 原标题:为儿童织起一张“安全网” 来源:红网 [详情]

全国政协委员张雪:引导民办幼儿园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全国政协委员张雪:引导民办幼儿园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张雪   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资料图 央视新闻客户端,受人口增长周期性变化、二孩政策等因素叠加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全国入园需求将继续攀升,入园压力持续增大。 以北京为例,到2020年,适龄儿童将达73万多人,按照教育部85%的入园率测算,学位缺口还有17万多。按照教育部2013年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到2020年幼儿园专任教师、保育员及管理人员等需求2万人左右,北京现有幼儿园教师培养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张雪建议: 在幼儿园教师培养上,多种形式扩大招生,合理设置培养层次,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培训的同时,要把师德培训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采取多种方式切实解决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偏低问题。努力将非在编教师纳入编制管理,探索新增编制向学前教育倾斜,打通在岗无编的优秀幼儿园教师通过努力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进入编制内的通道。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同工同酬”工资分配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单位办园、集体办园等公办性质幼儿园教师的工资、职称等与教育部门办园在编教师一致。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留住好老师,吸引优秀人才到幼儿园工作。 (本文原题为《全国政协委员张雪: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详情]

青少年沉迷游戏 代表委员:要让孩子发现更有趣的东西
青少年沉迷游戏 代表委员:要让孩子发现更有趣的东西

  网络配图 青少年沉迷“吃鸡”,代表委员:要让孩子发现更有趣的东西 3月4日下午,临近北京东三环的广西大厦内,黄花春还在认真修改着一份建议。这位来自西南边境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对手中这份建议格外重视。 这位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英语老师,已经从教18年,近些年开始为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而担忧。 在多年的一线教学中,黄花春对这个问题有着直观的感受,有的学生熬夜玩手机游戏,白天上课昏昏欲睡;一到课余时间,几个学生就组队打“王者荣耀”,玩“绝地求生”“荒野行动”等“吃鸡”类游戏;学校之外,留守少年无人管,城市家长管不了…… 黄花春在调研中发现,这种现象在很多小学、初中和高中普遍存在,诸多一线教师对青少年沉迷手游感到无奈。很多教师尝试着改变这种现状,后来却演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场猫鼠游戏,“学校让学生上交手机,有学生应付着上交了一部性能差甚至无法开机的手机,手里实际上还有一部或多部手机。值班教师在晚上11点,循着学生宿舍的亮光检查,有的学生就躲在被窝里玩手游。” 在准备提交的《关于加强不良游戏管控的建议》中,黄花春代表提到,一些游戏在设计中毫无顾忌地充斥着拜金主义、色情、暴力等内容,沉迷游戏的青少年身心健康会受到严重损害。另外,青少年容易受到一些血性暴力游戏的影响,产生认知混乱、道德偏差甚至诱发犯罪行为,漠视自我和他人生命的意义。 今年春节后,井冈山干部学院办公厅助理研究员韩飞,在一篇返乡见闻中写道:“短短的几天假期里,我见识了手机游戏的巨大威力——除了睡觉,哪怕吃饭、上厕所、走路,村里的青少年手中也往往横着手机。聊起游戏,他们不由眉飞色舞;谈起别的,则表示兴趣缺缺,甚至压根不答话。”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大学副校长于欣伟,在《关于加快推动网游分级制的建议》中提到,以一直火爆的“王者荣耀”游戏为例,这款游戏注册用户已经超过2亿,其中11岁到20岁的玩家比例高达54%。 在列举一系列媒体报道的案例中,于欣伟认为,游戏玩家的低龄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些游戏确确实实成了毒害青少年成长的新“鸦片”。 黄花春代表建议,主管部门要明确和落实游戏企业主体责任,在游戏上线前,应出具未成年人保护评估和适龄提示;加强对网游产品上市的审批管理,推动建立网游企业诚信系统,对不诚信的网游企业进行曝光;对游戏软件推广和营销手段进行限制,消除对青少年不当却又无处不在的诱惑。 于欣伟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尽快出台强制性分级标准,比如按年龄段(6岁以上、12岁以上、18岁以上和全年龄段)和内容性质(价值导向、健康程度、时间限制、对抗程度等)进行细分,详细定义内容标准,确定不同游戏的适用人群。 此外,于欣伟还建议,要推动游戏运营方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进一步升级技术手段,在身份认证方面增强实名制认证手段,要求运营方增强多因素身份认证体系,增加动态人脸识别程序和身份信息比对等,以真正达到甄别未成年人的目的。 在一些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相伴,更没有父母约束,更容易沉迷于手机游戏中。韩飞在家乡一个孩子口中,得到一句最简单也最合理的解释:“游戏好玩,平时也没别的有意思的事可做。”他甚至认为,网瘾自此在乡村成了“流行病”。 在推动完善相关机制之外,民进中央副主席、教育专家朱永新认为,学校、社区或监护人,要多关注留守儿童,不能放纵他们,应该把留守儿童组织起来,让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他们发现还有更多比手游更有趣的东西,不能让手游成为儿童唯一的活动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许湾乡“李灵希望小学”校长李灵,近些年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尝试,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敬老小童星比赛等多种课外活动,提高学校里留守儿童各方面的素质,弥补学生在课余之外的心灵空白。 完颜文豪 卢羡婷 甘泉/新华每日电讯 (原题为:《“让孩子发现比手游更有趣的东西”》) [详情]

全国政协委员关注“学前教育”:要技术监管更要优秀师资
全国政协委员关注“学前教育”:要技术监管更要优秀师资

  资料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多位政协委员表示,报告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体现了执政为民理念,“让家长放心安心”的学前教育既需要技术手段保障,更依赖大量优秀的幼儿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委员表示,她从2008年开始任全国政协委员,见证了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学前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也亲历了两会期间学前教育问题由过去的少人提及到现在的热烈讨论。 刘焱说,目前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普惠性教育资源仍然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人民对于送孩子就近上“好幼儿园”的需要,报告提到的“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就是对症下药。 “学前教育资源的不足,主要是师资的不足。现在幼儿教师有很大缺口,导致一些没有资质的人进入幼儿园。”北京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委员说。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委员说,由于幼教待遇偏低,很难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哪怕是一些学前教育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去幼儿园工作。应在全社会倡导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更多关注与尊重幼师,提高幼师的待遇。 谈到要办让家长放心安心的学前教育,刘焱认为,治本之道不是去安装摄像头等技术手段,而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师队伍。 “通过技术化手段加强监管,只是保障幼儿权益的辅助手段。关键还是要增强幼教行业的社会吸引力,能够让更多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的优秀学生投身幼教事业。”刘焱说,应提升幼师的地位和待遇,让他们拥有职业的尊严和自豪感,珍惜自己的岗位和工作。 柳茹认为,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监管存在一定风险,幼儿的视频可能被一些人利用。全天候监控也会让幼师出现焦虑,不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环境,不利于幼师行业发展。 “家长和幼师应该彼此信任,才能更好合作,一起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柳茹说。 [详情]

