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用沟通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8日 09:20  《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 

  孩子有意见得不到及时交流,主要责任在子父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或掌握不好沟通的火候,甚至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唠叨一顿就是沟通,结果却适得其反。

  父母们经常会这样抱怨:“孩子什么事也不愿和我们讲厂而孩子却诉苦说:“父母不理解我们的需要,他们想说的就说个没完,而我想说的他们却心不在焉。”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其实孩子是有许多事情、感受很想跟父母说的。他们有欢乐、有苦恼、有意见没有得到及时的交流,主要责任还在于父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认真地或不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如何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实质上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问题。

  不愿听孩子讲话、不和孩子谈心,你怎么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你又怎么可能帮助教育孩子?孩子也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父母应该以平等的态度敞开心怀和孩子谈看法、讲见闻、说愿望、道欢乐、诉苦衷,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对话的气氛。

  有一个13岁的男孩子,由于母亲不再给他零花钱了。没钱去打游戏机,所以对母亲很反感。母亲说什么他都不听,事事与母亲对着干。这位母亲说,为了孩子学习、生活得愉快,我经受的艰辛都不让孩子知道,没想到他现在这样对待我。

  后来,在外地做工的父亲回来了,他把自己的艰辛和经历都告诉孩子,不久之后,妈妈发现孩子竟然变乖了许多,问孩子的爸爸是怎么回事。孩子的爸爸说:“小孩子也是人啊,很多问题,你只要去跟他沟通,他就会明白了,你以前缺乏和孩子沟通啊!”

  母亲听了恍然大悟,以后特别注意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结果,孩子身上许多逆反的行为,都消失不见了。

  如果这位母亲能与孩子有更多的沟通,让孩予了解父母1作的忙碌和生活的艰辛,孩予就会理解父母,改变自己对父母的错误态度。

  那么,父母们应当怎样去与孩予沟通呢?

  1)要消除对孩子负评价的心理定势

  父母对孩子过去的表现所形成的看法会影响现在对孩子所说话的理解,甚至误解和歪曲。同时既要防止“晕轮效应”的作用,不是一好百好,“爱屋及乌”;也不是一坏全坏,以偏概全。孩子是发展变化的,要排除主观偏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2)一定要认真听孩子讲话

  应表现热情、有兴趣,高兴和孩子沟通,正确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他讲话时不打断、不批评,并能从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说话的内容,使孩子感到他被理解、重视和接纳。

  3)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父母要注意孩子内心的需要与感受,体会他的心声、苦恼和心理矛盾,鼓励他坦诚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赞同他的某些行为,并不表示对他的感受不理解、不认同。例如一个孩子的弟弟把他心爱的东西摔坏了,他生气、心疼,一气之下推打了弟弟。父母批评他打人的错误行为,但对他的感受、痛惜则应理解。父母应表示损坏了你心爱的东西是很可惜,弟弟也不对,看看能否修好。或以后再给你买个新的。这样孩子得到了同情和宽慰,也会认识到打人不对。要明确,少年对事物的感受或心理活动往往比他的思想更能引发他的行为。所以重视孩子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对他的感受认真加以理解和评价,将会影响他今后的发展。

  4)言语要切合实际,合乎情理

  父母与孩子交流思想情感和社会信息要实事求是。无论是批评、表扬和评价,也无论是谈论家庭和社会问题,都要切合实际,有理有节。不能跟着感觉走,随着性子宋。比如,你批评孩子一件事情没有做好,你不应这样说:“笨蛋,我已经说过一千次了,为什么还不改。”这就是夸大其词,于事无补。  

  经常运用切合实际、合情合理的沟通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理智感、自信心,增强教育效果。父母可亲可敬、可以依靠和 求教的形象就会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来。

  5)沟通时言语要清楚、具体、明确

  “好吧,你玩一会儿,就回来做作业。”这“一会儿”是多长时间,他有他的打算,你有你的要求,不一致,结果产生冲突是必然的。同样也不能接受孩子言语不详的话,否则也会带来麻烦。如孩子说:“妈妈,这个双休日我们几个同学到盘山去玩玩行不?”你不能马上明确表态。因为孩子和几个什么样的同学去,具体怎么安排的,什么时间回来都不清楚。父母与孩子间产生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往往是由于言语不祥、语义不清、模棱两可或似是而非造成的。所以,沟通要成功、有效,言语就要清楚具体。

  孩子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不会有自觉性,你不说明原因,只是“我说你做”,会有强迫命令之嫌,孩子会认为你主观,强加于人。所以对你的决定要说明原因。

  另外,当出现问题时,父母还应有自我批评精神,把属于自己的问题说清楚,不能把自己的毛病、问题模糊地敷衍带过,却去具体指责孩子的不对,那样孩子会认为你没有责任心,是一位不可信赖的长者。   

  所以,与孩子交流时时刻刻都要抱有信任、友善、尊重的态度,口气不应有烦人、生气、责备或警告之意。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家庭  教育  沟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