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看似无所作为,实际却是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理状态:睡眠时,人的体温、心率、血压下降,呼吸减慢,机体基础代谢率降低,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其次睡眠状态下大脑耗氧量大大减少,有利于脑细胞能量积聚,有助于保护大脑,恢复精力;睡眠还有助于增强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对于儿童来说,睡眠还能促进体格生长和智能发育,充足的睡眠是脑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保证。深睡眠中高水平的生长激素分泌,更是体格生长的重要保证,能促进儿童的智能发育。因此睡眠对孩子的学习、记忆过程、学习成绩和整体健康都是必不可少的。
可现如今,睡眠障碍已经是儿童时期的常见问题。据报道,儿童睡眠问题的整体患病率至少达到了25%。睡眠障碍对孩子的身体、心理以及发育过程都会产生影响,会引发白天嗜睡头痛、行为问题、学习成绩差等多种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小知识:儿童睡眠发育规律
儿童良好的睡眠包括足够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效率和睡眠结构。睡眠结构包括两个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
NREM睡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第二阶段是浅睡眠阶段;第三阶段称为深睡眠阶段。深度睡眠主要发生在夜晚的前半部分。在生命的第一年,深度睡眠的时长逐渐增加,并在儿童时期达到最高。由于成年人比儿童需要更少的深度睡眠,所以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深度睡眠的时间会减少。在REM睡眠阶段,我们经历了大部分的梦。快速眼动阶段和非快速眼动睡眠以周期的形式进行。
儿童的睡眠结构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逐渐建立起昼夜模式和节律:学步期的宝宝每天需要大约12小时的睡眠,包括白天的一次小睡;到了3~5岁,午睡的需求就会渐渐消失。这个年龄段的孩子REM睡眠的时间开始减少,而深度睡眠的时长增加。
在小学低年级期间,孩子每天大约需要11小时的睡眠;到了青少年阶段,睡眠时间会减少到8~10小时。在小学期间,深度睡眠的时间会先增加,到了青少年时期再开始减少。
各年龄段睡眠问题一览
学步期宝宝:25%~30%存在睡眠问题。这个阶段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难,夜间觉醒以及与睡眠相关的律动问题,如头部撞击、身体摇晃和身体滚动。这些宝宝的睡眠障碍可能会持续到学龄前。
3~5岁学龄前儿童:入睡困难和夜间觉醒的发生率为15%~30% 。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夜间恐惧和噩梦,入睡问题,夜醒,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睡眠呼吸紊乱和觉醒障碍,如梦游和夜惊症。
6~12岁的学龄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约为37%。其中有15%~25%的儿童会抗拒就寝,10%的儿童有睡眠延迟和睡眠焦虑,10%的儿童有日间嗜睡。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梦游和夜惊症,磨牙症,睡眠尿失禁,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OSA),睡眠不足综合征,不良的睡眠习惯,不宁腿综合征(RLS)和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PLMD)。
总体来说,研究发现,20%~30%的儿童有显著的睡眠问题或夜间容易觉醒。
睡眠障碍追根溯源
难以开始睡眠,难以维持睡眠,过早醒来且无法恢复睡眠,同时伴随白天活动受限,精力不足……如果这些症状每周至少发生3次,至少持续了3个月,并且引起了儿童、家长及整个家庭的显著性功能障碍,就符合医学上的“睡眠障碍”诊断标准了。爸爸妈妈们就要及时关注了哦!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追根溯源呢?
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都会引发儿童睡眠障碍。内在因素包括:儿童的性格、疾病、生理体质(天生是“夜猫子”或“早起的鸟儿”)、神经发育障碍或焦虑障碍等。外在因素包括:精神疾病、压力大、环境影响等。此外,儿童正常生长发育轨迹与父母所期望的睡眠行为不相符,也可以导致睡眠问题。
儿童睡眠障碍的引发类型有行为问题和精神心理问题等。行为失眠在儿童时期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时间延长及夜间觉醒。任何年龄组的孩子都会存在行为睡眠问题,尤其在0~5岁孩子中最常见。精神心理性失眠,通常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遗传易感性、医学疾病或精神状态等。急性的应激反应也是一种诱因。持续影响的因素还包括不良的睡眠习惯(如咖啡因的摄入),或不恰当的午睡时间等。
总之,现代社会中,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基本已经完全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快节奏、高竞争的学习与生活,以及电子屏幕的过度接触,这些综合因素造成了儿童睡眠障碍越来越高的发病率。
如何让孩子“高枕无忧”
前面说过,睡眠问题会对孩子本人及家庭产生严重影响。所以,爸爸妈妈不妨以本月“世界睡眠日”为契机,从现在开始,仔细观察孩子的睡眠状况,彻查家里不健康的睡眠行为和环境、习惯等。比如:是否维持每天简短固定的睡前仪式?是否每天为孩子做好了就寝的准备,保持黑暗、安静、凉爽的睡眠环境(室温大约18摄氏度)?睡前有没有避免让孩子接触屏幕中的蓝光?平时有没有避免吃太多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等……
失眠症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在非药物治疗中,行为疗法是推荐治疗小儿失眠症的首选治疗方法。行为疗法包括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睡眠卫生教育等。
刺激控制疗法是指加强床和卧室与睡眠的联系,削弱患儿与睡眠不符合的行为,并制定一致的睡眠觉醒模式,目的是教孩子把床与睡眠联系在一起。当孩子困了,就上床睡觉,卧室只是睡觉的地方,无论睡眠时间的长短,都要制定一个规律的起床时间。
睡眠限制疗法是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睡眠—觉醒”节律。
睡眠卫生包括健康的睡眠习惯,积极影响睡眠的启动/维护模式,睡眠量和质量。通常包括睡前活动,一致的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一个安静、凉爽、黑暗的卧室,避免接触含咖啡因的产品,日常足够的体育活动等。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设定合适的睡眠时长以及固定的睡眠时间。在卧室使用电脑、电视、手机、视频游戏等,会导致睡眠的数量和质量下降,因此,应避免此类因素的干扰。此外,应为孩子多安排户外活动时间,体力活动的增加有助于入睡。
作者简介:
车大钿,上海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特诊部主任,美国注册睡眠师(RPSGT)。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睡眠呼吸疾病协作组委员,肺部间质性疾病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师专委会对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儿童安全用药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健康管理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涉外医疗专科分会青年委员,美国睡眠协会会员,美国胸科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儿童呼吸道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儿童睡眠障碍疾病、喘息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及难治性肺炎、间质性肺病的诊治以及特殊健康儿童疫苗接种和健康管理。
声明:由《为了孩子》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