更好营造关爱女性的风尚 妇女节代表委员热议关爱女性
更好营造关爱女性的风尚 妇女节代表委员热议关爱女性

  资料图 “三八”妇女节如约而至。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半边天”们家庭、职场两头转,新的烦恼也随之而来。如何给予新时代女性更多关爱,成为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二孩时代,谁来为“她”减压? “二孩放开,我们医院里的护士医生都抢着生二孩。可是她们只有三四个月的产假,回来上班后家庭事业两头顾,比原来更累。”在政协医卫界别的小组讨论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诊疗部主任杨宇飞委员的一席话,让大家陷入深思。 据统计,2017年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效应逐步显现,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二孩占比首次超过了50%。全国多地的调查发现,全职受访母亲中,一些女性因孩子无人照料而被迫中断就业,职业发展和孩子养育出现了矛盾。 杨宇飞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改善妇幼保健服务。“关爱母亲、关爱健康,是我一直在呼吁的。特别是女性医护人员,由于长期夜班,需要有更贴心的关爱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周桐宇建议社会关心职业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职场上女性和男性一样忙碌,但女性在家庭中又是妻子、母亲、女儿、儿媳妇,相对付出更多。一旦家庭和事业平衡不好,容易诱发感情危机和心理问题。”周桐宇建议,民政部门牵头各级社会组织、团体、公益机构多渠道为女性心理健康服务搭建平台,以点带面,扩大示范效应,积极开展家庭危机干预、法律咨询、情感疏导等专业心理服务。 职场打拼,怎样突破“玻璃天花板”? 常言道“妇女能顶半边天”,然而“道理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业歧视、晋升压力、职场潜规则……阻碍女性发展的无形壁垒不同程度存在。如何突破“玻璃天花板”? “男女在生理条件上的差异,造成了职业岗位必然有角色区分。男女平等,不代表职业角色一样,应该有差别化。”全国政协委员、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徐睿霞建议,在职场上要给女性更多关爱、帮助和成长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杨文说,女性承担了更多的生育、养育职责,也是在为家庭、社会做贡献。用人单位应当分担一部分责任,为女性解决后顾之忧,让她们安心度过人生特殊时期。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认为,要对女性充分理解,在各方面更加关心,多一些人文关怀。“女性要做到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突破‘天花板’还是要靠努力进取。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期待未来,能否为“她”而来? 新时代,女性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优秀女性成为行业翘楚。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驰骋商海,可以驾驶战鹰飞上蓝天,可以驾驶“蛟龙”潜入深海,可以乘坐“神舟”遨游太空……并且,因为女性的一些特质,会让自己从事的事业熠熠生辉,显得崇高而美好。 全国人大代表、航天员王亚平回忆起曾在太空为地面6000多万名孩子授课的情形,由衷感叹:“载人航天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我愿意永远做一名孩子心中的太空老师。” 国产化软件装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工程师赵红卫在京津线上往返15次都没回廊坊的家。“复兴号”这个“孩子”倾注了她太多心血。 如何平衡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成为很多女性最想解决的难题。杨文建议,做到8个字“阶段侧重、时间优质”。阶段侧重,是指当家人和孩子最需要你陪伴的时候,要花更多时间精力来关爱家人;时间优质,是说不需要形影不离,提倡高质量陪伴。“作为女性,要找准自己位置,实现人生价值。” 杨宇飞认为,新时代的女性,大有可为。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锻炼,加强学习,不断开阔视野。“妇女儿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全社会要营造尊重妇女、关爱妇女的良好风尚。”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题:更好营造关爱女性的风尚——“三八”妇女节代表委员热议关爱女性 新华社记者史竞男、余晓洁、赵文君、张辛欣 [详情]

政协委员呼吁:为儿童用药立法 大力支持儿童药研发
政协委员呼吁:为儿童用药立法 大力支持儿童药研发

  网络配图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呼吁:为儿童用药立法 大力度支持儿童药研发 儿童用药是近年来的热议话题,而在今年,多位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也就儿童用药问题建言献策。 据统计,2016年我国0-14岁儿童的数量占总人口的16.6%,患病儿童数量占总患病人数的比例已超过20%。作为药品消费的特殊群体,儿童药品的种类占药物总量的比例却不足10%。我国3500余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专供儿童使用的所占比例不足2%,儿童专用药品严重匮乏。 直到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用药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均未对儿童用药提出特殊规定。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羚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熊维政指出,在医药工业领域,儿童用药投入大、产出低,由于缺乏法律激励和保障,儿童用药的研发缺乏后劲,商业回报较低,企业也缺乏足够的动力生产,经常出现投入与产出倒挂,导致儿童专用药少,随着二孩政策放开,解决儿童用药问题迫在眉睫。 为此,包括熊维政在内的多位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呼吁加强儿童用药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全国政协委员、辉瑞中国企业事务部总监冯丹龙建议,建立和完善儿童用药法律法规,成立全国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希望国家要加大支持儿童药品研制的力度,建立形成儿童药品研发生产的激励机制。 呼吁儿童用药立法 二孩政策放开后,每年预计新出生人口约为2000万。而国内儿童药品短缺、研发动力不足问题,使得儿童用药问题突出。 新出台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商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与2009版目录相比,《新版医保药品目录》调入药品也重点考虑儿童用药,新增了91个儿童药品品种,药品目录中明确适用于儿童的药品或剂型达到540个,部分缓解了我国儿童用药种类、剂型缺乏的问题(现有约3500多个药物制剂品种,儿童药物剂型占比不足2%),但大量的患儿在使用未注明儿童用法用量、未进行过系统性儿科临床研究的成人药。 由于缺少专门的儿童用药,绝大多数患儿只能按照一定比例服用成人药,而成人相应比例的用量却又很难拿捏,用成人药品、剂量靠猜、药片靠掰,是国内儿童用药的真实写照。 熊维政指出,与成人相比,儿童并不只是个子小、体重轻,两者的本质区别则在于儿童机体许多脏器功能都没有发育完善,肝、肾的解毒和排泄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不健全,对药品的适应性要求更加苛刻,对药品的安全性要求更高,不合理用药、用药错误会造成药物性损害,甚至更严重。 冯丹龙也指出了多个儿童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如由于新药研发中数据累积不足,临床实验少,临床上用药出现成分不明、成分重复、剂量超标等现象。 另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儿童常用成人规格的注射剂,使高达60%的儿童针剂处方存在浪费,而临床上使用的药品95%以上不具备儿童安全包装,也增加了儿童用药的风险。 根据《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的统计,因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耳聋,约有7000名儿童死亡。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为12.5%,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更是达到成人的4倍,儿童不合理用药、用药错误造成的药物性损害更严重。 丁列明认为,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针对儿童药品的立法不足。我国没有专门的针对儿童药品的法律,在我国最重要的两部药品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均未对儿童药品提出特殊规定,我国儿童药品的注册、生产和使用无专门的法律法规可依。 为此,丁列明认为,解决儿童专用药品短缺,实现用药规范管理,保障用药安全,乃至对受药物伤害的少儿提供及时干预和救济等,需要通过国家立法加以规制和保障。美国的“最佳儿童药品法”早于2002年1月4日颁布。2006年6月1日,儿童用药监管条例即在欧洲议会获通过并于2007年1月26日正式生效。 鼓励药企儿童药研发 儿童用药问题除了需要立法解决外,还需要更多的生产企业参与其中。尽管近年来针对儿童用药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利好,但是真正从事儿童药的企业并不多。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全国药品生产企业有8000多家,其中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仅占0.1%。在药品临床试验注册项目中,国产药品注册信息达到16万多条,其中儿童药品仅有2000多条。 之所以很多药企对生产儿童药没有积极性,丁列明分析指出,是因为儿童药品的研发成本高。“儿童药品研发的成本接近成人药品研发的两倍,而且研发风险更大,研发成本难以收回,研发机构和企业对儿童药品研发的积极性不高。” 另一个原因则是,儿童用药临床试验难度较大。不同阶段的儿童身体发育状况不一致,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等都不相同,难以获取精确的研究数据,而且绝大多数父母不愿意将孩子作为临床受试者。 而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达因药业集团总裁杨杰,则在2018第十届医药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虽然在新版的基药目录中,儿童用药增加不少,但是它有很大的不合理性。这一点对生产企业也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像安乃近滴鼻液,这个品种是上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品种。我们的基药目录,只有不到300个品种,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儿童用用药,却有不适合儿童使用的品种。” 杨杰指出。 对此,丁列明建议进一步落实《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中对制药企业研发生产儿童药品的激励政策。“可借鉴美国的做法,给予新研发的儿童药品相应期限的‘市场独占权’,让其利益获得最大化的保障。” 再者,丁列明建议健全完善儿童用药研究,特别是儿童用药临床研究方面的指导原则和指南,明确儿童用药研究技术要求和标准,促进临床、研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的结合。 “在儿童用药研究中,审评部门应设立鼓励研发儿童药品的‘儿科优先目录’,对儿童用药的临床试验和上市前审评进行单独管理,建立儿童用药快速审批程序。对专门致力于儿童用药研发生产的制药企业,鼓励对多个儿童专用品种捆绑式申报,进行优先集中审批。”丁列明认为儿童用药可以有“优先权”。 在具体儿童用药安全监管方面,冯丹龙认为,应该在现有的监管体系中设置专门的监管部门,加强对儿童药品研发生产的监管,可授权食药监部门要求已批准和未批准的成人药品进行儿童适应症的评估,以证明该药品在各个年龄段儿童群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朱萍 北京报道 [详情]

