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款电商近视矫正产品 虚假宣传如何"躲"进海报广告里

四千款电商近视矫正产品 虚假宣传如何"躲"进海报广告里
2024年06月06日 17:38 澎湃新闻

  据2023年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相当于每两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是近视。青少年近视防控产品也成为了一门高流量的生意。

  眼贴、脉冲护眼仪、叶黄素胶囊、全光谱灯、视力矫正眼镜……打开购物平台搜索近视防控相关产品,各种品类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在产品提问区,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这是智商税吗?”“到底能不能降低度数?”

  虽然消费者对于商家的宣传顾虑重重,但上当的人也并不少。冲着商家打出“降低度数”“近视逆转”的承诺,花重金上当后愤然投诉——“花了快两万元治近视,结果视力没改善,反倒下降了”,“给孩子配宣称能降低度数的功能眼镜后,度数反增125度”。

  早在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就开展了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产品违规宣传的专项整治,强调“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禁止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度数修复”等误导性表述。

  澎湃新闻记者通过爬取淘宝、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的近视防控产品后发现:三年过后,许多近视防控产品在营销上打起了“擦边球”,为了规避电商平台的文字审核,商家将疑似虚假宣传的描述植入到了产品的封面海报中。

  虚假宣传躲进海报:许诺“一辈子看清”“重回5.0”

  目前在各电商平台检索时,“近视治愈”“近视恢复”等关键词已经被平台禁用,搜索不出任何结果。

  然而,记者以“近视改善”“近视矫正”等关键词在各个电商平台上搜索后发现,这些产品名称和海报有非常大的出入。光看产品名称并没有很明显的夸大,只有零星几个提到了“重回5.0”“一贴摘眼镜”等夸张用语。而宣传海报则是另一番光景——擅自使用名人肖像背书、五颜六色加粗的花字、使用前后近视度数的图片对比、100%治愈近视的承诺……海报成为了电商平台监管的漏网之鱼。商家们用着难以被监管的方法,做着攫取注意力的广告。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经公布的违规营销宣传典型案例和发布的监管通知,近视防控产品的不合规宣传主要包括夸大疗效、保证治愈率;模糊使用专业术语混淆概念;未标明专利号和种类,却宣称拥有专利或特殊功效。

  按照上述的评判标准,记者以“近视改善”为关键词检索后,共收集到4800件相关商品。其中,眼贴类产品占比达到56.5%。而眼贴是最主要的近视防护产品。在电商平台以未登录状态下检索近视防控产品,前30页里几乎都是眼贴类产品的天下,每页里眼贴类产品的占比平均可达69.1%。

  被投诉的产品,轻则无效,重则眼底病变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近视防控类产品的投诉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用户都提到了使用产品后出现副作用,损害了身体健康。其中,不少消费者控诉使用眼贴后出现眼睛发炎、皮肤病、甚至眼底病变等症状。在所有提到身体出现不适的投诉中,眼贴导致皮肤过敏、视力下降、眼睛受伤的数量最多。虽然其中不全是关于儿童护眼产品的投诉,但是相关产品的危害性可见一斑。

  近视防控产品虽然不断地在被打假,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消费者担心产品没有资质,没有疗效。于是一些产品就放出专家推荐、专利证明、获奖证书等信息来佐证,试图通过这些信息来凸显自身的安全性,但只有在仔细搜索和询问后才能发现,根本没有药物批准号或医疗器械资质。

  以一款功效宣称可以让眼轴回缩从而恢复视力的视力机为例,商家客服无法给出医疗器械的批号,但为了证明产品合规,发了一份质检报告。然而,上面的产品名称却是“LED光谱美眼仪”。但在客服口中,无论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只要坚持使用,近视就能改善。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针对一款护眼仪产品索要了检测报告,报告上的产品名称与该产品宣传页面和客服描述的功能描述并不相符。

  实际上,专利证明、医疗器械资质、药品批准文号并不是一回事。专利认证仅仅是对药物或其生产方法、成分组合等创新性的法律保护,确保发明者拥有一定时期的独占权。但是,专利认证不涉及药品或者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或质量保证。但买家在购买时,并不一定会清楚这些产品上的概念,故而在字眼上被商家忽悠。

  消费者们在上当后,更多觉得是电商平台没有尽到应有的审核责任。在对于近视防控产品涉及虚假宣传的投诉中,77.22%都是投诉购物平台,对于个体商户的投诉并不多。

  根据国家药监局规定,医疗器械产品必须在显著位置标明注册号和生产许可。《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中也要求相关企业在网络销售产品时,页面必须清晰展示医疗器械注册证或备案凭证,并还要以文本形式展示编号。

  求医问药,穷尽一切手段矫正近视的家长们

  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其中,小学36.7%,初中71.4%,高中81.2%),总体近视率较2021年(52.6%)下降0.7个百分点,与2018年全国近视摸底调查结果相比,下降1.7个百分点。

  近视率虽对比前几年的统计数据有所下降,但对比《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设定的2030年目标还相去甚远——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对比2022年数据,初中生近视率还需降低11.4%,高中生近视率还需降低11.2%。青少年近视防控依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而具体落到每个有着近视小孩的家庭,就踏上了一条与近视抗争的漫漫长路。而这条路上处处是坑,从验光配镜到后续防止度数上涨,要完全不踩坑还真有些难。

  有小红书用户分享了孩子6岁查出近视后的防控近视全过程,因为执着于不让孩子在太小的年纪就戴上眼镜,在矫正近视的治疗上短短八个月就花了2.4万余元。

  她在总结完所有开销后说道:“发现近视第一时间就应该配镜,不能抵触配镜。改善光源、多户外锻炼,可能花1000多就能控制住,千万以我为教训,这是我重金买来的经验。”国家卫健委在2024年5月31日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下称《指南》)中提到,“框架眼镜是最简单、安全的矫正器具,近视儿童应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复查。”值得一提的是,《指南》中也肯定了特殊光学设计的框架眼镜对近视进展较快的儿童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家长最怕的不是多花钱,而是错过孩子近视的最佳预防治疗时机。中青报此前一项关于近视防控虚假宣传的调查数据显示,77.4%的受访家长担心给未成年人和家长造成错误认知,相比之下只有48.0%的受访家长担心会交“智商税”,多花冤枉钱。

  《指南》中提到了许多预防近视的可靠途径,包括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保持良好的读写习惯、提倡儿童从学龄前开始每天户外活动至少2小时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在现有的课业压力下,孩子们的课业负担重,不仅有学校课程内的压力,还有课外班、作业和考试压力,再要腾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简直是难上加难。

  在身不由己过度用眼的情况下,家长们不愿错过孩子视力可塑性较强的年龄段,急于寻找快速有效的近视防控方法,虚假宣传的护眼产品因此有了市场。商家利用家长们的焦虑和无奈,通过夸大宣传、打出各种保证治愈和神效的口号,吸引家长们购买。家长上当“智商税”产品,更多是因为焦虑和无奈。

  只要有一点可乘之机,市场上的乱象就不会停止滋生繁衍。在产品资质的监管和打击虚假宣传上,平台有当好“守门人”的重要责任。

  原标题:起底四千款电商近视矫正产品 虚假宣传如何“躲”进海报广告里

热搜榜

热议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自媒体排行榜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