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幼儿的心灵密码 帮助孩子发展自身潜力

读懂幼儿的心灵密码 帮助孩子发展自身潜力
2021年11月17日 15:11 新浪育儿

  《读懂幼儿的思维》

  读懂幼儿的心灵密码,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潜力

  孩子总是一遍遍干着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事情,你是否常常感到不解,以为孩子在调皮捣蛋?尤其是当他一遍遍扔东西,反复把小玩具、小扣子堆在一起,你是不是想破头也不明白他的小脑袋瓜到底在琢磨什么?

  儿童心理学家用一个专门的词语来称呼孩子这种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这个词叫做“图式”。“图式”的概念起源于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让·皮亚杰,后来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幼儿教育领域绕不过去的一项影响深远的研究。不少家长在了解了“图式”的相关知识后,发出恍然大悟的感慨,他们说:“原来这就是我儿子口袋里总是装满石头的原因!现在我意识到他做那些事不是故意烦我, 他只是想在小袋子里收集一些东西而已。”“我之前以为她把椅子腿绑在一起是在淘气,现在我认为她可能是在做一个‘连接图式’的活动。”

  这听起来或许有些抽象,别着急,我们从书中挑选出了4种最常见的图式,绘制成了一份对照表,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几种与表中类似的行为,你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他正在被哪种图式所影响。

图式

行为共性

常见表现

垂直

上下运动

喜欢使用梯子和攀爬架、观看高空跳伞、乘坐厢式电梯或自动扶梯、有区分上下或高度的绘画。。。。。。

来回

来来回回

孩子的语言、绘画中很可能会出现“去商店然后回家”或“带着狗散步最后回家”的表达,动作中有来来回回的身体移动。。。。。。

旋转

圆形

喜欢盯着车轮、伦敦眼、旋转的机械、滚动的球、旋转的地球仪。。。。。。

覆盖/容纳

内部

喜欢躲猫猫、藏在某处、包装礼物、孵小鸡、烹饪、挖掘和钻洞。。。。。。

  你可能又要问了,知道是哪种图式又有什么用呢?用处可太大了!第一大用处就是解决你的烦恼,知道“哦,原来孩子不是在故意气我”。再往深里说,了解图式,不仅能帮孩子摆脱对某一种活动的“沉迷”,还能让我们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简单来说,图式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有自己内在的发展模式,当孩子像着迷一样重复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往往就是图式在发挥作用,这些行为促进了他们最初的学习;我们只有认出孩子所具有的图式,并对他的图式予以支持和拓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他的学习潜能。

  我们来看一个关于“覆盖/容纳”图式的真实案例。3岁5个月的洛伊丝画了一幅画,画的是弟弟乔克躺在婴儿床上,然后她又把一片纸(假装是毯子)盖在画上,并说:“我用毯子把他盖住了。”接着她又说:“我要把婴儿床放进橱柜里,然后把橱柜放进洞穴里。”

  不知道这个故事会不会让你觉得有点害怕,如果我们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那洛伊丝把弟弟放进橱柜、又放进洞穴的行为,确实表现的是一种“同胞敌对”,说明了洛伊丝对弟弟的厌恶之情。

  单独看这个行为,好像这么说也没错,但这种解释却不适用于洛伊丝同一时期的其他相似行为,比如她喜欢卷薄饼、将屋子涂黑、埋虫子,等等。而图式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用更具全局性的眼光观察孩子,把他们的行为关联起来看待。在洛伊丝的故事中,无论是给弟弟盖毯子的温馨之举,还是后来把弟弟放进橱柜和洞穴的危险行动,其实都是在丰富关于“覆盖/容纳”图式的各种体验,来探究“内部”这个观念。随着“覆盖/容纳”图式的发展,孩子即将学习到的便是关于大小、位置、容积、体积、形状、数量之类的数学概念。

  现在,我们已经认出了洛伊丝的图式,你可能会说,我知道了,原来她对弟弟没有恶意,即便如此,要是她一直重复画这样的画,那也挺让人担心的,怎样才能避免孩子一直停留在某一个固定动作上呢?其实啊,孩子这时候最需要的正是对图式的新体验,现有的几项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她探究、发展的需求了,只是她的小脑袋瓜暂时还没发现有什么新鲜的活动,可以满足她对这一图式的进一步探索。下面这位珍妮特就和洛伊丝一样,正着迷于“覆盖/容纳”图式,我们来看看她的幼儿园老师是怎么帮助她进一步拓展的。

  珍妮特痴迷于把自己藏起来、把东西包装起来、用颜色把带有图画的纸涂满,老师注意到,显然她正在重复“容纳”和“覆盖”的动作。这一天,孩子们在玩雪,珍妮特不管不顾地跳到了雪堆里藏了起来。老师注意到了,她想让珍妮特和其他小朋友获得更多关于“内部”这个概念的体验,于是就提议大家一起建一座雪屋。珍妮特从来没有建过雪屋,她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开心极了,自发讨论起许多建雪屋的实际问题,比如建多大、要多少雪、做成什么形状、用什么角度,等等。随着讨论的进行,“覆盖/容纳”图式在珍妮特身上的作用,就从简单的藏在雪里,变成了对空间用途和物体大小等数学问题的思考。你看,这不就是自发学习的开端吗?

  通过活动,而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进行学习,是拓展儿童思维的好方法。不过,必须强调的是,你提议的活动必须符合孩子当前的行为图式,要不孩子可能不会有那么大兴趣。还用“容纳”图式来举例,相关的学习都要围绕着“在不同的容器中能找到或放入哪些东西”这一简单主题开展的,你可以让孩子和你一起学习包饺子、包包子,他很可能会对放馅料的环节特别有兴趣;但同样是烹饪,如果你想教他拌个凉菜,或许他就没那么感兴趣了。

  这就是我们了解图式之后能做的,给孩子提供符合她图式的新活动,引导他们进行新的探究和学习。怎么样?是不是这样就不再担心孩子总是“沉迷”奇奇怪怪的行为无法自拔了?

  在了解孩子的图式之后,给他们更丰富的故事,也是拓展思维、促进知识体系形成和情感健康发展的好办法。想一想你平时给孩子读的那些故事、绘本,孩子有没有对某个特定的故事百听不厌?你能辨认出来这些故事都要哪些特性吗?它们是否和孩子的行为表现出一致的图式呢?

  优质的绘本和儿童文学当中,充满了大量孩子天生就感兴趣的内容,其中的奥秘远远不只是语言简单、图画优美,也在于故事中往往包含了孩子正在经历的图式,而且千变万化,比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精彩多了。

  如果孩子对“容纳/覆盖”的图式感兴趣,你可以寻找这几类故事给他,比如将几个物体叠在一起、做遮盖物、伪装和打扮等。睡前认知书《晚安,宝贝蝙蝠》里,小蝙蝠不想睡觉,而其他动物们早已在它们各式各样温暖的窝中入睡;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对于那些想去理解什么是衣服和覆盖的儿童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经典绘本《花格子大象艾玛》讲的是一个全身五颜六色的大象,为了被同伴接纳,就给自己的身体覆盖了一层灰色的泥巴。你看到了,这些故事都顺应了孩子对容纳/覆盖图式的兴趣,也都拥有更深远的教育意义。

  儿童的图式是学习动机的一部分,也是儿童行动、表达、讨论、提问和发现的不竭动力。现在邀请你打开《读懂幼儿的思维》这本书,发现隐藏在孩子行为中的秘密。

《读懂幼儿的思维》《读懂幼儿的思维》

  来源:青豆书坊

儿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