政协委员:未成年犯罪应立足教育矫治 不主张入刑
政协委员:未成年犯罪应立足教育矫治 不主张入刑

  个人简介:王锋,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部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专业博士,中国法学会理事。本报记者 王建军 摄 “一个完整的未成年人法律体系,应当由三根柱子构建而成,即福利、保护和司法。”提到未成年人保护的话题,王锋侃侃而谈。 “我在调研的时候,遇到过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这里面有很多伤害未成年人人身和其他合法权益的案例,一般不想让媒体报道出来,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说起调研经历,王锋也会谨小慎微。 王锋的这种“严谨”,不仅体现在采访的过程中,也体现在他为全国两会准备的提案中。 今年,王锋带来了三份提案,分别是关于物流配送从业青年的职业保障和职业发展、规范管理婚恋平台、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 “提案里提到的内容,我们前期都有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可以落地的具体建议。”王锋说。 三份提案,都关乎青少年,都经过认真调研。这些工作背后,正是王锋曾多次提及的一个法治心愿。 关注未成年人保护 “必须要正视的是,当前社会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留守儿童,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问题既然出现了,我们就要去面对和解决。在这方面,党和政府是下了很大力气的。”王锋说。 王锋注意到,近年来,未成年人保护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专门增设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专章,规定了诉前社会调查、附条件不起诉、轻罪犯罪记录封存等特别程序,初步构建了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框架。 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修改了与未成年人有关的5条罪名,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虐待、性侵儿童等问题作出了规定,加大了对侵害未成年人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的惩处力度。 2017年,民法总则完善了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真正体现了国家监护的兜底作用,细化了监护权转移的程序,让监护制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同时,政策层面的进步也有目共睹,例如,2016年,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确保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在成长中得到关爱帮助。此外,在网络安全、校园安全、校车安全等方面,各级政府也都作出了很多的努力。”王锋说。 不仅如此,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也让王锋倍感欣慰,“‘女童保护’等很多专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都参与了进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进步”。 推动两部法律修改 王锋曾经多次谈起过自己的法治心愿——能够尽快地构建起涵盖福利、保护、司法在内完整的未成年人法律体系。 “福利是普惠性的,是面对所有未成年人的;保护是针对特殊情况需要重点关注的未成年人的;司法是事后的,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或者轻微涉罪,能够通过有效的教育和矫治,让他们重新步入社会。”王锋介绍。 “目前,我国制定了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即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我们的想法是,适时推动修改这两部法律,将这三个内容涵盖进去。”王锋说。 王锋希望,可以将这两部法律的修改列入到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目前,团中央已经有了初步的考虑: 将未成年人保护法适度福利法化。团中央建议,在法律中增加儿童福利的内容,其中的核心是增加政府保护的章节,“目前,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政府保护的内容是穿插在社会保护当中的,建议通过设立专章的形式,体现政府的职责和担当,而且,我们国家社会发展至今,各级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去做这个兜底的工作”。 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进行少年司法法改造。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不只是要预防,还要立足于矫治,这就涉及到少年司法的特点,就是“提前干预,以教代刑”。“我们不主张把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简单以入刑的方式来惩罚,但又不能对一些有着恶劣行为的未成年人一放了之。因此,这就需要有一个中间的过渡措施,通过一系列保护处分措施来替代刑罚,比如,改革收容教养制度、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强化司法训诫实施等。总之,应当立足于教育和矫治,而不是惩罚”。 提案均关乎青少年 今年2月5日和6日,团中央在网络直播平台开展“青年知两会”直播答题,面向青少年普及“两会”和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知识,共吸引了753.5万青年网友参与。而且,答题中的评论也基本都是正面的。 “能有这么多青年网友参与,非常不容易,也可以看出,青年政治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王锋说。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团中央在京举行了2018年“共青团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邀请14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拓宽新兴青年群体社会参与渠道”主题,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兴青年代表进行交流。 当下,新兴青年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但由于目前体制内的组织吸纳和参与渠道不多,有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表达,有的渴望回报社会却缺少合适平台。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通过思想引导、情感交流、组织吸纳等方式,把新兴青年纳入有序的社会参与机制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保证包括新兴青年在内的全体青年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课题。”王锋说。 王锋还介绍,目前在上海等地,尝试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配备青年事务助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及时沟通了解青年诉求和民情呼声,引导青年有序社会参与。“如果条件成熟,可以在更多的地方去推广”。 王锋带来的三件提案,也都与青少年有关,而且每份提案都坚持了一个原则: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并提出可以落地的建议。 在王锋看来,提案越具体越好,一个提案就说一件事情,提出的建议一定要可行,能够落地变成具体的政策或者法律法规。 “例如,我在规范管理婚恋平台的提案中提出,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打击不规范的婚托等行为。我希望,能够加强行业监管和市场管理,引导婚恋平台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注重个人信息安全,通过规范注册登记的程序等措施,确保青年权益得到保障。”王锋说。 原标题:政协委员:完整的未成年人法律体系应有三根柱子 本报记者 蒲晓磊 来源:法制日报 [详情]

