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孩子听进我们的话(4)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3日 14:13  做好父母这件事 

  如何建立威信呢?我给大家介绍五个方面的经验:

  A 威严始于原则

  如何建立这种威严呢?一定要我们付诸武力吗?是不是在家里要备一点刑具?不是的。我们只要建立适当的原则就行了。原则是绝不能破坏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许多家长朋友没有威信就是因为心里没有原则的界限。有的妈妈,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上学,叫很多遍,孩子还对妈妈发脾气。这就破坏了一个重要的原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先做完作业再看电视,可是孩子哀求说就看一小会儿,家长说就看五分钟开始也行;结果看完五分钟,又看五分钟,一直看到节目完毕,又要看其他的节目。这件事情破坏了两个原则,就是事情的轻重缓急、令行禁止。如果作业很繁重、很紧急,那电视一分钟都不能看;如果有一个节目孩子很想看,而且看完之后做作业还来得及,那么先看电视也可以。但是,要令行禁止,不能出尔反尔,因为拖延和迁就是没有限度的。

  谢斐尔曾经说过:“必须让孩子明了他所受的处分是因他的行为所致。”当我们要惩罚或者肯定孩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相反无论是孩子犯了错没有得到处分,还是孩子没有犯错却得到了处分,都会大大降低父母的威信。总之我们要让孩子感到我们是讲道理的,是有原则的。

  B 杜绝情绪化

  在表达我们的意见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让我们的态度既坚定又冷静。越坚定就越有力量,越冷静就说明我们越理智。当孩子感到我们的决定是理智而不可更改时,他就不会再固执己见,而开始顺应我们了。

  我们不用威胁孩子,我们告诉他事情的底线就好了,我们把事实摆给他就好了。我们不用发脾气,发脾气反而不好,当孩子看到父母暴跳如雷、情绪激动得无法自制时,孩子首先感到父母是不清醒、不理智的,进而感到父母任凭情绪的左右而对待自己是不公平的。这会大大降低父母的威信。相反,当我们用平静而坚定的语调,向孩子提出要求或者表明态度时,我们的口吻和语调也在向孩子传达重要的信息,我们的平静告诉孩子我们是清醒和理智的,而不是情绪化的;我们的坚定告诉孩子这是我们决定了的,不可更改的。对于我们这些既定的理智的决定,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会遵守的。

  我们自己情绪化了,孩子也必然跟着情绪化,这样不利于孩子理智地面对现实,冷静地做出判断,也不利于我们合乎分寸地表达我们自己。

  心情不好时孩子怎么着都不行,没犯错也寻出点错来,让自己出出气;心情好时孩子怎么着都行,没有任何原则,甚至以孩子的错误和恶作剧为乐,这是最糟糕的情况了。不仅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喜怒无常,没有标准,而且也让孩子毫无原则,从父母多变的脸色上寻找原则。这种喜怒无常,给孩子的成长在自主性、自立性多个方面制造了障碍,很容易滋生孩子的奴性和不安全感。遗憾的是,因为情绪而改变教育原则,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即便是没有因为情绪化而改变原则,仅仅是情绪化本身也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公平的感觉:谁都知道人在有情绪的时候往往缺乏理智。情绪化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尊重,是一种不负责任,引起孩子对父母的反感也就不奇怪了。希望父母能够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经常地提醒自己在孩子面前不要情绪化。

  C 父母在对孩子的态度上不一致,给孩子一定的“漏洞”

  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不一致,是家庭教育的大忌。而申明自己的态度之前先与自己的爱人取得一致,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一个基本经验。孩子最善于从家长不一致的态度中找空子,孩子的原则不是哪一方的意见正确和科学,而是哪一方更符合他的心意。并且他将此当做挡箭牌,父亲追究他,他说母亲同意了;母亲质问他,他说父亲允许了。这样父母双方都很难建立威信。

  D 惩罚不要表现出不忍

  还有一种情况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比较常见:当孩子很不像话时,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顿,可是当他看到孩子眼里的泪水、屁股上的手指印以及孩子痛苦可怜的样子,突然感到自己太狠心了,又后悔、又心疼当着孩子的面竟掉下眼泪来,甚至还要抱起孩子不停地自责,“宝宝别哭了,妈妈错了,妈妈不该打你,以后你改正错误,妈妈再也不打你了”,而孩子却哭得更凶了,结果孩子再遇到类似的错误时照犯不误。殊不知,这正进入了教育的误区,在你打孩子时,他还认为自己错了,以后再也不这样了,当他看到你也哭了之后,他会想原来妈妈舍不得打我,下次还这样兴许没事;当你过来哄他甚至认错时,他就会想“就是你错了嘛,你看打得人家这么疼!” 惩罚之后一定不要让孩子看出你的不忍,不要马上去劝慰,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落泪和自我惩罚。惩罚要让孩子感觉到一定的压抑、挫败和沮丧,要让孩子留下十分不愿重复、极力避免的经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从中吸取教训。

  当然,凡事过犹不及,有的家长过于严厉,过分频繁地使用权威,要么导致孩子逆反,要么致使孩子在他面前诚惶诚恐,这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都不是真正的威信。

  E 过多的重复使父母丧失威信

  在我做的一项中学生调查中,当问起最不喜欢父母什么的时候,将近70%的学生选择了“唠叨”。可见这种现象在家庭教育中的普遍,尤其是在母亲们的身上更是司空见惯。许多母亲总怕孩子听不明白或者记不住,于是苦口婆心地千叮咛万嘱咐。她们常认为,多说两遍效果会好一些,孩子的印象会更深刻一些,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没有百吃不厌的菜,也没有百听不厌的话,真正起作用的话决不在于重复的次数,而是在于谈话内容的质量,所谓“一言九鼎”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同时,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们对重复过多的东西会产生明显抵触,以致于会淡漠该事物的影响,比如说公交车上的广播。同样,家庭教育也是如此。本来孩子觉得父母说的挺对的,可是父母一遍一遍地说,结果产生了反感,削弱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凡事过犹不及,“威”过强则会导致压制、损害、极端、逆反。残暴的方式会带来反抗和仇恨。林肯的父亲病危想见林肯最后一面,但是林肯无法忘记父亲的残暴,拒绝了父亲的要求。冷漠也同样可怕,罗素在自己的传记中曾经忏悔自己早年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过于讲原则而忽略了感情的伤害,导致他的孩子们长大后都疏远他,而且总是选择他不喜欢的事情做。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教育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