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教育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很重要的内容会给孩子的一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良好的道德修养,优秀的学习成绩——这些都是家长们的首选内容,但我个人认为,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不盲目崇拜他人的自信,要昂首挺胸地站着工作和生活。
方法A:孩子各方面都好了,自然就有自信了,用不着刻意去强调。
方法B:学习成绩老上不去,哪儿来的自信?
方法C: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自信是生命的精神主线,是对自己的肯定和在世界上的定位,是与人相处的支撑,是能让自己昂首挺胸“站”着生存的基础。
大家可能还记得前几年发生的刘德华的粉丝杨丽娟的追星事件吧?这个杨丽娟苦追刘德华多年,甚至追到了老父亲自杀、家破人亡的境地,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极端的例子,在见诸媒体的报道中,追星一族为偶像做出不理智行为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随便就可以举出很多:
谢霆锋在武汉举行新专辑签售会后,他刚离境便有女歌迷不舍得而跳河自杀,幸亏及时获救不致酿成悲剧;内地一名黎明的超级女歌迷,曾为偶像服安眠药自杀死亡,被发现时手中仍握着黎明主演的影带;台湾一位孙燕姿的超级女歌迷,因为仰慕偶像成狂,竟按照孙的样貌先后多次进行整容手术,将容貌变成与孙差不多“一模一样”……
说实话,对这些疯狂的举动,我实在难以理解:你可以喜欢一个人,但为什么就能疯狂到如此地步,完全没有自我了呢?你的人生价值何在呢?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电影明星洛依德将车开到检修站,一个女工接待他。她熟练灵巧的双手和俊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他。
整个巴黎都知道他,但这位姑娘却丝毫不表示惊异和兴奋。
“您喜欢看电影吗?”洛依德禁不住问道。
“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
她手脚麻利,很快修好了车:“您可以开走了,先生。”
洛依德却依依不舍:“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
“不!我还有工作。”
“这同样也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车,最好亲自检查一下。”
“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
“当然我开,是我邀请您的嘛。”
车行驶得很好。
姑娘问道:“看来没有什么问题,请让我下车,好吗?”
“怎么,您不想再陪陪我了?我再问您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
“我回答过了,喜欢,而且是个影迷。”
“您不认识我?”
“怎么不认识,您一来我就认出您是当代影帝阿列克斯·洛依德。”
“既然如此,您为何这样冷淡?”
“不!您错了,我没有冷淡。只是没有像别的女孩子那样狂热。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来修车是我的顾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也会一样地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吗?”
洛依德沉默了。在这个普通女工面前,他感到自己的浅薄与虚妄。
“小姐,谢谢!您使我想到应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价值。好,现在让我送您回去。”
我想,大人物之所以高大,是因为有人在他们面前跪着;我们可以仰慕他们头上的光环,但却不能因而忽略了自己的生活与价值。
有一次,一位朋友请我们全家吃饭。吃完饭出门的时候,正好成龙从另一个包厢出来走到门口,女儿惊喜地叫道:“是成龙!是成龙!”
当时,成龙正在同一群朋友道别,我拉着女儿快步走开了。上了车,我问女儿:“你还能认出成龙啊?”
女儿说:“咱们看过他的电影嘛,你忘了?《宝贝计划》《功夫之王》,还有电视节目里老有他,他是巨星啊。”
我说:“我当然知道他,他是爸爸一个同学的好朋友。我告诉你,成龙也是个普通人,他原来也很苦很惨,他自己很用功努力,当然也有些运气,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大家都喜欢他,可你也没有必要大呼小叫的。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只要你努力,你也可以成为很有名的人。”
女儿说:“爸爸,你出过不少书,还签名售书,你是不是名人啊?”
我说:“名人就是很多人知道他的名字,这跟工作性质有关系,并不一定意味着自己就了不起。比如说,在电视台主持节目的人,大家看电视都知道他,可这只是因为他的工作是做这个的;还有很多人很优秀,工作更重要,只不过他的名字不经常出现在公众面前。名人也没有什么,大家都一样在工作而已。尤其是那些电影明星啊、歌星啊,我们可以喜欢他们的作品,但那只是他们的工作,他们本人也和大家一样。”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经常在女儿面前有意识地“贬低”各种明星和名人,目的就一个,让女儿昂首挺胸地站着,平视他们,平视任何人。
比如说,女儿语文课本里的作者也是我调侃的对象,有的时候作者碰巧是我认识的人,我就告诉女儿这个人如何如何;有的时候我给女儿讲些文坛的趣事和掌故——并不是为了抬高我自己,而是让孩子知道,这些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好的作品,但没有必要崇拜他们。也许将来女儿并没有什么成就,成不了什么“名人”,但一定要有自我,平等大方地去跟任何人交往。
我推荐给女儿一篇文章:
人生第一课
这是美国一家普通的幼儿园。
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上来,她的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
“好!”孩子们答道。
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幼稚的童声在厅中回荡。
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
又有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在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之中,孩子受到了某种“灌输”。如何看待这种灌输呢?
(沈洪)
我相信,这样的灌输使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站着”,自信心与健全的人格会为人的一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