代表委员共议托育服务:鼓励公立园接收3岁以下幼童
代表委员共议托育服务:鼓励公立园接收3岁以下幼童

  资料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 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对于托育服务的需求再次上升到显性层面。 谁来照顾这些年幼的孩子,特别是0-3岁的婴幼儿?是否有相关的专业人才?建立照护中心的资金、场所如何解决? 昨天(3月6日),多名代表、委员、专家对此给出了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黄细花“鼓励公立园接收3岁以下幼童” “当前,广大家庭特别是城市家庭以及职业女性迫切需要3岁以下儿童托育服务的支持。但是,由于3岁以下儿童照料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机构运营风险压力大等因素,托育机构发展缓慢,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对这些问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黄细花给予关注。 这并不是她首次关注这个话题,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她曾递交《关于将婴幼儿托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的建议》。 鼓励为职工提供福利托育服务 在黄细花看来,当前3岁以下儿童托育服务机构建设存在“公办缺位”的问题,“公办托育服务机构数量很少,尤其是公办幼儿园向下延伸招收3岁以下儿童的托班严重萎缩。” 此外,民办“缺路”的问题也存在。 社会力量主办托育服务机构缺乏应有支持,不是找不到“门槛”就是“门槛过高”,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想开办婴幼儿日间照料中心、全日制托育服务早教中心,有的想在社区开设小型互助式托育服务机构,大多数难以获得设置许可。 她建议建立政府主导的托育服务管理体制,即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议确立由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政府托育服务管理机制。 此外,还要鼓励支持多元共建托育服务机构。 她在建议中提到,鼓励和支持公立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向下延伸,创办接收3岁以下儿童的托班,可以酌情先尝试向下延伸接收2-3岁的儿童,“有调查反映,3岁以下儿童托育服务模式中,在幼儿园开设托班是最受家长欢迎的。” 同时她认为,还要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在自有场地内开办托幼园(所),招收职工子女,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鼓励和支持有资质的社会组织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举办托育服务机构,依法依规参与托育服务发展。 应建立托育服务人员准入制度 黄细花认为,要加强托育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 “建立托育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从业资格准入、禁入、职业资格考核吊销制度,严把师资入口关,推行保教人员持证上岗,逐步实现持教师资格证、育婴师证‘双证’上岗,按照规定配置保健教师、保育员和营养师。排查不合格师资,依法严惩虐童行为。” 她还提到,要探索设立科学合理的托育服务人员报酬标准并不断提高其待遇。支持主办主体遵循婴幼儿成长特点和规律,探索3岁以下儿童科学托育模式。 应提高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待遇 “据统计,广东民办幼儿园专任教师每月工资(含社保)在2800—4000元之间,待遇较低,一方面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从幼儿园每学期的保教费中支付,另一方面民办园受投入、租金等因素影响,考虑成本,教师工资待遇一直得不到提高,工作强度高、社会压力大、待遇低,造成教师无法安心从教、民办园教师不稳定、流动性大等问题,长期如此恶性循环,难以留住优秀教师。” 黄细花建议,应提高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待遇。 她建议人社部门出台民办教师薪酬标准,保证民办教师基本的待遇;出台持证教师工资保障补助细则,根据幼儿教师的资历、水平设置从教津贴,由国家、省、市财政安排专项奖励资金,对幼儿园教职工实施“以奖代补”制度,切实有效提高我国民办幼儿教师的待遇。 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黄细花提到,幼儿园学位供给不足问题已十分突出,尤其是公办幼儿园、优质民办幼儿园、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十分匮乏,而民众需求日益增加,呼声十分强烈,“入公办园难”、“入优质民办园贵”已成为各地群众普遍诟病的社会问题。 她认为,企事业单位办、集体办幼儿园存在困难,国家对此类幼儿园的相关登记、收费和管理政策不明晰,分类管理缺乏上位政策依据。 她建议发改委加强顶层设计,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使义务教育惠及每一个儿童。 “在学前教育未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之前,建议财政部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黄细花建议。 她提出全面普及学前教育、提高规范化幼儿园覆盖面、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提升农村学前教育水平、提高幼儿园保教队伍素质、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等六个学前教育具体目标,建议出台二孩入园优惠政策,补齐学前教育的短板,解决“上幼儿园难、上幼儿园贵”这一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 可设五级政府共担的投入体制 在分担机制上,她建议财政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黄细花提到,要改革现行学前教育财政负担体制,建立中央、省和地市三级政府承担部分学前教育财政责任,五级政府共同分担的政府投入体制。 在各级政府财政责任的划分上,可以考虑参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经验,中央政府主要承担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的资助责任和一定比例的公用经费责任,负担比例不低于预算内学前教育总经费的20%;省级政府制定本地的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与地市级政府一起承担新建和改建幼儿园的经费、教师培训经费和一定比例的教职工工资福利经费,负担比例不低于预算内学前教育总经费的30%;区县和乡镇、街道政府承担幼儿园建设和改造的土地供应责任、一定比例的教职工工资福利经费和公用经费责任,负担比例不高于预算内学前教育总经费的50%。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卫计委主任郭玉芬“建议设立0-3岁幼儿照护制度”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非常必要,是‘老百姓有呼,政府有应’。”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卫计委主任郭玉芬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郭玉芬是一位“老代表”,曾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今年是她第四次参加两会。此次,她带来的建议中有一份与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有关,该建议叫做《关于建立0-3岁幼儿照护制度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3月5日,郭玉芬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甘肃代表团驻地,就学前教育中0-3岁幼儿的照护、早教等问题接受了北青报记者专访。 郭玉芬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非常必要,是“老百姓有呼,政府有应”。像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的师资待遇、场所选择等等方面,可能都要加强。 郭玉芬在《建议》中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0-3岁的婴幼儿约8000万,针对3岁以下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仅仅靠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创建成功的50家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和100余家省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以及零星的一些儿童早期中心来承担。 具体到甘肃,郭玉芬给出的数据是,2017年底,甘肃省共有3岁以下婴幼儿117.8万人,仅有一家国家级和6家省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在承担儿童早期发展教育,还没有一所正式批准的针对这些儿童的早期照护教育中心,远远无法满足儿童早期照护、教育的需要。郭玉芬认为,当下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对于托育服务的需求再次上升到显性层面。 对此郭玉芬说,积极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0-3岁婴幼儿的照护和教育方面,2013年教育部开展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工作,但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且可复制的模式。 她指出,在构建0-3岁婴幼儿照护教育服务体系方面,政府可出资每个县最少建立一所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心。参照幼儿园建设的标准每个中心按5000平方米容纳500个孩子的规模建设,每个中心约需100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婴幼儿照护机构。 除此之外,郭玉芬还在《建议》中表示,各级政府应制定0-3岁婴幼儿照护教育发展规划,以确保照护教育机构的建设费用等,这些机构的所需地块由地方政府无偿划拨。同时,按照现行学前教育的标准,将0-3岁婴幼儿照护教育基础投入经费纳入年度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建立由政府和家长购买的育婴保险制度。此外,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方式,用儿童早期发展的理念对服务群体进行教育引导,指导家长带领3岁以下婴幼儿在专业机构接受照护教育。 九三学社界别小组会就学前教育问题建言 教育部部长助理郑富芝回应“加强学前教育意见正在起草中” 学前教育的话题是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昨天下午,在九三学社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多位政协委员就学前教育的问题建言献策。 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主委、重庆市副市长屈谦建议国家通过出台“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加强学前教育工作,并将幼儿园设置规划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在学前教育的问题上,有人说应该将其纳入义务教育,有人说要立法。2010年的时候,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我认为,时隔八年后,这个意见已经不适用现在的情况。”屈谦在小组发言中指出。 他提到,2003年时国务院曾出台文件就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师生比例作出规定,但只涉及公办幼儿园,没有涉及民办幼儿园。“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新区的趋势下,幼儿园的数量在增加,现在是时候出台文件,对幼儿园的建设设置标准了。”屈谦建议从政府职责、经费投入、师资力量、质量标准、幼儿入园等多方面对学前教育工作作出具体规定。 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山西省主委,曾任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的李青山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了对于学前教育的建议,“我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教育发展在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深有体会,其中学前教育的问题更为突出。” 李青山说,“我管过幼儿园的,发现幼儿教育没人管的状况非常明显。举个例子,山西省那么多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但是我们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吗?没有。”他指出,相较于有法律作为保障的义务教育和国家十分重视的高等教育,当前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力量非常薄弱。 “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不仅是数量不足,质量也不够,待遇更是极差。我去视察的时候都掉眼泪。”因此,李青山呼吁抓紧制定学前教育法,规范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师生配比和管理缺位等现象。 政协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在这场小组会上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直接回应。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会议现场看到,有三位教育部官员列席这场小组会。在委员发言完毕后,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就政协委员们反映的问题一一作出回应。 “学前教育这几年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的时候,我国学前教育的毛入学率还不到50%,现在已经到了79.6%,接近80%,可以说是跨越式的发展。”郑富芝指出,在学前教育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积累了很多矛盾和问题,这是事实。 “中央对这些矛盾和问题非常重视,教育部现在正要准备制定一个新的时期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前教育的意见,调研已经结束,正在起草过程中。”据郑富芝介绍,教育部正在调研起草的文件主要为解决两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这是入园难入园贵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下一步教育部将重点在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让老百姓的孩子能够就近入园、方便入园的工作上下功夫。 二是规范学前教育管理的问题。“我们认识到,必须要把幼儿园的规范管理提到重要的议程上来,特别是师德师风的建设问题,一定要把幼儿园的环境特别是安全问题解决好。孩子那么小,安全是头等大事。”郑富芝表示,将对政协委员们反映的问题进行逐条梳理并进行研究。 (原题为:《3岁以下宝宝能否顺利上托班?》) [详情]

