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9-20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贵州省正安县尹珍教育基金、上海田字格公益和北京联想公益基金会承办的主题为“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的未来乡村教育交流季在贵州省正安县成功举办。来自国内的知名教育家、经济学家、公益人士及一线教育实践者等500余人,深入探讨乡村教育的困境,分享突破路径与有效解决方案,共同在AI浪潮及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形势下,为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探索新出路。
研讨:乡村教育的未来与困惑
与会专家指出,当前乡村教育面临多重挑战:城乡教育差距持续扩大,乡村学校生源流失、师资薄弱、经费短缺,“撤点并校”政策加剧学校与乡村生活的割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直言,乡村学校逐渐沦为“教育孤岛”,家校责任推诿、教师与社区脱节等问题严重削弱教育质量。教育部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1年,乡村学生数量减少近千万,乡村教育振兴迫在眉睫。
田字格公益创始人肖诗坚提出,乡村教育应培养“生存力、生活力、生长力”,而非仅追求升学。其创办的田字格小学通过乡土课程,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传承本土文化,8年来惠及全国100余所乡村学校、超2万名学生。
国务院原参事汤敏强调,AI时代需推动教育个性化与混合式学习,利用技术缩小城乡差距。中国教科院曹培杰指出,未来教育需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培养提问能力与创新思维。云南、贵州等地乡村教师现场分享AI融入课堂的实践案例,如通过数字化工具开展情境化教学,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深圳恒晖公益基金会陈行甲呼吁关注乡村教师心理支持体系;俞敏洪建议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加强培训以弥合城乡师资差距。国务院参事室原特约研究员左小蕾介绍的“青椒特岗计划”已覆盖23省、惠及16万乡村教师,成为规模化培训的典范。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孝德倡导以“亲情、亲自然、亲乡土”为核心的启蒙教育,强调乡村是传承文明根性的最佳课堂。其发起的“三亲教育”通过孝道、自然探索与乡土情怀培养,重塑乡村儿童的生命教育。
展望:乡村教育的温度与未来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总结:“乡村教育的目标不应仅是‘走出大山’,更要让留下的孩子能幸福生活,并具备适应未来的能力。”活动呼吁社会各界以“投石者”精神持续探索,共同构建开放、协作的乡村教育新生态,让每个乡村儿童“脸上有笑、身上有汗、心中有爱、眼里有光”。
活动期间发布的《乡村教育行动倡议书》提出八大行动方向,包括支持农村小规模学校、推动家校共育、建立乡村教师专属评价体系等,获杨东平、刘晓林等专家及30余家机构联名支持。田字格公益同步发布《吾乡吾土的探索与实践》新书,系统总结乡土教育实践经验,为行业提供开源资料。

此次交流季通过案例分享、实地探访田字格学校与跨界对话等丰富的形式,为乡村教育突围提供了多元思路,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教育强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