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别让宝宝打小就装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6日 08:49  《亲子》 

  结婚以前,曾应邀到比我年长的朋友家玩,进门便遭遇他的具有“语言特色”的宝宝在“表演”:“哇——!妈妈,今天你的发型好美美哟,连衣裙也好漂漂吔!”乍一听,以为小姑娘在模仿港台影视剧里的人物对白,觉得新鲜有趣。后来才明白,朋友家平时无论大人宝宝就是这样对话的。

  “巧巧,你真乖乖。拿杯杯,给叔叔阿姨们倒茶茶噢。”妈妈吩咐她女儿招呼客人,同样的腔调。

  进餐时,主人家的宝贝一扔筷子,任性地说:“我不要筷筷,我要用挑挑(勺子),还要吃肉肉、喝汤汤。”

  “饭前你洗手手没有?小心得病病。”绝没想到,作为男子汉的爸爸也是如出一辙。

  “洗手手了,我要尿尿。”小丫头溜下桌子,顺势调皮地在爸爸的臀部拍一巴掌,“打你屁屁。”

  早就听得浑身直起鸡皮疙瘩的我,顿时彻底败了胃口。

  名叫“巧巧”的小姑娘不到5岁,嗲味十足的口语,该是与她父母的教育密切相关。体会、感悟到这一点,在我成立自己的小家庭有了宝宝以后,坚决、坚定并坚持努力不让宝宝在任何时候“装嗲”。

  尽管我的妻子也偶尔怂恿、配合宝宝“嗲”过一阵,但在我“不支持、不鼓励、不赞同”的家政“三不策略”倡导和影响下,终于扭转乾坤,步入正轨,很快克服、改正了缺点。因此,女儿除了诸如“奶奶、爸爸、妈妈……”等必要的称谓以外,打小没有将一个字重叠使用,说话吐词清晰,思维连贯,表达准确,逻辑合理。

  唯一遗憾的是,女儿一周岁后,在开始学习语言最重要的阶段,不该将她扔在乡下外婆家,本来表述字正腔圆的小不点,就此学了一口的乡音俚语,染上陋习,以至于到现在一直改不了,说话总是墙头草——随风两边倒,同我们沟通是一种音调,地域方言特重;与外面的小朋友交流又是一种语法,具备流畅的思辩能力。这充分说明,人类童年时代的记忆是多么深刻,这个时期语言学习、发音的准确率关系并影响着一生的进程,切莫忽视!它从侧面反映了口头表达能力、音律音准的重要性。好在我的宝宝年幼,各方面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况且目前的状态并不妨碍她的人际交往,相反倒是显得如鱼得水,在内外有别的场合游刃有余。虽然乡土味过浓的语言也许会受到歧视和不解,但她只在家庭内部施展,并没有发挥至外面的世界,多一种语言就多一门学问,同时也多了一种知识的储藏。如此一想,我心释怀。

  细究宝宝“装嗲”的原因,无非如下几种

  •嗲可以哄人

  宝宝没有是非观念,往往以自己的意志为出发点,民间不是有“娃儿哭粑粑,张口就要闭嘴就到”一说吗,这是天性使然。一旦宝宝所需求的东西没有及时到位,他便以哭闹的方式来表示抗议,发泄不满情绪。倘若此种小小的“阴谋”灵验奏效,宝宝就尝到了甜头,得到了鼓励,进而以嗲哄人,在你面前耍小手腕,逗你开心,从而达到自身的目的。久而久之,宝宝认为该态度是积极可行的,更是可爱的,而你又报之以欣赏的心态,于是产生依赖思想,继续嗲下去。

  处理方案:需要你有点“狠心”,不要一味以宝宝的意志为转移,过度迁就忍让。一旦发现宝宝故意装嗲,有话不好好说,必须立即纠正,并进行正确引导。

  •借嗲以撒娇

  撒娇是宝宝的天分,也是表达需求的一种方法与“技巧”,在你面前哼哼着,其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博得同情与欢心。撒娇的成分里兼具泼皮、耍赖、逃避、无奈与纠缠等成分,当然更不排除寻求保护、渴望抚慰、希图理解诸方面的情感交流因素。可是无限的娇生惯养,实际上是不利于宝宝成长的,这样会导致积久成习,造成性格的偏异,难以承受今后生活的打击。因此,老辈教育并告戒、警醒后世:“娇儿不孝,娇狗上灶。”须知,刚毅、刚强与刚劲的健康人格是从小培育形成。

  处理方案:正确判断、区分宝宝装嗲撒娇的内容及其原因,找准根由,对症下药。意欲完全杜绝宝宝的这种行为是不现实的,大人有时还故技重演呢。正当的不妨适时响应,反之则立即阻止,关键在于把握好“度”。

  “装嗲”不同于“装酷”。一个嗲劲十足的宝宝,常常肢体与口头语言伴随着表情或者体态的动作,可以引起人们柔软的爱意,但是过头了,亦容易让人讨厌。自然,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宝宝会意识到这点,有的能自觉屏弃不良习性,重新修正人生坐标;有的则乐此不疲,以至于动辄上演嗲戏,并且带入社会,偏离了正常的轨迹……

  还是尽量别让宝宝装嗲为妥,愈是从小教育效果愈佳。


相关报道:过度保护导致孩子依恋行为  
          孩子心理上的“退行”行为  
          家长对孩子奇怪行为要警惕  
          言语赞美纠正孩子偏差行为  
          培养孩子好行为的妙法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行为  教育  心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