政协委员:提高幼教地位待遇 让他们有职业自豪感
政协委员:提高幼教地位待遇 让他们有职业自豪感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这样定位:“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对此提出了三点建言,要办让家长放心安心的学前教育,应切切实实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让他们拥有职业的尊严和自豪感。同时,社会、家庭和幼儿园必须互信合作,家长应信任幼儿园老师,从而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多途径提高和监管幼儿园教育质量。 提高幼儿园教师地位待遇 让他们有职业自豪感 刘焱表示,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往往被看作带孩子的“保姆”,他们工作的专业性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同,待遇偏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愿意报考学前教育专业或学校,同时,普遍的低工资招不到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流失率高,稳定性也差。一个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既要掌握有关幼儿保育方面的知识技能,也要掌握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技能,既要尊重热爱幼儿,也要能够合理要求幼儿。因此,要办好让人民放心、满意的学前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不仅要加强教师教育,也必须重视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地位与待遇,让“幼儿园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一样,也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家庭和幼儿园的互信就是学前教育领域的“和谐” 目前,幼儿园教师工作时间长,还同时面对几十个孩子,工作压力很大。刘焱提出,家长应信任大部分幼儿园老师,相信她们是敬业的、热爱孩子的。社会、家庭和幼儿园互信合作,才能更好地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多途径提高和监管幼儿园教育质量 技术化手段为辅 刘焱认为,通过技术化手段加强监管,只是保障幼儿权益的辅助手段。不能作为今年学前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她建议将“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这句话,修改为:“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多途径提高和监管幼儿园教育质量,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 人民网北京3月6日电 (记者 赵英梓) 原标题:刘焱委员:提高幼儿园教师地位待遇 让他们有职业自豪感 [详情]

郑杰代表:建议幼儿园视频监控100%覆盖 规范管理
郑杰代表:建议幼儿园视频监控100%覆盖 规范管理

  郑杰 央视网 图 “目前我国幼儿园视频监控总体安装率仍在70%左右,而且监控视频的开放要求不统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郑杰建议:应全面推行幼儿园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实现100%覆盖,并对视频开放及管理标准作出规范。 2017年,全国各地陆续曝光多起幼儿园安全事件。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 据了解,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3.98万所,在园总人数4413.86万人。为加强学前教育的有效监管,近年来,政府已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将视频监控纳入幼儿园安全防范的基本要求,制定了视频监控的重点部位及其防护要求、技术要求、保障措施等相关标准,明确规定校园主要场所“应安装视频图像采集装置”、“保存时间应不少于30天”、“出现故障时,应在24小时内恢复功能”,并要求幼儿园视频监控接入公安机关监控和报警平台或预留接口。 “2017年以来,各地不断曝光的幼儿园安全事件,反映出学前教育视频监控在落实发展、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郑杰表示,目前我国幼儿园视频监控安装率约七成,摄像头密度不高,监控摄像头密度的相关规范标准尚未出台;其次,监控视频的开放要求不统一,约有七成幼儿园的视频监控系统仅作园方内部管理使用,不向家长开放,部分幼儿园开放历史视频录像,保留天数有限,或者是分时段开放。 郑杰建议,应在幼儿园、早教机构等场所推进建设视频监控系统,争取尽早实现100%安装目标;要将视频监控系统及其管理办法纳入幼儿园监管评估和评级指标体系;建立教育视频监控抽查监督机制,及时发现监控系统和学前教育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他还提出,应加快研究出台关于幼儿园视频监控技术标准,包括设备布放位置、覆盖范围、安装密度、监控时间等的具体规范;制定统一的视频开放标准和流程,明确视频留存、调取、开放查看等具体细项要求和违规惩处条款,并规范视频被滥用盗用的防治要求,保护儿童隐私。 原标题:郑杰代表:建议幼儿园视频监控应100%覆盖,规范管理标准 [详情]

