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很多父母常说:“我的孩子我还能不了解?”但事实是,许多父母并未曾真正感受孩子的内心,看见孩子深层的渴望。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但却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方向迷失。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近期,澎湃新闻推出“看见孩子”系列专题,希望在积极回应和主动看见的环境中,孩子内心得到全然的满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成年时形成一个健全的自我,拥有获取幸福的能力。
用硬物敲打、用手掐、用皮带抽、要求自扇或互扇耳光、言语辱骂……近期,男子林某在抚养女儿小敏、小霞(皆为化名)的过程中“以爱为名”长期对俩女儿殴打辱骂,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签发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并向林某发送家庭教育指导令,双“令”齐发,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无独有偶。在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40批指导性案例中,《陈某某、刘某某故意伤害、虐待案》(指导性案例226号)也是一件涉及虐待未成年家庭成员的案例。
相比这些极端虐待案例,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常见到的是打骂孩子或“恐吓式教育”的方式。对未成年人甚至更低幼的孩子而言,家长的打骂方式是否恰当?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什么影响?
近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简称UNICEF)驻华办事处儿童保护项目官员刘鸣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指出,打骂孩子就是暴力,这种“恐吓式教育”方式或者说暴力管教对儿童成长和发展有严重的不利影响。
甚至,如果儿童受到了来自父母等照护人的暴力管教,他们对暴力的理解可能产生偏差,将暴力视为与他人互动的正常方式,而且可能会将暴力行为内化。
儿童受到父母等照护人的暴力管教可能会将暴力行为内化
澎湃新闻:在家庭教育中什么样的管教方式算“暴力”管教?
刘鸣:暴力管教是一种针对儿童的暴力形式,包括体罚,比如摇晃、殴打或拍打儿童,以及心理/情感暴力,比如对儿童大声尖叫,起辱骂性的外号或者以其他方式辱骂儿童。
在全球范围内,即便是2-4岁的儿童中,有四分之三(近3亿人)经常遭受父母或其他照护人的暴力管教,有近六成(2.5亿)还受到过体罚。
澎湃新闻:我们关注到网上有社交媒体账号会发布一些“恐吓式教育”方式吸引流量,这些管教方式会带来哪些后果?
刘鸣:这种“恐吓式教育”方式或者说暴力管教会对孩子造成很大伤害,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严重的负面影响。除了当下就显现出来的身体伤害,长期来看,童年时期遭受的暴力很可能长期影响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包括永久性的身体伤害甚至致残,让他们变得焦虑、抑郁、自卑、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他们还有可能无法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难以与他人共情。
另外,暴力还会损害孩子的学习能力,限制他们的发展潜力。如果孩子从小受到父母或其他家人的暴力管教,他们可能会误以为暴力是与人相处的一种正常方式,甚至也会对别人使用暴力。
澎湃新闻:这些受到“暴力”管教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问题少年”吗?
刘鸣:关于“受到‘暴力’管教的孩子长大后是否会成为‘问题少年’”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方面,社会上对暴力管教持认可态度的人不少,现实中使用暴力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另一方面,现有司法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家庭监护存在问题的比例较高。这表明,“暴力”管教确实对孩子的身体或心理造成了影响,但是否因此他们就会长大成为“问题少年”,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我个人倾向于不使用“问题少年”这个词,以避免给这些孩子贴上标签。
然而,从暴力管教的后果来看,暴力确实会对儿童的成长带来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尤其是在长期行为和心理上的偏差,可能会使这些孩子被认为是“有问题”的。
此外,那些在童年时期遭受暴力或目睹暴力的孩子,在成年后更有可能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也可能成为施害者。
总之,暴力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生活确实存在潜在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当重视,并避免暴力管教。
打骂孩子就是暴力管教
澎湃新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听到一些说法,“跟孩子讲什么道理?能讲得通吗?”“不听话就该打”……你如何看待这些说法?
刘鸣:打骂孩子就是暴力管教,这是不可以的。
澎湃新闻:很多人认为对孩子打一下、骂一下很正常,完全不可以吗?
刘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打骂孩子会给他们带来痛苦。这种行为通常是家长以“管教”为理由进行的,但这种方式无疑是错误的。打骂不仅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还可能导致长期的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坚持,打骂孩子是不可以的。如果说家长曾经打骂过孩子,那我们也要努力地弥补或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哪怕说我们可能无法完全消除这些过往错误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至少努力将伤害降到最低。重要的是,家长应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管教方法,用更加温和且有效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
需要注意的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通过沟通建立基于信任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我们所说的沟通需要注意几个要素,首先是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成长阶段。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在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其次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和性格特质。再次在给孩子讲道理前认真倾听儿童的想法,沟通是双向的。
践行积极养育越早开始越好
澎湃新闻:什么样的管教方式才是提倡的?特别是在孩子0-6岁的早期养育中,家长应该怎么做?
刘鸣:我们倡导积极养育这种育儿方式,从0-6岁的早期发展就开始践行,越早开始越好!
积极养育和暴力管教不同,它强调的是以一种积极的、非暴力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成长。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权利,帮助孩子成长,实现潜力;也要关心爱护孩子,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在制定规则时,从有利于孩子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还能为孩子的积极探索、学习成长提供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
具体来说,我们提倡的积极养育可以从尊重、理解、信任、沟通、示范这五个关键词开始。尊重就意味着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孩子的成长阶段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情绪和表达;在尊重的基础上,我们要设身处地去理解孩子的情绪、表达还有行为;此外,我们也要信任孩子、支持孩子,同时也让孩子能够信任父母——如果孩子相信自己的父母会一直支持自己,那么他们在有需要的时候也会愿意向父母寻求帮助;与孩子建立双向的良好沟通也非常重要;最后父母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来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言行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国家和社会需要为父母提供更多支持
澎湃新闻:在家庭教育方面,如何让父母得到更多正确的支持?
刘鸣:家庭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养育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既充满挑战也非常有意义。然而,很多父母在有孩子之前,可能并没有机会去学习如何称谓一个好的父母,因此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这方面一直在努力开展工作。我们在过去几年持续通过线上展览、线下艺术装置展、发布积极养育指南等,开展积极养育主题的社会倡导活动。除此之外,我们从2018年开始在国内开展亲职教育家长工作坊,传递积极养育的理念和方法。目前项目覆盖了全国11个省份的24个县区。
但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国家和社会增加对家庭教育的投入,为父母提供更多的支持,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发挥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