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宝宝学会延迟满足

http://www.sina.com.cn    心理医生的《童心密码》 

  豆妈:长进了,变着花样哭     9.5个月

  其实9个月的豆子已经很少哭了,更多的时候是哼哼唧唧,以及唧唧歪歪。但是在学会语言之前,哭毕竟还是他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

  很明显,豆子大了,哭法长进了,有好多种不同的哭法,让豆妈一听就知道是要什么。当然,这里面也有妈妈不断练习听力的功劳,自己表扬自己一个。

  来总结一下:

  大声哭,声音洪亮有力——饿了饿了,拿奶!

  哭声尾音较长,绵软——困了,要睡觉。

  哭声不规律,开头大声,结尾小声——不舒服,热了?冷了?尿布湿了?不会生病了吧?!

  哭声短促,两腿蜷起来往肚子方向收——空气喝多了,肚子胀气,想打嗝。

  嘤嘤哭泣,小声,断断续续——妈妈批评我了,阿姨说我长得胖,好委屈……

  厉害吧,妈妈的耳朵像猫一样,功能很强大,爱心是雷达。9个月的锻炼下来,豆妈的耳朵灵敏度显著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赶上Intel酷睿双核了,豆子,你就是上帝派来帮助妈妈修炼的那个天使吧?

  一不小心又跑题,自恋毒瘾发作,总想找机会表扬自己。实际上我想表扬的是豆子,首先是胖豆子一直在进步,然后加上豆妈配合,沟通才越来越完善的。

  豆子是个好学的宝宝,他一直在努力学习怎样表达自己,学习和爸爸妈妈沟通、互动。

  当初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哭声清亮,但哭法比较单一,饿了困了尿了基本都是一种声音(或者区别微妙),常常使妈妈忙而不得其法,内心甚至体验到相当的挫败感。当然,换个位置想想,人家小豆子也很郁闷的,拼命告诉你“我想睡觉”你却硬塞给人家奶瓶,跟你说“尿布湿透了,换换吧”,你又来来回回地哄人家睡觉。什么妈妈嘛!

  为了帮助妈妈进步,小豆子试图学会哭出不一样的声音,每天他都在尝试,琢磨用不同的音频、音量、节奏表达不同的需要,慢慢的,真就掌握了几种基本哭法:要吃饭的、要睡觉的、要换尿不湿的、要抱抱的。这样,吃喝拉撒的基本需求就可以搞定啦。

  再大一点的时候,豆子不仅长了个子,还长了脾气,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心情不爽时,有了新表达——干嚎,闭着眼睛使劲哭,小肚子还打挺,表示“我很不爽!”但是光打雷不下雨。

  再再大一点,豆子的哭声更有趣了,小朋友会撒娇了哦,没什么伤心感的哭声,一边哼唧一边把小脑袋往妈妈身上拱啊拱的,呵呵,抱着小肉球觉得好温暖好窝心。不过,有时候哭起来又表达的是另一种情绪,比如被人家说是胖娃娃,豆子就很委屈,哭得猫猫的,好伤心的样子。有一次被豆妈的闺蜜说他胖,他也这么哭,闺蜜阿姨大呼“哎呀好好玩,他还会这样哭,他还会委屈哦!”

  豆子的哭还可以分为假哭和真哭。由于演技有限,假哭总是很容易被人洞穿,因为没有眼泪。话说他小的时候(不满两个月)哭也是没啥眼泪的,不过那时候小人儿非常纯洁,没有假哭一说,凡哭必真,确实有需要才哭。但现在不同了,小朋友大幅度的进步,有了很多情绪和自己的主意。当他反抗的时候多数是假哭,干巴巴的大声,比如在外面没玩够被强行带回家。但心里难过和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不同,眼泪来得很快,泪腺发育了,珍珠是大颗大颗的。每逢真哭,大人看了就很心疼,可见真哭是很有情绪上的感染力的。

  从6个多月的某天开始,豆子嘴一瘪,哭着喊了声“ma~~”,简直让妈妈惊喜交加,儿子会叫妈了哦!事实证明,黄天不负有心人,聪明儿子先认娘。豆子最需要外援的时候,总是先哭着喊“ma~~”就一个单音节,还是哭腔的,已经让他妈忙不迭的赶上前去嘘寒问暖了。