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来了 只有800字(图)
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来了 只有800字(图)

  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来了,只有800字!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要点如下: 一、五年成就 主要做了9方面工作。办成了不少大事: 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 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 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 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一半。 基本完成裁减军队员额30万任务。 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还要保持清醒:部分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 二、今年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三、今年重点工作 收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教育: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 医疗: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 去产能: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 降成本: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 创新: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加强雾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 财税:健全地方税体系,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三大攻坚战: 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活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严禁“洋垃圾”入境。严控填海造地。 乡村振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改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 消费: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再延长三年。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 投资:完成铁路投资732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左右。 开放:放宽或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总结报告 [详情]

李克强: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一定让家长放心
李克强: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一定让家长放心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审查国务院关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审查国务院关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以下为实录: 李克强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家庭的希望。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详情]

人大代表谈“非遗”:建议将其纳入教育教学体系
人大代表谈“非遗”:建议将其纳入教育教学体系

  (两会访谈)人大代表谈“非遗”:有传承、冀创新 中新社北京3月4日电 题:人大代表谈“非遗”:有传承、冀创新 中新社记者 陈林 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接受了记者采访。 染,是蔚县剪纸的一门绝活。(资料图) 谈传承:从“传男不传女”到收“洋学生” 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蔚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是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作为蔚县剪纸第三代传人,自幼酷爱剪纸的周淑英代表从小就常常私下学刻剪纸,最终打动从事剪纸技艺的父亲,打破“传男不传女”规矩。 “父亲(临终前)不让我早结婚,要我一定把蔚县剪纸发扬光大。”周淑英回忆说,父亲生前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剪纸创作上,不到60岁就离开了,她传承这门技艺是对老人生命的延续,“也是一种责任”。 潜心剪纸研究创作的周淑英,直到40岁后才谈婚论嫁。技艺的传承如今也早已突破了在家族内传的规矩。为了“让中国剪纸走向世界”,周淑英还收了许多“洋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的是她国外交流时现场拜师,也有慕名而来。 “大不过掌心、小不过拇指”的玻璃瓶,张汝财代表在寸方间绘制出大千世界,瓶中每一人物栩栩如生。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衡水内画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屡在国内外获奖,并到近20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近年张汝财坚持开办培训班,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扎根其中。 定窑位列中国古代五大名窑,定瓷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文增的庞永辉代表坦言,自己学习定瓷6年后才真正喜欢,师父“事出分寸理可通之,艺差毫厘道所不容”的教诲让他受益至今。他正通过努力,希望有更多大学生在毕业后能从事这一产业。 在制作剪纸时,精力必须高度集中,一丝一毫的恍惚都可能让一根胡须或鳞片损毁,一张上好的剪纸也就变成了一张废纸。(资料图) 说创新:艺术生命力在于创新 为更好传承和发扬剪纸,周淑英从形式、题材、技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她说剪纸过去多为窗花,内容是戏剧人物、吉祥花鸟,现在题材融入冬奥会、民俗等多种元素,也从窗花变成了收藏品、装饰品。 蔚县剪纸有“三分刻、七分染”一说,过去只有紫色等五种色彩。为研究紫色深浅变化,周淑英“用了三个冬天”。她说,剪纸技艺本身很苦,“突破创新更是特别特别难”。 张汝财认为,艺术生命力在于创新。以前画内画多用矿石颜色和植物颜色,现在融入油画颜料,“比照片效果还要好”。内画也从鼻烟壶扩大为玻璃球、水杯、笔筒等,“让更多人享受到这种美”。 创造了中空拉坯及双层拉坯技艺的定瓷技艺传承人庞永辉认为,定瓷发展要在深挖传统技艺基础上有所创新,融入当代设计,做出时代精品。 话履职:当选代表是荣誉也是责任 “建议采用不少,京津冀三地看病异地报销难的建议还被作为重点建议”。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张汝财谈及过去五年履职时如是说。 他在保定、衡水等地走访调研发现,北京、天津老人到河北养老时,看病报销并不方便,就提交了相关建议。“如今异地报销在京津冀三地已经方便,同时还开始向全国推行”。 “有责任感,也有荣誉感。”张汝财说,作为人大代表,建议被采纳,最终能让民众受益,他觉得尽了代表职责。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周淑英说在新时代要履行好代表职责。面对一些“非遗”项目有可能面临传承中断的风险,她建议将“非遗”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同样,庞永辉也提出了加大弘扬定瓷文化、发展相关产业的建议。(完) [详情]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小学试行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小学试行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

