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小组
想象一下:你和你两岁大的孩子参加了一个新的游戏小组。可是孩子不愿意和别人一起玩,只是紧紧地拉着你,一直哭。你会怎么办?再也不去了?这不是个好办法。来过两三次之后你的孩子就会适应这个环境,就会松开你了。如果孩子连着四五个星期都在哭,这时才需要暂停一下。要一个两岁大的孩子快速适应这 样一个复杂的团体,这个要求过高。但最晚在上幼儿园之前,即将满3周岁前后,你务必再次进行尝试。孩子需要这样的意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场面会显得混乱,但并不危险,也不会对我造成什么伤害。随着我逐渐习惯和其他小朋友及老师相处,我会越来越有安全感。”只有经过妈妈一再的尝试和努力,孩子才会有这样的意识,哪怕妈妈只是抱着孩子在一旁看着也会有帮助。如果不培养孩子的此类意识,那么对胆小的孩子而言,让他们离开父母、自己待在幼儿园会变得难上加 难。
害怕去幼儿园
大多数孩子会在满3周岁时开始上幼儿园。孩子们一天之中会有好几个小时是没有父母陪在身边的,在此期间他们会认识新的朋友,要信任陌生的幼儿园 老师。从现在起,音乐课和体育课等活动也不会有父母在场。对年龄相对较小的孩子而言,分离恐惧属于正常、可接受的,但如果上幼儿园时还会出现,那才真正成为问题。如果孩子早晨不愿意去幼儿园,总是哭,还可能会强烈反抗,该怎么办?如果孩子十分羞怯,根本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该怎么办?如果孩子无论在哪 就是不愿意离开父母呢?类似这样的情况又该如何解释:孩子在离开父母时或在陌生环境里总是非常害怕和羞怯,在家里却总是无忧无虑,说话也很大声,甚至“调 皮得让人讨厌”?
性格的作用
造成孩子羞怯和社交恐惧的原因有很多,这些原因会相互影响。孩子的先天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天生的差异是存在的:同卵双胞胎在社交恐惧和羞怯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程度要高于异卵双胞胎。胆小、畏首畏尾的孩子不容易适应新环境,他们的恐惧点很低,前面提到的杏仁核会在根本就 不存在危险的情况下发出警报,从而抑制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产生畏惧害怕的心理。秉性天生如此的孩子想要克服分离恐惧和羞怯会比其他孩子更困难一点。
教育的作用
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天生的性格不同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父母的示范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会在各个方面模仿父母。
特别要提醒父母的是:父母通常会很支持孩子的逃避行为,但恐惧和害怕并不会因此减少,相反还会增加。实际上,孩子只有学会经受住分离和陌生环境,才能克服对它们的恐惧。曾经以回避的方式应对恐惧的人,在重新面对时需要更大的勇气。
有的父母希望能让自己的孩子远离一切不愉快的事情,他们认为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在家里,孩子根本不必理会任何要求,不想做的事情就不用做。对孩子来说,只存在“我想”箱子。孩子是家里的“领导”,掌控着一切。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导致对抗行为,还会产生恐惧心理,对此你感到惊讶吗?
设想一下,如果孩子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比方说幼儿园,孩子忽然发觉:“在这里我不能掌控一切!在这里我不能随心所欲!”孩子还没准备好面对这种 情况,还没学会解决冲突,没学会忍受让自己感到不快的环境。孩子会怎么做?最不好的一种情况就是抗拒新环境:“我讨厌那儿!我不想去那儿!”尽管孩子还是 会被送去幼儿园,但由于恐惧和害怕,他们会哭闹,会喊叫。越是冲动的孩子,抗拒的行为就越激烈。父母应该采取什么方式让孩子不再抗拒新环境?父母都愿意这么说:“好吧,我可怜的孩子,那就待在家里吧!”但这么处理只能给孩子带来坏处。孩子第二天就乐意去幼儿园了吗?当然不会。孩子会比先前更恐惧。
每个孩子都必须学着适应,而不是去逃避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