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你让孩子尽早“断奶”了吗?

http://www.sina.com.cn    《高素质 好成绩》 

  问题:

  孩子是家里的宝贝,可孩子不能总在家里待着,他们总要离开家,去外面的世界,去面对广阔世界的风雨。看着他们娇小瘦弱的背影,听着他们在电话里的哭泣,你会怎么办呢?

  方法A:觉得孩子受了委屈,自己也难过得不行,赶紧去看望去安慰。

  方法B:知道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可就是觉得孩子还小,要不就让他(她)先回来,以后再说。

  方法C:记得禅宗中五祖法演禅师在给弟子讲禅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小偷教自己的儿子也做小偷。儿子觉得自己的技艺学得差不多了,要求父亲让自己工作。这一天晚上,父子俩来到一户有钱人家。小偷父亲叫小偷儿子到大衣柜里取衣服。儿子才钻入柜子,父亲就把柜门关上跑出来,在大厅里故意弄出响动,惊动主人后,自己脚底抹油溜回去了。主人知道有贼,点起烛火巡查。小偷儿子在柜子里学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主人让婢女打开柜子,小偷儿子起身把烛火吹灭,推开婢女狼狈逃出。人家在后面紧追不舍。儿子跑到路上,见路旁有一口井,便把一块大石头扔到井里。追赶的人听到响声,以为小偷掉到或跳入井里,就围住水井寻找。儿子乘机逃回家中。小偷父亲听儿子讲述了脱险经历,说:“孩子,你可以做贼了。”

  老禅师讲这个故事,寓意是修禅是在寻找生命的出路,要靠自己的力量,别人是帮不了多少忙的。

  我看到这个故事时,想到的却是教育孩子的道理。小偷是个高风险的“特殊行业”,所以小偷必须狠心用非常手段来教育自己的儿子。我们虽然没有必要这样狠心,可是也必须清楚,将来有一天,孩子是要独立走向社会的,必须尽早培养其独立生存的能力。

  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问题的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母亲称是。

  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个小时,你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起来,凑近了专家说:“你怎么知道的?”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母亲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这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家里一般都是一个孩子,自然是家里的宝贝和家庭未来的希望,父母对他们的照顾与关爱无微不至,可是,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孩子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

  最近,老家有位亲戚的孩子上初中,给我添了不少麻烦。

  这些年,老家的各个自然村基本上已经不再办初中: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生源数量减少,加上流动人口的增加,民办私立学校的增多等多种原因,所以上初中的孩子就要离开家去住校。

  上初一的孩子,年龄一般都在12岁左右,这个时候离开家去过住校的集体生活,对很多孩子来说,确实是个挑战。有的孩子适应得快些,有的孩子则难以适应,这中间的差别,除了先天性格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外,和平时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

  具体到我亲戚家的这个男孩来说,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村里学校的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拿到的各种奖状都贴满了家里的一面墙壁,家里人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周围的亲戚朋友包括我在内,也都非常喜欢这个孩子。这次孩子小升初,我主动给亲戚打电话,表示愿意帮助孩子上我们地区比较好的一所重点中学——也就是我的母校,我当年上学时的班主任如今已经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了。老师给我这个学生几分面子,再加上孩子考试成绩也不错,这样,孩子就顺利地进入了这个学校,亲戚和我都很高兴。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后,高兴就变成了苦恼。

  孩子学习成绩不错,但是独立生活能力很差,这次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孩子的种种问题就显露了出来:难以与同学打成一片,想家,每天给家里打电话,每次打电话都哭鼻子,几乎碰到任何事情都要打电话问家里人该怎么办……

  孩子的父母非常心疼和担心孩子,往往是孩子在电话那边哭,妈妈就在电话这边抽泣,隔三差五地去学校看孩子。家距离学校挺远,40多公里的路程,跑得很辛苦,城里有家亲戚,于是就让孩子去亲戚家吃饭、住宿,尽管亲戚很热情周到,可这总不是长久之计啊,孩子上学要好几年的时间,也不能总麻烦人家吧?

  孩子的爷爷奶奶是我非常敬重的长辈,他们坚决主张给孩子“断奶”。爷爷说:“这次孩子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说明了过去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尽快纠正,父母必须要适度地‘狠心’,逼着孩子去面对现实,开始独立生活。”可是,孩子的父母却难以割舍,为此还同爷爷奶奶生气,引发家庭矛盾……

  事情演变到这个地步,弄得我也很尴尬和郁闷,本来是想帮助人家,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可没有想到反而给他们一家惹来这么多的事情。

  孩子是家里的宝贝,可他们总要离开家,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父母越不撒手,孩子适应得就越晚越慢,又有哪一个父母能管孩子一辈子呢?