  政协委员建议小学试行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资料图) 原标题: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明:建议小学阶段试行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 澎湃新闻记者 程真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正在北京召开。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大会秘书处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向本次大会提交了题为《关于小学阶段试行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的建议》的大会发言。 在这份大会发言中,钱学明建议以省为单位,在小学阶段试行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的制度,探索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 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钱学明认为,社会发展需要大量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人才,需要大国工匠,需要创新精神。在应试教育重压之下,学校很少会鼓励、学生也没有时间发展这些技能,造成动手能力弱,思维固化。往这些方向发展的学生,有时候往往是文化课跟不上才不得不“转行”,而不是基于天赋与兴趣爱好,难成大器。 钱学明列出了试行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的四条理由: 一、减少文化课时,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当前,学生减负主要是减少文化课过多占用在校时间,减少作业过多占用学生课外时间。当前小学生文化课程只用半天已经足够,文化课占用过多时间,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二、学生一技之长需要从小培养长期练习。音乐、体育、美术、手工等实践课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人们社会交往、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需要从小培养,养成兴趣和良好习惯,需要长期练习,形成一技之长。当前仅靠学校每周一两节课不能满足要求。 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利用学校资源,开设实践课程,可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减少学生参加课外兴趣班数量,减少学生的精力消耗和学习负担,降低家长经济负担和“二次接送”的负担。延长在校时间,学生放学时间与家长上下班时间相衔接,可减少家长接送难题。 四、以省为单位探索实行新制度。在我国当前高考招生以省为单位组织的情况下,建议选择条件比较均衡的直辖市,人口较少的东、中、西部省(自治区),以省为单位探索实行新的教育制度。这样可以不影响学生高考录取,容易在社会、学校、家长、学生中形成共识,减少阻力,推进改革。 鉴于上述理由,钱学明认为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的制度,有助于简便高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更容易形成可在全国推广的经验。他还提出了试行这一制度的三条具体措施: 一、规定小学生课程为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为保证制度得到落实,强制规定半天安排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另外半天安排实践课。与此同时,学生在校时间可以适当延长,既便于学生尽量在学校完成作业,又尽量与家长的上下班时间对接,方便家长接送。 二、实践课程包括音乐、体育、美术、手工等需要动手的课程,也包括社会实践,如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田园、企业等活动。让学生从小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从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健康人格。动手的课程在低年级可以普遍开展,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若干门课程,发展成为自己的特长。 三、整合资源,因地制宜,逐步完善。增加实践课程需要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和师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结合实际安排实践课程,逐步形成规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详情]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师道神圣不可违反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师道神圣不可违反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接受记者采访 中新社北电 (记者 谈笑)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3日提出要重振师道尊严。 2018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3日下午首次开启,陈宝生在该通道上回答记者问题时作上述表示。 陈宝生说,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这是一份开启新征程、开创新时代、开创新模式的文件,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对于如何贯彻落实好这份文件,陈宝生提出从“提、改、育、用、保、尊”六方面作出努力。 “提”,即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他强调,要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要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还要落实连片贫困地区教师的补贴政策。 “改”,即改革教师编制配备制度,要按照合理科学的师生比来配备教师队伍,改革教师准入和离职制度,提高教师入职学历等。 “育”,即振兴师范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教师队伍。 “用”,即要给教师“压担子,指路子,出点子,给位子,发票子”,让其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对教师职业发展作出安排,拓宽他们的渠道。 对于“保”,陈宝生认为包括保障和保护,提高用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保障,保护教师合法权益。 “尊”,全社会要提倡尊师重教。“我的提法叫做重振师道尊严。”陈宝生说,“我认为师道神圣,不可违反。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违反了师道,迟早是要受到惩罚的。” 陈宝生说,全社会要创造教师从业的宽松环境,教师也要自律自警自省自爱,做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完) [详情]

政协委员谈儿童用药安全:60%儿童针剂处方存在浪费
政协委员谈儿童用药安全:60%儿童针剂处方存在浪费

  全国政协委员冯丹龙:建议完善儿童用药安全管理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朱萍 北京报道 儿童用药,安全是重中之重。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冯丹龙提出了关于完善儿童用药安全管理、加速全国公共场所控烟立法、促进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等多个提案。 冯丹龙指出,儿童用药,安全是重中之重。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用药群体,各器官发育未成熟,对药品的用法用量有其特殊要求。目前,临床上儿童用药不当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及时改进和提高,建立和完善儿童用药法律法规,加快推进儿童用药安全的临床应用,及儿童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宣传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全民健康《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商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已正式印发出台,与2009版目录相比,《新版医保药品目录》调入药品也重点考虑儿童用药,新增了91个儿童药品品种,药品目录中明确适用于儿童的药品或剂型达到540个,部分缓解了我国儿童用药种类、剂型缺乏的问题(现有约3500多个药物制剂品种,儿童药物剂型占比不足2%),但大量的患儿在使用未注明儿童用法用量、未进行过系统性儿科临床研究的成人药。 近年来,我国儿童人口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二胎政策放开后,每年预计新出生人口约为2000万。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用药群体,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各器官发育未成熟,具有对疾病的易感性、应激能力低、对药物反应不敏感等特点,因此,对药品的用法用量有其特殊要求。目前,临床上儿童用药不当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及时改进和提高。 冯丹龙指出,儿童用药不当主要表现有:1。超说明书使用。由于新药研发中数据累积不足,临床实验少,药品说明书关于儿童药的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缺少,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说而不明”的现象普遍存在。国内市场绝大部分的药品对儿童使用标记不明、警示不清,多以“儿童酌减”或“遵医嘱”等字样描述,使得药品使用剂量难以把握。这种说而不明的现象不仅给医生处方、患儿用药带来极大不便,更容易出现超剂量使用。 2。常用药物剂量计算方法不规范。临床工作中,儿童常用药物剂量计算方法存在差异,或采取体表面积计算,或采取公斤体重计算,前者临床使用不便,后者则忽略了儿童特殊生理条件,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 3。取药剂量、给药途径的不严格。 4。儿童用药大多仍以成人药来代替,儿童用药须将其分成几份,若分药不均,用药量过多易引起不良反应。5。国内的儿童用药多以复方制剂、中成药为主,使得临床上用药更容易出现成分不明、成分重复、剂量超标现象。另外,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儿童常用成人规格的注射剂,使高达60%的儿童针剂处方存在浪费,而临床上使用的药品95%以上不具备儿童安全包装,也增加了儿童用药的风险。 冯丹龙建议: 第一,建立和完善儿童用药法律法规。加快推动我国儿童用药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在现有的监管体系中设置专门的监管部门,加强对儿童药品研发生产的监管。可授权食药监部门要求已批准和未批准的成人药品进行儿童适应症的评估,以证明该药品在各个年龄段儿童群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二,加快推进儿童用药安全的临床应用。健全完善儿童用药研究特别是儿童用药安全临床研究方面的指导原则和指南,明确儿童用药研究技术要求和统一标准,促进临床、研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的结合。建立全国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分析研究儿童的不良反应数据,实现数据的全国共享,及时反馈信息并更新说明书。对已注册获批的产品,加强儿童药品疗效的观察、安全性检测、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健康风险评估,建立信息的发布机制、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建立短缺药品监测机制,完善儿童药品储备。建立儿童药品的评估系统,鼓励企业通过改进利用现有药品资源,使之成为对儿童具有疗效和安全性的儿童用药。 第三,加大儿童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宣传。搭建儿童用药安全指导、关注、责任的平台。面对校园、儿童家庭进行用药知识的普及,面向社会提高对儿童用药的指导和关注,面向行业搭建儿童医药产业发展的权威传播平台。通过新闻媒介、网站、专业培训、社区讲座等各种形式开展了儿童药品安全宣传普及工作。 [详情]

