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 感
情不是怀柔政策,也不是红白脸中的白脸,而是真诚的爱和关心。我们跟孩子保持亲密的关系,贴心的沟通,我们让孩子感到严格的一面,也要让孩子感到慈祥、生动的一面。这样更容易让孩子感到我们对他的要求和约束是必要的,更容易达到和谐和默契。
“情”的缺乏,往往导致孩子冷漠、残酷。孩子心理上没有归属感,就会孤僻。爱孩子是一回事,是否能让孩子感到爱是另一回事。在很多时候,孩子的成绩表成为父母脸上的“晴雨表”,这是很不好的;因为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爱的是孩子的成绩而不是他们,爱的是自己的面子而不是孩子。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不是因为孩子如何而爱,而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而爱。如果孩子做出了某方面的成绩,我们当然要鼓掌;如果孩子情况不利,我们应该惋惜,和孩子一起面对失败,而不是指责和惩罚。无论孩子的发展是什么情况,我们都应该让孩子感到无条件地关爱和支持。
另一方面,“情”过多则容易让孩子习惯于接受,从而导致自私和依赖,缺乏给予、爱人和自立的心理品质。爱孩子是天下父母的共性,但是什么事情也都有一个分寸问题,太多的爱和爱的缺乏都对孩子不利,那么,这个分寸是什么呢?我认为对孩子的爱的程度,以让孩子稍有感激为宜。如果没有感激,那样孩子感到的爱就太少了;如果感激太多就会成为负担,就会让孩子为了报答而生活,就妨碍了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教育界有一个著名的问话:如果只能买一件大衣,你是买给妻子还是女儿呢?应该买给妻子,因为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当中应该是第一位的。如果把对孩子的爱凌驾于对爱人的爱之上,会让孩子感觉他是核心,爱非他莫属,无限的爱他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我们必须避免孩子产生这种感觉,即爱他像欠债还钱一样天经地义。
当然,威、信、情三者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相加的关系,而是一种类似于化学上或者生命科学上的一种结合反应,比如氢气和氧气结合而产生水,我所以分开来说明,只是为了阐述的方便。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