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儿子对父亲而言最美妙的是,可以体验自己小时候做过的,而且至今仍爱做的事:钓鱼、赛艇、建树屋、装配武器、侃大山以及发现大自然。而其中更为美妙的是,小时候没有体验过的东西,父亲可以和儿子一起去做。例如从早到晚在公园游玩、玩游戏、看电视剧、组装机器人、驾驶波比车比赛、搭建卡雷拉赛车道以及搜集帕尼尼图片。
我们常常能看到,父亲在和儿子一起游戏的时候,自己也变成了小男孩,这是一幅温馨的画面,我们自己内心深处可能也希望和父亲这样共度时光。但近年来,许多科学家例如英国社会学家弗兰克·弗雷迪指出,越来越多超过30岁的男人拒绝长大(见下页表)。
这表明,成年人与儿童之间曾经清晰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少年时光越来越长,成年的时刻一再推迟。如果我们看看老照片,当年25岁左右的男人已经有了几个小孩,并开始工作,没有人会觉得他们尚未成年。而今天通常认为,30岁甚至35岁的男人才真正成熟。
这个观点适用于很多人,慕尼黑的一份知名期刊“尼恩”刊登的一篇文章也赞同这一观点。它的核心观点是“其实我们早该成熟了”。其中的意思是:我们本应该……但我们根本不愿意那么做。大约20万成年人,不对,还有大孩子们也会每个月购买这份期刊,所以估计有70万人读了这篇文章。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丹·基雷将男人不愿长大的现象称为“彼得·潘-综合征”,后来这一概念广为流传。患了彼得·潘-综合征的大人缺乏责任感,否认社会规则,逃避家庭责任,缺乏自制力,沉溺于幻想,四处寻找朋友,不安于稳定的关系,以自我为中心,害怕失去自由,主张沙文主义等等。
这里有一张小小的检验清单,从以下症状可以看出这些大男孩拒绝长大:
他们很晚才搬出父母家。从50年代到80年代,离开父母家独自居住的男性平均年龄从22岁推迟到26岁;而女性则从20.5岁推迟到21.5岁。接近30岁的男性中还有27%与父母住在一起,30至35岁的男性中甚至还有10%。1972年到2005年期间,25岁左右与父母同住的男性比例从20%增长到29%(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女孩要少得多)。
他们沉溺于自己的童年,收集、购买、消费童年时热爱的物件(游戏、音乐和时髦衣服)。
他们爱看男孩电视剧(“海绵鲍勃”)以及儿童电影(从“玩具总动员”、“不可思议”到“笑笑羊”)。
他们更喜欢玩PS或者任天堂游戏,而不愿关心政治。
他们爱读的书原本设定的读者群往往是小男孩(最典型的例子是《哈利波特系列》,这套书建立了一种新题材,即“超年龄层书籍”,适合各个年龄层的读者阅读)。
他们宁可放弃职业成就,也不愿放弃闲适的生活。
他们喜欢做白日梦,而不愿承担责任。
他们宁可高高兴兴地玩,也不愿履行义务。
他们一再延迟建立稳固的家庭关系以及拥有自己的孩子。