政协委员:每天户外运动2小时纳入中小学管理制度
政协委员:每天户外运动2小时纳入中小学管理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参加2018年全国两会时,再次将关注点聚焦在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 何伟3月3日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透露,他拟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一份题为《建议将“每天户外运动2小时”纳入中小学教育管理制度》的提案。 “我们观察了解到,学生群体中,肥胖、视力不良等问题依然严重。加强户外运动是预防近视、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以及提高身体综合健康状况的有效方式。”所以,何伟建议将“每天户外运动2小时”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管理制度中。 何伟告诉澎湃新闻,他关注到今年1月30日国内首部《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出炉。据《指南》显示,从我国近30年的全国青少年体质监测数据看,尽管青少年营养和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部分体能素质指标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超重肥胖和视力不良比例居高不下。 何伟说,虽然国家早在2007年就提出过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但实际操作效果并不理想,很多中小学生并没有相应的锻炼时间。学校对于体育锻炼的贯彻力度也不够。 为此,何伟建议应明确提出我国中小学生每天累计户外运动2小时的相关要求,将中小学户外运动每天累计2小时内容列入《教育法》、《青少年儿童体育发展纲要》等相关法规,对中小学参加各类户外运动在参加时间、具体活动开展等方面提出建议和要求,使户外运动成为中小学生接受教育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 进一步而言,何伟建议制定适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特点的户外体育运动项目。创新体育管理,制定适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特点的户外体育运动项目,推进特色户外体育文化建设,鉴于学生“只有善于运动,才能热爱运动,才能主动锻炼”的道理,中小学更要加大户外体育运动实施力度,深挖学校的潜力与特长,推进“一校一品一特色”建设,重点抓住一至两个户外体育项目,将这些户外运动项目做大、做强、做精,让中小学生爱玩、能玩、善玩,提升学生对特色户外体育运动项目的亲和力和表现力,真正确保将中小学生每天体育锻炼2小时落到实处,进而既缓解中小学生繁重而紧张的学习压力,又充分放松学生身心,更使眼肌得到适宜休息,视力疲劳得以恢复。 最后,何伟还提出应建立健全我国中小学生每天累计户外运动2小时教育管理考核办法,将学生每天累计户外运动2小时列入中小学业绩考核基本指标,切实加强对学校及校长、教学主管、班主任、体育老师和保健老师的考核;将中小学生每天累计户外运动2小时归班主任管理,避免多头管理多处落空,强化班主任考核,对中小学生的户外运动给予适时干预,告知并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户外活动,控制学生长时间用眼,将每天2小时户外运动落到实处。 同时,何伟还表示,可以建立学生户外运动档案,通过自媒体手段及时公布学生在校户外运动情况,便于学生家长查询浏览并受社会监督。 原标题:委员何伟:将“每天户外运动2小时”纳入中小学教育管理制度 [详情]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国家制定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国家制定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政策

  2018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制定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政策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 《提案》指出,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在加速。在老年人口中,独生子女父母占了绝大多数。如今,国家不再继续推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但独生子女的政策及其后续影响还将长期存在。 《提案》认为,现实到了将以独生子女为特征的计划生育政策,从重在控制出生,到重在关怀养老的转变的时候了,“解决好占老龄人口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也就基本上解决了一般层面上的老有所养问题。” 为此,俞金尧在上述《提案》中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专门的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政策,以国家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等为依据,把与计划生育相关的养老规定和政策系统化、具体化。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规定全国统一的独生子女老年父母的养老补助。补助金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物价涨幅相联系,每两年调整一次,全国标准的补助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全国标准的基础上,上浮养老补助金,上浮部分费用由地方财政负担。无论是全国标准的养老补助,还是地方上浮部分的养老补助,都实行城乡统一。 2。以财政、税收、土地使用优惠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兴办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院。对于接纳独生子女老年父母的社会办普通养老院,以接纳的老年的独生子女父母数量为依据,适当减免税费。 3。适当提高独生子女父母的退休金。在政策所规定的退休金的基础上,上浮5~10%的退休金。在政府财政支持下,适当提高农村独生子女老年父母的养老保险金。 4。大幅提高独生子女费和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的奖励金。几十年不变的5元独生子女费和1000元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奖励金,必须大幅提高。提高的幅度可根据这些经费首次发放以来的物价涨幅确定。 5。把各地实践中的行之有效的独生子女养老办法上升为国家政策,例如“独生子女护理假”,或适当延长独生子女探亲假的时间。 6。允许已达到退休年龄的独生子女父母投靠异地工作生活的独生子、女。打破地区分割,允许年老的独生子女父母(不论原来是农村居民,还是城镇城市居民)跨省区投靠有稳定职业、固定居所的子女,在子女的工作生活地落户,并且享受到与当地居民一样的待遇。他(她)们享受与当地老年人一样的社保、医保权利不应受到歧视,而且也有申请落户地的保障房的权利。 [详情]

民革中央:“反校园欺凌法”立法时机已经成熟
民革中央:“反校园欺凌法”立法时机已经成熟

  反校园欺凌立法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3月3日在北京开幕。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大会秘书处了解到,民革中央向本次大会提交了题为《惩防并举推进防治“校园欺凌”专项立法》的大会发言。 校园欺凌在近年成为热点,遏制校园欺凌是全社会的强烈呼声。防治校园欺凌已由不同层级效力的规范性文件予以推进,但更重要的是专项立法。民革中央在这份大会发言中指出,目前针对校园欺凌的专项立法时机已经成熟,呼吁尽快制定“反校园欺凌法”。 “反校园欺凌法”涉及民事、刑事、行政多个方面,需明确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多方的责任与义务。从立法建议角度,民革中央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目前关于学校防治校园欺凌的相关规定效力层级较低。学校对“校园安全”的管理义务与责任,目前由教育方面法律法规组成,所保护的是最广义的“校园安全”,没有细化到与“校园欺凌”相关的校园安全管理义务责任。《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为学校如何防治校园欺凌、应采取何种具体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提供了依据与标准,但是与专项立法的结构和涵盖内容相比仍不够完备,且法律效力位阶较低。 二是监护人责任实现方式过于概括。涉及监护人责任追究规定散见于《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等。尽管2017年10月实施的《民法总则》对监护人制度作出了重大修改,但依然缺乏“内容的细化”和“方式的特定”,对于“校园欺凌”中家长监护责任的问责,仍有待细化。 三是司法保护制度不完备。现有“以教代刑”的“中间过渡性措施”制度,如社区矫正、收容教养和工读学校,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少年司法制度”,在司法性矫正措施的多样性和体系化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 就制定“反校园欺凌法”需关注的重要问题,民革中央提出了三条建议: 一、整合目前已有的学校防治校园欺凌规定,将其提升至专项立法。将目前已有的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和标准等内容予以整合,作为“反校园欺凌法”的一部分。 整合的具体结构设想如下:第一章“总则”,阐述立法目的、范围和立法的基本原则等;第二章“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学校内部机构的职责和相关制度;第三章“家庭保护责任与义务”;第四章“政府与社会的保护责任与义务”;第五章“司法保护的责任与义务”;第六章“法律责任”,规定学校、政府和社会机构、家庭不履行监护职责应当承担的责任;第七章“附则”,明确相关定义及法律实施时间。 二、强调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责令父母严加管教措施”的具体手段,如责令父母管教并缴纳保证金、设定一至三年的管教期限等;引入“强制亲职教育”并作细化设计。 三、完善司法保护制度。增设“人格调查制度”,对未成年被告人的量刑应充分考虑其性格、家庭、经历等情况;增设“社会服务令”,对符合不起诉条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推荐至公益性机构从事无薪工作并给予感化教育;改革工读学校,包括是否增加强制性就读条款,设置与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等;确立“工读预备制度”,即学生仍在原校读书,经一定预备期,据学生偏差行为情况,决定是否撤销预备档案或进入工读学校进行改造和教育。 [详情]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