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

  在真正有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以前,我一直自认为是一位好妈妈,一位在子女教育问题方面的专家。然而,当和自己的孩子朝夕相处的时候,才又让我重新开始虚心地学习如何做父母。每天清晨,我都会鼓励自己说:“今天将会有所不同。”但每一天都只不过是前一天的翻版。“你给他的比给我的多!”“这是粉杯子,我要的是蓝色的。”“这麦片真恶心,像呕吐出来的”“他推我。”“我根本没碰他!”“我不回房间,你别管我!”

  我被他们折腾得精疲力尽,想到了去加入了一个父母小组(这是我以前没想到的)。我参加了这个小组在“地方儿童辅导中心”的一次讲座。主讲人是年轻的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Haim Ginott)博士。他讲的主题是“孩子的感受”,内容非常有趣。两个小时的课程很快结束了。当我回到家的时候,脑子里充满了新的想法,笔记本上也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还没完全理解的新理念: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常见问题:父母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例如:

  “你并不是真的那样觉得。”

  “你是因为累了,才这么说。”

  “你没必要这么难过。”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听完讲座以后,我在想:“也许别的父母那样做,我不会是这样的。”后来,我开始留意自己的言行,发现事实上我也和他们一样的。下面是仅一天之内发生在我家里的对话。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

  孩子:(大声)我就是累了!

  妈妈:你不累,就是有点爱犯困,赶快换衣服吧!

  孩子:(哭闹)不,我累了!

 

  孩子:妈妈,这儿好热。

  妈妈:这儿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孩子:这个电视节目真无聊。

  妈妈:不会吧,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个节目真傻。

  妈妈:不对,这多有教育意义。

  孩子:这个节目真烂!

  妈妈:不许你这么说话!

  大家看出问题来了吗?我们所有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并且,我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的孩子不要相信他们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我的判断。

  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后,我决心改变自己,但并不知道该怎样开始。后来对我最有帮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我问自己:“假设我就是那个感觉累或者热或者无聊的孩子,希望让那个对我的生活至关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

  随后的几个星期里,当我试着了解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时,我说话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了。我并没有刻意使用一种说话技巧,而是发自内心地体会孩子的感受:“虽说你刚睡过午觉,但你仍感觉累。”或者“我觉得冷,但你觉得这里很热。”又或者“你好像对这个节目不感兴趣。”不管怎么说,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我的新方法在开始的那段时间内非常见效。我和孩子们的争吵也明显少了。直到有一天,女儿说:“我讨厌外婆!”我脱口而出:“这样说外婆,太不象话了!其实你也不是故意的。我不想再听到你这样说。”

  这件事情让我重新反省自己。孩子的大部分感受我已经可以接受,但如果孩子们说的话让我生气或者焦虑时,我立刻恢复到了从前的自己。

  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反应也并非个别。在接下来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孩子们的话经常会立刻遭到父母的否定。请大家大致思考一下父母在遇到这些情形时,会说什么话来否定孩子的感受。

  1. 孩子:我不喜欢弟弟/妹妹。

  家长:(否定感受)                                                                                                          

  2. 孩子:我的生日宴会没意思。(之前你为孩子的生日宴会费了很多心思。)

  家长:(否定感受)                         

  3. 孩子:我不想再戴牙套了。太疼了。我才不管牙医怎么说呢!

  家长:(否定感受)                        

  4. 孩子:我快疯了!只不过就迟到了两分钟,体育老师就不让我参加练习了

  家长:(否定感受)                         

  你的答案有可能是:

  “不是这样的。我知道你心里喜欢她。”

  “说什么呢?你的生日宴会多棒啊。有冰淇淋、生日蛋糕、气球。你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生日会了!”

  “你的牙套哪至于那么疼。为了你的牙,我们已经花了很多钱了,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戴!”

  “你没有资格生老师的气。那是你的错,你本来就应该准时上课。”

  这些话对我们来说很容易说出口。但是孩子听了以后会有什么感觉?下面的练习可以帮助了解到如果我们的感觉被别人忽略,那么我们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沟通  负面感受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