  独立生活能力和坚强的性格是怎样养成的呢?是教育出来的,也是逼迫出来的,父母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我们知道,小孩子学习走路时难免要摔跤。孩子摔倒后会哭几声,但是当他发现没有大人在身边,没有人注意他、安慰他的时候,他会很快地爬起来,若无其事地继续玩耍。一般而言,他不是因为摔疼了而哭,而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渴望被安慰而哭,这是典型的孩童心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大人总跟在他屁股后面,那么他就会习惯性地大声哭,如果他发现哭声没有发挥作用,那么他就会养成自己迅速爬起来的习惯。

  孩子总会碰到问题,如果大人在身边,那么他的第一反应是寻求大人的帮助,这是本能,也是我们大人的责任,但是我们要清楚: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之一。我们不妨不要那么急于给他们建议或者帮助解决问题,而是先让他们自己尝试着解决,在他们努力之后,我们再帮忙也不迟。

  在我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们就鼓励她碰到问题自己解决,总是问她:“你想想应该怎么办?”刚开始的时候,女儿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是天马行空,很多是根本不可行的,但我们并没有打击她,而是一直在鼓励她,然后给出我们的建议和方案,让她进行比较,就像我在后文“孩子犯错误之后”中所说的那个把水洒在床上的事例,就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经历,但在这个过程中,她养成了自己动脑、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尽管也许会惹出新的问题和麻烦,但必须让她自己去尝试。

  女儿一年级寒假的时候,我们就给她报名参加了一个为期三天的冬令营,她第一次离开家人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表现得很好,加上时间比较短暂,新鲜劲还没有过,就回来了,所以没有哭闹和不适应。等到暑假,我们给她报了一个五天的夏令营,她的表现还可以。

  在三年级寒假的时候,女儿参加了一个10天的冬令营,条件艰苦了些。在第四天的时候,女儿打电话回来,一听见妈妈的声音,在电话那头“哇”的一声就哭起来,不想再待下去了,要提前回来。我们听着女儿的哭声,心里虽然心疼,但并没有马上答应把她接回来,而是鼓励她继续坚持。然后我们和带队老师联系,了解女儿的情况,得知她身体没有问题,平时表现也很好,可能就是想家,打电话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了解清楚情况后,就请老师找女儿聊天,多关心一下,帮助她度过这个情绪波动的周期——这几次的冬令营、夏令营活动,女儿都被评为“优秀营员”。

  孩子是必须要“断奶”的,家长首先要做好准备,并要在日常的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其独立的性格和意识,否则,孩子总要依赖父母,不能够走出家门、迈入社会,学习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再来看一个优秀孩子的例子:

  2009年北大公布自主招生“新政”:全国39所中学拥有“校长实名推荐”资格。此举在全国引起强烈关注。不久,各个学校校长推荐的学生就全部公示于众,其中江苏省天一中学推荐的学生洪欣格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这个小姑娘的年龄只有14岁。

  能够获得校长推荐,洪欣格自然是学业成绩优异:她对金融学、经济学、中外文学、哲学等方面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包括很多英文原版书籍;同时,她还选修了学校国际部的AP经济学、AP数学、AP物理及学术英语四门美国课程,受到美国教师的高度赞扬“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学生之一”,并已取得IELTS考试7.5分,TOEFL考试106分,SAT1考试2160分,SAT2考试2400分的好成绩。她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而充实的事;她对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参与了多项校级研究性课题;她的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也很突出……

  但让我更感兴趣的是:小姑娘面对记者们的长枪大炮不慌不乱,显得很成熟冷静。记者们在采访中发现:洪欣格的自学能力非常强,她曾经向学校提出免修语文和英语的要求,学校都表示尊重并给予了批准,并特批给她一人一间教室自学了一个月。这一个月的时间,洪欣格表现出了比同龄人更强的自律能力和自学功底。

  有记者曾经问她:“要是以后你想做父母和老师都不赞成的事,你还会坚持吗?”洪欣格想了一下说:“我会说服他们的。”

  “要是实在说服不了呢?”记者追问。

  “这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绝对的事情。实在不行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吧。”洪欣格笑着说。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洪欣格虽然年纪很小,但却具备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远远超出同龄人。虽然目前我们尚无法得知其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独到之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一定很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性格。像前面我说的上初一的那个男孩,也已经12岁了,还每天哭哭啼啼地想家呢。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孩子早一天“断奶”,就会早一天长大成熟,在各方面都会取得进步。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孩子  尽早  适应  父母  家庭教育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