  从带哭腔的妈开始,妈已经越叫越清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豆子也将学会哭以外的更多表达方式,口头语言、肢体语言、表情等等。

  亲爱的宝宝,妈妈期待着与你更多的交流,期待着你用稚嫩的声音说“果”、“萍朵”、“要苹果”、“豆豆想吃苹果”……

  心理师爸爸手记:学会延迟满足

  面对宝宝的哭,是否要即刻满足?怎样的满足方式最好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好妈妈是在宝宝的哭声中学习出来的。这意味着:好妈妈要承受得住内心的焦虑,并节制自己的情绪;能够从哭声中理解到宝宝的需要。

  小豆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很少哭,大多数的时候很安静。这可能和他在妈妈肚子里很安全有关系,也可能是基因问题。

  过了三个月,豆子哭的时候多了起来。而且,很有趣的是他竟然会假哭。原来,哭是豆子的语言,是所有没有语言能力的宝宝用来表达自己的方式。哭不一定代表不愉快,很多时候是代表需要。

  当宝宝哭时,不必过分焦虑

  很多妈妈都不能忍受宝宝的哭,特别是一些焦虑的妈妈。当然,这是母亲爱孩子的天性,但有一些妈妈会把宝宝的哭和自己关联起来,她们内心特别期待自己做个完美的好妈妈,而宝宝的哭,会把完美妈妈的形象打破,因此,许多妈妈特别怕宝宝哭。

  其实这样的关联并不合理,我们要通过正常的认知以及思维把它打破。但有很多妈妈不能把这样的关联打破,我所说的焦虑妈妈就是这样。她们不是因为做了妈妈而焦虑,而是本来就有焦虑的性格。有一些“强迫性神经症”患者反反复复地洗手,在意识上,他们很清楚手并不是很脏,没有必要这样洗,但他们控制不住。因为,当他们这样想的时候,又会有另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必须这样。这让他们很苦恼。焦虑妈妈也有这样的苦恼。她们一方面会说,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但另一方面又会怀疑自己做妈妈的能力,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让宝宝不舒服了。

  焦虑的妈妈是自恋又自卑的妈妈。之所以自恋,根源在于自卑,因而想做世界上最好的妈妈。而自卑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方面有点自卑的情感,这是正常的,但如果总是怀疑自己和指责自己,就会把这样的自卑放大,泛化。

  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对自己也是如此,对自己期望越高,挫折感就越强。因此,我们要放下一些自我期望,懂得爱自己,这样,我们会更轻松。毕竟,我们是人,自我宽恕虽然不是很好听,但很有必要。况且,对自己要求高的人,对身边的人一定也是这样的。不能接受自己的人,同样很难接受别人。这样,我们就成为一个经常指责评价别人的人,一点都不可爱。

  回到宝宝哭的问题上来,妈妈应该告诉自己,不要对宝宝的哭过分焦虑,要用心去体会,分辨宝宝哭声中的含义。妈妈应给成为一台好用的翻译机,通过积累经验把宝宝的哭声翻译成:我饿了;我困了;我疼;我要妈妈抱等等。可见第一时间听懂宝宝的需要,这确实是一个妈妈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让宝宝学会等待

  在用哭来表达需要和情感时,宝宝对妈妈是有期待的,希望妈妈能即刻满足自己的需要,最好不要让自己等待。我们所说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终极被照顾状态,就是从婴儿状态演变出来的。可以看出,有太多的人渴望做婴儿,一直被妈妈照顾。

  面对宝宝的哭,是否要即刻满足呢?怎样的满足方式最好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前面说过,在孩子生命的初期,父母要做完美照料者,尽可能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宝宝满4个月以后,要慢慢学会适时让孩子等待一下。这样做可以训练宝宝的“延迟满足”的能力。

  什么是“延迟满足”?延迟满足,其实就是能够等待,并且在等待时不焦虑,不愤怒。有许多人这方面的能力很差,这和婴儿时期的满足方式有关系。延迟满足能力相对比较弱的人,原因就是满足方式出现了问题。下面两种情况都是不当的满足方式:

  溺爱型。照料者过于“好”。比如宝宝已经三岁了,仍然是想要任何东西马上就予以满

  足,哪怕认为这要求不合理,也因舍不得让孩子失望,或是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央求打滚撒泼而答应。他们不知道,溺爱并不能让孩子满足,被溺爱的孩子,攻击性反而很强。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溺爱往往也意味着过度保护,被溺爱的同时,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同样被剥夺了。而这样被剥夺的感受让自己很不舒服,很无力,所以容易愤怒。心理学上把这叫做“不能容纳焦虑感”。

  不负责任型。指宝宝被照料的过程中,一直处在不被满足的状态。所以,凡事都有度。

  有个30岁的男人,其他方面还好,但在一个问题上经常出现冲突,那就是吃。他不能忍受饥饿,一旦饥饿情绪就会变得很焦躁,甚至是愤怒。原来,在他的婴儿时期,由于食量比较大,而妈妈养育他的时候又是按照平常食量来喂养,因此,他差不多几个月一直处在饥饿状态。这样的饥饿状态是让人把死亡的恐惧感联系起来的。成年后,能够自己满足的时候还好,一旦要依靠别人才能满足,那种童年时经历过的恐惧直接就从无意识中被体验到了。比如,他要12点吃饭,让人帮他定饭,但是由于送饭的人交通堵塞或者其他问题,到12点10分饭还没来,他的焦虑就发生了,他变得很烦躁,甚至很愤怒。这就是不能“延迟满足”的情形。

  延迟满足中要注意什么

  前面说过,实施延迟满足至少要在孩子满4个月以后,为什么呢?因为,延迟满足是一种能力,也是心理发育成熟的一个标志,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基础之上的。比如,一个孩子决定是否现在就要吃到巧克力,他得了解:谁能给他巧克力?这个人现在有没有空?愿不愿意给他巧克力?同时他得想明白:巧克力不是非吃不可的,不吃也不会威胁到生命,可以晚点吃到。并且,他可以控制一下急迫的情绪,不会因为不能马上吃到而发火、伤心……很显然,这一切都不是婴儿能够弄得清的,因此,很小的宝宝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条件,他需要慢慢发展这种能力。

  随着宝宝身体的发育,他/她的感知觉和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清楚地认识妈妈和其他照料者,对周围的环境逐渐熟悉,同时他们的小手越来越灵活,会自己拿奶瓶,腰部也越来越有力,开始学着独自坐立,总而言之,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比以前强多了。同时,从心理上来说,经过与妈妈这么长时间的相处,宝宝感受到妈妈的爱,对妈妈是信赖的。这个时候,宝宝对于妈妈给的小挫折才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他知道即便妈妈没有马上过来给自己喝奶,妈妈也是爱宝宝的,总会喝到奶的。这个时候,他就逐步具备了发展延迟满足的能力。

  但是仍然不能操之过急,得一点一点地来,在尽量满足的基础上,延迟一分钟、两分钟,乃至10分钟。父母要注意训练的度与宝宝的能力相符合,如果超出了宝宝的现有能力,就是对宝宝不合理的期待了。

  其实,延迟满足的能力有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因为没有人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照料者,宝宝承受挫折是必然的,但只要知道妈妈爸爸是爱自己的,宝宝就能承受得起,也能够在受挫后得到修复与补偿,然后进一步发展心理能力。因此,父母稳定的爱与信任才是宝宝发展延迟满足能力的根本前提。

  在宝宝与妈妈的关系中,刚开始时基本上都是及时满足,等到大一点了,妈妈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所以当宝宝发出哭的信号,妈妈不能马上满足的时候,一定要先哄一下,安抚一下宝宝,让宝宝接受“等一会,妈妈在关注着自己,总是能获得的”的信息,这就是延迟满足的心理基础。假如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只顾做自己的事情,把一个饿得哇哇直哭的宝宝一直扔在一边,那宝宝体会到的恐惧感就会是创伤性的。有时候妈妈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这样做,比如妈妈也可能正在热奶,听到宝宝哭就很焦虑、无力,却没想到去哄哄他/她。如果妈妈这个时候能给宝宝一些安慰,哪怕只是答应一声,宝宝也会好很多。

  好妈妈都是在宝宝的哭声中学习出来的。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好妈妈要承受得住内心的焦虑,并节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宝宝哭的时候;二,能够从宝宝哭声中理解到宝宝的需要,爱是以尊重宝宝需要为前提,而非自以为是。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宝宝  哭闹  心理行为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企业服务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