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所列举的一些教养方式在生活中是否让我们感觉很熟悉?几乎每一天你都可以接触到这样的家长。包括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很容易找到这些教养方式的影子。因为我们太习惯“家长”这个角色了,电影电视里、书本上、生活中,我们耳濡目染的几乎都是这样的父母形象。他们总是在喋喋不休地责备或者说教着,认为孩子身上所有的缺点都是他们自己“不争气”、“不懂事”、“不听话“的结果。但是,他们很难承认一点,孩子今天的这个样子与自己一惯来的教养方式是密切相关的,而且这些教养方式已经影响了孩子的生命状态,使孩子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中。
不合适的教养方式必然会导致孩子身上出现一些不理想的行为表现,而这些不理想的行为表现又会刺激家长继续使用一些变本加厉的错误的教养方式,而这些错误的教养方式进一步让孩子自暴自弃。于是,孩子的生命状态开始出现前面曾经描绘过的那些趴啦状态的种种特点。
当孩子的生命状态进入到趴啦状态后,孩子的潜能就开始进入封闭状态。这时候,孩子的学习、情绪、行为都会出现一系列的不佳表现。比如出现厌学、网络成瘾、撒谎、打架等等问题行为,更严重的时候,孩子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社会交往、自卑等众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给孩子和家长带来很大的困扰。而且有些问题,可能不会当场表现出来,而是要等到孩子成年之后,才慢慢在他们身上表现为一些心理障碍。
在我做的心理咨询个案中,因为神经症来做咨询的不下三分之一。其中也有不少是青少年,而焦虑、抑郁、恐惧这三大类心理障碍占的比例最高。
霍妮在《神经症的文化决定论》一文中提出:神经症的萌芽起源于早期的关系。儿童期有两种基本需要,即安全和满足。儿童的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但父母对待儿童的需要则有两种类型:(1)给儿童以真正的爱和温暖,满足其安全需要;(2)对儿童冷漠,厌恶甚至憎恨儿童,使儿童的安全需要受挫。在前一种情况下,儿童正常发展;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则会引起神经症。因此霍妮认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决定人格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在全部环境因素中,涉及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一个孩子成长于其中的人际关系”。
而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就集中体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