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治日报报道,不少中小学教师在社交平台吐槽:除负责教学外,平时更多时间、精力都用来应对不属于本职工作的任务。“课外事务量已经远超教学任务,真是太可怕了!”
梳理各路老师的吐槽,有些可以理解,有些则十分离谱。像统计班级户籍情况、参保人数等必要的工作,班主任在课余时间捎带手也能做出来;但一天好几篇地更新新媒体号、没完没了地App打卡、无休无止地材料收集和整理,往往把老师搞得焦头烂额,再加上那些引导家长办理银行卡、上街捡烟头等跟教职八竿子打不着的任务,更是让老师们在疲惫的同时满脸问号。
课外任务考验着教师的公文写作能力、人际社交能力、新媒体传播能力、卫生清洁能力……以至于当老师光懂教学、懂学生远远不够,还得是见到烟头就弯腰的“马路天使”,是综合能力超强的时间管理大师,是总结报告上手就能写的公文高手。相比之下,教书反倒成了时间占比最小的那个环节,育人成了实打实的副业。学校难道不该是教书育人的殿堂吗?老师最该具备、最该经受住考验的,不该是教育教学的能力吗?
用各种杂活给课堂添乱,逼迫教师工作本末倒置,危害是多方面的。已经有一些原本优秀的教师,因为累到崩溃而转行,造成了人才流失;还有些老师,虽没有离开岗位,但天天耗在应付各种评比指标上,既无暇提高教学质量,也没心情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一味压榨老师的教学时间和生活空间,受害的不仅是老师的身心,还有学生的成长和家庭的和谐。
“为国之道,尊师而重傅”。这不是因为他们多才多艺,既能上网填表,又能下地干活,而是因为他们知识渊博、诲人不倦,日复一日传道授业解惑、帮无数家庭栽培幼苗、为国家和未来培养栋梁。单单这项本职工作,已经重若千钧,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得奉献全部的青春和热血。必须把休息和充电的时间还给老师,把教书育人的角色还给老师,让他们攒足精神,在最熟悉的三尺讲台不断绽放新光彩,在一拨拨孩子们的破茧成蝶中收获欣慰和成就感。
哪个学校的老师怨声最大,哪个学校的管理者最该反思。那些形式主义的表格、无限的留痕评比、奇葩的校外任务,如果不是学校指派,老师怎么会一面抵触一面听从?当然,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也别当“甩锅侠”,应自查自纠管理理念上有没有问题,评价体系上是否有误导,还有那些数不清的减负文件,究竟有没有落地,如果没有落地,对得起那厚厚的打印纸吗?让老师减负,尤其是减“非教学任务”之负,是对老师和教师职业最基本的尊重,更是在给孩子的未来插上有力的翅膀。
别拿形式主义折腾老师了,老师和教育都经不起这样的瞎折腾。
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